齊魯與河洛之行

作者: 風中雙子

導讀有時會有人客氣地說,中國你都走遍了吧。差得遠呢!那還有什麼地方沒去?沒去的地方當然很多,但第一時間湧上心頭的常常是這個:黃河流域。喜歡往西部跑,因為喜歡純淨的自然風光。遠離了人群喧囂,紛繁背景,那裡的大山大水顯得至情至性。然而,遠古時代的黃河,也是山青水秀草木蔥蘢的。所以才有人早早在那裡墾荒定居,然後在歲月浸潤中生出許多繁華似錦, ...

有時會有人客氣地說,中國你都走遍了吧。差得遠呢!那還有什麼地方沒去?沒去的地方當然很多,但第一時間湧上心頭的常常是這個:黃河流域。喜歡往西部跑,因為喜歡純淨的自然風光。遠離了人群喧囂,紛繁背景,那裡的大山大水顯得至情至性。然而,遠古時代的黃河,也是山青水秀草木蔥蘢的。所以才有人早早在那裡墾荒定居,然後在歲月浸潤中生出許多繁華似錦,再在歲月風霜中把紅顏褪盡,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直到今天,就算曾經的青蔥翠綠都變成漫漫黃沙,翻開厚厚的土地,依然會見到層層疊疊,都是曾經的紅塵萬丈,無比輝煌。哪座殿堂不曾禮樂鐘鳴,哪座樓台不曾輕歌曼舞,哪座詩院不曾書聲琅琅,哪座城牆不曾鐵馬金戈?只是如今,盡歸沉默。這土地,人稱中原。不是沒有風景,只是那風景叫做歷史,叫做人文,埋得深,讀不透。終於在這個沙塵飛舞的春天來到這裡,補一節淺淺的課。卷一:春花中原之旅,從一個最淺顯的主題入手。四月賞花,去看那傾國傾城的絕色,國色天香的牡丹。菏澤還是洛陽?天平擺來擺去。最後兩邊都去,皆大歡喜。很早很早以前,牡丹已經是名傾天下的“洛陽花”。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但我最早認識的那兩朵,來自曹州。《聊齋》裡美麗的牡丹花仙葛巾和玉板,是曹國夫人的女兒,她們住在曹州。曹州,今天的“牡丹之鄉”菏澤。春日的菏澤百花園,鋪天蓋地的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艷麗華貴。這園子不過100畝大小,然而栽滿眾多不同品種的牡丹,紅白粉紫,色色齊備,相鄰的兩株,仿佛都沒有相同的。燦爛的陽光下,每一朵牡丹都開得濃烈鮮艷,飽滿豐潤。小的似碗,大的如盆,單瓣的明麗,重瓣的嫵媚,千瓣的華美。牡丹花,每一朵都華麗貴氣還不算,花色品種還尤其繁復。置身牡丹花叢,猶如置身一座宮殿,周遭盡是宮妝麗人,個個艷絕人寰,卻又妝容各異。難怪有那麼多寫生者,隨便對著哪一朵,都描畫得那麼專心。然後,我見到我念念不忘的葛巾紫。花瓣重重疊疊,姿態圓潤端正,那淡淡的紫色,正是我喜歡的。不過葛巾紫現今的名氣可能還不如玉板白。中國傳統喜“正色”,黃是最好的,皇家專用呢,過去姚黃有多出名。再來是紅白粉,牡丹8大色系,這三色怕是最常見的。綠牡丹和黑牡丹據說比較珍貴,藍紫色系風頭好像弱一點,有時還不如一些復色牡丹,比如二喬。在菏澤沒怎麼見到黃牡丹。綠牡丹和黑牡丹倒見到了,在牡丹園。曹州牡丹園,號稱世界最大,園子很氣派,牡丹植株卻過於矮小,枝葉也過於扶疏,遠看花已開得稀落,近觀甚至開始凋零。其中有一棵,矮矮的個兒,怯怯的花苞,欲展未展,帶著淡淡的綠色,看樣子,好像就是豆綠了。也有植株高大,花朵繁密的,當中便有好幾棵花色深濃如墨的黑牡丹。奈何這樣的花株又每每用圍欄護了起來,只能遠觀,不能近玩。後來菏澤的朋友說,牡丹園的花多是新栽的,百花園卻多是年深日久的野生牡丹。難怪百花園的牡丹蓬勃葳蕤,錯落有致得多。那棵比人還高的“老花王”,歲數都已過百。一株牡丹想要與人比肩,原來需要經過漫長的修煉。難怪常大用對葛巾的身份發生懷疑時,葛巾會如此傷心生氣。而牡丹園裡低矮貼地的,不過是幼小的牡丹娃娃,來日方長呢。況且那裡花枝雖弱,濃郁的香氣卻是不假。誰說美麗的花兒就不香,牡丹色香俱全,所以才成了花王。又過了兩三天,正在谷雨時節,賞看牡丹,移師到了洛陽。碰上下雨,心裡擔心會看到春紅零落成泥。牡丹的花瓣其實極脆弱,乍看如同小時用來折花的皺紙,如何經得春雨蹂躪?在白馬寺,冷雨霏霏,打著傘去和牡丹親近,成見一下打破。這裡的牡丹大概只是寺裡種來點綴的,占地不多,品種也單調。然而花株正當壯年,不像百年老花精身段滄桑,也沒有幼年小花妖的底氣不足,一棵棵枝繁葉茂,碩大無朋的花朵開得理直氣壯。雨水滋潤之下,葉子越發顯得青翠欲滴,花朵也更加艷麗奪目,拍攝出來的效果,比晴天還勝一籌。乘興又到了白馬寺對面的神州牡丹園。這裡有大田,有小棚。大田牡丹跟曹州牡丹園的類似,許多開始凋謝,惟有趙粉開得最盛。小棚裡卻是春色滿園,各色牡丹爭奇鬥妍,與百花園相比不相伯仲。只是百花園的似乎更加天然,而此地環境仿佛更加雍容,牡丹的品格也似乎更為高貴。甫一進門,便有一叢燦若華錦的黃牡丹,開得驕傲自得。園子裡另有一處,專門辟來供人欣賞“花王”。不是哪一棵老牡丹,而是一個品種。每一朵花,都碩大如同小臉盆。隱隱然王者氣勢。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畢竟,洛陽是王城,“牡丹之城”,盡管有人說,洛陽的牡丹,原來也源自菏澤。從濟南起行,其實一路見過春花無數。桃花爛漫,櫻花妖嬈,泰山的迎春從容自在,岱廟的紫藤含蓄內斂。從未想過牡丹有專美的道理。南方鮮見這花,生不出感情,況且潛意識裡,牡丹俗艷,沒有風骨。不知誰灌輸的觀念。然而歌裡唱,男人久不見蓮花,開始覺得牡丹美。女人唱這歌時,不無哀怨。這觀念還真根深蒂固。但我終於見到牡丹了,瞬間明白什麼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胡紅趙粉,魏紫姚黃,不過是天生麗質難自棄。若論品格,也是濟世救人的良藥。關於牡丹仙子的傳說那麼多,也沒有一則說她壞心的。春天的中原大地,牡丹就是傲視群芳的國色天香,無可爭議。卷二:山岳登泰山而小天下。那是孔子的年代。泰山海拔1545米,今天看來實在不算高。南天門到玉皇頂的一段,也完全沒有我想像的遙遠。但山上的風很大,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天街,在日觀峰,在孔子廟,在玉皇頂,山風獵獵,頭發瞬間卷成亂草,打在臉上隱隱作痛,寒氣穿過身體,凜冽如刀。此前的五岳,我只到過衡山。初秋的南岳雖涼,祝融峰上也沒有這樣的冷峻山風。於是開始對泰山敬畏。怎麼說也是五岳獨尊。泰山的尊貴地位,用歷朝歷代金石加冕堆疊而成。我們曾走到紅門孔子登臨處,若繼續步行上山,一定會看到許多碑文石刻。但我們折返了,從天外村乘纜車上南天門,為了節省時間。下山時,卻把省下的時間都花在了並非傳統的第3條登山線路上。純粹是無心插柳,因為桃花峪的名字激起許多遐想。山陰的一面,風的勁道絲毫不減。每每在石階轉角之處,橫風突如其來,人就猛然一晃,搖搖欲墜。護欄不多,游人更少。兩個小時下山途中,大部分時間是我們幾個人自娛自樂。偶爾也會碰到一對情侶,手執桃花,姍姍地迎面而來。那桃花想必是一枝獨秀,因為一路上桃樹雖然不少,大部分卻還是含苞未放。與近旁蒼郁的松林和遠處爛漫的迎春相比,生出幾分單薄蕭瑟。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但現在只是清明谷雨之間的陽春三月。終於到了索道停車場。車子開下山時,我們眼前一亮。山道兩側,雲蒸霞蔚,開滿燦爛的桃花。飛紅鋪粉,宛若滿天艷麗霞光,直達遙遙天際。陰差陽錯,我們看到東岳泰山的另一面,溫柔,而不是威嚴。帶著酸疼的腿繼續旅程。疼痛每日加深,自小腿蔓延到大腿,至龍門石窟,達至頂點。但是前方還有嵩山。中岳嵩山,因為少林寺而聞名。於是我們就去少林寺。少林寺在少室山上,那也是嵩山的一部分。爬上山腰的二祖庵,一樣可以看到四周群山環繞,青蔥黛綠,屬於嵩山的風貌。觀賞自然風光最好的應該是三皇寨,但它距離山門太遠。不想走馬觀花,門票上的景點只好有所舍棄。我們再一次和傳統玩反差。在泰山選擇自然,在嵩山便擷取文化。在塔林穿梭流連,在少林寺院擺出各種花拳繡腿嬉笑打鬧。忽然發現,一切疼痛戛然而止,又恢復身輕如燕。卷三:廟堂在我們心目中,少林寺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寺廟。把它看成聖地,是因為電影《少林寺》,因為出神入化的少林武術。到了少林寺,第一要看的當然是武術表演。沒有開場,已經是裡三層外三層的水泄不通,我們只能擠到台子前方席地而坐。這樣也好,近距離感受,每一拳揮過,每一腿掃來,都是虎虎生風。20分鐘的表演,人人看得如痴如醉。硬橋硬馬的鐵布衫,柔若無骨的童子功,剛柔並濟的八段錦,形神兼具的形意拳,都是真功夫啊!年輕的武僧且個個英挺帥氣,目光炯炯,時光倒流,不也是那20年前的覺遠!少林寺的邊上,便是武術學校。孩子們從小在這習武,表面上似乎背離傳統的教育理念,但在這嵩山幽谷中,伴著密密竹林,青青草地,潺潺流水,淡淡花香,專心地演習武藝,不也是一件純粹的快樂!況且聽著雄渾的禪院鐘聲,耳濡目染的禪意熏陶,年深日久積累下來,心靈也會成長。少林寺終究是千年名剎了,少林功夫也有千年歷史。如今寺院裡僅存的那口大鍋,據說已經是當年最小的鍋了。少林僧眾三千的時候,這鍋可炒上百人吃的齋菜。如何炒呢?還是功夫。千年歲月,也鑄就了莊嚴神聖的塔林,至今保存完好。塔林,埋葬著少林歷代高僧。古老的靈塔造型各異,參差錯落,聚集成林,穿行其間,除了莊嚴肅穆,另有一種特別的感覺,仿佛與清風常在的隨意,與流雲共生的自然。這種古樸禪意也不是隨處可見。比如十方禪院,其實就是五百羅漢堂,進去之後“隨緣”點到某尊佛像,自然就有人拿著喇叭喊:請到那邊讓師父講解。倒也不必介懷,唐僧也要向如來弟子行賄才能拿到有字經書呢。佛家本出自世俗,點羅漢的游戲,不過也是投世人所好的俗套。我說不勞師父解說,自己可以看懂。我點中的某尊者,確實配有淺白的注解,大意是尊者有無窮智慧,可看透世間萬物來龍去脈。他內心清淨如同蓮花,點化世人的熱情又熾烈如同火焰。若這就是我的前世真身,或今生映像,倒也不錯。嵩山還有一座永泰寺,與少林寺遙遙相對。我們沒有進去,因為不知道,那本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第一座女僧寺院。中原不乏古剎。洛陽白馬寺,第一座由朝廷出資興建的寺院,距今已經1900多年。寺院裡林木深郁,依舊香火鼎盛。沒有旅游景點常有的喧鬧,倒是沐浴在4月春雨中的蘭花和牡丹,把人帶入一種芬香寧靜。香山寺,緊挨著龍門石窟,依山而建。蓊郁的樹林中,禪堂殿閣隨著山勢漸次升高。晚年的白居易在這裡隱居,每天呼吸山林清幽氣息,聆聽飛鳥鳴唱,伴著暮鼓晨鐘,推敲詩書文章,想來也是無限的愜意。所以死後就葬在了香山寺旁的白園。白園很隱逸,不如關林出名。洛陽關林,集關公墓塚和祭廟於一身,每天迎來送往不少游客,當中自然也不乏真心的朝聖者。泱泱華夏,幾千年也就出了這麼一個武聖人。文聖人影響力更大。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出生,“眼露白,鼻露孔,口露齒,耳露輪”,模樣怪異。然而這位腦袋形似山丘的異人,日後創造了儒家學說,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領袖,位子牢牢坐足2000多年。孔子的故鄉在曲阜。到曲阜去,自然要拜訪三孔。孔府,孔氏族人的住所,一座庭院深深的大宅。直至民國時期,孔家人還在這裡生活,如今的布設便是當時的樣子。孔府的規模經歷代發展而成,正屋廂房,回廊照壁,建築布局有條不紊,恭謹有序。園中花木年年開,年年謝,不知道見過幾任主人出生,又見過幾任主人離世,送往孔林。孔林,龐大的家族墓地。上至至聖先師孔夫子,下至80代後的孔門後裔,這片郁郁蒼蒼的山林專供孔家人在黃泉下相聚。2000多年的團結一致,也算絕無僅有。至於祭祀,就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世界上的孔廟供奉的都是孔聖人,而曲阜這一座應該是最大最正宗的。密密麻麻的石碑,由歷朝歷代皇帝冊立,足夠凸顯曲阜孔廟的身價顯赫,而金頂赤柱、勾心鬥角的建築,挺拔粗壯、枝葉蔥郁的漢柏及銀杏,也足夠昭示其古老神聖。孔廟是人文名勝,亦有可觀風景,類似的,是泰山腳下的岱廟。岱廟殿堂已然雄渾,花木尤其繁盛。去的時候,見前庭幾株桃花正在盛放,光華灼灼,桃樹下的牡丹也開得嬌艷動人。廟堂前又有一列櫻花,開得不遺余力,全身披滿粉紅霞帔,櫻樹下更是落英繽紛,鋪陳出一襲柔美花氈。岱廟一側,是漢柏園,那些高大威武的柏樹,從漢代繁衍至今,見證過千年寒暑。另一側是唐槐園,槐樹細密的葉子撐出一片綠色的天空,那也是唐朝播下的種子。從齊魯到河洛,中原處處是古老的廟堂。不知有多少達官顯貴、名士高人在那裡出沒,上演過多少出人聲鼎沸、香煙繚繞的繁華戲碼。到最後,都要回歸大地,棲身墓園。卷四:林園傳統的漢字,應該是非常精細微妙。尋常人死後入墓,墳頭還是要修葺一下的;草草的小土包只好叫塚;皇族就不同了,死後總要修個陵,猶如地下宮殿一般;若是這建築在地面上也峭然聳立,那便是林,聖人專用。曲阜孔林,便是一座名符其實的蒼翠園林。到處是古木參天,遮雲蔽日,走在其間自然生出幾分清涼。尤其是林道兩側,兩排古柏猶如盤龍抱柱,夾道聳立,粗壯的樹干帶著虯曲的紋理,灰白的樹皮透出渾厚的質地,靜默無言,卻似乎道盡千載滄桑。這林子已延續2000多年,發展成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占地2平方公裡。蒼松翠柏蔭蔽之下,是座座年代各異、形制不同、大小不一的墳墓。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孔子墓了,碑上刻著“大成至聖文宣王”。孔子並不孤單。在他的右方有平房一座,紀念子貢獨自在這結廬守墓3年。在他的左方,是其子孔鯉墓,前方,則是其孫孔伋,號稱“攜子抱孫”。孔伋墓要比孔鯉墓講究,畢竟他繼承發展了孔子的學說。精神總是需要傳乘的,大約這就是建林建廟的意義。與孔林相對,該是關林了。洛陽關林,只有一個墓塚,埋葬的是關羽的首級。孔林很大,所以孔子墓並不突出。關林則不同,占地不多,墓塚卻相當巨大,據說是因為來這裡拜祭的人總要順手添上一掊土,天長日久所形成。後來就有了墓前那矮矮的圍牆,說是為了防止墳塚無休止的擴大。說法有些傳奇。然而也合乎關公的身份。本來也不過是那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眾多武將之一,獨獨被挑出來封聖封帝,人物神化,過程神話。但是那麼多年來這神話一直化到最普通的中國人心裡,可見我們多麼景仰千秋忠烈,義薄雲天!千古風流人物,應該不會都是一種入世的類型。少林寺的僧眾也愛家國的,但是在塔林自然可以感受到另一種深邃,屬於世外。徜徉在白園,四周茂林青青,身邊牡丹綻放,吟詠著長恨歌和琵琶行,恍然又是另一番高潔隱逸,怡然自得。在白馬寺,一邊看著安放高僧舍利的齊雲塔,一邊看著塔下唐代名相狄仁傑的墓,忽然發現,出世與入世原來可以這麼和諧相處。中原的土地太古老,一不小心就會撞見一座墓園。其實也是與古人無言對話的機會,一塊塊石碑,說的都是那些久遠的故事,繁華,也伴著蒼涼。卷五:玉石石頭不用刻成碑,也一樣會說話的。像龍門石窟的石像。他們一定有過相當華麗的形像。在北魏石窟初開,在盛唐大量雕琢的時候,人們坐船穿過伊水,抬頭往西邊的山崖望去,一定會望見美輪美奐的滿天神佛,服飾華美,色澤艷麗,姿態優雅,神情從容,笑看芸芸眾生的奔忙。而現在,龍門青山依舊,伊川綠水常流,那曾經集皇公貴族財力興建的富麗堂皇的石窟佛像,卻黯然失色,殘缺不全。彩漆剝落了,佛們都變得樸素起來;許多雕像失去了頭顱,看不到佛的表情,也就摸不到佛的內心。只有奉先寺的盧舍那佛還是保存完好的,所以也就成了今天龍門石窟最為人熟知的代表形像。據說這佛像是武則天的化身,所以能逃過千年的風霜與洗劫。佛像高大威嚴,卻又帶著慈美細膩的表情,與蒙娜麗莎的微笑有一比。確實精美。精美的石頭會唱歌。梅花玉,就是一種精美的石頭,黑色的底嵌著天然的綠色紅色白色花紋,仿佛梅花朵朵。那是河南汝陽特產的玉石,漢光武帝曾封為國寶。今天卻是價格低廉的大眾消費品,我買了一枚戒指,也不過5元錢。美玉和石頭,有時並不很涇渭分明,尤其在經過漫長的歲月之後。我們從山東濟南到泰安,到曲阜,到菏澤,走過當年的齊國和魯國,來到河南洛陽。在這中州大地的千年古都,又盤桓了數日。一路隨性游走,無意中成就了一段訪古之旅。只是那不斷重復的樓台殿閣,不見得都是真正的古跡,一如今天的人,也不見得都遺傳了敦厚古風。在曲阜,就莫名其妙地被拉去“孔子研究院”。現代人斥資興建的粗簡館藏,布置不專業,講解也敷衍,門票卻不含糊。然而也得原諒,孔方兄也是姓孔的。在河南,更被的士司機、街邊擦鞋老婦乃至景區工作人員忽悠幾次,想起時下國人提及“河南人”都表情曖昧,隱約有所領悟。但從來不認為人性必然隨地域批量生產,希望只是偶然碰到了比較高的比例。畢竟這塊土地叫做中原,我們在這個國度舞了幾千年的龍,雕了幾千年的玉,次品的比例應該更低才對。一種回首,也是一種期待。2006.5



(菏澤牡丹)



(洛陽牡丹)



(孔廟裡的漢柏)



(盧舍那佛)



(塔林)


精選遊記: 菏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