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覺長安夢――五一獨游西安記(整理完全版)

作者: 瞎轉的小白兔

導讀人總是這樣,“有時間的時候沒有錢,有錢的時候沒有時間”。上學的時候,可以大把的時間在床上睡,卻苦於囊中羞澀,不願也不可能向父母伸手,從沒有出門遠游的念頭;工作了,在費用已經不成為問題的時候,卻發現已經沒有出門的時間,平常貢獻給工作,假期貢獻給家庭,遠游的夢好像變得更為遙遠了。其實上學也是去過一些地方的,因為在北京,什麼長城、故宮、 ...

人總是這樣,“有時間的時候沒有錢,有錢的時候沒有時間”。上學的時候,可以大把的時間在床上睡,卻苦於囊中羞澀,不願也不可能向父母伸手,從沒有出門遠游的念頭;工作了,在費用已經不成為問題的時候,卻發現已經沒有出門的時間,平常貢獻給工作,假期貢獻給家庭,遠游的夢好像變得更為遙遠了。其實上學也是去過一些地方的,因為在北京,什麼長城、故宮、頤和園都去過不止一次,卻沒有在記憶中留下什麼太深的痕跡,也許是那個時候太小,不知道什麼叫歷史,也不知道去這些地方應該感悟什麼。西安曾經也去過,只是登了城牆和大雁塔,留下了一段不成功的戀愛,回想印像中的西安,居然是灰蒙蒙的、亂糟糟的。後來隨著歲數的增長,對歷史、人文的領悟越來越深,對歷史文化產生了興趣,有了重游西安的念頭。

今年五一,獨游的念頭突然在我的心中冒出,而且越來越強烈,我要去西安,我要去西安。我迅速在網上查閱了相關的資料,定了機票和酒店。可是,在准備過程中,我發現“五一”的游人多,很多景點爆滿,坐車也很緊張,我又開始猶豫了,我可不想大好假期都在人群中度過啊,所以雖然機票和酒店早已定好,我的心情卻一直沒有確定。直到出發的那天上午,我還在家裡想,走不走?走不走?最後讓我痛下決心的是窗外的大雨,與其窩在家裡聽雨,不如出去走走。拎上旅行箱,出發。

第一天(3日),初到西安,人多,夜游鼓樓

飛機下來坐機場中巴,售票員十分熱情,熱心解答客人各種問題,同時不忘推銷各種專線旅游車。6點多到達鐘鼓樓廣場,一下車,第一感覺就是人真是多,熙熙攘攘到處都是人頭,還夾雜著不少老外。到酒店放好行李,輕裝出行,第一站,鐘鼓樓,本來是只想外面看看,可是發現這兩個地方晚上居然開到9點半,而且表演也順延到9點,於是買了鐘鼓樓的通票(30元)。先登了鼓樓,感覺一般,建築有明顯的現代裝修痕跡,鼓樂表演比較熱鬧,還算過得去,不過算不上精品,裡面的展覽是鼓文化和清代家具展,質量一般,登樓觀西安夜景非常漂亮,而且有很多飛鳥(從叫聲判斷我猜是烏鴉)在樓上盤旋,伴著夕陽晚照,頗有歷史滄桑之感。同時在鼓樓上發現回民街就在樓下,試圖進去,推進不到5米,發現人實在太多,幾無繼續推進可能,於是在巷口買一鏡糕便打道回府。

第二天(4日),晨游兵馬俑,雨中游半坡、清真大寺、回民街,夜登鐘樓

為避開人多,6點1刻就起床,草草吃點早餐便直奔火車站,外面有點小雨,出租車司機號稱不知306和解放飯店的位置,居然在解放飯店前一個路口就右拐了,幸好我看過地圖心中有數,趕快叫停,步行3分鐘,正好一個綠色大車撲面而來,前面大書“游5”,哈哈,終於趕上了7點的早班車。這車破是真夠破的,就俺1米6的身高,居然在座位上伸不直腿。我的前後分別是三個日本人(第二天去法門寺的車上又看到了這三人)和三個韓國女孩,看樣子國營旅游專線車已揚名全世界了。

7點40車到兵馬俑,雖然早,可是人已經不少,這個時段主要是自駕車來的人,看來早起的鳥兒也不少。雖然不到8點,可是已經開門售票。兵馬俑主要有5個部分:(1)陳列廳,主要就是精美絕倫的銅車馬,這是整個博物館最精華的部分。我去的時候,因為早,還可以趴在玻璃上細細欣賞,這部分要重點聽講解。銅車馬不僅是精美,裡面的很多工藝更是驚人,如車上的傘不僅輕薄,是一次成型的,而且機括重多,可以開合、旋轉、裝卸;馬身上有一個金銀相間的掛飾,其金銀焊接的工藝據說現在也很難做到;馬車的門窗都可以開合,還具備透視功能。總之的總之,藝術與科學的結合,就是我們舉世震驚的銅車馬。(2)一號廳,這是我們在書本和屏幕上見得最多的,兵馬俑大軍就駐扎在此。放眼望去,一只巨大的軍隊靜靜地站在那裡接受游人的檢閱,每一個軍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面容和裝束,兵馬俑無言,卻訴說著一個強大帝國的傳說,還有無數民工血淚的吟唱。秦代工匠鑄造兵馬俑時采取的是責任制,每個兵馬俑上都刻有工匠的名字,一旦發現工藝不合要求,責任工匠格殺勿論,如此才有了千人千面,形像逼真的兵馬俑。(3)二號廳,如果說一號廳是檢閱場,那二號廳就是考古現場。縱橫交錯的溝壑裡,橫七豎八地躺著各種碎片,幾乎難以想像,那麼龐大的隊伍是由這滿地的碎片一點點拼湊而來,可想修復的工作有多麼艱巨。二號廳裡有幾個精品陶俑,如將軍俑和跪射俑,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外面的工藝品也多是按他們的形像鑄造。二號廳不是團隊旅游的重點,因此人比較少,氣氛非常好,周圍有關兵馬俑的文字介紹材料也比較多,在這裡能更深入地了解到一些相關的背景知識,有強烈的考古現場感。另外各個大廳都有電腦觸摸終端,裡面有兵馬俑的各種詳細資料介紹,圖文並茂,強烈推薦。(4)三號廳,據說是個指揮部,因此規模較小,感覺不如一、二號廳精彩。(5)環幕影院,其實這應該是第一站,是對整個兵馬俑歷史情況的介紹,配音很傻,但圖像還可以,一些場景還是比較逼真的,值得一看。

看完兵馬俑,已經11點了,這時候博物館裡已經人山人海,像陳列廳和一號廳幾乎已經是舉步維艱了,趕緊坐上專線車回火車站,一路上看見去兵馬俑的車絡繹不絕,幾乎2分鐘就是一輛,車型五花八門,感覺全西安公交車都來跑306了。我的計劃中東線只看兵馬俑,下午想回市裡看陝西歷史博物館。可是在火車站找車的時候,發現了一趟去半坡的公交車,於是一轉念就跳了上去,結果當然是給了自己一個驚喜啊。不知是不是因為下雨的緣故,還是團隊客人不來的關系,與兵馬俑裡人山人海形成了鮮明對照,半坡博物館幾乎可以用冷清來形容,一個展廳也就兩、三撥客人。來之前其實對半坡文化沒什麼了解,可是來了才嚇一跳,這個博物館幾乎是個新石器時代的教科書,各類精致的石器、骨器,陶器,還有那個教科書上的人頭魚身盆,讓你感覺到5、6千年以前老祖宗的智慧和勤勞。最難得的是趕上了考古現場的重新開放,各種房屋遺跡、陶器、灶痕、深溝,還有埋葬小孩的甕棺,就用那麼一種原始的姿態靜靜地躺在那裡,向你訴說著一個比兵馬俑更古老的傳說。我去的時候還有一個臨時的化石展,各種各樣的化石年齡不等,最早的回溯到幾十億年前,無奇不有,來自四川的恐龍化石,終於使我的腦海裡有了化石的概念。總之,半坡博物館之行收獲遠遠超過了預期。

半坡博物館面積並不大,一個多小時到兩個小時可以轉遍,因此,從半坡出來天色尚早,於是我又臨時決定去清真大寺。清真大寺緊挨回民街,又通過一條窄窄的古玩街,賣的幾乎全都是唬老外的東西。說實在話,清真大寺一點都不像是一個清真寺,倒是一個貨真價實、原汁原味的中國古建築。牌坊、石碑、亭子,都保持著最初的樣子,油漆脫落,青苔遍布,沒有後人裝修的痕跡,只有古色古香。園子裡的石碑上據說是董其昌和米芾的真跡,我不懂書法,因此看不出所以然來,我能看出來的是建築上那精美的石雕,以花鳥為主,形像生動,筆觸流暢,讓人流連忘返。在清真大寺游蕩,雨倒是越來越大,園裡本來游人就不多,以外國人為主,雨一大,人越發的少,更顯出園子裡的清淨來。園裡有幾棵古樹,一欄花草,雖然外面就是煙霧繚繞的回民街,可這裡的空氣裡卻能聞出幽幽的清香。清真大寺出來就是回民街,因為雨大了,人相對少了,因此我吃到了紅紅酸菜炒米和賈永信的柿子餅。個人感覺,吃這個東西,還是隨緣,眾人都說好的未必合你的口味,而無名無姓的倒是你的最愛。像回民街這種地方,無需刻意尋找,質量大體上都是差不多的,隨意取食,有可能收獲驚喜,特意尋覓,倒是難逃失望。我比較喜歡的有:涮牛肚、八寶粥、羊血(在大華飯店裡的)、鏡糕。回民街吃完,覺得有點累了,想起鐘樓的門票還沒有用,正好可以去看演出的凳子上休息一下,於是上了鐘樓。與鼓樓比較,鐘樓的藏品要豐富一些,有樂俑展,不過後來看了陝西歷史博物館後,就覺得這個樂俑不值一提了;有中國畫名家展,包括齊白石、李苦禪、陳半丁等,不過我不懂中國畫欣賞,有點遺憾;最有名的是西漢美酒,就是那號稱出土了還能喝的西漢酒,玻璃瓶裡,綠幽幽的一瓶,令人感嘆。鐘樓表演也是馬馬虎虎了,倒是因為坐了台前的椅子,被迫消費了一瓶礦泉水(4元),有點不爽,不過實在是累了,不想起身,罷了。

今天一天跑的景點比較多,看似匆忙,但半坡和清真大寺都是小而精的地方,滯留時間可長可短,一般來說都不會超過2個小時,去鐘樓主要是晚上想坐下來休息外加看演出,屬休息性質。因此整體而言每個景點都是盡興而歸,沒有趕場之感。第三天(5日) 法門寺觀寶、乾陵懷古

昨天從兵馬俑回來已經調查清楚了游1到游3的具體位置,今天繼續起大早,6點50左右上車,7點稍過滿員出發。坐我旁邊的是對小夫妻,一聊還挺投機,再聊發現居然女孩是我晚7屆的校友,學歷史的,而且我們的路線都是先去法門寺再去乾陵,於是決定結伴而行。開始還算順利,可路上霧越來越大,最後高速被迫封閉,一路堵車,到法門寺已經過10點半了,而第二班車由於霧散走高速,已先於我們到達,真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啊,車上有人說,今天是佛誕,看樣子咱還趕上好日子了。法門寺廣場上人頭攢動,香客絡繹不絕。先去法門寺看舍利吧。客觀的說,法門寺裡面真的沒什麼好看的,寺院全是新修的,感覺不怎麼好,一個真身寶塔也是後修的,唯一讓我感興趣的就是它的歷史和那張倒塌了一半的照片,不過這些在法門寺珍寶館裡介紹得更詳細。進法門寺唯一目的就是瞻仰一下那如雷貫耳的舍利。可是地宮裡的人真多啊,人擠人、人挨人,好不容易擠到舍利跟前了,那舍利是那麼遙遠,使勁瞅啊使勁瞅啊,終於看到了那麼一點點模糊的影子,也不知道是靈骨還是影骨。

法門寺匆匆游過,趕緊進旁邊的珍寶館,與法門寺相比,這邊人可少多了,很多人都是專來法門寺燒香拜佛的,專程來看珍寶的人並不多。進門不多久,我們就發現一男孩帶著一老太太一行三人游覽,講得又生動又深入,看起來不像導游,是館裡的工作人員,於是我們決定就跟定他了。首先是法門寺地宮的歷史,法門寺的地宮從唐代以來一直是秘傳的,具體情況無人知曉。民國時朱慶渝將軍整修時其實已經發現了地宮,可是由於時局混亂,為保護文物幾位當事人立誓共守秘密。文革時紅衛兵把法門寺破壞殆盡,並試圖尋找地宮,幾乎得逞,危急之中當時的主持方丈點火自焚,嚇跑了紅衛兵,保住了舍利和一批絕世珍寶,代價是自己的生命。聽到這段往事令人唏噓不已,可是轉念一想,對於方丈而言,能為我佛獻身,也未免不是一種幸福啊。此後,地宮的秘密幾乎被埋沒,直到寶塔倒塌,在重修過程中發現了地宮,一批稀世珍寶得以重見天日,佛祖舍利也被眾多信徒供奉。法門寺的珍寶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裝舍利的容器,四枚舍利的容器各有千秋,最多的有七層寶匣,從檀木到銀棺到金棺再到玉棺,每一層都是極盡奢華之能事,對我等俗人來說,這些寶匣可鄙比舍利本身好看多了;二是金銀器,主要是唐朝各代皇帝對舍利的供奉品,由於都是皇家用具,其用料、造型、雕工無不精美之至,實在是言語無法形容,看過法門寺的金銀器,真是要視天下金銀為糞土了;三是瓷器,即天下聞名的秘色瓷,瓷色光滑無疵,盤中永遠如有一汪清水,清澈透明,據說連乾隆皇帝都求而不得啊,連現在的工藝都無法達到。看過法門寺的瓷器,所有的瓷器都會變得黯淡無光。法門寺博物館面積並不大,展品數目也不多,但每件展品之精美絕倫,在博物館裡實在是不多見的,此行超值、超值。

法門寺出來,包車前往乾陵,開始今天的探古之行。很遠就可以看到著名的乳峰山,真的很形像。不過買門票的時候嚇了一跳,要46元,這可是除了兵馬俑和華山外西安最貴的門票了,不過既來之,則安之,進也。乾陵從外面是看不到真面貌的,要走那巍峨的神道,這神道有點意思,要走過十幾個平台,幾次以為到頂了,可是一抬頭還得往上走,據說每個平台的台階數都是有講究的,哈哈,我也記不住那麼多。走上最後一極台階,終於可以看到乾陵的真面貌,說實在話,第一眼是超乎我的想像的,兩排巍峨的石像整齊的排在神道旁,歲月磨礪,風吹雨打,石像也是傷痕累累,有的已經殘損不堪,可是巍峨的氣勢絲毫不減,武則天真不愧是一代女皇,連陵墓都修得比別人更有氣派。神道到頭就是著名的無字碑,立碑無字,任憑後人評說,一代女皇就是這麼不拘一格。可惜啊,碑上早已被各朝文人騷客刻滿了到此一游之類的言論,枉自埋沒了女皇的風采。走過石碑,就是著名的六十二使臣,頭部已全部被敲掉,只有兩個還剩了半截,依稀可見胡子和嘴唇的形狀,可是高鼻深目可就看不出來了。其實乾陵的東西並不不多,沒什麼景點,所謂的爬乾陵,也只不過是去看一下地洞口而已。游乾陵,主要是要感覺那種天地間舍我其誰的氣勢和歲月流逝的滄桑。說起乾陵,還有一段故事,據說陝西省政府力主挖乾陵,幾次上報中央均被否,中央領導留下一句話:給子孫後代留點東西。省政府領導不服,與幾位國家級專家飲酒,席間暢談為挖乾陵已經准備了很完善的技術方案,如在真空罩下挖掘等,據說一位專家脫口而出:你以為是挖煤呢。

第四天(6日) 華山探險

其實是否去華山一直我心裡十分猶豫的事情,一是因為我是獨自出游,華山又以險著稱,心裡略有點不踏實;二是五一節華山爆滿,擔心排長隊,更擔心滯留在山上。但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最後還是咬牙決定登華山。把行程安排在6號,主要是幻想能躲開人流。

照例6點起床趕7點鐘的首班車,還有個小插曲,我去的時候是6點40,看游1還空著,可旁邊一國營車已基本坐滿,我以為那也是游1,便上了。事實證明,這不是游1,票價要貴10塊錢,不過好處是6點50就發車了,而且也是全程高速,車況也比游1好很多,也不算虧吧。

8點20左右,大巴到達華山腳下,司機把大家送到了一個小飯店,有一人號稱導游開始給大家進行華山簡介,我聽了兩分鐘,發現其重點是要大家在這裡吃飯,看樣子還是上了一黑車,不過既然到了華山腳下,不怕,於是我背包獨自向山門走去。因為我要當天下山,又是一個人,我決定在排隊時間可以接受的情況下還是坐索道。出門一打聽才發現,索道在東山門,還要坐車,於是打車10元到門口,換旅游專線車,9點左右順利到達索道口。然後,我激動萬分地發現,索道口一個排隊的人都沒有,看來我選了一超級黃道吉日。

在我看來,華山索道可是華山第一險,全長1500多米,落差750米,坐在車裡還有點晃蕩,我根本不敢往外看,只敢逼著眼睛養神,有點丟人啊。中間我看了一下“智取華山”道上爬山的人,已經縮成小螞蟻了,可我也不敢看第二眼,所以“智取華山”道什麼樣我一點也沒有看到。上到華山,北峰附近人挺多,很多人一早趕來下山,蒼龍嶺上人頭攛動,看一長龍蔚為壯觀。先爬北峰,主要是看華山論劍碑,不過北峰夠小的,感覺不夠東邪西毒北丐南帝中神通之流折騰的,隨便一個降龍十八掌估計就連人帶己都忽悠到山底下去了。轉身開始向其他峰進發,索道站附近人還是很多的,而且很多坐索道上來的人體力很差,走得很慢,因此從索道到金鎖關一直有走不動的感覺,一路上我看到不少人連金鎖關都未到就下山了,唉!過了金鎖關後由於分路和很多人回頭的原因,人少了很多,我選了往東峰、中峰的路線,一路走來,人越來越少。說來好笑,我爬到東峰頂上,居然空無一人,只有一個照相的小販,我都以為自己走錯地方了,原來看日出的人都走光了,後面的人還沒下來,想不到在五一黃金周的華山頂上,我居然能獨享東峰風景,美啊。東峰下來直奔南峰,南峰是最高的峰,不過上去的路並不陡,普通的山路而已,慢慢走,不會有什麼問題。當天天氣不太好,霧很大,因此能見度不是很好,行進中,華山刀劈斧削似的山峰不時從眼前冒出,景致如畫,一步一景,還不時有各種名人石刻,一點都不感覺累。南峰是最高峰,爬上去有一覽眾山小的體會,環顧周圍,煙霧繚繞中不然有秀美山峰浮現,十足一幅水墨山水畫。南峰下來去西峰就很輕松了,一路上景點也很多,不過我覺得爬山就是爬山,觀山水,吸氧氣,足矣,什麼蓮花燈,斧劈石之類的景點並沒有太大的興趣。西峰頂上居然手機信號很強,我給家人打了個電話,告訴他們我已經到了華山頂上,哈哈。西峰下來基本是下坡路,不覺得怎麼辛苦。因為上山的時候我就發現有條去金鎖關的復路,於是下山時我一直留心,決定不走蒼龍嶺走復道,事實證明這一選擇是十分正確的,復道一是比較緩,適合下坡,二是人非常少,比較清淨,而且復道後可沿智取華山道一直走到索道站。不足之處是較為平淡,不如蒼龍嶺刺激,視野也不很開闊,因此建議下山時再走。

走到索道站,看表接近3點,不知不覺,我已經在山上走了5個多小時,先後爬了北峰、中峰、東峰、南峰、西峰(感覺中峰的概念比較模糊),雖然借助了索道之力,但還是會當臨絕頂了,感覺很滿足的。不過走到索道站我才覺得坐索道上下的決定還是英明的,我的兩條腿已經有點打顫了,如果從玉泉院爬上來的話,不管從時間還是體力上,我可能都只能到北峰了。整體感覺華山路不是很險,我也就比較愛運動一點,絕對不算驢級的,戶外運動參加得不多,但走起來還是比較輕松的,沒覺得有太險的地方。鷂子翻身沒有開放,它直通向觀棋亭,我估計也只有神仙敢在那裡下棋了。長空棧道我沒有去,因為有點恐高,觀察了一下我決定放棄了。其余的景點和險處我基本都走遍了,感覺一班人應該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整個行程人都不太多,除了索道到金鎖關一段外,其余路段都算得上是清淨,但游人雖少但不間斷,因此也不會有安全問題。因此整個行程對我這種獨游非驢的人來說還是非常理想的。說實在話,我也沒有想到,五一爬華山居然還有如此清幽之感。

下山索道大概排隊5分鐘即可,下山坐游1,由於人少,等了半個多小時才發車,順利返回西安。

第六天(7日) 陝西歷史博物館,一堂最生動的歷史課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我一直非常向往的地方,因此也把它安排到了行程的最後一天,主要是想避開五一的人流,能夠獨自靜靜地體會歷史。

早上起來,因為時間尚早,先到大雁塔廣場轉了一圈,8點半進入博物館,人真是少啊,想蹭個導游都不太容易。陝博的展館是按歷史排的,從舊石器的藍田文化開始。非常幸運,從博物館入口的藍田文化展區,我發現了一位老先生戴著義務解說的牌子,端著一杯水,正在進行解說,根據我這些天來蹭導游的經驗,直覺判斷這是一大牛人。隨後的事實也證明這是我陝博之行最大的驚喜,老先生是西北工業大學的教授,本專業機械,歷史考古是愛好,年方八十,堅持定期到陝博義務講解,據說兩三周才來一次,被我趕上了。老先生講解的特點是以物代史,講解中不著重展品本身,著重講述展品後面的歷史,穿插各類考古軼事,以及以科學家特有的嚴謹精神,從科技的角度對古文明加以剖析。跟老先生走下來,不像是參觀博物館,好像是走過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

按照館藏順序,從石器時代講起,舊石器時代展品較少,最珍貴的是兩個史前人完整的頭蓋骨。新石器時代展品就豐富多了,但因為我已經看過了半坡博物館,因此對這裡的展品已經有了比較深的了解,比如說人面魚身盆等,這裡比較珍貴的展品報告包括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骨雕人像,五官清晰,比例准確,令人印像比較深刻;還有一串精美的骨雕項鏈,據說用了幾千節骨頭,也是非常珍貴的展品。

由於夏商文明主要是以河南為中心(實際上國際上一般不承認夏文明,普遍認為中國文明是從商開始),因此陝博裡沒有夏商文化的展品,新石器後直接就是周。但老先生特別強調,這裡的周文化包括周族(與夏商平行)和周王朝,因此實際上歷史也是完整的。周文化展區是陝博的一個重點,最大的看點是數量驚人,極其珍貴的青銅器。介紹青銅器之前,老先生先給我們掃盲,欣賞青銅器有三個要點:一看形狀,二看紋飾,三看銘文,也就是著名的鐘鼎文。其中的銘文最為珍貴,陝博裡珍藏的幾件國寶級青銅器其實外形並不突出,都是因為有完整的銘文,因為其附帶的文字記載而成為研究當時歷史背景的最後佐證,而使其變得尤為珍貴,其中銘文最多的多友鼎銘文有278字。與此相比,那些以做工精致取勝的青銅器雖然珍貴,但其價值可就不如這些銘文了。

周過後是秦。秦展館裡我比較感興趣的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度量衡”的原件,尤其是各種各樣的貨幣和各種度量工具,是比較生動的小學歷史教科書。秦館的另外一個重點是秦公一號大墓的考古發現, 寶雞秦公一號大墓據說是秦景公之墓,據說是迄今中國發掘的最大墓葬,是西周以來殉人最多的墓葬,出土的石磬是中國發現最早刻有銘文的石磬,文字多達180多個,槨室的柏木“黃腸題湊”槨具是迄今發掘出周秦時代最高等級的葬具(博物館裡有原物,歷經千年,居然仍未腐爛),槨室兩壁外側的“木碑”是中國墓葬史上最早的實物例證;此外另外一個之最是其被盜墓,據說發掘過程中發現了200多個盜洞,墓室裡散布著西漢的斧子、唐朝的銅錢,盜墓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晉,也是讓人嘆為觀止啊。當然秦俑也是這個展館的重頭,不過因為看過兵馬俑的關系,這裡的秦俑感覺就差多了。

秦過後是漢。漢代展品中最珍貴的是“皇後之璽”,據考證是漢代最著名的皇後呂後之璽,這使得該物尤為珍貴。據說文革期間,江青對此極感興趣,曾把此璽取走私人收藏,文革後費盡周則才取回。該璽采用珍貴的和闐王制成,雖歷經歲月,但玉色仍然晶瑩剔透,令我等外行之人真正見識何叫真正的玉器。漢代展品中還有一件國寶是竹節薰爐,通體鎏金鎏銀。爐蓋透雕出多層山巒,足飾透雕蟠龍,工藝非常精致,從銘文可知,此物原為漢未央宮之物,後歸平陽公主公主。

唐代館也是陝博的重頭戲。幾個看點,一是唐三彩,也是小學課本上見過的,現場看才知道,工藝的精美程度;二是陶俑,雖然不如兵馬俑氣勢開闊,但工藝精致,形像生動流暢,尤其是其中的幾個仕女俑,栩栩如生,神態極其生動,其藝術造詣卻又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三是壁畫,可惜由於保存的技術問題,壁畫原件並不能公開展出,可是從復制件上仍能感受到盛唐風采,尤其是其中的宮女圖,8位宮女的頭飾、衣著、手持物均各有特點,身著袒胸短襦,姿態十分嫵媚,其中一人呈S形站姿,據說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第一美女(不過中國人看了估計都會失望,東西方審美觀實在差得太遠了);奇怪的是,裡面有一宮女身著褲裝,體現出了唐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對女性的開放態度;四是金銀器,不過從我的角度看,金銀器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法門寺,裡面的金銀器因為是御用品,無論是外形、工藝諸多方面,都有皇家大器,不是一般達官貴人富豪之家金銀器可比擬的,實在有法門寺回來不看金銀的感慨啊。

唐代以後,由於西安不再是都城,因此文化略有沒落。宋元金明清是一個展館,相對而言與前幾個朝代不是一個級別的,因此印像也不太深刻。

跟著老先生一圈轉下來,已是三個多小時,爬完華山的腿已經有點不聽使喚,而老先生全程兢兢業業,循循善誘,一直沒有休息,實在讓人佩服不已。講解結束後,大家紛紛跟老先生留影,傳達欽佩之情。人老了能如此,也實在是一種境界啊。老先生的出現,也使我的陝博之行成為西安之行中最值得留戀的一筆,一圈下來,我對中國歷史有了更深的感悟,對華夏文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體會到“做祖宗的好子孫,做子孫的好祖宗”的責任。特此對趙老先生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其實本來當天的行程中還包括碑林,因為我對書法不是特別感興趣,因此只預留了一個半小時時間,但由於在陝博聽老先生講解以及後來自己細細品位的緣故,停留時間遠超過了我的預期,出來以後只夠打車直奔機場,所以碑林之行只好取消了,這也是我西安之行唯一的一個遺憾,不過也正好留下了重游的期望吧。

短短5天行程,我從石器時代走到了大唐盛世,再回到了浮躁的當代,真正感受到了5千年的文明。回來的這些天,想起西安之行,仿佛睡了一個長長的懶覺,夢中讀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歷史、寫不完的感受。只是可惜,歷史終究流逝,夢終究會醒,希望等我孩子可以懂得歷史的時候,可以再游西安,因為西安實在是一個值得反復細細品位的城市。(全文完)

附:一些小貼士:

1.關於各處景點。陝博、法門寺(珍寶館)、半坡、清真大寺、華山都是物超所值的地方;兵馬俑、乾陵門票感覺貴了一點,但仍是非常值得一去;鐘鼓樓一般般,但由於靠近回民街,像我一樣當成晚上散布休息的地方還是不錯的,不過特意跑過去不值;如果有時間,可以到城牆或者牆腳附近漫步,幾次經過,感覺不錯,可惜沒時間了。碑林未去,是個遺憾,不好置評。至於東、西線的其他景點,看個人喜好了,不過從時間安排看,我西線只跑了法門寺和乾陵,時間已經安排很飽滿了,因此可想西線一日游有多麼匆忙了。

2.關於參觀順序。西安有關歷史的人文景點和博物館太多,就歷史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最佳的順序是 陝西歷史博物館(先全面了解歷史,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半坡博物館(新石器時代歷史的教科書)―――兵馬俑(全面體會秦朝歷史和兵馬俑文化)――法門寺(深度感受大唐巔峰文化,見識什麼叫真正的金銀器和瓷器),這樣和歷史的發展比較一致,從展品來講,也是越來越精致,越來越華貴。像我一樣,先去了法門寺,回頭再看陝博的金銀器和瓷器就有點激動不起來了,反過來順序會合理一些。

3.關於人。五一期間應該是西安的大熱,很多酒店都已無房。但在整個游玩過程中,我一直沒有人多的感覺,反而有鬧中取靜的清幽;沒有旺季人多的苦惱,反而享受到了長假期間交通等配套的便利,因此一路下來心情極其愉快。經驗主要有幾點:一是人最多時去冷門景點,5月4日應該是游人比較多的時候,可是我去的半坡,清真大寺都是非常安靜的地方,可游度一點都不遜色於兵馬俑之類的大熱景點;二是要趕早,像兵馬俑之類永遠熱門的景點,一定要趕最早到達,可以避開洶湧的人流;三是要靠後,黃金周結束前兩天感覺人流明顯減少,是出游的好時節,比如說我5月6日登的華山,完全沒有黃金周感覺,非常舒服。

4.關於導游。我不傾向請導游,因為到這裡主要看的是文化和歷史內涵,可是博物館的專業導游雖然對展品知道得多一點,但如果你是對歷史背景文化內涵比較感興趣,而又具備這方面一定知識的話,我覺得一般的導游是難以符合要求的。我蹭聽了不少專業導游,感覺都不能滿足自己要求,而且一旦請定一個導游,你就不能更換,只能跟著他的節奏和路線走,個人感覺不喜歡這樣。三個要點:一是蹭。而且要蹭就要蹭最好的,專業人士。我在半坡、法門寺珍寶館跟的都是博物館工作人員,陝博跟的是老先生,感覺都是受益非淺,以至於後來完全失去了找專業導游的興趣;當然不是每一次都能蹭到這種專業人士,但反正旅游團多,多聽幾個,還是能找到質量相對高的導游的(當然蹭的缺點也有了,一是不好意思站得太近,只能若即若離;二是不能問問題),此外五一期間很多博物館都有學生義務講解,我覺得比專業導游好,這個資源要充分利用;二是摸。西安很多博物館都有觸摸屏電腦,裡面的材料還是非常詳盡的,而且圖文並茂,感覺質量非常高,一定要充分利用哦;三是看。各個博物館都有網站,對重點文物都有介紹,出門前先看一下,還可打印保存,心中有數;推薦一本書《陝西導游詞精選》(書名大概如此吧,精確名字記不住了),看上去土的一塌糊塗,也沒有圖,但非常實用,有各個景點詳盡的解說詞,我實地對照了一下,除了陝博的相對簡單外,跟當地導游講的差不多,帶上這本書,沒導游也沒關系了,該看到的基本不會拉下。5.關於交通。出門旅游,出行方便與否最重要。這一點我覺得西安基本可以打90分。所有的景點都可以通過旅游專線和公交系統到達,而且價格便宜,當然車況不是很好了。至於各路旅游專線車的具體位置,下飛機後可在機場問詢處買張地圖,此處地圖標有游1到游7在火車站的具體停靠位置,憑此地圖,我未問一人,非常順利地找到各路專線車,比任何攻略都管用。市內交通打車和公交都比較方便,但坐公交車切記下車時一定要提前緊貼後門,西安公交車司機關後門的速度十分驚人,如果你沒有在1秒種內下車,哪怕前門還有一長串人等著上車,都有可能被關在車上;鐘鼓樓一帶打車不方便,但有很多電動三輪車,比打車更快,但要講價。但此類車行走極不守規矩,過馬路時幾度讓我心驚肉跳,敢不敢坐就看自己了。最後要提醒的是,西安機場在鹹陽,離市區將近50公裡,我由於時間關系選擇了打車最後付款110元,打車的同志要做好心理准備,如果坐大巴,美倫酒店即可,整點發車。6.關於花費。(1)機票。去時我買到了5折票,因為5月7日返程的機票全是全價,於是決定到西安再買。結果在西安第一天問是全價,第二天再問買到了8折機票,而且是下午3點多的黃金時段航班,省銀子300,比較愉快。所以全價機票不要著急買,多問問有驚喜。機票加機場建設費加燃油稅總共花費2300元,是絕對大頭,誰讓俺這地方偏呢。(2)住宿。三星級的海盛4晚,1200元,其實這個酒店幾乎可以打95分的,如果它的房間不是那麼臭的話,硬件設施很新,干淨,裝修時尚,位置非常方便。可是它的裝修味實在是太大了,我最後不得不買了一瓶空氣清新劑。(3)門票。兵馬俑90,半坡15,清真大寺12,鐘鼓樓30,法門寺+珍寶館 60,乾陵46,華山門票100+索道110,陝博35,總共約500元。(4)交通:旅游專線車費約100元左右,打車費300元(主要是兩次去機場的打車費)。(4)吃、購物。約100元。全程花銷4500元左右。

7.關於黃金周出游。其實黃金周出游除了人多價貴外,還是有一些便利之處的:一是交通方便,各專線車班次明顯增多,時間選擇比較自由;二是景點開放時間長,五一期間西安很多景點都延長了開放時間,像兵馬俑7點多實際就開了,鐘鼓樓晚上還開放,給游人帶來了很多方便;三是志願者多,比如說義務講解員,估計只有節假日才有。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