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紹興(三)---大禹陵和烏篷船

作者: 往往

導讀春游紹興(三)---大禹陵和烏篷船 從蘭亭出來就打車直奔“大禹陵”,探訪“華夏民族的開國之祖”大禹的安葬地。從小就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動人事跡是人人知曉的。可我卻從不知道,大禹死在紹興。古時大禹治水圓滿之日,在這裡會賢臣,稽功德,於是有了會稽的地名。會稽山下就是大禹陵。漢代司馬遷曾“上會稽,探禹穴”。而今,我們也循著古人 ...

春游紹興(三)---大禹陵和烏篷船

從蘭亭出來就打車直奔“大禹陵”,探訪“華夏民族的開國之祖”大禹的安葬地。從小就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動人事跡是人人知曉的。可我卻從不知道,大禹死在紹興。古時大禹治水圓滿之日,在這裡會賢臣,稽功德,於是有了會稽的地名。會稽山下就是大禹陵。漢代司馬遷曾“上會稽,探禹穴”。而今,我們也循著古人的足跡來探訪大禹陵了。進入大禹陵,就見一個巨大的圓形廣場,工人們正在鋪紅地毯,每年3月初5,禹生之日,都會在這裡舉行盛大的儀式,再過幾天就是祭禹的日子了。

帝陵從來獨占風水,這裡更是依山傍水。眠牛、眠犬兩山,就是大禹陵的天然門闕,山中間可見大型牌坊,上刻江澤民所書“大禹陵”三字。然後進入神道,兩旁站立著五對神獸,過禹貢橋、青石欞星門,拾級而上,越百米甬道,半山腰處就是大禹陵碑亭。這裡蒼松翠柏峙立,碑上所鐫“大禹陵”三字為明朝紹興知府南大吉所書,筆力遒勁,氣勢不凡。禹是一個非常務實能干的人,憑著堅忍不拔的意志,專注認真的態度,踏實苦干的工作治水成功。後來,禹成為夏朝的第一個君主,所以歷史上稱他為夏禹或大禹。大禹不但是治水英雄,還是開國聖君。受禪帝位以後,他選賢任能,勵精圖治,艱苦奮鬥,將多元的中國建成多民族的統一國家。最後會諸侯於江南死於紹興,葬於會稽。禹祠位於禹陵的左側,相傳始建於夏代少康之時,以後曾多次毀廢又多次興建。現存的禹祠是近年來重建的,共兩進院落,中間以天井相隔,極富江南民間建築特色。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鏡,曰“放生池”。“禹祠”匾由著名畫家吳作人題寫。前進的左右兩側有“大禹治水”、“計功封賞”磚雕,後進內立有大禹塑像。聽介紹說,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曾割下塑像的頭,裝在板車上以反封建為名游街。這種無知的舉動現在聽來似乎十分可笑,可實在是一個悲劇。在那個不要文化,不要歷史的年代,毀掉的豈止是一些文物,毀掉的可是一代人呀。如果他們現在回憶起當時被愚弄、被欺騙做出的種種荒謬之事,心中該做何感想呢?禹廟位於禹陵的右側,始建於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以後歷代均有所修建。廟內自南向北依次分布有轅門、照壁、岣嶁碑亭、欞星門、午門、祭廳、大殿等建築。那照壁上刻的是“貪獸顧日”浮雕,一獸用利爪收受各種財寶,還張大血口,企圖吞吃紅日。這個浮雕的寓意在於告訴各級官員,應以大禹為榜樣,切莫利欲熏心,做大禹式的清明廉潔的好官。照壁前就是岣嶁碑亭,這是明代紹興知府張明到根據岳麓書院拓本翻刻的,文字奇古,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和功績,又名“禹王碑”。向前就到了禹廟的午門,其後為祭廳,都是鬥拱飛檐,雕梁畫棟的木建築。祭廳是歷代祭禹的場所,歷代皇帝多有親祭或請官員代祭,禹的宗族和民間也前來祝祭。兩側立有自宋代以來祭禹碑。最後的大殿有康熙親自祭禹後留下的“地平天成”四字。祭廳東、西兩側為配殿,其中東配殿內放置有明、清時祭禹的碑刻30余件。中間有一個御碑亭,刻有乾隆的為禹廟親書的一首詩。窆石亭在東配殿後面的山坡上,窆石其實是一塊石碑,這塊石頭形制獨特,樣子像個秤砣,上有一個圓洞,上有很多漢代以來的碑刻,是年代最久遠的古跡。許多人都考證過這塊石頭是用來作什麼的,上面的圓洞四壁光滑,應是刻意造成,有人說是大禹下葬時所用工具,也有人說只是禹葬於此的一個標記,不知有沒有依據。在這裡還能看到禹穴、宰牲房、菲飲泉、鹹若亭、大禹陵碑廊等。這裡一切讓你深深感到中華民族歷史的久遠和文化積蘊的深厚,景區寧靜、莊嚴,氣勢恢宏,卻並不奢華,景色秀麗,山水相間,一個探訪華夏歷史和欣賞自然風光的好去處。從禹陵出來,一條蜿蜒的小河橫在面前。河面上泊著十幾只烏篷船,船工招呼我們上船,說是可以一直把我們送到市裡。談好價錢75元,是官價。來到紹興,當然要乘一次烏篷船,才能體會這具有獨特韻味的水城。這船的船篷是用竹片、竹絲編成半圓形,中間嵌夾箬葉,制成後用煙煤粉和桐油拌攪塗於船篷。紹興方言“黑”叫“烏”,烏篷船由此而得名。我們於是下船,從水路進城了。“輕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斷萍洲煙雨……”還是八百年前陸游筆下的烏篷船。我們乘坐的並非為旅游改裝過的烏篷船,那種船上是有座位的,而我們這個小船是直接坐在艙底的棉墊上,且篷子很矮,如果進到艙裡是抬不起頭的。好在天氣很好,不冷不熱,我們於是漸行於水鄉澤國。 頭戴烏氈帽的船老大大約50多歲,一口紹興本地話聽來十分費力,烏篷船悠悠前行。船老大手劃著槳,腳踩著櫓。這是紹興水手獨有的絕技。一艘烏篷船迎面而來,大家都是靠左行船。兩位老大揚手招呼對方,古樸風情,悠然而生。河道或寬或窄,堤岸或遠或近,山野和村落時隱時顯。離開大禹陵不遠,就看到一個小戲台,應該是魯迅先生社戲中描寫的水邊戲台,如有戲時,十裡八鄉的人都會乘著烏篷船趕來看戲,那樣的情景仿佛就在你的眼前。這流淌了千年的河水,依然不盡地緩緩流淌著,穿過精致樸素的古橋,穿過平淡的歲月。讓人有多少思緒和幻想,就像回到了了那牧歌式的田園。我們的船穿過各式石拱橋、平橋、廊橋,看著與我們乘坐的烏篷船擦肩而過的一艘艘輕舟穿梭在小小的河道上, 恍然間,覺得自己親臨於一幅幅綺麗水鄉的優美圖畫中了。可惜歲月無情的打碎了我們的田園美夢。向前行時,再看不到兩岸大片的油菜花,代之以一座座小樓(農民被征地後蓋得拆遷樓),居住條件大大改善,可住慣了水邊小屋的人們並不領情,他們不用干淨的自來水,寧願跑到河邊洗菜、洗衣服、涮墩布。我們一路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河裡於是有了許多垃圾,大大加劇了河水的污染。沿途有許多印染廠,紡織廠,(紹興的印染業很發達),河道裡還有許多報廢的船。在這個歷史轉型期,農民大量失去土地,工業的發展造成了環境的破壞,更向紹興提出了向何處發展的問題。禹陵、秦望、蘭亭、沈園、青藤書屋、魯迅故居,從古到今歷朝歷代留給後人的人文景觀無一不傍著水。沿著一條水巷前行,可以過鬧市,穿民居,沿岸總能見到幾處深深的庭院,黑洞洞的台門,那台門內一定出過名人,有過故事和傳說。紹興的文化就這樣被水貫穿,就像一本用水寫成的書。 這真讓人擔憂,紹興如果不能治理好水環境,就不能成為名符其實的美麗的水城,更難保住文化歷史名城的聲譽呢。



(祭禹台)



(大禹陵)



(窆石亭)



(烏篷船上看戲台)



(住進樓房的農民河邊洗衣洗菜)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