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 5月3日(一) 榕樹•故鄉地點:車江三寶侗寨榕樹,在我的思緒裡,是故鄉的縮影。還記得那一篇《故鄉的榕樹》,曾使我們當年稚嫩的心靈第一次感受到人生厚重的鄉愁。那些村頭溪邊的榕樹,蒼虯的枝干不知疲倦地佇立著,撐起濃雲般綿密的葉冠,披撒下一樹綠蔭,從此在游子們的回憶裡永遠鐫刻下一抹化不開的綠。鄉愁是苦澀的,是深沉的。走進車江三寶侗寨,正是清晨,晨霧似乎剛剛散去,隱隱約約還有些許彌漫在都柳江的江面上,江水便平添了幾分嫵媚動人。在嫵媚的都柳江邊,蒼翠魁梧的大榕樹便顯得異常莊重了。它們綿延在江邊堤岸上,不約而同向江面延展出遒勁的枝干和濃密的樹冠。仿佛已經等待了很久,這姿態才能在似水光陰裡悄然凝固。老人們說,這些大榕樹或者是祖先們移居此地時栽種的,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樹齡了。可誰能確切地知道呢?畢竟,先人早已逝去,往事化作歷史,大榕樹們年復一年的守候,只能留給今天的我們一個解不開的歲月的謎團。江邊石階上,有勤快的女人們在漂洗衣裳,水鴨搖搖擺擺地撲進河中嬉戲追逐,老人們則搬一張小凳,在大榕樹下愜意地享受著濃蔭下的舒爽。寨子、都柳江、大榕樹,就這樣和諧地相依相靠著,度過了幾個世紀的風雨滄桑。他們是平靜的,是親密的,是難以分割的。今天的我,是一個身在異鄉的遠客,滿懷游興卻又在霎那間泛起思鄉的心情。都柳江汨汨的水流聲,仿佛便是故鄉山腳下流淌的清溪;大榕樹在風中輕輕擺起的枝葉,仿佛便是兒時玩伴們撮起的一枚哨笛。這一縷突如其來的鄉愁,苦中輕輕滲著淡淡的甜,我知道,那是故鄉鐵觀音的味道……(二) 孤獨的鼓樓地點:同上車江三寶侗寨的鼓樓遠近馳名,因為它的高度。遠遠地,就能看到它煊赫的寶頂,在蔚藍天幕下分外醒目。由於旅游開發的緣故,寨門建築已經完全成為樣板式的收費處,雕梁畫棟卻難以掩飾刻意的不和諧。而不知怎地,那30元的票價也總讓我感到一陣陣刺心的別扭。循著寨子裡的蜿蜒小徑一路走來,視野驀然開朗,諾大的一個廣場,巍然矗立著一座巨大的侗族鼓樓。它的外形頗為奇特,樓身似多面展開的大傘,紅色的木構梁架支撐起白色的主樓,層層檐角上挺立著不同的動物小雕塑,是裝飾,也或者寄托著不同的期盼和祝願。最頂兩層卻呈現漢地寶塔樣式,又如雙層皇冠,頂上飾著一串寶珠,極顯張揚和華麗。環顧鼓樓底座,頗似四方的木構涼亭,梁架上繪著各色彩畫,廊柱前還整整齊齊地排襯著兩副對聯,想是要增添幾分文人趣味吧。不能說是反感,也不能說是失望,畢竟我沒有這樣的資格來評價。但我又分明感到了一種茫然,我曾經有的那許多關於這個民族的好奇,對鼓樓的孩子般的憧憬,在面對這座氣派非常的建築的一霎那,竟然無從提及,更無從想起。沒有斑駁的歲月痕跡,沒有殘破的時光印記,沒有簡陋的木刻,沒有古樸土氣的紋樣,它是新的,從裡到外都煥發著新鮮的氣息;它新得理直氣壯,新得讓我們難以拒絕。是的,當歷史和傳統被遠遠地拋在時代的後面,我們怎能要求它還是過去的模樣。然而,這新也是刺目的吧,至少對我來說,它不是那個真正的侗家的符號,而更像那些風景點上比比皆是的仿古建築,煊赫張揚,卻承載不了人們尋找過去的渴望。宏偉的三寶鼓樓,佇立在廣場中央,環繞著它的,是依然陳舊、甚至略顯破敗的村寨。老人們在感嘆,鼓樓早已經失卻了真正的作用和含義,它只是一個模糊的像征,一個走向商業的符號。離去時,我再次注目,難以言喻在這寨子裡經歷的心情,只是恍然間,看到了寨子的寂寞,和鼓樓的孤獨……流水記事:車江三寶侗寨門票30元/人,晚上寨們要關的,不過我們看到不少朋友在鼓樓下的涼亭裡扎帳篷,很是佩服。建議早上早一些進寨子,都柳江邊的大榕樹在晨光裡更有味道。三寶侗寨的商業開發比較早,廣場上會有表演,但是表演者已經不大熱情了,不過可以和她們隨意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