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我是如此接近藍天----題記一直很喜歡旅游,喜歡旅游中那種人與自然的親近的感覺,更喜歡旅游中人與人之間那種單純的友誼。尤其向往川西藍天白雲的高原美景和藏家風情,在外地工作的時候常常因為是成都人而被人羨慕和鄙視(羨慕是因為生長在如此美麗的地方,鄙視的是身為四川人,居然很多地方都沒去過),終於在這次大假有機會去甘孜那邊,也到達了目前為止我所達到的海拔最高點。二郎山->盧定橋->康定->新都橋
第一天的行程基本上是在車上度過的。我們的汽車經過雅安,穿過二郎山隧道,到達瀘定橋,這個以一場戰役而聞名的鐵索橋已經沒有當年的險峻,然而閉上眼睛,耳旁仿佛還能聽見子彈呼嘯而過的聲音,還能感受到當年飛奪瀘定橋的壯烈。在瀘定橋小憩片刻後我們又繼續踏上我們的征程。達到康定時已經可以明顯的感受到濃郁的藏族風情,到處是藏式的小樓,以及身著民族服裝的藏族同胞,我的心也隨著離目的地越進而越激動。折多山是我們途中第一個要翻越的四千海拔以上的雪山。我們的車隊在山路上盤旋,雖然在雲南時曾經爬到海拔四千以上,但是看見雪山這樣近在咫尺伸手就可以觸及還是相當的激動。雪山在夕陽的照耀下閃耀著金色的光芒,達到折多山最高處時正好是七點左右夕陽西下的時候,夕陽將周圍的雲燃燒成燦爛的晚霞,在白雪皚皚的雪山的映照下,像一團團熊熊燃燒的火焰,瑰麗的美景讓我忘記高原缺氧帶來的不適,此時,我只想對著晚霞和雪山發呆。下山的路很爛,再加上天色以晚,我們在一路顛簸中達到了目的地,此時已是晚上十點,用過目前為止吃過的最香的晚餐(因為很餓)後,我獨自來到院子裡,天上的星星非常多,非常亮,我不禁想伸出手去摘那一顆一顆的星星,記憶中曾經有人這樣陪我看過漫天的星星,忽然有種很悲傷的感覺。居裡寺->塔公->新都橋
也許是太興奮,也許是高原缺氧帶來的不適,第一天晚上在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中度過。第二天天一亮就起來。高原的早晨非常冷,地面還可以看見昨晚的結下的霜。早上的新都橋非常的美,陽光沒有那麼燦爛,斜照在周遭連綿起伏的山巒上,像是為他們披上一層輕紗。天空是非常純淨的藍色,偶爾有一兩只烏鴉飛過。難怪這裡被稱為攝影天堂,激動的我連忙拿出相機拍下這美麗的風景。(雖然被某人說是攝影白痴)
吃過早餐後我們開始了這一天的行程。第一站是居裡寺。居裡寺不大,但是已經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且有藏區少見的天葬台。我們圍在天葬台附近,聽寺院的喇嘛為我們講解天葬。一直以來天葬在我心目中都是非常神秘而且難以接近的,曾經聽說一般人是不允許接近天葬台,更甭說觀看天葬的全部過程,這次我們居然可以這麼近的走到天葬台附近。據寺裡的喇嘛說,具備天葬台的條件是8塊神石,8棵神樹,8條水...天葬台中間凹下去的兩塊喇嘛說是天上飛來的神石(我的理解是隕石),它的神奇之處在於不會殘留血跡,天葬的工具就隨意的擺放在天葬台附近。天葬一般由寺院外的人來執行,這個人一定是神選中的,但是又不會在寺裡修行。天葬最開始是割下死者大腿上的一塊肉喂給神鷹(就是通常說的禿鷲),神鷹把這塊肉吃的越干淨,說明這個人生前越好,可以繼續進行天葬,反之則說明這個人不是好人,要停止儀式進行土葬。在藏民的心中,進行土葬是十分丟臉的事情。天上偶爾可以看見一兩只神鷹在盤旋,對面山上插滿了經幡。在藏傳佛教中,念經的方式有三種,口念經,風念經,水念經,經幡就是屬於風念經,每一個經幡上都寫有六字箴言,每次風吹過,就相當於念了一遍經文。參觀完天葬台後我們回到寺裡觀看天葬的現場錄像,我實在承受不了那樣的場景,看了兩個鏡頭後就退了出來。在沒看天葬之前看見天葬台沒有太多的感覺,看過天葬後再看天葬台心裡總有發毛的感覺。好客的喇嘛還帶我們參觀了藏經閣中的經書,經書是用樹根和樹皮壓制後將黃金碾磨成細粉,與天然的礦物顏料混合書寫的,逾經千年上面的圖案和文字依然鮮艷如昔,讓我們嘆為觀止。
從居裡寺到塔公,一路上我都不忍眨眼,生怕錯過這美麗的風景。晴朗的天氣總是伴隨著我們的腳步,路上的溪流在陽光的照射和微風的輕撫下泛起陣陣金色的漣漪,貢嘎雪山也在陽光的照射下發出金色的光芒,犛牛在草原上靜靜地吃草,整個場面是相當的安詳與寧靜。到達塔公寺的時候已經是中午了。塔公寺不大,據傳是當年文成公主進藏時途徑而修建的寺廟,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簡單的瀏覽了一下寺廟後我和朋友選擇在塔公寺旁邊的一個客棧中午餐。客棧不大,卻裝修得非常別致。客棧的主人是一個名叫Sari的成都女孩,還有一個瑞士籍的日本女孩做幫手。Sari會英語,漢語和藏語,她每年都在這裡呆半年,經營自己的小站,另外半年就或出去旅游,或學點自己想學的東西。日本女孩是在成都教書,因為喜歡這裡而跟隨朋友過來,今年年底可能就要離開中國回瑞士。非常羨慕這樣的生活狀態,一直覺得這樣才算是真正的享受人生和生活。結束了午餐我們繼續向塔公草原前進。塔公草原在雅拉雪山的腳下,是甘孜州最著名的草原,廣袤的草原與連綿的雪山,金碧輝煌的塔公寺相互輝映,構成一副美麗的高原風景。雅拉雪山海拔不高,只有5千8百多米,卻是很多高僧修行的地方。雪山在湛藍如洗的天空映襯下,瑩潔如玉,銀光炫耀,讓很少見到雪山的我除了張大嘴巴欣賞外說不出其他的話語。惠遠寺->道孚
惠遠寺是一座風水極好的寺廟。周圍連綿的群山如同一片片的蓮花花瓣,而惠遠寺就座落在這蓮花平台的中心。這座不大的寺廟是七世達賴修行七年,十一世達賴出生的地方。是雍正皇帝專門派能工巧匠修建的,因此在藏傳佛教中享有“九龍九獅”的崇高尊號。("九龍"代表清政府中央,"九獅"代表政教合一的西藏地方政府)。也許是地處偏遠,整個寺廟顯得非常的寧靜和清秀。喜歡對著門口那一長排的白塔發呆,在雪山,藍天的映襯下仿佛心靈都被洗滌的干淨透明。
去往道孚的路上隨處可以看見具有典型道孚特色的民居。這裡的屋子不像新都橋的那樣鮮艷,基本上都是紅色和白色為主,房子的結構大部分是木頭作成,與新都橋的石頭加木頭的房屋結構有很大的差別。道孚的女主人卓瑪是當地有名的歌唱家,美麗而且溫柔。剛剛下車時被風吹亂了頭發,卓瑪走過來輕輕地為我梳理,頓時由衷的感覺一股暖流。男主人好像也是歌舞團的演員,威武高大,有著不同於漢族男子的英武和男子漢氣概。他們的兒子郎傑雖然只有17歲,卻已經是個不折不扣的帥哥。也許是因為之前在成都讀書,郎傑的身上少了一點本地藏族人的淳樸,多了些時尚和張揚。寬松的T恤和牛仔褲,看起來更像城市裡的哈韓少年。十四歲的益西卓瑪不太愛說話,清秀的小臉上總帶著盈盈的淺笑,像是從雪山上化下來的股股清泉,清澈干淨,非常舒服。熱情好客的主人為我們這25個遠到而來的客人提供了舒適的住宿環境,感覺像在家裡一樣的輕松自在。對這裡的老腊肉印像深刻。道孚民居->靈雀寺->丹巴
從外表看道孚民居還沒辦法體會那種豪華精致,當我們走進民居後,立即被裡面豪華精美的成設吸引。一進入民居,就看見兩棵千年古木做成的大圓柱。圓柱的下面被漆成鮮艷的紅色,上面是精美的雕刻,整個民居能可以用奢華和精致來形容,連廚房都裝修得金碧輝煌。隨處可見精致細膩的雕刻,讓人懷疑這會不會是皇宮。
靈雀寺留給我印像最深的就是那座黃金作成,鑲滿珊瑚寶石的金塔,據說上面有兩顆九眼天珠,當時唯一的想法就是趁著某個月黑風高夜......
去往丹巴甲居藏寨的路上有一段驚心動魄的路程,一路上小伙子們因為丹巴美女都十分興奮。丹巴的碉樓幾乎都是石頭建築,甲居藏寨沿山勢而建,一幢幢藏式樓房散落在綠樹叢中,雪白的牆壁在陽光的照耀下分外醒目。丹巴
最後一天也許是因為累了,也許是因為審美疲勞了,我跟朋友選擇了在院子裡坐著發呆聊天,下午去縣城購物,晚上繼續我們的殺人游戲。丹巴->成都
頭天殺人到晚上兩點過,以至於第二天開始基本上都是在車上昏昏欲睡,直到經過四姑娘山到達巴郎山埡口,才算徹底清醒過來。巴郎山上還飄著雪花,厚厚的積雪一踩下去就會將整個腿都陷下去,我們像孩子一樣打雪仗,堆雪人,玩得不亦樂乎,完全沒有感覺到寒冷。從巴朗山下來後車子一路狂飆,終於在晚上七點過到達成都結束了旅行。朋友
旅行中除了美麗的風景外一路陪伴的還有朋友。我們一行25個人。領隊森哥是個羅嗦的,負責的。自戀的,愛耍寶的帥哥,經常被我們娛樂,也經常娛樂大家。偶爾會裝裝深沉以示“內秀”。牛奶是我大學同寢室姐妹的死黨,也是我們的車長,個性活潑開朗,一路上與森哥的鬥嘴讓我們的旅途有趣了很多,納納姐姐是個小迷糊,一路上不斷的接受批評和自我批評為旅途增加不少笑料,胖哥長得有點像一喜劇演員,不過人的性格比較內向,話語不多,常常露出憨厚的笑容,與網上那個幽默的“風不止”差別有點大,粵語歌唱得很好。孫偉是我們車上唯一比我小的小弟弟,因此經常被我們三位姐姐教育。司機張師傅與我們年齡相差不大,會經常冒出幾句搞笑的話,特別喜歡他為我們放的音樂。蛋糕是個活潑的女孩子,常常帶著整車的人拍些稍皮的照片。盟盟還是個學生,單純可愛,非常討大家的喜歡。小美女土豆殺人時的冷靜和平時的活潑感覺差別有點大。旭哥和他老婆瀟丹在我看來實在是很郁悶的一對,因為他兩總是會被我們點殺或冤死,盡管後來有買西瓜來賄賂,好像情況還是不太有好轉。還有滔姐,小7,藤藤,菲菲......六天的旅行在歡樂,疲憊,驚訝等種種復雜的情緒中結束,回到成都後感覺壓抑,天空為什麼這麼灰?人為什麼這麼多?朋友笑我有平原反映。也許吧,我的心貌似還停留在高原上。PS:游記照片整理了三天,累死我老人家鳥,不准嫌少,Over!

(惠遠寺白塔群)

(白塔與月亮)

(惠遠寺)

(天葬台)

(新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