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緬甸已經進入熱季,曼德勒地處北部上緬甸的內陸地區,素有火爐之稱。清晨的空氣中還帶著一絲涼意,我們坐在頂層的花園餐廳開始品嘗免費早餐。熱情周到的印度大媽殷勤地招呼著三兩客人,把豐盛的西式早餐逐盤奉上。看來她對中國人頗有好感,念念不忘中國的巧克力,不時過來噓寒問暖,介紹一些旅游資訊,如從這裡可以坐7路車去曼德勒山,車票只需200K等等。
餐廳敞亮的落地門窗外是陽光明媚花草繁茂的陽台,邊進餐邊欣賞這座沒有高大建築物的城市,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南邊不遠那座突兀的建築是座教堂,哥特式的尖頂上聳立著白色的十字架,和遠處金光閃閃塔尖直插青天的大金塔謠相呼應。東北邊可以透過建築的縫隙,看到皇宮整齊的宮牆。
曼德勒是緬甸的第二大城市,這裡也是華僑最多的地方,華人把這個地方稱作:瓦城。曼德勒周圍歷史上就是首都的搖籃,幾百年來不間斷的民族戰爭,每個新政權的建立都意味著上個舊政權的消失,皇宮也跟著不斷建立、廢棄、遷移,直到敏東王1857年在曼德勒建立了緬甸王朝最後的首都。阿瓦、實皆和阿馬拉布拉這些被歷史拋棄的首都,如今都簇擁在曼德勒周圍,為這座充滿佛教文化的城市增添了厚重的歷史底蘊。
收拾停當下樓跟旅店老板探聽了幾個旅游景點情況,揣上借來的地圖剛要出發,兩個雲南老板從樓上下來了,他們要搬家到昨天晚上客滿的GARDEN HOTEL,說那裡比這家好。我們也尾隨著一同去看了看,暫時還沒有空房。這個旅館比較新,也是每人5刀,有熱水洗澡。說好先把行李搬過來,等中午12點後客人退了房給我們留一間,真是見異思遷呀。
遠東的一個朋友在曼德勒中國領事館,正好離皇宮東門的方向不遠,於是想在去皇宮的路上順便去看看朋友。曼德勒的街道都是按照數字劃分的,48號以前是東西向街道,48號以後是南北向街道,所以只要知道兩個街號,就能找到地方。每個街口還都有木牌用十字箭頭和阿拉伯數字指示著,很容易辨認。
出門前就憑著手裡的草圖,也不確切皇宮到底有多大,走起來才知道被護城河包圍的皇宮要用雙腳去丈量還真不是輕松的事。雖然皇宮有四個門,可只有東門是對游客開放的,其他的門只讓當地的人走。等我們汗流浹背找到了我出門前從網上查到的領事館地址:22街/63街拐角處,那棟房子正在拆除重建。好不容易找了個明白人才問清,領事館早就搬家去了35街/64街。我們沮喪地坐在小河邊的樹蔭下,開始討論何去何從。
我認為既然這裡離皇宮的東門不遠了,就干脆先去游皇宮。遠東思念老友急於相見,婉言反對先去游皇宮,最後以灰灰的妥協達成一致。我們在路口找到個小電話亭子花了150K打個電話馬上就聯系上朋友,不一會工夫,朋友開著一輛嶄新的豐田4500把我們拉到了領事館。這是一個幽靜舒適的街區,院子被打掃得整潔利落,旗杆上高高飄揚著五星紅旗,令人倍感親切。
稍事休息,一通狂飲冰凍橙汁,頃刻間就退盡渾身暑熱,熱情的朋友拉著我們兜風來到緬甸人民的母親河——依洛瓦底江邊。旱季處於枯水期的江面平緩溫柔,江邊碼頭錨泊著大大小小的船只,枝繁葉茂的大榕樹下散落著結網修船的身影。朋友說,到了雨季江水暴漲,能把公路淹沒。江對岸一路起伏的山巒上遍布佛寺佛塔,那是另外的城市,曾經的古都——實皆。
過江的大橋是20年代英國人修建的,鋼架構造的橋梁已經鏽跡斑斑,承載了太長的歲月使它變得老態龍鐘。邊上相隔不遠處由中國人承建的新橋已經快要合龍,新橋預示著一個新的歷史紀元即將誕生。
實皆小城的安靜和閑適跟曼德勒市區的擁擠和嘈雜相成了鮮明的對比,怪不得來過的人都對這個地方贊口不絕呢。上山的路很窄,單向行駛,穿行在林中不時經過一座古樸的寺院,身披歲月的滄桑的古塔靜默在山林之間。山頂的佛寺最是香火鼎盛,平台上幾個老外正在憑闌眺望,依洛瓦底江玉帶般的腰身輕柔地纏繞在山下,曼德勒城隱現的身影和實皆古城像一對銀河兩邊的情人,隔著江水遙相思念。
曼德勒一到晚上就開始停電,街上幾乎沒有路燈,各家店鋪的發電機就開始轟鳴。後來走了一路都是停電發電,才知道緬甸是個電力資源如此匱乏的國家。有人戲稱說緬甸的國名沒起好,不幸叫了個緬甸(免電),所以就老沒電。又是在嘈雜和悶熱中捱過了一個半睡半醒之夜,這個旅館的缺點是發電機帶不動所有房間的空調,我們的房間遠離了發電機,噪音雖然小了點,但是空調也不能用了。
為了下一步去蒲甘的行程,早晨先向旅館老板打聽代買車票的價錢,旅館老板說票價是8000K,看來想省錢還是按攻略上說的自己去曼瑞比車站買。瑪哈牟尼寺的大金佛是緬甸人最崇敬的佛像不可不看,出了門走上84街一路南下,沒找到人們說的那條手工藝街,佛寺還是找到了。這是一個宏大的寺廟,和緬甸所以的寺廟一樣,進去的門東西南北各有一條,長長的甬道上兩邊都是賣工藝品、日用品和佛事用品的攤販。
中央那座金碧輝煌的大殿正中的寶座上端坐著莊嚴肅穆的大金佛,他的身上已經看不出袈裟的紋飾,虔誠的善男信女早已把佛像混身上下貼滿了足赤的金疙瘩,每天都有很多人去給大佛貼金。只是女人不能靠近大佛,因此他身邊總是圍著很多男人在忙活。
一個殷勤的和尚湊上前來跟我們合影,幫我們拍照,還告訴我們每天清晨這裡都有個浴佛的儀式,屆時會有人上去給大佛刷牙洗臉。可惜時間太早,讓人不敢心存前往一窺的念頭。大殿邊上還有博物館陳列著各個時期的佛像和雕塑,我不喜歡讓人牽著鼻子走,就在一個展廳小憩發呆。
遠東跟著和尚轉了一圈回來,和尚就開始了正題:伸手要錢。遠東跟我嘀咕該不該給,給多少合適,這個家伙不會算帳,從不知道各種貨幣的換算。看著她掏出的100K,我說太少了,如果要給的話起碼要給500K。和尚見此狀大為失望,可能是覺得傷了自尊,也可能是覺得沒什麼油水,便找了個借口說是廟裡開飯,說聲再見轉身走了。
從廟裡出來,去碼頭沒有公共汽車,只好打了輛人力三輪去江邊碼頭探聽船票和船班信息。售票處在離江邊挺遠的一個大院裡,不四處打聽還真找不到。去蒲甘的船有快船和慢船,快船16刀,早晨6點發,下午4點到;慢船10刀,早晨5:30發,晚上7點到。每周的星期日和星期二是慢船,其他時間是快船。看看碼頭離旅館這麼遠的距離,打車要3刀,還要起早,加上不菲的票價,還是下決心坐車吧。
又坐三輪回到了熱鬧的84街,剛才在店裡喝可樂時跟店老板,一個華人老媽媽學的那句緬甸話汽車站這時派上了大用場。滿街穿梭般的雙排座小卡都在招徠生意,一說:嘎基溫,人家都明白,立刻就上了去汽車站的車200K就到了。
曼瑞比是曼德勒的長途汽車站,在城南十公裡外的高速公路邊上。車場裡面的大房子就像個大賣場,去某個地方都是專營的窗口賣票。去仰光的車售票口是個華人婦女在經營,票價是6500K,行程28小時。去蒲甘的車在裡面一個小窗口賣票,每天有三趟車,早晨6點、9點各一趟中巴,晚上9點有一趟大巴,票價一致都是6200K,行程約8小時。
6點的車太早,趕車費勁,上午9點的車到達又太晚,給抵達找旅館帶來很多不便,反正在曼德勒也睡不好覺,就干脆選擇夜車,早晨到蒲甘,還能多點游覽的時間(人家說蒲甘的門票10刀,限期2天,以後再多一天加2刀)。買好車票又坐上了雙排座小卡車,300K到曼德勒山,中間被轉賣了一次車,這樣也比自己轉車方便還便宜。
我們被拉到東門,門口鎮守著一對巨形的獅子,進了山門就不能穿鞋了,可以把鞋子寄存在下面存鞋處(下山取鞋時我們才知道這是收費的,每雙鞋100K),如果不想破費或者另路下山,就自己裝進塑料袋背著吧。一路上山的台階修繕得很好,沿台階都頂棚遮避風雨,經過幾處廟宇就到了山頂。
曼德勒山這個緬甸的佛教聖地也是曼德勒城的制高點,登臨遠眺西南面的皇宮那規整的方城盡收眼底。城裡綠樹蔥蘢,只有中心點綴著幾處建築,難怪人家說曼德勒皇城是農村,城外是城市呢。皇宮裡的建築都毀於戰火,就連唯一保存下來的獅子王寶座也被送進了仰光國家博物館,看來皇宮也不用去了。
曼德勒山除了俯瞰全城,還是是看夕陽的好地方,只可惜氤氳的霧氣籠罩著天空,夕陽被幕布擋在西邊,沉沉欲墜的一輪淡紅轉瞬就隱身而去,只給期盼的游人留下幾聲唏噓感嘆。
今天是離開曼德勒的日子,養足了精神快中午了才退了房,把行李存在旅館去擇橋大市場,這是當地最大的市場。熙熙攘攘的市場裡最多的是農副產品和日用品,在一個堆滿了粉塊的小攤上,我們花了20K買了塊小粉餅,這就是緬甸婦女經常抹在臉上的防曬霜。
在這裡你所看到的女人幾乎都在臉上塗著這種粉,愛美的姑娘還會刷出像小貓胡子那樣的圖案。這是用香楝木磨出的粉末,不添加任何成分,真是純天然的防曬霜呀。從這個攤位離開時,我們也帶著自己心滿意足的小花臉四處招搖,不知道收獲了多少緬甸人善意的微笑,嘿嘿。
從市場出來找了家MIN MIN中國餐館700K吃了碗雞絲面條,就准備去曼德勒山東邊有一片塔林的寺廟看看。門外的公共汽車獅子大開口,張觜就要500K,一聽我還價200K,那個售票的小伙立刻瞪圓了眼睛,嚼著擯榔的血紅大口直哆嗦,也不知道是氣著他還是嚇著他了。唉,可憐的孩子,你宰人也下錯刀了,後面那輛公平收費的車200K把我們和一車小尼姑一起拉到了塔林邊。
我們正在夕陽沐浴下的白色塔林邊上臭美拍攝,路過兩個和尚,那個矮個的胖和尚熱情地向我們介紹這座寺廟,他說這裡有1774座塔,塔裡有石碑刻著佛經,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書本,當年有2000多個和尚接力念經,用了6個月才念完。他一再要帶我們進去看看,本來晚上要趕車,只想在外面隨便走走,聽他這麼一說,就跟了進去。因為沒多少時間,於是打定主意走到買門票的地方就不進去了。
等拍攝了白塔,一路溜達進去到了大金塔下,也沒見有售票處。正在拍攝金塔,那個和尚領來了工作人員讓我們買票,再一看,通票10刀。原來曼德勒旅游改成通票制了,一票在手,走遍古城。都要走了,還買票干嗎,趕緊撤吧,人家緬甸人還未具備完善的商品經濟腦袋,你走了就算了。人家的景點不像咱們的把門看得緊緊的,通常好幾個門只有一個門賣票,當地人都是免費的,只收外國人的票,咱們相似的臉孔經常無意中就逃了票。
在黃昏中我們又去了附近的另一座寺廟和佛學院,在這裡邂逅的一個和尚後來又在蒲甘的一座寺廟裡再度相遇,這是後話,且聽下回分解。

(依洛瓦底江邊)

(曼德勒山下的寺廟)

(白塔林)

(混身貼金的瑪哈牟尼寺金佛)

(實皆山上的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