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紹興(五)--柯岩

作者: 往往

導讀春游紹興(五)--柯岩清晨,伴著蒙蒙細雨,我們到紹興郊區的柯岩景區去游玩了。剛下車,但見一池碧水,這就是鑒湖了。遠遠看見一個巨大的石碑,上書“鏡湖”二字,近前一看,是個烏龜馱著的石碑,上面的字是乾隆御筆。站在碑前,鑒湖真的像一面鏡子,明淨晶瑩,煜煜亮亮,閃著滿湖的流韻。難怪人要稱它鏡湖。湖水是綠的,是一種有深度而耐人品味的凝碧。一葉小 ...

春游紹興(五)--柯岩清晨,伴著蒙蒙細雨,我們到紹興郊區的柯岩景區去游玩了。剛下車,但見一池碧水,這就是鑒湖了。遠遠看見一個巨大的石碑,上書“鏡湖”二字,近前一看,是個烏龜馱著的石碑,上面的字是乾隆御筆。站在碑前,鑒湖真的像一面鏡子,明淨晶瑩,煜煜亮亮,閃著滿湖的流韻。難怪人要稱它鏡湖。湖水是綠的,是一種有深度而耐人品味的凝碧。一葉小舟游弋湖中,這人間美景引得李白、杜甫、陸游這些大詩人都寫出許多詠頌鑒湖的千古名句呢。細雨輕輕的灑在水中,正如賀之章詩中的意境“鏡水無風也自波”,那微微的漣漪並不破壞水面如鏡的光潔。面對這樣的景致,你的心也無比的舒展和清明起來。我們於是買票進入柯岩景區。

柯岩在柯山腳下,柯山之“柯”來源於柯亭。柯者系指,常綠喬木,樹枝,斧柄。古人建驛亭,因陋就簡,以樹枝為柱為梁,以青竹為壁為椽,以茅草為瓦為頂,越語稱“柯”亭,柯山由柯亭得名。柯山原為一個青石山,人們很早就注意到了柯山的秀麗和豐富的岩石資源。在漢之後的魏、蜀、吳三國時期,數以百計的采石工聚集於此,柯山,成了采石山。歷史更替,四百年間,近二十代石工不斷開鑿采石,偌大一座柯山,竟被挖去半座。這也許是天意所在,在被挖去半座石山的區域中,竟留下兩“柱”孤岩,渾然兀立。這一奇異的石景,令後來的石工們為之動容,為之心驚。從此,大規模開采柯山石的局面消失了。石景的突現,使柯岩成為一個響亮的名字,柯山之名漸漸地為柯岩所替代了。這就是柯岩的來歷。 步入具有唐代風格的景區正門,首先來到石佛景區。迎面一座古樸石亭,亭中古碑上刻“柯岩絕勝”四字,字體瀟灑,不知出自誰筆。清代就有柯岩8景,據說現在已經有18景了。前行,就見一奇石矗立。其形體曲折,宛如一柱青煙。高31米,底圍4米,最薄處不足1米,下細上寬,遠看時,像一個熊熊燃燒的火炬,轉個角度,又像冉冉升起的蘑菇雲。岩頂有清光緒初年鐫刻“雲骨”二字,字體剛勁,神形兼備。頂端古柏蒼翠、老枝橫斜。此石景經千年不倒,百年不傾,真不愧為雲之骨,石之魂。這是18景中的“爐柱青煙”。旁“雲骨”而立的是石窟造佛,為彌勒像。也是一景叫“石雕大佛”,佛是在一個孤立的巨岩上依石形狀雕刻而成。成像在隋唐年間,佛高20.8米,佛相寬頰廣額,兩耳垂肩,雙目微啟略俯視,法相豐頤莊嚴。左手撫膝,右手作說法闡經印。身穿褒衣博帶式袈裟,全跏趺坐式,儀態嫻靜端正,為浙江四大石佛之一,最奇特的是大佛兩耳相通,可容一人自如往來,世所罕見。大佛周圍是一個巨大池塘,叫大佛池,池中游魚戲水,引人駐足。大佛對面地上有一石蓮花,由99塊巨石拼接而成,像征“九九歸一”,你如站在蓮花心上,面對刻有五千七百余字佛教大經——金剛經的回音壁低吟,會感到回音琅琅,這裡被稱為“蓮花聽音”。大佛池北面的蠶花洞,懸崖峭壁,幽谷深壑,可見“一線天”。向西轉過去,在高聳壁立的岩石上,“柯岩”“文光四射”等巨大的題刻赫然入目。此景被稱為“文光射鬥”。在一個石梁上還建有文昌閣和八卦台。七星岩在文昌閣西北,是采石留下的7 個洞穴,岩口狹窄險要,入內豁然開朗,潭水幽冷清澈,游魚可數。此處是柯岩18景中的“七星觀魚”。 沿山路上山,可見系列唐式風格寺廟,這些建築依山就勢,曲折延伸。這天是星期天,許多佛教會所的人,冒雨前來進香。一時人頭篡動,香煙繚繞。進的山門,可見合緣壁、鐘樓、財神殿、彌勒殿、佛殿。這裡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仿唐建築,其中佛殿占地1000平方米,高25米,獨創重檐結構,屋檐挑出4米,像展翅欲飛的雄鷹,氣勢恢弘地翹首於柯山。彌勒殿中鍍金的四面笑彌勒,腆肚而坐,十分親切。從一條小路下山,就來到手印山。手印是佛教的利用雙手十指擺出各種形狀,如蓮花狀等,稱為結手印,而修行者結手印即能感受佛、菩薩的力量而以之成為一體。手印山上有許多巨大的白色石制的手印,只是我不太懂這些手勢代表什麼意思,只是覺得手印很美。還可看到一個白色觀音像。山上幾乎看不到人,只有啾啾的鳥叫聲,小雨時下時停,經過清洗的植物顏色分外清新,踏著潮濕的路,慢慢觀賞風景,下邊就到了羅漢院,這裡有18尊常人大小的石羅漢,都是安置在綠樹叢中,他們或躺或臥,或立或坐,神態憨厚,笑容可掬,你會以為是一群嘻耍的頑童呢。 下山向西,就是鏡水灣景區,這裡集中展示紹興水鄉風光,鄉土人情,與鄰側的石佛景區交相輝映,構成柯岩獨有的水石交隔的奇異景致。向前走時,忽聽巨大的水聲,待轉到山前,忽見像白練一般的瀑布從天而降,這是依托石壁而建的“鏡水飛瀑”,落差42米,為目前國內單落差最大的人工瀑布之一。飛瀑落處,宛若一朵盛開的水蓮花。水入潭中,潭中有橋,人在小橋上,水花、山花在你眼前展示,你如在畫中。這水石交融的,色彩絢麗的景致真的動人遐想。向東,就到了越中名士苑景區。苑門刻毛澤東七絕詩“鑒湖越台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劍南歌接秋風吟,一例氤氳人詩囊。”苑名借其意,將名人的石雕安置在園林中,巨石上還有周恩來題寫的“我是紹興人”。在這裡你可以一睹紹興從古到今的名人志士的風采,人物氣韻生動、富有特色。紹興歷代人才輩出,被毛澤東同志稱為“名士鄉”。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初至紹興,給他的第一印像就是“士比鯽魚多”。在紹興的人才群體中,或為一代宗師,或為群倫表率,“言為士則,行為世範”者,代不乏人。大禹治水,死於會稽;越王句踐,臥薪嘗膽,萬世留名;王充著《論衡》,反對讖緯迷信,批判唯心哲學,成為不朽之作。王羲之揮毫作《蘭亭集序》,贏得“書聖”的至上榮譽。陸游詠詩萬首,結集《劍南詩稿》而流芳百世。徐渭大筆放縱,水墨淋漓,是我國青藤畫派創始人。蔡元培學貫中西,被譽為“學界泰鬥,人世楷模。”被稱為鑒湖三俠的秋瑾、陶成章、徐錫麟,為反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勇士,俠肝義膽,英勇獻身。魯迅用雜文作武器,奮鬥終身,以“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入載史冊。周恩來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大形像,永遠活在人民心中。此外還有地理學家竺可楨,數學家陳建功,歷史學家範文瀾,經濟學家馬寅初,物理學家錢三強等。傑出的人才,卓越的貢獻,不得不讓人對人傑地靈的紹興刮目相看。 鏡水灣景區東邊,是一個外方內圓的文化廣場,像征著天圓地方的中國傳統思想,三根6米高的漢白玉雕像,分別刻為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雕像,像征儒、道、佛三教同源。邊上有水的各種形態,通過曲折小溪流向“彙源池”,稱為“三聚同源”,蘊含以人為本的中國傳統文化遠源流長,和三教歸一的思想。 “越女春曉”是一人工湖,狀如側臥少女。登橋遠望,曲線柔和、裙裾、秀發宛然。湖中有一古戲台,許多烏篷船從戲台下過,使人想到魯迅筆下的對社戲的描寫。“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趙莊外臨河空地上的一座戲台,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分不出界限,我疑為畫上見過的仙境——不多時,在台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近台的河裡一望烏黑的看戲人家的船篷。” 想到這樣的描述,著實讓人驀地感到,這境地一定百般有味,這情景也一定特別富有詩情畫意。這雖不是趙莊的戲台,卻增添了水鄉風光的別致雅趣。此時雨大了起來,對岸的纖道上,一早來燒香的香客此時正向景區內走去,每個人都打了傘,各色的傘像盛開的蓮花,將一條路和橋鋪滿,真是難得一見的景觀。



(石雕大佛)



(手印)



(鏡水飛瀑)



(雨中朝聖人)

(雲骨)



(雲骨)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