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晉中榆次

作者: 明天的晴

導讀榆次,春秋時期稱塗水、魏榆,戰國時期就稱榆次。秦隸太原郡。北魏、北齊兩度易名中都縣。公元 979年,宋太宗滅北漢,置並州於榆次,越三年,復遷唐明鎮,榆次復縣制。以後歷代縣名不改。1958年設榆次市。榆次,東倚太行,西臨汾河,山川秀美。其間內有國家級森林公園烏金山風景區,群峰聳峙,草木滴翠,靈泉淙淙,珍禽異獸無數。其主峰上建水晶院,有龍池,冬不 ...

榆次,春秋時期稱塗水、魏榆,戰國時期就稱榆次。秦隸太原郡。北魏、北齊兩度易名中都縣。公元 979年,宋太宗滅北漢,置並州於榆次,越三年,復遷唐明鎮,榆次復縣制。以後歷代縣名不改。1958年設榆次市。榆次,東倚太行,西臨汾河,山川秀美。其間內有國家級森林公園烏金山風景區,群峰聳峙,草木滴翠,靈泉淙淙,珍禽異獸無數。其主峰上建水晶院,有龍池,冬不冰,夏不涸(太原道注:有關烏金山參見本站三晉名山漫談)。紅沙山在烏金山東南,峭壁磷峋,沙石多紅,有正壽寺,四圍翠柏,其旁清泉溢出。陰山,在罕山西南,形勢險峻,上有深洞,土塞羅列,為先年屯兵之所。大方山、中林山中揖群峰、松柏郁茂,四時浮青攢翠。五太山在河口村西北二裡,下有五龍河。小五台山,在榆次城東北二十裡,上建蘆山寺,有九躍龍地。紫嚴山,接壽陽境,俗稱長者頭,相傳為唐代華嚴經大師李通玄隱居處,中有華嚴寺,其山松柏叢生,蒜峪、芹峪二水俱出其下。

榆次古文化遺址、古墓群、古建築極為豐富。位於長凝鎮附近的賈魚溝古文化遺址,在七十年代就發現了大批舊石器時代的制件。位於城東北的貓兒嶺古墓群,占地面積之大,跨越年什之久遠,為國內所罕見。古墓群分上中下三層,下層為春秋秦漢墓,中層為唐宋基,上層為明清至近代墓,堪為歷代墓葬大全。古建築比較著名的有六堡村的賈繼英祠堂、西左付村的張彪祠堂和東輞村的常家大院,是歷代民間建築的典範。榆次城內的城隍廟和清虛閣,均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位於東大街,占地近6000平方米,現存正殿、玄鑒樓、東樓、鐘鼓樓等建築。該廟始建於元代,以後歷代重修完善,目前是省廣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廟。古代榆次城隍廟香火極盛,除春秋兩季祭祀城隍外,歷代造福百姓、聲名遠播的榆次籍名人賢宦都在廟內樹牌享祀。這些名吏鄉賢自然成了榆次人家教育後代的榜樣和楷模。由城隍廟內西折南不遠處,就可以看到一座二層三重檐歇山頂建築,這就是純木制結構的清虛閣。清虛閣系佛道兩教相結合的產物,內供四大菩薩與太上老君。整個建築精雕細刻,氣魄龐大,立於城中,極為醒目。登臨閣上,十裡風光盡收眼底,四時美景嘆為觀止。近期當地政府為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又在市中心修建晉商文化廣場,融歷史風貌與現代休閑為一體,讓游人回味無窮,賞心悅目。

榆次人的獨特風采,在兩千多年前太史公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就有過描述:“荊軻嘗游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榆次人蓋聶是戰國時聞名諸侯的劍客。連那位慷慨悲歌之士荊軻都不遠千裡來向他求教。蓋聶為人耿直嚴肅,對劍術不精者常直言不諱地提出批評,偶爾流露出蔑視神情。那位大俠客荊軻心高自傲,受不了這種冷遇,一氣之下,劍術尚未精進就不辭而別。結果在後來最關鍵的刺案行動中,終因技不如人,命喪黃泉。荊軻之死,慷慨悲壯,為後人所稱道,但其不虛心學習,既耽誤了自己,也耽誤了太子丹的興國大業。榆次人蓋聶在史記中的表現,是不畏盛名、不畏強權、精益求精、嚴肅認真、一身傲骨的宗師典範。他的行為和作風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請看以下數位明清朝入選《山西通志·鄉賢錄》的榆次籍名人的遺風:

寇天敘,字子(忄享),明正德三年進土。任職於應天(今南京)府丞。時明武宗駐南京,從官衛士十余萬人,經常侵擾百姓,很多地方官吏不敢言。寇天敘親自率人與搶奪百姓財物的禁軍相搏,只要抓住絕下放過。禁軍傷者很多,並且害怕了,再不敢橫行霸道。後來寇天敘巡撫甘肅,外賊來犯,擒其首領,賊人多次送獅子皮、犀牛皮、西狗,要求換回首領,寇堅決不從。晚年寇天敘又任職陝西,多次平暴除惡,維護了一萬平安。

周(钅夫),字汝威,明嘉靖五年進士。任陝西巡撫,時邊將多殺被俘叛民,周(钅夫)上任後,采取寬容政策,撫恤降兵,因而平定了叛亂。朝中宰相嚴嵩一手遮天,權勢極盛,為官者無不巴結迎奉。而周(钅夫)則不然,多次上疏抨擊嚴氏貪污腐化,結黨誤國。嚴嵩打擊報復,將周屢屢降職,直至削官為民。周(钅夫)毫不退卻,直至去世也沒有妥協。

桑芸,字笈雲,幼家貧,勤學致仕,清順治年間,為汝南參政。時地方上有一惡棍白福德,家族勢力很大,無人敢惹。桑芸力排眾議,將其抓捕歸案。白犯家人送千金求免死。桑芸大聲叱責,立即當眾將白福德杖刑處死,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後來桑芸主政廣西,屬下士兵經常聚眾鬧事,騷擾百姓,桑將罪大惡極者繩之以法,整頓軍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清世祖多次稱贊桑為當世賢吏。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