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紹興(六)--鑒湖、魯鎮-來柯岩,不能不游鑒湖,這個不知漾溢了多少世紀湖水,經過了歷史的變遷,風雨的侵襲卻依舊碧波瀲灩,柔柔淨淨清清亮亮,依舊如古人描繪的“鏡湖俯仰兩青天,萬頃玻璃一葉船”。如鏡,如畫,美的使人心醉。乘船進入湖區,正是霏微小雨,瀟瀟淅淅,湖水反而更呈亮色,一會兒是琥珀瑪瑙色,一會像兒珍珠銀箔,細雨灑在湖面上,似有一層薄霧蒙在水面,一切都虛虛幻幻,妙不可言。登上湖中的一個小島,這裡是酒的島嶼,用門票可換取免費品酒票。紹興是座以酒聞名、被酒浸泡著的城市,人們把酒當作飲料,當作補品。紹興黃酒,芬芳醇厚,色香味俱隹。關於紹興黃酒的傳說,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到南北朝時,就頗負盛名。名酒出處,必有良泉。釀制紹興黃酒的水一向取於水質極好的鑒湖。鑒湖水來自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的會稽山區,經過砂岩土一層層的過濾淨化,注入湖中,澄清一碧。據化驗,湖水含有微量礦物質,恰好有利於某些微生物的生長,因此用以釀酒,極為適宜,聽介紹,紹興黃酒營養豐富,據科學測定其中含有二十一種氨基酸。難怪味道如此醇厚。
從島上向東,有一條古纖道,紹興古纖道是舊時背纖人行走的路。以柯橋這裡保存修復的最好。從遠處眺望纖道,猶如一條漂浮在水面的白色練帶,配以小阡陌,流水激石,就像一卷無紙的水鄉風景畫。古人盛贊它“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是毫不誇張的。走上兩面臨水的纖道,1米寬的用石板鋪成的白色的纖道,宛如一條飄帶,筆直伸向水天極目之處。古纖道的路基,是用石條砌成的一個個石墩,高出水面0.5米左右。墩與墩之間,石板一塊連著一塊,架起了水上平橋。由於古纖道貼水而過,上面可以行人背纖,遇到風狂浪急時,它又仿佛是中流砥柱,抵消風浪對船只的撞擊。這條纖道很長,走了一半,已經有些腿軟心慌。古纖道在向前延伸中,不時地會出現一座座年代久遠的橫跨運河的石梁橋或石拱橋,還有用烏篷船架起的浮橋,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生動地記述了歷史前進的軌跡,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幾乎每一座古橋都有它的出典、傳說和故事。你的思緒會被拉回到幾百年前,似乎看到了橋上行人,橋下背纖,舟行畫裡,人在鏡中的鑒湖美景。紹興纖道不僅構思奇妙,建築精巧,而且造型優美,富有詩情畫意,在國內絕無僅有,難怪許多反映紹興風土人情的影片,如《阿Q正傳》、《祝福》、《舞台姐妹》、《琵琶行》等,都曾在古纖道拍攝過外景,現在,紹興古纖道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游完鑒湖還要乘船才能回到柯岩景區,沿著堤岸,在霏霏的春雨中漫步,不打傘,讓清涼的雨水打濕你的頭發。湖岸邊,那星星點點的野花,曼舒細腰的綠草,發絲般飄逸的柳枝,開滿了各色花朵的的樹木,映在水裡,倒影重重,構成千姿百態的水中世界,真是至極的享受。不時有幾條載客的烏篷船劃過,攪碎了靜靜謐謐的琉璃世界,在水面漾成大片的漣漪。從這片湖走到那片湖,一步一種情韻,一處一個意境。在這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美的流韻中,你會由不得自己,要走近它,親近它…… 。碧水,小船,游人,綠樹,芳草,用我的相機拍攝出一幅幅醉人的風景畫。欣然之中便覺得湖水似乎把一切都拉入了它的懷抱,將四周的青山、亭閣、廟宇、秀樹、奇石融於一體,勾劃出絕妙的人間美景。我們買的是通票,柯岩、鑒湖(其實在一起)和魯鎮,共100元。但是去魯鎮要出柯岩大門,如買通票,也有船可以從鑒湖往返。冒雨來到魯鎮入口,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紹興方言叫“行牌”,上書“魯鎮”兩字,是魯迅先生的手跡。一座石砌的涼亭,坐落在鎮門外,一旁是魯迅先生坐在藤椅上的青銅雕像,比真人約大一倍,頗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之神韻。一走進魯鎮,但見粉牆黛瓦的古居、枕河臨街的店鋪、靜穆莊嚴的寺廟、千姿百態的石拱橋、古色古香的石板路、縱橫交錯的深水巷,紹興的橋文化、石文化、水文化、酒文化、名士文化撲面而來。 對於魯鎮的建築,一些人認為它太假,似乎魯迅書中有什麼,它就建什麼。這裡有豪華的魯府,是按照魯迅小說《祝福》中魯鎮魯四老爺家的模樣布置的,其間的台門鬥、天井甬道、大廳花廳書房內宅側廂房,均是按清末鄉坤府第的模樣設計的。這裡有《狂人日記》中的錢府,甚至還有個瘋人院和《阿Q正傳》中的趙府;有阿Q住的土谷祠(太過奢華),豆腐西施的豆腐房,還有一個雙面戲台。尤其是“魯鎮”老街,采用了紹興典型的一河一湖兩街建築格局,形成了“人家盡枕河”、“樓台俯船楫”的水鄉風景,是“紹興城建幾萬丁,十廟百庵八橋亭,台門足有三千零”的立體再現。只是它太新,太豪華,所以是紹興,又不像紹興。還有“阿Q造反”、“假洋鬼子打阿Q”、“孔乙己”、“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河埠搶親”等系列雕塑小品,------也都讓人感到不倫不類。 “魯鎮”在魯迅作品中僅是一種泛概念,它沒有具體的方位,沒有具體的形像描繪,留給人們太多的想像空間。但它又確曾存在於魯迅故鄉。魯迅在其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人、事、地、物和故事情節,在清末民初的紹興隨處可見。怎樣才使魯鎮真實的反映了紹興的水、橋、酒、石、建築、民俗、戲劇、宗教、店鋪和名士等諸多文化,成為那個時代紹興的一個縮影呢?不知到魯迅先生看了這個人造魯鎮會作何感想。魯鎮確實太假,因為魯迅筆下的人物原本就是虛構的。而且設計者過於追求魯迅文章中的內容,讓人覺得有點生搬硬套,又搬得不甚自然巧妙,似乎缺少了內涵。可是平心而論,如果不搬出魯迅,魯鎮也就沒有了依托。所以既來之,就把這裡當作解讀魯迅文化的場所,作為了解舊時紹興城鎮的民俗風情、建築風韻、自然景觀的地方。沿著石板“老街”走去,氈帽店、越瓷店、豆腐店、錫鉑店、古玩店、貢品店、油燭店、茶漆店、當鋪和錢莊……那些現代都市已經沒有了的老店鋪林立,而整條街上則彌漫著一股炸臭豆腐的味道,沒有臭豆腐那還是紹興嗎?兩邊的酒家、飯莊中,黃酒、越菜、風味小吃也不少,邁進路邊的“西施豆腐店”。坐在曲尺櫃台前,喝上一口冒著熱氣的豆腐腦,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那位細腳伶仃的圓規楊二嫂來。最意外的是,我們在這裡偶然看到了陳半丁的紀念館,他是現代(1877-1970)著名畫家。原本並不知道他是浙江紹興柯岩人。他一直住在北京,後來曾回到故鄉。他年輕時在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1957年起任北京中國畫院(後改名北京畫院)副院長。工畫山水、人物、花卉,以花卉見長。初得任伯年、吳昌碩兩家之傳,後吸收明清諸家畫法,具有秀潤蒼古之趣。兼善摹印,師法吳昌碩。它的一幅牡丹曾在人大會堂展出,文化大革命中,因為受到衝擊,畫被撕毀,他的兒女將畫重新修補,但因有的地方無法找到,就留了白。在這裡我們看到其子女慷慨捐出的大量先生作品,這裡有從北京運抵紹興柯岩的作品包括:墨荷、蘭菊飛瀑、山水松浦晚眺等150余幅書畫,金石印章91方,其中最大一幅題為《百花百放萬古常青》的珍品,高2.75米,寬4.7米可謂國畫中的“巨幅之作”。我雖不大懂繪畫,但是很喜歡,倒是捎帶看了一次畫展。魯鎮人很少,這天還是星期天,也不過看到幾十人,應該說我們選擇了五一前的淡季,還是大有好處的。不過據說這裡人還是比較少的。因為本地人不會花這筆門票錢,每人50,外地人時間緊的也不願意看這個人造景觀。回到市裡,買些紹興特產,其實除霉干菜和黃酒其他的大多是紹興附近州縣的特產,像慈溪酥糖和藕絲糖等。買點不過應個景。第二天,我們就要到諸暨五泄玩,然後到寧波。此為後話。想來,在紹興的兩天多的時間太短,許多地方並沒有都走到。久居於繁鬧與喧嘩的城市的人們是多麼渴求一種文化的回歸,希冀一種寧靜、安適的生活呀。當你漫步在幽謐的街巷中,走在在垂柳依依的小橋上,徜徉在幽深的台門裡,依傍在臨河的戲台邊,泛舟於碧波蕩漾的流水中,仰觀於靜穆廟宇,小酌於古色酒店、品茶於臨河茶室,當你細細的觀賞一種景致、品味一種風俗、尋覓一段歷史的時候,你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一種水鄉的情韻和意境,而是一種心情,一種淡泊名利的平靜心境。所以得慢慢的體味。但細想來,如果不是完全休閑的住下來,2 天也夠了,可以游覽參觀的地方畢竟有限。歷史的守護者們悄然離我們遠去,古老的水鄉風俗被現代文明逼進了歷史角落。紹興的古都風貌也被割裂的七零八落了。你其實是在蒙蔽自己,穿過時間隧道,在高樓大廈中尋覓那所剩無幾的古城水鄉的風貌。但畢竟它還是留下了不少。想起北京的古跡被破壞的凄慘情景才真是讓人心痛呢。呼吁大家,保護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吧,這應是一種時代的召喚。

(古纖橋)

(浮橋)

(魯鎮)

(阿Q住的土谷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