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巴黎

作者: ychang

導讀每個人都承認巴黎是世界之都, 起碼是西方世界之都. 驕傲的英國人有倫敦, 浪漫的意大利人有羅馬, 自信的德國人有柏林, 孤獨的俄羅斯人有莫斯科. 可是, 如果連最自大的美國首都華盛頓, 都是仿照巴黎而建造的, 那些城市就不用提了. 據說,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梨斯最像巴黎, 但其地偏垂南美, 無法比較. 俄國的舊都彼得堡好像也是以巴黎為藍圖, 但俄羅斯的各方面都無法與偉 ...

每個人都承認巴黎是世界之都, 起碼是西方世界之都. 驕傲的英國人有倫敦, 浪漫的意大利人有羅馬, 自信的德國人有柏林, 孤獨的俄羅斯人有莫斯科. 可是, 如果連最自大的美國首都華盛頓, 都是仿照巴黎而建造的, 那些城市就不用提了. 據說,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梨斯最像巴黎, 但其地偏垂南美, 無法比較. 俄國的舊都彼得堡好像也是以巴黎為藍圖, 但俄羅斯的各方面都無法與偉大光榮正確的法蘭西相比. 世界上還有許多地方被人稱為小巴黎, 巴黎第二, 那麼, 可想而知,真正的巴黎是多麼迷人.一 巴黎鏡像五月, 是巴黎一年之中最好的季節. 風物宜人, 鮮花盛開, 真不愧為花都. 初春者, 春服既成, 巴黎的大街小巷上, 男人風度翩翩, 女人花枝招展. 黃褐色的頭發, 細長的美腿, 拉丁民族的浪漫伴隨著高盧血統的衿持, 正是巴黎人的寫照.早年在國內讀法國文學作品, 已經把十八, 十九世紀的巴黎背得滾瓜爛熟. 凱旋門, 塞納河, 香榭麗舍, 應該還是昔日的風采; 左拉, 莫泊桑筆下的巴黎, 應該和巴爾扎克的筆下沒有兩樣, 但巴爾扎克筆下的外省人看巴黎, 與我們這些外國人看巴黎, 也許又有不同. 真的, 與司湯達, 福樓拜的巴黎相比, 今天的巴黎有甚麼變化呢? 是進步還是退步? 那些文壇巨匠, 畫家詩人如果回到今天, 他們是贊美還是嘆息呢? 是的, 艾菲爾鐵塔是絕對沒有的, 盧浮宮也被維新了, 塞納河上再也見不到那些以福樓拜先生的閣樓燈火為航標的船長了. 有的, 只是那些穿流不息的玻璃觀光船, 滿載著一船船你我這般的旅游客, 熙熙攘攘. 那情形, 跟當年那些坐著輕便馬車在香榭麗舍大道上兜風的"共和國女人", 大概是很不相同的罷. 也許, 只有那深沉的塞納河水, 輕輕地拍打著第九橋, 依然流淌.



(塞納河岸)

二 巴黎的夜晚

飛機降落在戴高樂機場已是傍晚. 進關出關, 填表拿行李, 與世界上別的大機場沒有兩樣. 也沒有看出戴高樂機場的摩登設計有甚麼獨到之處. 驅車進城, 除了高速路上的標示, 也沒有甚麼可看之處. 黑人出租車司機來自加納, 很健談, 跟世界各地的出租車司機一樣, 一開口就能聊出個天南地北來, 感情這砍大山不是咱北京司機的專利. 不過, 他教我兩招用法語討價還價的技巧倒是還管用. 進得城來, 暗淡的黃昏中怎麼也看不出什麼"光彩之城"來.我們的旅館在瑪得琳大教堂的後面, 從一條沒有人行道的小街拐進去. 才八點多鐘, 街上已經空無一人. 我以為我們大概是走錯了地方, 可剛剛經過的那不起眼的一扇門確實寫的是英國領事館. 出租車在一座老舊的樓房前停下, 黑人出租車司機小聲地說, 這大概就是你們的旅館, 我回頭看看一路上一聲不響的太太, 我知道, 下一次旅行, 我一定失去定旅館的資格了. 更要命的是, 下車搬行李的時候, 看見一個醉鬼就躺在街對面的角落裡, 嘴裡呢喃不清, 身邊還放著兩三個破酒瓶. 這哪裡是甚麼花都, 簡直是八十年代初的紐約地下鐵. 想當初我定旅館時, 旅游指南上說的是愛麗舍宮後面, 法國內政部附近, 英國領事館旁邊嘛.旅館的內部也不怎麼樣. 三星級的旅館, 連美國的二星也趕不上. 裝修陳舊, 電梯窄小. 看來這法國的星評機構也可以開後門. 要是我打分, 頂多二星, 不能再多了. 硬件不好, 軟體更差. 那服務小姐英文極差不說, 還把我們的日期搞錯, 差點兒我們最後一天要露宿街頭. 由是跟那經理大吵一架, 那是後話. 哎, 這些法國人, 浪漫是浪漫, 散漫也夠散漫的了. 折騰了一天, 累了, 沉沉睡去. 這巴黎給我的第一印像, 真不算好.


(巴黎的早晨)

三 巴黎的早晨

因為時差的關系, 第二天清晨早早地就起床了. 昨晚的流浪漢已不知去向. 只有地上的酒跡還提醒我這裡曾躺過醉鬼.我們的旅館不怎麼樣, 地點可真不錯. 轉過街口, 就是愛麗舍宮, 旁邊是英美大使館. 往另一方走, 就是法國內政部. 難怪互聯網上要說這個旅館是旅行界保存得最好的秘密. 想像一下你的旅館就在北京府右街上, 對面就是中南海西門. 那位置比北京飯店還要好上兩倍. 更可喜的是, 那府右街上開滿了商店, 從香奈爾到荷瑪斯應有盡有, 令熱愛政治的男生和喜好購物的女生, 歡聚一條, 街大歡喜.這真是具有法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人說我們中國這幾年轉型很歷害, 到處商廈林立, 物欲橫流, 講錢不講人. 可跟這法國一比, 真是小巫見大巫. 人家這真是小資到骨子裡去了. 那麼自然, 那麼撒脫, 毫不遮掩, 天生就是物質之美與政治之醜的完美結合. 哪天真要是府右街紅牆對面也開上了六必居的分店, 我才相信中國的改革開放有了一點兒成果. 那是另題, 有感而發而已. 奇怪的是, 這內政部門前的警衛有兩種, 一種是儀仗隊模式, 白衣藍領金邊, 持長槍, 精神抖擻; 另外兩個穿藍衣, 凹胸凸肚, 腰裡掖一把盒子炮, 跟美國的交警差不多. 看來這一國兩套制服, 也不是我們中國的發明.街口的早餐店令人嘆為觀止. 各式各樣的羊角面包, 糕點, 巧克力, 琳琅滿目, 極具誘惑, 真叫人不知道買什麼好. 難怪法國人大都胖都都, 臉色紅紅的, 營養很好的樣子. 記得鄒蹈奮先生上世紀三十年代有一篇英法兩岸的紀行, 上面比較英國人和法國人說, 英國人高瘦, 法國人矮胖. 真的, 現在還是如此. 拉丁民族就是比北歐人矮些, 黑發, 深顏色的眼睛較多. 大概也是南方人的關系.因為我不會說法語, 櫃台後面的胖大娘便一臉不悅起來. 不管我買了多少巧克力面包也沒用. 那神色好像要把我給叉出去. 好在我最後一句"馬喝稀"謝謝, 才轉危為安, 令她的撲克臉由長變圓, 滿臉堆笑地還了我一句貨真價實的"瑪哈西"謝謝, 那碩大身軀裡發出的聲音是那樣的嬌媚, 令我愕然一驚, 無論如何也不能把二者聯系起來. 天色尚早, 晨曦中的法蘭西享受著春天的陽光和露水, 不管是有鮮花的窗台, 或是半掩的百頁窗, 都沐浴在淡淡的霞彩之中. 沿著富格阿納大街往西走, 商家都還沒有開門, 只有咖啡廳, 餐廳的小伙子們往外搬運著桌椅, 准備著一天的露天營業. 行人不多, 只有偶而坐在早餐店裡的妙齡女郎能引人暇思. 每個人都知道巴黎是燈光之城, 長夜之城; 卻不知清晨的巴黎同樣美麗. 不高的樓房, 沉重的木門, 彷佛處處隱藏著渾厚的歷史底蘊. 一扇大門中的小門吱啞打開, 一個身著晨縷的女郎牽著小狗悠然而出, 從她身後輕輕瞥進, 石砌的院落裡空無一物, 我卻似乎看見了茶花女的馬車, 漂亮的朋友, 還有那些正准備著決鬥的士紳.哦, 決鬥, 為捍衛名譽而戰的決鬥, 正是我們中國人五千年文明中最欠缺的精神. 中國人多的是欺壓, 喜的是群毆, 尤其擅長撕咬不清, 卻很少被給予機會站起來為自己的榮譽, 以自己的名義而戰. 數千年來, 中國好像還不錯, 中國人卻好像不太行. 我們不喜歡冒險犯難, 不擅長探險征服, 一味的高談闊論什麼大國仁義, 組織紀律, 結果卻弄得災難深重.四 巴爾扎克的巴黎在一個路口, 一條街名引起了我的注意: "巴爾扎克路". 難道, 這條路跟巴爾扎克, 偉大的法國作家, 人間喜劇的作者有什麼關系? 抱著佼幸心理, 我轉上這條街, 心想那怕在巨人走過的街上走走也好. 在一座不算古舊的樓房前面, 我停下了. 怎麼? 這兒竟然是巴爾扎克的故居? 文壇巨匠, 天才文豪巴爾扎克的故居? 仔仔細細地一看, 樓座的標示上確實寫著, 第八區, 路, 巴爾扎克(1799 - 1850) 人間喜劇的作者. 呵呵, 踏破鐵鞋無處覓, 得來全不費工夫. 驚喜之余, 我趕緊掏出相機來, 左拍右照, 興奮得好像自己剛完成了那七十多本的大部頭. 又一想, 不能光照樓房, 得把自己照進去. 要不人家還以為你買的明信片呢.意猶未盡, 轉來轉去對著樓房仔仔細細打量. 房子不舊, 大概是二十世紀五, 六十年代的建築. 巴爾扎克自己肯定沒在裡面住過. 因此, 這裡談不上故居, 只能說是原址. 拐過街角, 發現標示牌不一樣. 這一塊上面寫的卻是: 第八區, 路, 巴爾扎克(1799 - 1850) 浪漫者. 這一來, 我真是佩服法國人了. 他們既崇尚他是偉大的作家, 又稱道他自己本人就是浪漫者,並且把二者同時銘刻在牆上供人憑吊, 聯想. 由是, 我真是替巴爾扎克高興, 高興他生在這樣一個孕育他, 理解他的國度; 同樣, 我也替法蘭西高興, 高興她養育了巴爾扎克這樣的才子加浪漫者並為之感到自豪, 而從來沒有想到要用陽謀來對付他.從巴爾扎克路走下去, 就到了香榭麗舍大街了. 往西, 就是赫赫有名的凱旋門. 走近一看, 凱旋門並不特別高大宏偉. 好像北京天安門, 算不上多麼偉大. 當年在北京師範大學, 那些西藏同學就對天安門嗤之以鼻, 他們對我的班長說: "這算什麼? 比我們的布達拉宮差遠了". 說實在的, 我本人也並不覺得天安門有好高大, 倒是裡面的午門反而要有氣派些. 凱旋門也是這麼一個銀樣腊槍頭, 中看不中用. 好像法國人自打修了這麼一個玩意兒之後就沒有打過勝仗. 倒是讓普魯士德國的軍隊在這裡耀武揚威了好幾回. 拿破倫地下有知也該悔不當初. 可不, 那些德國人依樣畫葫蘆地修了一座布蘭登堡門之後也開始大吃敗仗.



(巴爾扎克_人間喜劇作者)



(巴爾扎克_浪漫者)

五 有朋自遠方來

太太的同學方女士全家從德國趕來看我們.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他鄉遇故知, 不亦更樂乎; 我們本來是他們遠來的朋友, 在巴黎, 他們又變成我們遠來的朋友了.方女士是太太在哈爾濱師範學院的同學. 我們到了美國, 她去了德國. 在異國他鄉保持聯系多年, 殊屬不易. 她的先生是德國人. 我看他更像法國人. 個子不高, 臉色紅紅的, 頭發也是法國常見的亞麻色.中國人相見, 當然要吃中國飯. 瑪得琳大教堂的旁邊就有一家看起來很高級的中國飯店. 在如此高級的地段開飯店, 菜式卻慘不忍睹. 菜不好, 卻並不影響德國人喝啤酒. 連方女士也德國化了, 無啤酒不歡. 坐中談起從柏林到巴黎並不近. 無限速的高速路上也要走近二十個小時. 朋友的先生形容他們在旅游車上的坐像, 如此如此, 這般這般, 令人噴飯. 沒有共同語言也能交流, 真是愉快. 法德兩國雖是世仇, 奇怪的是, 德人並不仇法. 相反, 德國人對英美卻相當仇視. 其實, 英美才是德國的日耳曼表親. 法國是拉丁族, 隔得遠些. 我想大概是德國兩次敗在英美手中的緣故. 我們以前多次邀請方女士全家訪美串門兒, 他先生都堅決不來. 說是二戰之後, 英美俄在德國的種種暴行, 比禽獸不如,幾乎把德國痍為平地. 他至今還對戰後的災難景像記憶尤新. 基於友好, 我沒有批評他, 但是, 如果沒有法西斯的侵略, 哪有後來的以暴易暴? 美國人對德國人還客氣些, 都是白種人的關系. 像那小日本就吃了兩顆原子彈, 算是罪有應得.談話中, 我提出五個歐美國家讓他選擇. 他的選擇是: 1, 意大利; 2, 法蘭西; 3, 英吉利; 4, 美利堅; 5, 俄羅斯. 第一和第五我不意外, 可英國和美國是德國的日耳曼表親. 美國又再造了德國, 在冷戰中力挺西德, 後來又幫助西德統一了東德, 怎麼也應該排在英法的前面, 起碼在英國的前面. 但他給我的印像是, 如果俄羅斯不是前蘇聯國家, 恐怕俄國都要排在美國前面. 真是國大萬人恨, 好像我們中國的鄰國一樣. 好在美國自己不在乎, 不像我們中國死要面子. 我問他這選擇可有普遍性, 他說絕對普遍.法國和德國這些年關系不錯, 想是意識到彼此之間的那種既然不能消滅對手, 就不如聯合對手的現實. 現代歐洲, 法國和德國一直是軸心, 把傳統的強國英國和俄國拋出了主流. 德國人對法國的文化藝術服裝建築等等也極其欣賞. 飯後, 我們漫步在富格阿納大街上, 他還為我們指指點點, 說那些是巴黎有名商家, 什麼是法國的土特名產.六 不同的衛兵這富格阿納大街也是很奇特的一條街. 上面說過, 一邊是法國總統的府邸愛麗舍宮, 英美大使館,警衛森嚴,高牆重門; 另一邊則是那些美奐美侖, 精裝細致的精品店. 真是政治與經紀之典型結合, 稱之為富貴路, 或者政經街也許更好.太太和母親去購物, 我和兩個孩子卻對愛麗舍宮的衛兵很感興趣. 畢挺帥氣的藍禮制服, 配上金穗紅花, 醒目又精神. 小伙子都是百裡挑一的人選. 目不轉睛, 威而不怒, 神氣卻並不活現. 正看著, 側門打開, 三個衛兵正步走出來換崗. 我納悶只有一名站崗的衛兵, 怎麼卻要三個衛兵來換, 卻見三個衛兵正步走近那當值的衛兵, 前邊一個走過那衛兵, 換成原地踏步. 第二個停下與當值的衛兵換崗, 後面的一個也停下原地踏步. 待換下的衛兵加入隊列後, 三人再正步走回側門. 原來前後兩名衛兵是衛兵的衛兵. 我兩個七八歲的兒子和女兒也被衛兵們的威儀折服, 跑過街去細細打量衛兵, 我女兒還伸手去摸他制服上的流蘇. 衛兵並不在意. 於是我隔街舉起像機, 詢問可不可以照相, 衛兵並不回答, 只輕輕點頭示意可以. 於是我們留下了一張美好的相片, 兒子和女兒在衛兵兩側, 法國衛兵在中間, 都是那麼漂亮.


(孩子們與法國衛兵)

寫到這裡, 要說一下中美兩大國的衛兵. 白宮門前的衛兵不准照相, 稍有猶豫, 便被教訓. 從白宮後門出來, 雖說也是不准照相, 但那一年我姐姐訪美, 她不管三七二十一, 拿出相機照了一通, 有衛兵, 也有建築. 被訓了幾句, 也就算了. 沒有被沒收相機或取出膠卷一說. 北京新華門前我沒有試過, 中南海東邊的西苑門, 還沒有走近便被喝止. 那大哨官站在一大陽傘下的圓木台上, 活現卻並不神氣, 旁邊的小衛兵沒陽傘沒木台, 可憐兮兮, 不但沒有軍威, 連人格也不多. 真搞不懂為什麼站崗也要分階級. 只見那哨官平舉手威脅我說, 走開走開, 這兒沒什麼好看的. 快走快走. 說實在的, 他真不怎麼好看, 我要看的是西苑門, 被大煞風景. 太太的手氣卻不錯, 在荷瑪斯裡搶購到兩條絲巾, 單價二百五十美金, 與美國差不多. 不打稅, 算是撿了便宜. 真的, 不收稅, 不收小費, 都是法國和中國的優點. 美國卻不靈, 明明標價一百塊的東西, 硬要收你一百零八塊二角五, 百分之八點二五的銷售稅! 為什麼說是搶購? 太太說裡面都是日本女人, 唧唧咕咕, 毫不自律. 太太不屑於與之為伍. 趕緊走掉了.

七 做一個步行者

到巴黎, 當然要去盧浮宮, 凱旋門, 艾菲爾鐵塔之類. 於是先買了兩天的旅游車票, 打算先走馬觀花, 再下馬賞花. 誰知這是一大敗筆, 弄了個霧裡看花. 車價不便宜, 人也擠, 切有時久久不來. 完全不如地鐵與的士方便. 巴黎的地鐵講究很多, 票價也不同, 要小心被罰款. 但是地鐵的標示很清楚, 坐兩次就熟了. 的士也不錯, 服務很好. 多是上了年級的鄉下人或北非人, 黑人. 如果有可能, 最好還是走. 走遍巴黎, 應該不吃力. 累了, 隨處可坐, 餓了, 到處是美食, 渴了, 有飲水的噴泉; 只有走, 才可以自由自在地體會巴黎, 也只有走, 才可以用你的腳去感覺巴黎的土地.前面說過, 我喜歡清晨走, 人少, 車少, 空氣好. 在北京, 我從東城走到西城, 在紐約, 我從炮台公園走到中央公園; 在上海, 我走過整條南京路, 在巴塞羅那, 我從哥倫布廣場一直走到聖家大教堂. 去年在重慶休假, 每天, 我從上半城走到下半城去看望正在清晨讀書的父親, 這次在巴黎, 當然又是走過香榭麗舍大街, 走過協和廣場, 走去巴士底廣場, 走過來走過去, 走遍巴黎.巴黎的精華, 有人說是盧浮宮, 有人說是艾菲爾鐵塔, 還有人說是遠在郊外的凡爾賽宮或者楓丹白露. 我看, 還是那不太清, 不太渾的塞納河. 水至清則無魚, 塞納河這樣子, 大概有魚. 連第九橋上都有人垂釣呢.有位美國朋友曾對我說, 當年他游巴黎的時候, 從東面的國家橋開走, 每一座橋都穿過, 一會兒走右岸, 一會兒走左岸, 一直走到西邊艾菲爾鐵塔之下的第裡娜橋, 一共二十一座. 幾相當於我國揚州的二十四橋. 一邊走, 一邊看, 一邊玩, 還一邊哼小曲兒背詩歌. 特別是鷗若博物館前的那座小木橋, 不可以走車, 是步行橋, 因此常有橋頭藝人獻藝, 拉手風琴, 吹長笛, 狀甚愉悅. 不像我們中國的街頭藝人, 常一副凄苦相, 以博人同情施舍. 文化大不相同.又有一說是巴黎市區的塞納河上, 共有三十四座橋梁. 比揚州還多出十座. 我沒有數過, 旅游指南上應當查得到, 那不要緊. 要緊的是要自己心中有橋, 喜歡橋. 有橋, 巴黎的左右兩岸相連, 暢通無阻, 自由交流. 沒有橋, 阻斷隔絕, 雞犬之聲相聞, 老死不相來往, 巴黎也就不成其為巴黎了. 我們中國對橋的熱愛應當不輸於法國, 古老的趙州橋, 美觀大方, 七夕的鵲橋, 更是浪漫. 現代的中國人, 很長一段時間心中沒了橋, 還需要重新構築呢. 就拿北京來說, 現在所有的門都改成了橋, 朝陽門改成了朝陽橋, 阜成門改成了阜成橋, 沒有橋, 不就變成沒有門兒了嘛.八 巴黎的花園前面說過,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巴黎. 有文學的巴黎, 有美術的巴黎, 有音樂的巴黎, 有建築的巴黎. 你喜歡摩登抽像的蓬皮杜中心, 他偏好小橋流水的莫奈印向. 有人去深宮禁苑的楓丹白露探幽攬勝, 有人則流連忘返於麗都或紅礳房的香艷表演. 或者, 在這陽光點點的下午, 什麼也不做, 就喝一杯露天咖啡. 當然, 一定要在塞納河的左岸.我呢, 我最喜歡的卻是巴黎的花園.據稱世界上有名的西方花園分為兩大派系. 熱情浪漫的意大利花園, 和嚴格對稱的英國花園. 前者繁花似錦, 錯落奔放; 後者綠意深遂, 莊嚴和穆. 獨獨沒有人把法國花園獨樹一幟. 大概是地理的關系, 法國花園兼而有之. 她既有意大利花園的多姿多彩, 又有英國花園的整齊規範. 到了巴黎, 不去享受一下巴黎的花園, 真是入寶山空手而歸. 從盧浮宮到協和廣場, 靠塞納河右岸的黃金地段, 是著名的德塞圖拉若花園. 這塊黃金寶地辟成花園, 就好像把上海外灘的高樓大廈全部拆遷, 大手筆辟成花園. 這真是典型的法式花園. 鮮花, 綠茵, 優美的白沙路, 和高大的噴泉. 奇妙的是, 那些噴泉旁邊, 放了許多鐵質折疊椅, 供游人隨便搬動小坐, 休息. 說到這裡, 又要批評中美兩大國, 因為這在中國和美國都是不可能的. 在美國, 這些椅子早被人破壞, 塗鴉, 弄得一塌糊塗; 中國人則一定通通將其搬回自己家裡去了. 歐洲人, 好像自律些.我們正在欣賞花園的時候, 卻突然發覺, 兩個孩子都不見了. 我太太一下子炸了廟, 生怕被巴黎傳聞中的吉蔔賽人拐走, 我母親也急得大呼小叫, 把個美麗的德塞圖拉若花園弄得像是當年北師大後面的北太平莊農貿市場. 仔細一看, 我女兒就在花壇後面. 只不過小姑娘故意跪在花壇上把頭低下, 屁股翹起, 那花衣服花褲子在萬花叢中還真看不出來. 趕緊把她拎了出來, 一頓大批判. 可她還嘟嘟啷啷的滿不在乎, 威脅她媽媽說你不給買冰棍兒, 我還藏起來. 嚇得她媽媽只好破財免災. 問她, 哥哥呢? 小姑娘小手一指, 可不, 那小小伙子正在噴泉那邊想把游人擺亂的折疊椅排列整齊, 弄得滿頭大汗. 衣服也被風吹的噴泉澆濕了. 他媽媽帶得有替換的衣服, 想用冰棍兒利誘他把衣服脫下來換一換. 誰知他一把抓過冰棍兒, 牽起他妹妹的手就往協和廣場那邊跑. 一邊跑, 一邊說, 風一吹就干干了. 可不, 春風把他的白襯衫輕輕吹起, 他們嘻嘻哈哈, 那快樂, 就像台灣青春偶像組合F4唱的, 好像張滿風的帆...協和廣場的東北就是愛麗舍宮的南邊. 宮門前的綠化地帶, 還有香榭麗舍大街對面的大宮殿(GRAND PALACE)和巴黎大學, 都是極其漂亮美麗的公共花園. 流連其間, 你才會知道為什麼巴黎的女人這麼迷人, 為什麼巴黎的男人那麼浪漫. 艾菲爾鐵塔下面的瑪斯圖爾田和鐵塔正對面的杜拉卡得咯公園也是很漂亮的花園. 特別是當你游罷鐵塔下來, 走過前面說過的第裡娜橋, 沿著緩緩的斜坡走進這座大花園, 走上花園上面的夏咯特宮, 回首瞻望艾菲爾鐵塔. 只見夕陽下的高塔映出血紅的光彩, 風吹來, 春花飛舞, 真有點兒"夕陽返照桃花渡, 柳絮飛來片片紅"的味道. 這才是巴黎, 這才是巴黎的精髓, 巴黎的靈魂, 巴黎之中的巴黎了.九 美奐美倫的巴黎巴黎有許多古老美觀的建築. 我最喜歡的, 一是味道濃厚的歌劇院, 一是非凡大氣的凡爾賽宮. 歌劇院沒能進去參觀, 但建築的外表已令人神往. 那天傍晚又走去歌劇院, 想看看有沒有機會弄一張票, 進去看看演出. 只見晚霞的余輝飄浮在歌劇院那巴洛克式的屋頂上, 華燈初上, 昏黃霞褪, 感染得四周的建築都有那麼一層神密的韻味, 自己的心情也弄得有點兒神密兮兮的起來. 走近歌劇院, 漸漸聽見一陣陣的小鼓聲, 把已經有點兒懸懸的心境, 弄得更加忐忑不安. 走近一看, 只見圍觀的人群中, 一部大客車開了過來, 車門打開, 一對盛裝男女徐徐而出, 走到歌劇院的階梯下, 回身站好, 然後由攝影師上前照像. 照像之後, 轉身走上階梯. 此時階梯兩側身著紅禮制服的儀仗隊奏起小鼓, 鼓聲伴隨著那一對男女走進大廳, 然後鼓聲漸息. 下一對再是如此. 偶爾有單身男女, 也有三數人合影. 每一起走進大廳的人士, 都由儀仗隊的鼓聲伴送, 男士彬彬有禮, 女士儀態萬千. 這時, 我腦海裡忽然想起, 這情景我在什麼地方看見過. 對了, 就是在歌劇院幽靈, 那赫赫有名的百老彙歌舞劇裡見過這番場景. 只不過當時眼花繚亂, 以為是舞台效果, 沒有特別在意. 誰會想到真的如此, 一百多年來, 也許更早, 真的如此. 唯一不同的是, 照相機被更新, 馬車被換成汽車了. 想這歌劇院可容近兩千人, 這儀仗隊要奏一千多遍鼓, 且每逢正式演出就是如此, 真是不平凡. 這百老彙歌舞劇現在被拍成了電影. 大家去看時, 別忘了注意一下這些昔日的輝煌.這凡爾賽宮就更是昔日的輝煌. 有人稱她是世界上最氣派, 最漂亮的宮殿. 對我來說, 起碼她是我到過的最氣派, 最漂亮的宮殿. 出了凡爾賽火車站, 迎面就是那座開1919年巴黎和會, 簽定所謂凡爾賽和約的建築--凡爾賽市政廳. 想當年帝國主義列強在此欺凌中國, 造成了後來的五四運動, 改寫了中國以致於世界的歷史. 對中國的損害真是無法估量. 我細讀著建築前的說明, 心裡的悲憤也無法估量.穿過小鎮, 就到了凡爾賽宮的正門. 這凡爾賽宮本身也是一座極具爭議的建築. 建築龐大, 過於豪華, 連富庶的法蘭西也終於負擔不起, 造成稅賦暴增, 貧富對立, 鄰國疏遠, 社會矛盾激化, 無法調和. 最終導致了那舉世震驚的法國大革命, 把那自詡為好脖頸的路易十六國王和王後送上了斷頭台. 從而產生了世界上真正的共和政體. 我花五十法郎買了一本中文畫冊, 印刷精美, 介紹詳盡, 可惜翻譯卻不盡如人意. 倒是禮品店裡的紀念品極為高檔, 尤其是瓷盒上的貴婦人像, 白白胖胖的, 很是富態, 可見當年還不興減肥.宮殿雖好, 可惜游人太多. 每一個宮室裡都人滿為患. 導游聲, 驚嘆聲此起彼伏, 令人大為掃興. 尤其是那大熱門的鏡廳裡更是人頭攢動, 滿坑滿谷, 四面鏡子一照, 人更成幾何級數的增多. 想是當初太陽王路易十四開化妝舞會, 怕也沒有這麼多人. 東歐人不少, 日本人亦多. 中國人多是散客, 還好. 希望以後不要像日本人那樣成群結隊的來, 被貼上旅游動物的標簽. 旅游本是好事, 但人過多, 誰也無法得到好的服務. 但你也不能限制別人, 因為每個人都有旅游的權利. 這個矛盾只會越來越嚴重. 想起來還真不容易解決. 尤其是東歐開放後, 捷克, 東德這些地方只要一天就可開到巴黎. 他們不住旅館, 自帶面包, 好像八十年代我們中國人剛出國門一樣.法國人雖然不高興, 但也莫可奈何. 因此, 我更喜歡宮殿外面的花園, 林木, 噴泉, 和無處不在的雕塑. 沿著宮廷後面的南花壇走進桔子園, 兩側的雕塑真是吸引人. 蒙蒙小雨中, 走下斜斜的坡道, 欣賞當年法蘭西美術學院的師生為此園雕塑的古希腊羅馬神話中的美女塑像, 真是美不勝收. 對比一下六十年代我國四川美術學院的師生雕塑的所謂收租院群像, 都是藝術創作, 都是憑空想像, 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 真真令人費解. 近幾年來更有人考證, 收租院本無其事, 劉文采更不是吸血惡魔, 連那臭名昭著的水牢也是臆造, 原來那只是一間用來濕潤煙草的半地下室. 為什麼我們不能像法國人這樣, 起碼在藝術創作中, 將自己美化, 神仙化呢? 相反, 偏偏有相當數量的中國人, 一有機會就將自己醜化, 妖魔化, 生怕別人不害怕自己. 前些時讀到網上作家獨善齋主的文章, 說他曾經與一個法國女學生探討中法異同. 他自詡我們中國人願意艱苦奮鬥, 自己吃苦, 把機會留給下一代, 讓下一帶享樂. 法國女生聽了大笑, 說我原來還以為你們中國人聰明, 其實不然. 按你們的邏輯, 如果每一代中國人都奉行自己吃苦, 下一帶享樂的原則, 那你們就會每一代都吃苦, 代代吃苦. 不如我們法國人, 每一代都崇尚享樂, 所以世世代代享樂. 我讀後為之鄂然. 想想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恐怕真的有點兒問題. 這情形就像前些年中國北方人吃窖藏白菜. 每次下窖取白菜, 看見那快爛掉的白菜就想, 這白菜快爛掉了, 先吃了吧, 好的留著下回再吃. 下回去取, 又把快爛掉了的拿上來. 結果, 吃了一冬天的爛白菜. 更有甚者, 許多事明明做不到, 比如說, 宋朝範仲淹先生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是先賢的理想. 但不大現實, 不符合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理念. 改成"先天下之優而優, 樂天下之樂而樂", 大概好一些, 也符合改革開放政策. 做不到的事卻硬要去做,裝著去做.或自己做不到的事卻鼓勁別人去做, 就變成了虛偽和假大空. 如此以降, 就有了我們著名的面子觀念和形像工程.這凡爾賽宮其實也是個形像工程. 不要說那豪華至極的大使階梯, 不要說那昂貴無比的海格力斯殿, 不要說那華麗絢麗的王後寢宮, 更不要說那震攝人心的戰爭走廊. 凡爾賽宮的多姿多彩是無法用筆墨來形容的. 不親臨其境, 不知其博大精深; 不身處其間, 難領會其燦爛輝煌. 宮外的園景就更不用說, 每一個園區的景觀各不相同, 要是放在別處, 各自都是美奐美倫的園子, 不幸修在這裡, 卻顯不出有甚麼特別的地方了. 就好像過去帝王家的賓妃八百, 才人三千. 每一個女孩子都是百裡挑一的美人兒, 被皇帝鎖進深宮, 都那麼漂亮, 也就不覺得誰有多漂亮了. 十 美食在巴黎出了凡爾賽宮, 就需要解決用餐問題. 凡爾賽鎮上就有許多不錯的餐館. 剛才在凡爾賽宮裡也有餐廳. 一來人多, 二來東西貴, 就只買了三明治充飢. 現在坐下來, 打量這個稱為"布萊得尼"的餐館, 裝潢不錯, 侍者也彬彬有禮. 菜端上來, 一人一份. 很奇怪, 不管是甚麼菜, 都放在一塊蕎麥做成的煎餅上. 燒牛肉如此, 烤羊排還是如此. 最後的甜品, 還是把冰琪淋放在剛煎好的熱煎餅上. 問侍者, 說是布萊得尼當地的習俗就是如此. 喜歡嗎? 很有特色. 好吃嗎? 馬馬虎虎, 無法與巴黎城裡的餐館相比. 大概這布萊得尼是什麼鄉下地方. 我們吃的是山東煎餅一類的風味特色菜.中國人向來以食為天, 飲食很講究. 孔老夫子就是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法國人同樣很講究吃喝, 這世界上的美食, 大概只有法國能與中國媲美. 法式早餐前面簡略講過, 不再贅述. 法式午餐比較隨便, 在街上時常可以看到衣冠楚楚的男女, 人手一條法式長面包, 夾肉或不夾, 邊走邊啃, 或者就坐在公園的長椅或花壇邊上, 一邊喂鴿子, 一邊喂自己. 更多的人早午一起來, 就坐在街頭的露天咖啡裡, 頭頂著貝雷帽, 一杯咖啡, 一塊三明治或油炸的蓮花, 消磨時間, 看看書報.晚餐則是重頭戲. 一般的法式晚餐多是四道菜. 湯, 開胃菜(頭枱), 主菜, 甜點, 有時在主菜前後加新鮮蔬菜和奶酪. 那就算是六道. 不管怎麼算, 這就是全套餐, 除了酒水之外, 不收其他的錢了. 大餐則不同, 只有主菜, 其他的都要另外收錢的. 一定要搞清楚你要的是套餐還是大餐, 以免弄得不愉快. 全世界的商人都想多賣給你一些多余的東西, 以便多賺錢. 法國人也不例外. 只有你自己把事情搞清楚了, 才能花一塊錢得到一塊錢的享受. 否則, 你要花兩塊錢, 甚至三塊錢才能得到一塊錢的享受. 但無論如何, 想花一塊錢得到兩塊錢, 或者三五塊錢的享受, 像在北京秀水街殺價那樣, 是沒有的事. 人都喜歡占便宜, 中國人外國人都一樣. 但人在國外, 要考慮一下我們中國人的整體形像. 不要因為占一點兒便宜把形像弄得不好, 自己的游興也破壞了. 歐洲國家中, 法國得天獨厚, 物產豐盛, 氣候溫和. 地理位置極佳, 好像我們中國的江南. 加之兩面得海, 四通八達的運河網, 東南又有歐洲屋脊阿爾卑斯山. 種植, 海產, 瓤酒, 乳品都很發達. 自古以來, 農商就是法國的頂梁柱. 至今還有工業的德國, 農業的法國一說. 因此, 法國家家都講究吃喝, 人人都腦滿腸肥. 生活豐富, 天性浪漫, 法國人就不像英國人那麼精明, 德國人那麼刻板.旅游指南上講, 瑪得琳大教堂的旁邊就有一家極好的星級餐廳. 好到甚麼程度? 這麼說吧, 連其副設的小型超市裡的服務生都身著燕尾服招呼客人. 嗚哇, 高級的餐廳去過不少. 穿燕尾服的服務生卻沒有見過. 好, 這就去見識見識. 只見那小型超市的門面漆成黑色, 古色古香. 與中國店鋪不同的是, 店招不大, 很含蓄. 想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進了店, 果然有身著禮服, 打著領結的服務生過來招呼, 本想等一會兒仔細看看他的服裝, 結果注意力卻被琳琅滿目的貨品吸引過去了.這商店的特點是精巧細膩, 不像美國的大超市, 高舉高打; 另一個特色是活色生香, 不是那些包裝嚴謹, 長途販運的貨色. 法國食品, 最為人稱道的是鵝肝醬. 其盛名之烈, 好像北京的北京鴨,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 不吃北京鴨, 就不算到過北京, 不嚐嚐鵝肝醬, 也就沒資格談法國美食. 鵝肝醬的制法, 種類繁多, 近來更推陳出新有魚醬, 海產醬和別的種類. 單是這一個店裡就不下數百種. 要有相當口碑, 相當歷史的產品才能進這一類的傳統老店. 而且, 很多東西都是自產自銷. 鵝肝醬這東西我欣賞不來, 又覺得其膽固醇過高, 有時嘗嘗而已. 我太太卻很喜歡, 當時選購了數聽, 也不知到底好不好. 雖說當時可以品嘗, 但品嘗美食, 要美酒, 氛圍, 人眾, 缺一不可. 這裡一罐藍聽阿爾薩斯鵝肝醬, 四盎斯, 三百一十法郎, 合六十美元; 一罐洛林地方產的鵝肝醬, 六盎斯, 合近一百美元. 還有上品, 也有便宜一些的.其實, 我倒是更喜歡那些像肉凍, 果凍似的東西. 花花綠綠, 圓圓方方, 大都是用各種肉類, 海鮮, 混合湯汁灌入腸內, 煮熟冷凍後切片食之. 其品種繁多, 名目也繁多. 這東西不油不膩, 入嘴而化, 各種味道, 比之一般的灌腸, 紅腸清淡許多, 尤其符合女士們減肥的宗旨. 深色的配以紅酒, 淺色的佐以白酒, 無色透明的伴飲香檳. 此人間美食, 好比食品中的法國香水, 所謂"此物只應法國有, 世間難得幾回聞". 當然, 這裡的聞是聞香下馬的聞, 而不是新聞的聞了.出了商店, 就進了旁邊的餐廳. 大門口站著一位很神氣的門房. 我一見那陣勢, 不禁口占一闕雲: "巴黎尋美味, 名店好口碑. 侍者皆燕尾, 美酒伴吾歸." 可不, 門口的菜單上有很詳盡的明碼實價. 當天周四的特別套餐標價是每位三百二十五法郎, 酒水在外. 三百二十五法郎當時合六十五美元. 五個人就是三百六十五美元. 加上酒水, 這一餐大概要五百上下. 有點兒貴. 又一想, 入寶山, 豈能空手而歸. 人家這是全套大餐. 要在美國恐怕還要貴些. 只不過美國是分開標價, 不那麼心痛而已. 同時, 法國不用付小費, 我們百分之二十的小費往往令人費解.一位英語很蹩足的小姐過來招呼. 我看人家多是正式著裝, 只有我們是旅行裝, 便問她我是不是需要租上衣. 因為婦女和小孩的著裝可隨便些. 她說你把上衣脫掉就可以了. 我裡面是有領的短衫, 可以看做是休閑裝蒙混過關.還沒有上桌, 我就被桌上的陳設給鎮住了. 其餐具, 餐盤, 酒杯, 水杯, 中心擺設, 鮮花, 都是真品, 上品. 華麗而不俗氣, 富貴而不贅疣. 裝湟高雅得當, 色調環境溫和, 點綴上暗暗的燭光, 真是再好沒有的晚餐氣氛. 坐下後, 覺得座椅很寬大, 和鄰桌的距離也適當, 很舒服. 台布和餐巾也極順手, 不滑不澀. 是純棉加絲的質料. 簡而言之, 每一個細節, 每一件家私都有考究. 難怪這餐廳有百年歷史而不衰.點菜之前, 桌上都會放一籃面包. 這家的面包是切成大片, 各種味道, 十分新鮮. 大概就是旁邊的面包房自家烘的. 孩子們大概餓了, 抓起面包就大吃起來. 我一再告誡他們後邊還有好菜也不聽. 我太太揶喻我是怕吃不回來那三百法郎. 我想想也是, 就放任他們開懷大嚼了. 法國餐館裡的面包不另收錢, 和美國一樣. 有的國家要另外收錢, 像西班牙就是. 賬單上來的頭一項就是"PAN...2 EURO, 5, 10 EURO", (面包...每人2歐元, 5人, 共10歐元), 我又沒有點他的面包, 硬派給你, 然後收錢. 西班牙人的商德, 跟我們中國人的差不多, 不太高. 菜式確實不錯, 我要的湯是黃瓜片冷湯, 嚐嚐熱湯冷吃的新鮮. 太太要的是青瓜, 新西蘭基味果, 哈密瓜混合的綠湯, 說是湯, 更像果汁, 味道一般. 我母親要的是蔬菜濃湯, 她說趕不上當年我上海姨父的手藝. 我想那時是文革時代, 有碗湯喝就不錯了, 什麼味道都好. 孩子們要的什麼湯卻搞忘了.我的開胃小菜是牡蠣, 說是壯陽補元的那種. 太太要的是烤蛤蝲, 味道鮮美. 媽媽的是蕃茄瓤海鮮, 也不錯, 漂亮得像一件藝術品. 孩子們要的什麼又忘了.蔬菜沙拉之後是正餐. 我的是鱈魚, 配白酒. 太太的是大馬哈魚, 配紅酒. 媽媽是海鮮澆奶油奶酪, 放入烤箱烤好那種, 上面的一蹭烤得金黃黃的, 很吸引人. 撥開那一層脆殼, 下面的海鮮又是乳白色的. 這有點兒像北京西直門"莫斯科餐廳"那種船形盤子的奶油烤魚. 想來俄國人是從法國人那裡學來的. 十八, 十九世紀的俄國, 一切以法國為典範. 衣食住行, 連上流社會講話都要用法語. 不過, 當時在"老莫"只要八角錢一客, 現在恐怕要八十元了. 孩子們要的是雞和小羊排, 這次卻記住了. 法國菜的特點是份量不大, 每一道菜都能吃完. 飯量大的人可以把面包留下, 別讓服務生給端走了.酒酣飯飽之後, 一位漂亮的服務生把奶酪車推了上來. 要說嘆為觀止, 這推上來的奶酪車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那麼多的品種, 那麼多的形狀, 被巧妙地排列在一具兩層的手推車上, 錯落有致, 精巧美觀, 令人難以下咽, 實在是舎不得下咽. 明知奶酪很重, 不會掉下來, 還是害怕有人碰了車子, 奶酪掉下來變成破碎的藝術品. 這奶酪推車, 與其說是讓人食用, 不如說是讓人觀賞. 可不, 美食本身就是藝術嘛. 不過, 咱們中國人, 尤其是漢人, 對奶酪還是沒有什麼好大的感情. 只有一種BLUE CHEESE, 藍奶酪, 味道跟我們的臭豆腐一模一樣, 我母親很喜歡.上甜品的時侯, 我已經吃不下任何東西了. 甜品也有一輛小推車, 上面擺滿了各種甜品的模型, 也很漂亮. 我本想不點了, 就在太太的那一份裡嘗一嘗, 誰想那服務員卻一個勁兒的說, 這是套餐, 這是套餐, 意思是你已經付錢了, 為什麼不要呢? 很幫我們說話. 在她的推薦下, 我要了拿破倫蛋糕, 看看這地道的拿破倫蛋糕是怎麼回事兒. 太太要的是烤蛋, 媽媽是巧克力果盤. 就是把熱巧克力澆在新鮮水果上. 很有特色. 兩個孩子則要了三色冰琪淋. 沒想到, 那三色冰琪淋端上來時是那樣好看, 七歲的女兒竟舍不得吃. 我原以為所謂三色冰琪淋就是那種放在一起的三夾層. 這家餐廳卻用正餐用的金邊大盤, 將三種不同顏色的冰琪淋, 當然是紅的草莓, 黃的香草, 棕色的巧克力, 每一種像一片樹葉, 成菱形的佈好, 再在旁邊配上真正的草莓和香草葉. 顏色, 構思之醒目, 新鮮, 令我女兒不忍用小匙去把它破壞掉, 呆呆地在那兒看它慢慢溶化. 我趕緊抓起像機拍了一張照片, 可不, 溶化之前是一盤古典雕塑, 溶化之後就有點兒像是一幅現代油畫了. 我女兒終於惋惜地說, 看, 化掉了. 是啊, 就是法國的冰琪淋也是要溶化的啊.十一 巴黎之夜寫了半天, 終於寫到巴黎的夜晚.巴黎的夜晚其實不是巴黎的夜晚, 而是巴黎白晝的延續. 這好像是廢話, 甚麼地方的夜晚不是白晝的延續呢? 但我只要告訴你, 當你在五月的巴黎, 晚上十點鐘的時候, 走在那風月無邊的香榭麗舍大街上, 突然發現怎麼還是大天白亮的時候, 你就明白我在說甚麼了. 原來不夜之城真是不夜之城.當年在北大荒當電影放映員, 總記得那夏夜的露天電影要晚上九點以後才能放映, 因為天黑不下來. 可記憶中北大荒緯度高, 又是夏夜. 難道巴黎的緯度比北大荒還高? 後來查了地圖才知巴黎的緯度高過我國黑龍江的哈爾濱, 甚至佳木斯, 大約和黑龍江邊的嘉蔭縣差不多. 難怪晝長夜短. 仔細想想, 這類錯誤印像來源於我們總認為東北極其寒冷, 歐洲比較溫暖, 用溫度代替了緯度. 聯想起以前讀過一位同胞初春之際到非洲埃及去出差, 心想去非洲, 一定熱得很. 誰知到了開羅機場, 寒風凜冽, 被凍了個半死. 那也是在概念中被溫度偷換了緯度. 須知開羅的緯度與上海差不多, 要是冬春之交, 碰上倒春寒, 可不真要被凍了個半死. 巴黎的五月之夜卻不冷. 香榭麗舍大街上, 華燈如錦, 游人如織. 不要說去逛逛那些精美的商店, 看看那些街頭藝人的誇張表演. 單單是坐在街邊的長椅上, 觀賞過往行人, 美國人的所謂"PEOPLE WATCHING", 就是一大享受了. 不過說實在的, 這香榭麗舍大街上雖然繁華熱鬧, 但俊男美女卻不多. 偶爾有那麼一兩個, 也是壇花一現, 一下子就鑽進汽車或者地鐵裡去了, 令人惆悵萬千. 想我遠涉重洋, 千裡迢迢的來巴黎眼巴巴的看美女. 誰知竹籃打水, 美夢成空. 真是明月照溝渠. 正在浮想聯翩之際, 忽聽身後一法婦大叫: "屁也, 屁也!" 瞪她一眼, 心想你這法國人好不曉事, 在自己的首善之街也這麼不文明的大呼小叫, 要在長安街上, 早把你弄進局子裡蹲個十天半月的. 又一轉念, 這中文真是博大精深, 連這法國的半老徐娘也會點兒之乎者也矣焉哉, 不簡單. 誰知那法婦大叫不停, 且一手指著我那一臉無辜的兒子. 原來這小子看不到什麼美眉, 窮極無聊, 又不會痛定思痛, 聊以自慰. 只在那裡把小腿亂踢, 污染了法婦的後臀. 陪禮道欠, 拉了寶貝兒子就走. 他居然還悻悻然地說, 那麼大, 硬要擠在我旁邊. 這小子, 要是辛蒂.克勞馥坐在他旁邊, 他一定笑得把嘴巴從左耳咧到右耳.回家, 查法語字典, "屁也"是腳的意思.把孩子們安頓睡下, 再回到香榭麗舍大街上的麗都劇院去看晚場艷舞表演.巴黎的艷舞表演不少. 著名而又高檔的有麗都和紅磨坊. 麗都就在香榭麗舍大街上, 方便安全. 票價貴些. 不帶晚餐的也要六百法郎一人. 不過, 每兩人送一瓶香檳. 我們的坐位在樓上, 四個人一個卡座, 有桌子可放酒,飲料和小吃. 坐下後, 有人來賣節目單之類, 印刷精美, 價格昂貴. 花六十法郎買了一本, 都是上裸的歌舞女郎, 美艷之極. 對座的一對白人夫婦沒有買, 把我的借去翻了翻, 嘖嘖稱贊. 回美後, 將其送給同事提摩西, 在公司引起一陣轟動, 被人力資源部, 相當於我們的人事處,組織處加干部處, 警告下次不得如此.燈光暗下, 表演開始. 場面果然是極其精采. 如何精采法, 我不是賣關子, 真的是人見人殊, 要自己親臨其境才能悉心體會. 但諸君, 尤其是男性諸君不要失望, 我有幾番要點可以供你們參考. 第一, 這兒是上裸, 而不是毛片; 第二, 只有表演, 而沒有挑逗; 第三, 要帶望遠鏡, 眼鏡不管用; 第四, 最好知道一些古希腊羅馬神話故事, 因為那是表演的腳本, 否則真是霧裡看花, 弄個一頭霧水. 說到霧水, 坐在前排的觀眾還真要小心. 那第一個節目, 維納斯的誕生, 就由裸體的維納斯身上往外噴噴泉, 旁邊的小仙女身上也會噴噴泉. 那些噴泉相互交錯, 陪襯采燈, 音樂, 美酒, 加上眩目的女體, 恐怕確實是人世間最吸引人的官能享受了. 雖說是裸體艷舞, 但樂而不淫, 不至於令人血脈噴張, 控制不住. 也許我真是見老了也說不定. 偷偷看看旁邊的太太和對座的夫婦, 看他們都是很專心的樣子, 我也就心安理得地欣賞起來. 說真的, 這麗都的表演歷數十年而不衰, 且坐落在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 相當於北京的長安大街上, 還真不是浪得虛名. 歌舞團裡的美女, 用作家老舍的話來說, 還真是長得"胳膊是胳膊, 腿是腿", 沒得挑剔. 既然是裸舞, 我就不客氣的再說仔細點兒, 這麗都劇院的美女, 還硬是長得"乳房是乳房, 肚臍是肚臍", 貨真價實, 連尺寸都是一樣. 足見導演選才之嚴格. 我這麼說, 好像缺乏藝術氣息. 不過, 打開天窗說亮話, 既然這是人家的賣點, 咱們也是衝這點兒而來, 就用不著遮遮掩掩. 有條件的旅行者, 到了巴黎, 真的不應該錯過麗都艷舞. 不錯過的意思並不是說這裸體艷舞值得提倡, 不錯過的意思是去看看人家的艷舞真的可以不下流, 並且還相當有品味, 用不著一味的往歪裡想. 當然, 公款旅行者除外, 起碼也應該自己掏錢買票, 而不要想法子回去報銷.十二 再見巴黎巴黎雖好, 巴黎人卻不一定. 就好像北京不錯, 許多北京人卻不怎麼樣一樣. 許多北京人認為北京是北京人的, 不是外地人的. 那是很狹隘的地域觀念. 沒有中國, 何來北京? 巴黎也是如此, 沒有法國, 何來巴黎? 許多巴黎人歧視外國人, 他們哪裡知道, 如果沒有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 盧浮宮就失去了鎮館之寶. 沒有波蘭鋼琴家蕭邦的激情彈奏, 巴黎也會沒有了音樂的神韻. 我們中國的許多畫家, 作家, 音樂家, 甚至政治活動者也都在巴黎流下了蹤跡. 譬如徐悲鴻, 張大千等.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巴黎也是世界的. 否則, 何以稱為世界之都?寫巴黎的游記如汗牛充棟, 因此很多地方我沒有寫, 比如盧浮宮, 艾菲爾鐵塔, 巴黎聖母院, 蓬皮杜中心, 楓丹白露, 等等, 等等. 這個名單可以開好長好長. 巴黎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名勝古跡最多的城市, 羅馬可能有一比, 北京肯定比不上. 很簡單, 他們被破壞的少, 保護得比我們好. 我們的圓明園, 很可以和凡爾賽宮媲美, 但是卻被法國人和英國人破壞掉了, 令人切齒. 真想在這裡質問法國人, 為什麼把自己的東西保存得這麼好, 卻到處侵略, 把別人的東西破壞掉?巴黎的不足之處多得很, 但是, 我們去旅行, 不是去挑毛病. 還是看好的吧. 那麼, 巴黎, 再見.


精選遊記: 巴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