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紹興(三)--沈園、魯迅故居、東湖

作者: 往往

導讀春游紹興(三)--沈園、魯迅故居、東湖我們是在離沈園不遠的地方上岸的,40 多分鐘的船程坐的十分疲累,主要是沒有凳子,腿沒地方放。怪不得游船篷子都高,還有凳子,是為了讓用人乘得更舒服些。我們這次可是體會了一次真正的烏篷船,以致以後一提到坐船老公就反對。船老大向我們索要小費,想來他們也是很不容易,年齡大了,又沒有什麼技能,魚沒的打,也就沒了 ...

春游紹興(三)--沈園、魯迅故居、東湖我們是在離沈園不遠的地方上岸的,40 多分鐘的船程坐的十分疲累,主要是沒有凳子,腿沒地方放。怪不得游船篷子都高,還有凳子,是為了讓用人乘得更舒服些。我們這次可是體會了一次真正的烏篷船,以致以後一提到坐船老公就反對。船老大向我們索要小費,想來他們也是很不容易,年齡大了,又沒有什麼技能,魚沒的打,也就沒了營生,只能靠劃船載客掙些辛苦錢,75元是要上繳的,然後領工資,當然是很少的。我們雖不情願,還是給了90元。上岸不遠就是沈園了。這裡原為沈姓舊業,是南宋時當地名園。走進沈園,就走進了那首凄婉艾怨的宋詞裡。沈園是懷舊的,沈園也是傷感的。園中有蘆池,上有石板小橋,連同池邊假山、水井,均為當年舊物。南宋詩人陸游初婚唐琬,只因母親不喜歡這個媳婦,一對恩愛夫妻竟被活活拆散。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二人在沈園邂逅。當時唐已改嫁,陸亦另娶。陸游一時感慨萬端,在園壁題《釵頭鳳》詞一首雲:“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邑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極言痛若之情。唐婉也是肝腸寸斷,見後和作一首,中有:“病魂常似秋千索”,“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之語,不久抑郁而亡。現兩詞皆書於牆垣上。讀著它們,面對無邊的春色,你也許能體會那對被拆散的戀人綿綿不盡的相思之苦,相見而不能相聚的深深的憂傷。

沈園太小了,兩次擴建,也還不大。園內有石碑坊、冷翠亭、六朝井亭、八詠樓、孤鶴軒、雙桂堂、閑雲亭、半壁亭、放翁橋等仿宋建築,可見池塘假山,桃、梅、柳、竹點綴其中,使故園小巧,秀麗。正值春天,沈園的桃花盛開,紅白相間,美不勝收,嫩綠的柳條在微風中搖曳,走在別致的回廊,望一池碧水和映在其中的亭台樓榭,默念著“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的詞句,感受著800多年前的那對戀人的傾心相訴,不知不覺已經走完了這個小園。紹興小,到哪都不很累,從沈園北門出去,沒走多遠就到了魯迅故居。其實最早了解紹興,是從魯迅先生的文章中。很多人認為,魯迅是這座城市的代表。他如掾大筆對紹興風物人情的描繪,使三味書屋、鹹亨酒店與孔乙己,社戲和故鄉的閏土,等等,成為紹興永恆的風景。許多東西,在俯仰之間,已被歲月的流水衝走,或者已成為歷史的陳跡。有些東西,卻有著悠遠文化的積澱。所謂故居,無非是紹興的“大宅門”,一個典型的紹興民居。在魯迅及其家人的住處。你可以看到木質的床榻、絲綢的被服、精細的瓷器、甚至擺放在牆角的農具,都散發著江南一個較富裕的小康之家的生活氣息。轉過月亮門,就到了百草園。在這裡你其實常常想到的是魯迅先生的文章。“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裡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叢間直竄上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吟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 這就是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可以想像,眼前這個百草園給年少的魯迅先生帶來了多麼大的樂趣。今天菜畦依然是碧綠的,泥牆也還是矮矮的,石井欄也依然是光滑的,只是由於歲月的侵蝕已經有些班駁了。皂莢樹也還佇立在那裡,感受著世事的滄桑。出了魯迅先生的故居,一條小河緩緩的流淌,從這裡游人可以乘烏篷船到達沈園。向東走不遠就是三味書屋。據說這裡原來叫“三余書屋”,是書屋主人壽敬吾(魯迅先生的老師)的祖父所提。“三余”是三國時董遇所說:“為學當以三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意思讓人利用一切空余時間讀書的意思。蘇東坡十分贊賞這個三余說,便有“此生有味在三余”的詩句,所以書屋就改成了“三味書屋”。但三味到底如何解釋,也是眾說紛紜的。這是間不大的私塾,舊時的桌椅還在,只是漆已脫落,斑斑駁駁。正是在這裡,魯迅先生完成了他的早期教育(從12歲到17歲)。中國的私塾盡管毀掉了不少人才,卻也有許多從中衝出的勇士。幾多感慨,幾多嘆息。那位在綠蔭裡嬉戲的頑童。後來成了尖銳犀利、深刻張揚、鋼筋鐵骨的男人,他用了比匕首更有殺傷力的手中之筆,直面慘淡的人生,解剖中國人的劣根性,直指國人心靈,直刺敵人的心髒。紹興這片沉靜的江南水鄉竟濡染出一大批這樣的鬥士呢。離開魯迅故居我們前往東湖。東湖位於紹興城東箬簣山麓,自漢代起,民工在此鑿山取石,至隋,越國公楊素為修越城,大舉開山。歷經千年的鬼斧神鑿,山漸空,水貫通,竟然成景。清代越中名士陶浚宣偶然得見,以為桃源再現。於是憑山建亭,臨水築堤,居然為後人留下一座絕美的園林,被譽為“稽山鏡水之縮影”,與杭州西湖、嘉興南湖並稱為“浙江三大名湖”,四季風景如畫。

天氣有些陰,但進的湖中,正是“滿園春色關不住”,“勿謂湖小,天在其中”。東湖規模不大,可乘烏篷船進入湖區,也可步行走過湖中的堤。向前行時,只見右邊懸崖峭壁,宛如天開,有的對峙如門, 有的倒懸若墮,真正是碧潭岩影,空谷傳聲。湖洞相連,陶公洞、仙桃洞,最富情趣。其水色深黛、清涼幽靜,而左岸亭榭錯落,霞川橋、秦橋、萬柳橋等各式古橋橫跨兩岸。更有桃紅柳綠,恰似進入一座水石大盆景之中。這就是東湖。這也是人工傑作。置身其中,有入仙境的感覺。如時間充裕,還可沿石磴上山,一覽江南水鄉風光。

湖西有“陶社”,為紀念辛亥革命烈士陶成章所建。近代孫中山、毛澤東、劉少奇、魯迅、郭沫若等名人均留遺蹤。無論如何東湖還是太小了,無法與西湖相比,它就像一個微縮景觀,需細細鑒賞,慢慢把玩。如果作為一個匆匆過客,不去也罷。



(沈園)



(釵頭鳳牆)



(三味書屋)



(百草園)



(東湖風景)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