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之呼嘯虎跳峽

作者: 懶人短發

導讀原計劃雨崩+明永花三天時間,司機認為看完明永當天進雨崩根本來不及,於是改計劃為出雨崩後去明永。這樣一來就少了一天時間,所以在虎跳峽與瀘沽湖之間就有了取舍。隊長堅持不能放棄有名的虎跳28道拐,並且認為可以在十一走稻城的時候加入瀘沽一地。而對於我們中的三個人來說稻城還是個未知數,虎跳峽的28道拐在經歷了雨崩裡的極限徒步之後已經有如雞肋。何去何 ...

原計劃雨崩+明永花三天時間,司機認為看完明永當天進雨崩根本來不及,於是改計劃為出雨崩後去明永。這樣一來就少了一天時間,所以在虎跳峽與瀘沽湖之間就有了取舍。隊長堅持不能放棄有名的虎跳28道拐,並且認為可以在十一走稻城的時候加入瀘沽一地。而對於我們中的三個人來說稻城還是個未知數,虎跳峽的28道拐在經歷了雨崩裡的極限徒步之後已經有如雞肋。何去何從,先到虎跳峽再說吧。車到橋頭,在買門票的時候打聽了一下,經由28道拐徒步到TINA’S要走40公裡的山路。這個數字極具說服力,走完雨崩之後,有的人對上坡路還心有余悸,有的人已經傷痕累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人已經徹底對徒步二字絕緣了,在聽到這個數字之後原本搖擺不定的念頭一下子變得堅定起來,28道拐這次是無論如何不走了。但是是從14公裡處開始徒步看精華景色呢,還是有其他的選擇?因為體力、心態等種種原因,既便從14公裡處開始也讓人難以堅決地說走就走。猶豫只持續了三分鐘不到,六個人中的兩個決定無論如何從28道拐走過去,其他的四個人決定在虎跳峽的上、中、下段之中挑一個地方走一下,然後當天下午返回麗江以便第二天開赴瀘沽湖。司機介紹說上虎跳的路修繕得比較好,走起來便當些,不太累,大約1-2小時就可以游覽完了。中虎跳的景色最精華,但是道路比較危險,全程3-4小時。下虎跳比較平緩,景色稍遜。於是我們選擇了精華段的中虎跳,讓司機送我們到張老師家(據說實際應為詹老師)。一下車就有當地的一個婦人來問我們需要不需要陪同,開價50元一程,最後30元成交,但10元道路維護費和10元天梯過路費應該由她來代繳。她能增收就增收吧,我們沒有異議。張老師家的背後有間土房子,裡面一個身穿民族服裝的阿婆在收道路維護費,山路邊上立著一塊木板,上面的文字大約是說這條山路常年由張老師及他的弟弟來維護,他們還在險要的路段加了鋼條或鐵線等防護措施,因而收取了這筆費用。土房子的後面就是深深的峽谷,我們的中虎跳徒步就從這裡開始。在那婦人交費的時候,我們就站在山崖邊打量著這個紅褐色的峽谷,渾黃的金沙江水在谷底自上虎跳咆哮奔流而來,流經腳下的山谷卻只聞其聲不見其形,讓人覺得如臨深淵。這一段游程的前半段是下山路,但這下山路可不僅僅是下坡那麼簡單:山路很窄;有的地方岩石間的階差很大,必須一只腳先觸到下面的石塊,然後身體再挨著岩石順下去;有的地方遇到岩石滲水,比較滑;有的轉彎點幅度大、階差高,要轉彎必須借力路邊豎著的張氏鋼條才能防止滑落山坡;更大的阻力來自於山谷裡不時刮來的大風,風從四面八方來,讓人無從防範,夾雜著山體上的砂土撲頭蓋面向人襲來,一時間必定無法行走,只得駐足護住眼耳口鼻,既便如此,狂風過後裸露著的那部分皮膚上已經不可避免地沾上了一層。烈日之下,陣陣山風只能讓你汗水淋漓的身上沾上一層又一層的砂土。說到風,在金沙江峽谷存在這樣一種天氣現像——焚風,一種出現在山脈背風面的乾熱風,它是在山嶺兩面氣壓不同的條件下發生的。在山嶺的一側是高氣壓,另一側是低氣壓時,空氣會從高壓區向低壓區移動。在空氣移動途中遇山受阻,被迫上升,氣壓降低,空氣膨脹,溫度也就隨之降低。空氣每上升100米,氣溫就下降0.6°C,當空氣上升到一定高度時,水汽遇冷凝結,形成雨雪落下。空氣到達山脊附近後,變得稀薄干燥,然後翻過山脊,順坡下降,空氣在下降過程中,重又變得緊密,並出現增溫的現像。空氣每下降l00米,氣溫就會升高1°C。因此,空氣沿著高大的山嶺沉降到山麓的時候,氣溫常會有大幅度的升高。迎風和背風兩面的空氣,即使高度相同,背風面空氣的溫度也總是比迎風面的高。每當背風山坡刮炎熱干燥的焚風時,迎風山坡卻常常下雨或落雪。我們手腳並用,沿著山路蜿蜒而下。中途,陪同的婦人指著前方兩扇對開的山壁說,傳說中的老虎就是從右面的玉龍雪山下來,從右邊的山壁跳到左邊的山壁,到左邊的哈巴雪山上去捕食的。下到谷底就是中虎跳的虎跳石所在了,據說上中下虎跳峽各有一塊虎跳石。中虎跳的這塊大約有四五米高吧,爬到石頭上照相要收5塊錢,石頭是自然景觀,可爬上去的梯子可是人修的哦。下到谷底,聽說路程已過2/3。稍微休息之後就開始了上坡路段了。沒走出多遠,就在左邊的山壁上看見了傳說中的“天梯”,山壁與地面幾乎垂直,於是天梯與地面也呈近乎90度的角,但這段天梯卻不長,也就十來米的樣子吧。天梯旁邊的山體中橫向鑲嵌著一條小路,這條在岩石裡面開鑿出來的路邊並不設圍欄,高度似乎無法讓成年人直立行走於期間,這條小路就是所謂的“一線天”了。出於對時間因素,對路線的准備情況,以及安全的綜合考慮,我們放棄“一線天”,仍是從“天梯”上去。到天梯底下的一段坡路不甚陡峭,但還是一個字“險”,如果要用兩個字來形容的話,那就是“很險”,如果非要用三個字來形容的話,那就是“非常險”,呵呵。路兩邊拉著鐵絲做防護,我們就貓著腰手腳並用地攀爬著,這樣重心比較低,容易保持平衡。“天梯”旁邊另有山道,畏於爬“天梯”的人可以從山道上去。其實“天梯”並不像有些人說的那麼險要,鋼筋焊接而成的梯子十分牢靠,外面還罩了一圈鐵網防止游客向外跌落。由於梯子是近乎垂直的,雙腳在攀登的時候並無法發力上登,只要確保不踩空即可,我感覺我自己是用手臂的力量把身體拉上去的,在峭壁上做了一回猴子。金沙江在腳下奔騰,數米寬的江面,此時看下去也就幾個釐米的樣子了。從“天梯”上去之後再經過一段上坡就到公路了。在這段路上我們又數次遇到了大風的襲擊,加上烈日的爆曬,使得原本並不算難走的路也耗費了我們不少的時間和體力。這段路上印像最深的是,在連續幾個上坡彎道之後,我的呼吸已經越來越沉重了,接近最後一個坡頂的時候我不由得張大嘴巴大口呼吸,卻誰料一轉彎,頓時吸進了大口大口的異味,抬頭一看坡頂的平台上就立著兩匹騾子,騾子腳下自然是成堆成堆的騾子糞了。我那時的那個惡心呀,真是無法言表!記得從西當到雨崩的時候,山道上也不少騾子糞騾子尿,但是當時急於趕路也無暇顧及許多,只是沒想到出了雨崩,還能和這玩意兒再來次邂逅。終於回到公路了,算上休息、拍照的時間,三個小時還不到,而且我們都感覺這次的速度算很慢的了。看來雨崩的行程真是鍛煉人啊。蓬頭垢面的我們立馬找了個地方坐下,一邊求救似的打電話給司機讓他來接我們,累倒不累,險也還可以,就是實在是太熱了。再次望望身後的大峽谷,金山江兩岸絕壁峭立,有的山壁由於焚風而寸草不生。灰色的玉龍雪山的山頂淡積白雪,湛藍的天空中不時有雲朵飄過,讓高聳的玉龍雪山宛如輕紗遮面。峽谷裡聲洪如嘯,也許是源自於滾滾而下的金沙江水,也許是來自於自由來去在峽谷裡穿梭的風,也許是當年的猛虎在兩座雪山之間、金山江面之上飛躍而過時那一聲咆哮的不絕回聲。



(虎跳峽,一邊是哈巴雪山,一邊是玉龍雪山)



(虎跳之處 - 中虎跳)



(中虎跳的激流)



(深澗)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