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紹興(四)--八字橋、老教堂。戒珠寺

作者: 往往

導讀春游紹興(四)--八字橋、老教堂。戒珠寺 來到紹興不能不看橋,紹興的石橋,有的做工精細,用料簡潔,輕柔得如同馭波欲飛的仙子;有的形單影只,僅一長石橫臥水面,便就馱起了人生的重負;有的巧奪天工,結構奇特,在濟世渡人的同時,不定期成了越地重要的人文景觀。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八字橋,因其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所以早就成了游人探勝訪古 ...

春游紹興(四)--八字橋、老教堂。戒珠寺

來到紹興不能不看橋,紹興的石橋,有的做工精細,用料簡潔,輕柔得如同馭波欲飛的仙子;有的形單影只,僅一長石橫臥水面,便就馱起了人生的重負;有的巧奪天工,結構奇特,在濟世渡人的同時,不定期成了越地重要的人文景觀。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八字橋,因其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所以早就成了游人探勝訪古的名橋。從來到紹興,我就一直惦記著看這個橋,問及出租車司機,都說那不過是個小橋,似乎認為不值得特地去看。待我到了那裡,才似乎真正找到了古風依依的紹興。我們是坐公交車去的,下車以後,打聽著前行,待轉到一個小河邊,就看到了一個不大的橋,近前看時,才發現“兩橋相對而斜,狀如八字”,這就是八字橋了。它始建於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4),南宋寶祐四年(1256)重建,距今7、8百年了 。這是個古石橋,結構造型很是奇妙,由於它處在三街三河的交錯點上,橫跨在一條由會稽山麓自南而北逶迤流來的河流上。由於這裡還有兩條東西向支流彙入,所以從橋心除向東西伸展,還有一側伸展到南面,形成八字形狀。橋面上除了人走的台階,還有車道。主橋兩側,寬闊平坦的石級一直延伸到八字橋直街。石橋下,有兩洞,容南北主河和西側無名小河穿過,還可通行烏篷小船。我國著名橋梁專家陳從周先生曾說,八字橋是我國最早的“立交橋”。的確,八字橋陸連三街,水通三河,南承鑒湖之水,北達杭甬古運河,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橋下石壁轉角處被纖繩磨出的痕跡,至今歷歷在目,可見當年舟楫之盛。小河深入街衢,屬於一河兩街的形式。人家面水而居,舍舟登岸,人就進了家門。站在橋上,可見水邊的住家門口停泊的烏篷船,天雖不熱,卻已經有人坐在門口納涼了。那種閑適、安詳,真讓我們羨慕不已。從橋的西側下來,是一個小空場,橋頭建了一個八角亭,許多老人在這裡談古論今。還有一個買炸蘿蔔糕的小販,他並不招攬客人,只是慢慢地,一塊一塊的炸他的糕,空氣中飄散的油香,突然讓我感到飢腸轆轆,買來剛出鍋的蘿蔔絲糕,坐在街邊的石欄上,吃得真是津津有味。這裡處處透著自然、質樸和幽靜。如果有時間,真想一整天坐在那兒,享受平淡、閑散的生活。從八字橋往西,看到了一個粉刷一新的古老的教堂,早就聽說天主教是明萬歷年(1586年)傳入紹興的,清同治三年(1864),法國籍神甫劉安多購置土地,於同治十年設堂。奉若瑟為本堂神,故名“若瑟”,人稱“若瑟老堂”。光緒二十九年(1903),天主教浙江代牧主趙保祿委托謝培德及法國籍傳教士馬福良,以所得部分庚子賠款,在紹興府城擴建八字橋天主教堂及完善附屬學校校舍。可容700余人做彌撒。我們去時,大門緊閉。我們於是在門口張望,有個年輕的神職人員過來,我們說到因遠道而來,很想參觀一下這個歷史悠久的教堂,他們於是打開大門,讓我們進去。從外邊看時教堂刷成粉紅色,待進入裡邊,才見內壁和廊柱都為乳白色,明潔高達寬廣。內置若瑟祭台,左右兩壁鑲14幀耶穌基督畫像。這裡的布局並沒有中國教的壓抑和沉重,而是一種莊嚴而神聖的感覺。而且允許照相,這在歐洲旅游的時候就了解了。無論多麼古老的教堂都是可以拍照的。這裡的神父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小伙子,如果不是別人介紹,我們絕對不會把他當成神職人員,和其他的年輕人無論從穿著和神態上都沒有區別,他很平和的向我們介紹教堂,不知道他是如何信奉的天主教,也不知道他在這裡如何耐受宗教的戒律和寂寞。如此年輕而又充滿活力的心,在耶穌的感召下,躲開了塵世的紛爭,不知道應該怎樣評價呢。我只是感到心裡有點不太舒服。

在紹興,總要追尋古人的遺跡,我們於是去了王羲之故居,現在叫戒珠寺。細雨中,來到蕺山街,這是一條小橋流水人家的歷史街區,街口有一個石制牌坊,古風依依,上書“書聖故裡”四字,不知何年所建。小巷幽長,踩在被雨淋濕的石板鋪的路面上,路面濕濕漉漉,斑斑痕痕的顯示著流逝的漫長歲月。紹興的古樸街區都是分散在城市的各處,他們被高大的樓房,立交橋和四通八達的馬路分隔,顯得有些可憐,但總算保存了下來了,所以紹興的古樸的美是要尋找的。不知它們以後的命運如何?慢慢走到一座橋,名曰題扇橋,典故是大書法家王羲之途徑此橋,遇一賣扇老嫗,憫之,每扇各題五字,老嫗之扇遂被眾人以高價爭購。再往前走,就是戒珠寺了。晉永嘉元年,王羲之隨家族從山東南遷,來到了紹興。戒珠寺是王羲之舊居,傳說一次王羲之失落了一顆自己非常喜愛的明珠,當時懷疑是一位與他過往甚密的老僧所竊。老僧得知自己的友情被懷疑後,也不作任何解釋,只是郁悶不樂,最後含憤而死。事後發現,明珠原為王羲之家中的白鵝所誤吞。王追悔莫及,舍宅為寺以紀念老僧,並親題“戒珠講寺”匾額,表示戒絕玩珠之癖的決心。也有戒律潔白,猶如珠玉之意。這裡依山臨街,幽偏適中,以往寺內殿廊潔淨,佛相莊嚴,為城中八大名寺之一。可惜我們去時已經破敗不堪,大殿中只供有一幅王羲之畫像,陳列書法名帖的櫃子也十分陳舊,空曠的大殿顯得十分凄涼。幾個老人在衝水搞衛生。 王羲之與他的兒子王獻之在我國的書法史上並稱:二王,王羲之被稱為書聖。他不僅在《晉書》有傳,還受到唐太宗的御賞,由於他的書法精妙,真、草、隸、篆都很有造詣,尤其擅長隸書。唐太宗稱贊他: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呼。唐太宗是一個愛好書法的皇帝,他一生對王羲之的墨跡心目手追,直到臨死還留下遺言:將古今行書第一的《蘭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還爭論不休的一樁公案。幾百年來,戒珠寺屢毀屢建,現存山門、大殿和東廂等建築,為1924年重建。山門楹聯“此處既非靈山,畢竟什麼世界;其中如無活佛,何用這樣莊嚴。”原為張大千所撰寫,“文革”遭劫,現是後人重書。寺外的墨池也成了一個髒水池了。與魯迅故居相比,此處太顯破舊,不知為何厚此薄彼到如此程度,讓人心寒。戒珠寺後就是蕺山,原名王家山,為王羲之別業所在之地。紹興除了幾處特別景點,所有市內公園都是不收費的。我們於是到蕺山公園走走。蕺山為紹興古城內三座主要小山之一,也是紹興的主要歷史名山。該山因多產蕺草而得名。蕺草,也稱岑草,又名魚腥草,有一股特殊的難聞氣味。《吳越春秋.句踐入臣外傳》中記載:“越王從嘗糞惡之後,遂病口臭,範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亂其氣。”山上原有很多建築,由於歷史原因山中古跡大多被毀,僅有摩崖題刻等少許得以保存。現在,山上已經修復了一些古跡,如文筆塔、蕺山書院、蕺山亭、冷然池與冷然亭等。

春雨過後,空氣清新,景色宜人,漫步在山間小路上,著實暢快。遠遠就看見了文筆塔,又名王家塔,此塔下面是圓柱形,筆直向上,上面有四層八角飛檐,到真是有幾分像一只毛筆。它是蕺山的標志性建築,與府山飛翼樓、塔山應天塔成三塔鼎立之勢。歷史上的王家塔曾多次被毀,1941年日本侵略軍占領紹興時,還在塔基上修築過碉堡,用來居高控制整個紹興,抗戰勝利後清除。王家塔可順梯登高,紹興的路、橋、水、高樓和飛馳的汽車,行駛的船只盡在眼前。以靜觀動,看到的是不斷流動著的紹興。

蕺山書院在王家塔南側山坡上,修復的規模僅是歷史上鼎盛時期的一部分。蕺山書院在歷史上很有名氣,原因是明代著名學者劉宗周曾在院中講學,並是劉宗周為領頭,以他的學生黃宗羲、陳確、張履祥等為中堅的著名蕺山學派的發祥地。以劉宗周為首的蕺山學派,在歷史上曾產生長久而廣泛的影響。劉宗周倡導“誠意”和“慎獨”,是我國明清之際的著名學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蕺山書院曾被改為山陰縣學堂,期間,徐錫麟在此教過書,範文瀾、陳建功、許欽文等先後在此就讀。

蕺山亭是紹興原山(陰)會(稽)兩縣的狀元亭,凡考中狀元者均可將名字刻在亭柱子上。蕺山東側石壁上,曾有唐、宋、明多處摩崖題刻,其中較為有名的是唐代的《董昌生祠題記》。崖刻高1.5米,寬3.3米,被保護在半披石屋之中。

冷然池在蕺山東麓,原池之南有閣,為宋代詩人蘇泂讀書處。《永樂大典》中收有蘇泂的詩800多首,書名《冷然齋集》,故有“冷然”之名。冷然亭在池側,同為紀念性建築。

小雨過後,草青樹綠,各色春花開放的如此絢麗,無論是漫步在山間小路還是坐在亭子中小憩都感到暢快和輕松。難得的是,我們一路上居然沒碰上幾個人,只有一對情侶在亭子上對坐,安靜悠閑。在北京是很難找到如此清靜的地方的。從蕺山下來,走到城市廣場,廣場上古代亭台塔閣與現代建築融合,紹興大劇院仿澳洲的雪梨劇院外形,在綠化的很好的環境中,顯得很有氣勢。人很多,老人孩子情侶,各享其樂。好一幅現代清明上河圖。



(八字橋)



(八字橋下)



(王羲之故居戒珠寺)



(蕺山園文筆塔)



(城市廣場大劇院)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