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說,旅游是一個忘卻的過程,忘卻居住地的喧囂、浮躁,各式各樣的煩惱。紀伯倫說過,“忘卻是自由的一種形式”,這話很好。這麼多人熱愛旅游,因為它是人們追求心靈自由的一種方式,即便這份自由是暫時的。
廈門是個適合忘卻的地方,在第二次來到這裡時,我這樣想。
廈門是島。中國以島為市的不多,最有名的也就是香港和廈門了。香港的知名在於繁華,廈門的知名在於美麗。一種潔淨的美,一種閑適的美。
再次踏上這片土地,我依舊不得不驚嘆於這座城市的潔淨。它的街道是潔淨的,看不到果皮紙屑,也幾乎看不到隨地吐痰的惡劣現像;它的空氣是潔淨的,聞不到廢氣粉塵;它的聲音是潔淨的,聽不到噪音喧囂,也少有污言穢語。據說曾有位北京朋友在秋冬之際來到廈門,幾天住下來,竟發現襯衫的領子依然干干淨淨,覺得實在不可思議,回去後寫文章大聲疾呼,可呼聲很快歸於京城那厚厚的塵霧。雖然我來自同樣號稱花園城市的杭州,可居住地身邊的諸多陋習,讓我汗顏,也有些嫉妒起廈門人來。算了,還是忘卻,不比較的好吧。
我們這次就住在環島路邊。如果說鼓浪嶼是廈門的驕傲,那麼環島路就賦予了這份驕傲新的含義,它如同一條錦帶懸於海上,呵護著廈門本島;特別是在夜間,華燈初上,璀璨奪目,就如同這座海濱城市戴的一串珍珠項鏈。安頓好行裝,踏著細碎的月光,一個人在環島路上漫無目的地閑逛。聽著隱隱的海濤聲,溫涼參半的海風拂在臉上,如絲絨快速滑過面龐,微微有點癢,很舒服。這時,自己就像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寫的那樣,“什麼都可以不做,什麼都可以不想”,這是一種徹底的閑適狀態;此時,可以說我在心靈上是完全自由的。
白天的環島路邊有雙人或三人自行車可租,這對於舊地重游的我和W來說,倒是個消磨時光的好選擇。雨不失時機地飄落下來,是那種細微得難以分辨點滴的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含蓄,倒為我們的單車游增添了幾分浪漫的氣息。單車不緊不慢地前行,兩旁的椰子樹、沙灘和歐式建築如同投影機裡慢速播放的幻燈片,一格一格滑過,別有一番韻致。終於定格在一處沙灘,人不多,但也不算寂寥;沙也是細細的,泛著點點銀光;沙灘邊有塊望潮石伸向海中,享受著海浪一次次的拍打。W和我撐著傘,在雨中海闊天空地聊著,不知不覺間雨卻停了。回程的途中,我想,也許在近旁能見到這樣的沙灘對於其它城市是一種難以企及的奢望,但在廈門,這可能實在不算什麼。
廈門的閑適是出了名的。即使是在最繁華的中山路上,面對兩側的燈火璀璨,鱗次櫛比,人們的步履依舊不緊不慢,更多地是在享受步行街帶給他們的樂趣,那感覺完全不同於北京的王府井、沈陽的中街等大城市的步行街。要說這份閑適,不能不提及廈門的像征--鼓浪嶼。雖然我這次並沒有與它親密接觸,但記憶的碎片卻不斷撞擊著我的腦海。整個鼓浪嶼就是一座花園,小巧而精致。白天,走在鼓浪嶼那些彎彎曲曲、高低起伏的小徑上時,幾乎聽不到什麼聲音,除了偶爾如鼓的濤聲,感覺心緒特別寧靜;入夜,更是萬籟俱寂,惟有優美的鋼琴聲,從一些歐式小樓中流淌而出,在小島上空回蕩,使人宛如置身於海上仙山。
坐在海這邊的石凳上,望著寶石一般的鼓浪嶼,沐浴著輕柔的海風,我真的醉了,感覺自己的心,就像一只快樂的海鷗,在海天之間自由自在地翱翔。這一刻,不如忘卻,醉了的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