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日 07:19 上海 多雲轉晴一年半後,重新踏上上海的土地,潮濕的空氣多少還有些熟悉的感覺,火車站廣場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道路也不再陌生,笨笨的自己也沒有再像前幾次來一次找不到東南西北。此時的上海有些陰天,估且算是多雲吧,但是卻不像北京那樣的冷,總體感覺很舒服的。下車後直接奔售票大廳去買回北京的車票以及到蘇州的車票,運氣比較不好的是,到北京的票都沒有了,我當時郁悶了一下想“估計要坐飛機回了”,但是這種郁悶不足以影響我即將出游的好心情。到蘇州的票最早是11:00的,運氣不錯的是還會有坐位,這在當時沒覺得有什麼特別的,但是當我從蘇州回來的時候,才明白有一個坐位是多麼奢望的事情。買好了票,在車站附近找了家麥當勞啃完了早餐,到一家網吧簡單地寫了一下日記,然後就匆匆地趕往了火車站,開始了自己的蘇州之旅。2006年5月2日 12:36 蘇州 晴下了火車以後,發現蘇州居然是陽光明媚,不禁感嘆和上海是“新舊社會兩重天”,一出火車站,立刻就被密密麻麻的人群嚇到了,用一句中國式英語來講就是:people hill people sea!但如果說那個時候,我們仍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蘇州之行將會是怎樣的一種辛苦,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就讓我們對後來將會發生的事情有了深刻的認識。出了火車站,我們先把行李寄存起來,這個服務在各地火車站都有,我覺得是一個蠻方便的設施,如果讓我大包小包地逛景點,我真不知道是去玩還是去拉練了。存好行李以後,我們准備打一輛車去江南園林的典範、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只是我們太過於習慣北京或是上海打車的方便,以至於我們根本就沒把在蘇州打車這種事情當作是一種困難。但是隨著N輛車的拒載以後,我們才意識到,在蘇州打車絕對不會像北京上海那樣輕松。沒辦法,在找不到車的情況下,只好轉坐公車了。來之前從攜程上看了蘇州的交通,知道游1、游2路都可以到拙政園,所以就准備找這兩趟車的車站,來到一家小店,很有禮貌地詢問,對方愛理不理地來了一句“那邊”,那邊是哪邊?我們徹底暈菜,無奈之下,我只好說,給我拿包餐巾紙,對方拿給我以後,才算是詳細地說了一下位置,我們走了二十來分鐘到了她指的地方,結果車站是有一個,可是根本沒有游1、游2路,無奈之下只好走回廣場,一個個站牌看過去,還是沒有找到拙政園怎麼坐車,這時候我們到火車站已經有將近一個小時了。初來時的興奮已經完全被磨平了,同時也隱隱意識到,蘇州之行的不順利,這可能只是一個開始!後來找到一趟去虎丘的車,總算離開了火車站,先去虎丘也好,反正都是蘇州名勝嘛!一路無話,到得虎丘,找了家小店坐下吃飯,價錢到是很便宜,但是菜量也很“便宜”,而且是一碗雞肉什麼湯的,真的就只是“湯”啊,裡面的肉片,掰著手指五個足夠了。不過也許是我們寡聞,也許人家的湯就這樣!好歹是休息了一會兒,開始去逛虎丘了,但是來時候的興奮,已經大打折扣了!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又名海湧山、海湧峰、虎阜,位於蘇州古城西北,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其中以“雲岩寺塔”和“劍池”最為著名。“二山門”外,大多是清同治、光緒年間(公元1862-1908)建造。虎丘山風景幽奇,至今仍保持“出城先見塔,入寺始登山”的特色。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盛贊曰:“到蘇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穿過書有“古吳攬勝”牌匾的黃色門樓邁入虎丘,入眼的都是黑壓壓的人群,五一黃金周對於這樣一個地方不大的名勝來說,人流量的確已經趨於飽和狀態。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吳中第一山”的牌匾映入眼簾,在江南這個平原地帶,能有一個如此的小山坡,已是異常罕見了,說它是“第一山”,倒也貼切合理。正常的游覽線路人滿為患,為了避免“觀景改觀人”的問題,我們選擇了左側一條人跡罕至的小道,當這張照片傳到MSN上的時候,居然被同事評為“最適合偷奸的場所”(-_-!!!)。這條小道雖然沒有什麼名勝,但是綠樹蔭蔭,人煙稀少,頗有幾分世外桃源之感,雖然隔數步之遙外是人聲鼎沸,但這裡卻仍然顯出難得的寧靜。間或有烏蓬船自河上駛過,恍惚間,時光交錯,渾然不知自己身在何處。我們盡量避開人多的地方,走走停停,終於磨蹭到了中國第一斜塔“雲岩寺塔”,這也是古老蘇州的像征,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6年(公元959年),八角七級,為磚砌仿木樓閣式佛塔,高及47.7米,重達6400噸。明祟禎11年(1638)發現塔身向東偏斜,至1971年測量時,塔身上下偏斜達2.35米,並發現有裂縫。1981年始,政府撥款加固了塔基和塔身,使千年古塔更加雄偉地吃立於虎丘之巔。與遼寧綏中塔、上海護珠塔、廣西歸龍塔、湖北鐵塔並稱為中國五大斜塔。我們本欲進塔一觀,但是看到外面等候參觀的人群排起的蜿蜒長龍,只好打消了這個念頭,圍著塔身轉了幾圈,拍了幾張照片,就匆匆離去,相對於雲岩寺塔來說,我對“劍池”更有興趣,畢竟闔閭墓葬之謎以及神鵝易字的美麗傳說,從小就深深地吸引了我!關於劍池的傳說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吳王闔閭墓葬的傳說了。據說吳王死後,曾以三千名劍一起葬於“劍池”之下,其中就包括十大名劍之一的“魚腸劍”,所以這個崖壁下狹長如劍的水池也便得名為“劍池”,而池壁上的“虎丘劍池”四個字,相傳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手筆,不過另有說法為,“劍池”兩字的確為顏真卿所書,而“虎丘”二字系後人補刻,故也有“真劍池、假虎丘”的說法。狹長的劍池裡養滿了各色各樣的錦鯉,這也是江南園林中的一大特色,有園必有水,有水必有魚,無論走到哪一處風景,但凡有水的地方,裡邊必然游弋著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錦鯉。關於“劍”的故事歷來就有很多,在秦始皇陵兵馬俑中曾出土一柄配劍,據說在埋藏泥土幾千年後,仍然光亮如新,考古人員把它挖掘出來後,曾經輕輕一劃就劃破了19張紙,在今天如果拿把西瓜刀去劃,恐怕也沒那麼容易吧!而當年孫殿英等人炸開乾隆皇帝的裕陵所得、而後又輾轉落入蔣介石手中的那把千古名劍“莫邪劍”,應該也是風采依舊,璀璨如新吧!聲明:本游記(除景點介紹文字參考相應書籍外)及照片集錦均為本人原創,歡迎轉載,但請注明出處及作者,如傳統報刊、書籍等紙質媒體需要刊載,請與本人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