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紹興(一)----倉橋直街

作者: 往往

導讀春游紹興(一)----倉橋直街我不知道怎樣形容紹興,剛剛進入這座城市,尤其是入住在十幾層的四星酒店的時候,我對紹興的感覺並不很好,總以為這個城市的歷史已經被現代的建築吞沒了,那小橋流水的小鎮也不過徒有虛名了。可兩天游下來,卻讓我這個從小長在北京的浙江人有了對江南小鎮的向往。紹興以它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以及質樸的水城風貌讓我深深的喜愛上 ...

春游紹興(一)----倉橋直街我不知道怎樣形容紹興,剛剛進入這座城市,尤其是入住在十幾層的四星酒店的時候,我對紹興的感覺並不很好,總以為這個城市的歷史已經被現代的建築吞沒了,那小橋流水的小鎮也不過徒有虛名了。可兩天游下來,卻讓我這個從小長在北京的浙江人有了對江南小鎮的向往。紹興以它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以及質樸的水城風貌讓我深深的喜愛上了它。

我們是下午四點多到的紹興的,老公雖然來過,心中也沒有太多的底,況且已是這個時間,還能去那裡呢?買了一張紹興地圖,突然發現了倉橋直街的介紹,看到照片上的水鄉小鎮,直覺告訴我,這裡就是我想像的紹興了。打車直奔倉橋。幾分鐘後我們就已經漫步在倉橋直街的青石板鋪就的路面上了。這是紹興城內一處街市民居,大多建於清代,其寬不過數尺,兩邊住家參差錯落,小街兩側酒肆茶樓旗幡招展。戶戶臨水,家家枕河。與直街垂直的路一定是用小橋連通,站在小橋上,映入眼簾的是從南到北的一條小河,河的兩岸就是民居的嵌有花窗的白牆,每家都修有通到河邊的石階,供人們到河邊洗菜洗衣,如有船只停靠,也可從這裡上岸。粉牆玄瓦,倒映於水中,共同營造出一種深邃靜謐的意境。偶爾有一條烏篷船劃過,那舒緩的流水,彎彎的古橋,掛在茶樓和酒樓上的黃色旗幡,帶給你江南水鄉的獨特韻味,那麼歷久和清新,令人沉醉,難以釋懷。人稱它為“東方威尼斯”,並不誇張,如果把威尼斯比作一幅油畫,這裡則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紹興是水鄉風光城市,從清光緒年間繪制的紹興地圖來看,在8.3平方公裡的古城範圍,就有縱橫河道33條,加上繞城的護城河,總長達60公裡,形成了密度極大的水網,這些水網除了幾條徑流河道,大部分都是人工挖掘而成。以致街隨河走,河隨街流。有的地方是一河一街,有的地方是一河兩街,也有的是有河無街。倉橋直街就屬於有河無街的布局。有河就得有橋,“修橋、鋪路造涼亭”成為歷代人的公益事業和傳統美德。使得紹興有了千姿百態的橋,成了東方橋鄉。小橋流水人家真正是紹興城的一道風景。

走在直街的青石板的路面上,耳邊飄來獨特的紹興方言,映入眼簾的是滿堂赭漆的排門屋,粉牆、黛瓦、黑漆木門,還有許多買賣家,掛著各種招牌,那白牆上巨大的黑色的“當”字,讓你感覺就如行走在幽遠古樸的歷史畫卷裡。偶爾飄來油炸臭豆腐的味道,更有炸蘿蔔糕的香味,使人無法不買來品嘗。走進一家地道的紹興面館,我和老公卻只敢叫一碗面,那碗大的嚇人,比老北京炸醬面的碗還大,奇怪的是,那些紹興當地的小女孩,居然並不嫌碗大,每人都是一氣吃掉那像小盆大的一碗面呢。沿著倉橋直街向北,信步走到一條橫街上,這是一條古老的街區,也是青石板路,路邊老樹旁有一個古樸的亭子,許多老人在這裡聊天,打牌,下棋。多麼恬靜、悠閑、從容與安詳的一幅畫面呀,也許這正是小城紹興的風格吧。

不經意我們來到了越王台。在紹興,你時時都會被提醒,這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紹興曾經是越國的國都,大家都聽說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2000多年前,越被吳國所滅,越王勾踐為了實施復仇計劃,屈當奴僕,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終打敗吳國。越王台的西邊就是府山,現為府山公園,因山勢如臥龍,又稱臥龍山。公元前490年,勾踐命範蠡在今紹興市區築大城,又以臥龍山為核心築勾踐小城,迭建宮室。府山作為越國王城達19年之久,其中最令後人縈懷的是以“臥薪嘗膽”著稱的越王台。據說這裡是句踐為招賢納士所建宮台。也是越王常常登臨的地方。始建春秋末期,幾經頹敗重建,很多朝代,它都是紹興的府台衙門。最後被日本飛機炸毀,現在的建築是1981年建成。可惜我們去時已經關門,只好在外邊看看這個狀如城樓,高約數丈,氣勢雄偉的樓台了。順路向東直行,卻見一個巨大紫紅色牌坊挺立在眼前,上書“古軒亭口”四個大字,這就是辛亥革命時期的女民主革命家,人稱鑒湖女俠的秋瑾烈士英勇就義的地方。馬路的正中就是秋瑾烈士紀念碑,車輛都是從兩側繞過而行。馬路東側,秋瑾的雕像赫然挺立。這真是一個大的歷史跨越,僅走了幾裡,就從公元前的春秋戰國進入了清朝末年了。不能想像,如此沉靜的小城,卻孕育出了這樣的錚錚鐵骨,一個為推翻封建統治而獻身的女英雄。也許正是那種“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再沉默中滅亡”的偉大體現吧。再往前走,就到了紹興最繁華的街區。紹興真是個矛盾的城市,現代和古代交織,民俗與西洋穿插。稍不小心,就在你拍照老街區的時候,一個現代高樓就出現在你的照片中。你在尋找老紹興的時候,是在被現代文明淹沒的城市中尋覓歷史的蹤跡。天黑了,華燈初上,對我們這些從大城市來的人,這裡無論多繁華,卻並不喧鬧,也還是給人以平和、內斂和悠閑感覺。

值得提到的是紹興沿護城河修了許多的城市公園,而且都不收費。環城河各景點間由河串聯,由綠綿延,可坐船觀賞沿河風景,一路是新建的稽山園、鑒水苑、治水廣場、西園、百花苑、迎恩門、河清園、都泗門等八大園景,如璀璨明珠鑲嵌於古城四周,是紹興人的驕傲。在出租司機的建議下我們來到位於東南護城河的稽山園。走上一座半月形的“鏡橋”,進入稽山公園風景點,只見這裡18座形態各異的小橋,鋪就在蜿蜒的河道上,看上去四通八達,卻往往將人們帶回到原來的地方,好比走進了一個橋的迷宮。河水輕霧裊裊,穿行於房前屋後,徘徊於長廊之畔,流連於石橋之間。天黑了,燈亮了,大紅燈籠高高掛起,倒映在周圍的小河中,一時不知燈在何處,一座座石橋如仙女若隱若現,什麼連橫拱橋、單孔陡拱橋、組合式橋,還有廊橋、亭橋等,這大大小小、長長短短、形形色色的石橋簡直讓你目不暇接。朦朦朧朧讓人以為是到了仙境。 粉牆黛瓦構建的"南浦小集",是古老紹興水城的一個縮影;我們漫步在稽山園中,看到有四組民居院落,分別是“適廬”、“怡廬”、“德和居”、“樂也居”。四組民居錯落有致,風光旖旎,亭台、樓閣、小橋、流水,體現了水鄉特有的韻味。 園內迎嵐閣、浣花草堂、農家樂等景觀也各具其趣,頗可玩味。在會稽山酒樓(就在公園內)吃了一頓海鮮,味道不錯,價格也還合理。廳堂古色古香,還有一個女孩咚咚的彈著古箏。來吃飯的紹興人不少,可見這裡還是頗有人氣的。因為整個園中人非常少,走半天才碰上幾個人。可以悠閑的散步消食。順便還逛了一下稽山園西邊的鑒水園,可惜沒有放音樂噴泉。太羨慕紹興人了,有這麼多休閑的場所,人又如此少,這是我們這些大城市的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回到賓館,感到有一種從未有過的閑適。

(倉橋直街)



(倉橋直街)



(倉橋直街)



(越王台)



(秋瑾烈士被殺的古軒亭口)



(稽山園夜景)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