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一天,我們在東南大學門前進香河路的幾家戶外用品店閑逛,見有上海生活速遞直投廣告,順手拿了本2006.03玩家裝備。在“旅舍特別策劃”欄目,一篇“青年旅舍10個可以將心放下的家”的文章吸引了我們,“觀華-新日混血”列在其中,題圖正是成都觀華國際青年旅社那熟悉而又溫馨的院落。兩年前的這個時候,兒子回國探親,我們一家三口去川西,住過這家客棧。我們從茶店子汽車站乘公交車到文殊院站下,問了幾個人都不知道附近有個觀華旅社。叫了個的士,挨著文殊院繞了一圈還是沒找著。無奈再次撥通觀華的電話,下了車在一個大超市門前候著。不一會,一個身材瘦小的中年男人跳下單車出現在我們面前,他穿著汗衫短褲,赤著腳,一口非四川口音的非標准華語,他就是沈觀華。其實觀華旅社就在眼前,繞過一堵施工護欄,穿過一塊剛拆遷的舊民居空地,一棟有著川西四合院天井的小樓就是。進門的一瞬間,問路的煩惱煙消雲散,觀華正是我們找尋的那種情調客棧!沒有人介紹,我們事前在網上找著觀華,那棟小樓和院落的照片多少吸引了我們的眼球。它剛開張,價格適中,25元/人,高低鋪,公共淋浴和衛生間。而最終打動我們的是它的“房東”,他們是一對外籍驢友。觀華的男主人沈觀華是新加坡人,原在綿陽的一家新資企業工作。1999年他在拉薩旅行期間,遇上了剛到西南交大學習漢語的日本學生植田麻紀。他們相約次年在成都再見,後來結婚定居。熱愛旅行的他們在文殊院旁,辦起了觀華青年旅社。我們沒有提前彙款訂房。不是對觀華不摸底,看了觀華的網頁,我們就喜歡上了;我們不想把日程定得太死,想有點隨意性。那天電話問清有房就去了。接電話的是一個女聲,語音委婉:我是植田,就是那個日本人。她的華語已經說得很好,還告訴我們機場到觀華打車只要50元,人多很劃算的。沒有多說,也沒多問,我們高估了觀華的知名度,才有了與沈老板的那樣見面。我們是下午到的觀華。剛從四姑娘山回來,巴郎山的高原反應還沒忘記。去自助洗衣房洗了一大桶衣服,此後就在觀華呆著,翻翻雜志,看客來客往。觀華夫妻倆對新開張的旅社很投入,觀華披著頭發,植田背著女兒,赤著腳,不停走動忙碌著。沒見有什麼員工,旅社管理得井然有序、干淨舒適。所到之處該提示的都用中、日、英三種文字作著標識。當時觀華剛開張兩個多月。獨棟小樓有年月了。外牆和門面經改造裝飾,有濃郁的納西族風格;走進樓道,是那種西式辦公樓的味道。廊燈和木板地散發著淡淡的懷舊情緒。樓道兩側是雙人間、四人間。連接後面輔樓的是一個木結構的大樓道,樓道高高下下,鋪位點綴其中,錯落有致,幾個年輕人愜意地躺在鋪上,看書聽音樂,做自己喜歡的事,並不在意有人從身邊走過。頂層那個大平台,著實讓我們興奮了好一會,那是個近乎完美的曬衣場!我們住的四人間,床是原木的,床單是白色的,布置得非常整潔。新裝的搖頭扇打消了我們的顧慮,還不是很熱。室外的布置也很別致。遮陽蓬從房檐斜拉下來,色彩艷麗,像藏區的旗幡。蓬下木桌和長凳空著,像在等著我們。我們泡了杯茶,如同成都人那樣休閑著。和我們一樣,很多人來觀華是因為它的主人是驢友,還有他們拉薩邂逅的故事。前來入住的中外驢友懷著各自的夢想入川進藏。觀華的定位似乎就是背包客從成都進藏的驛站,它的留言板所提供的旅行路線和信息大多是川西、川西南等藏區的,前台、酒吧和網吧裡張貼的全是四姑娘山、紅原、理塘、新都橋、稻城、拉薩的圖片和資訊。常常有驢友或自助團隊在這裡發貼、聚會而臨時動議去穿越畢棚溝、露宿洛絨牛場,還有駕車川藏線的。要知道在已知的三條陸路中,川藏線是最難走的了,要經過十四座巴郎山那樣的山峰。到了這裡,臃懶、懦弱的人也有游俠的衝動。我們有一種小巫見大巫的感覺。是6月上旬,天氣暑意乍起,暖風陣陣。天很晚了,我們在院裡納涼。背上的孩子已睡著了,觀華夫妻還在忙著。他們在統計客人和客房,安排夜宵和第二天的早餐,處理著派發蚊香、搗古洗衣機等各樣瑣事。看得出,他們夫婦倆想把旅社辦成驢友的家,一切都在用心去做,事必躬親,有點超負荷了。終於植田帶孩子先歇了,進了那間簡陋的門房,那是觀華夫婦的住處,而整潔舒適的客房即使空著也永遠為客人留著。次日,沈老板起早為我們做早餐。5元一份,中、西式都很精細。我們再次感受到了這位新加坡男人的精明能干。我們和他告別,打車去新南門車站,之後去了九寨、桃坪羌寨。6月中旬,我們從古爾溝回成都直接去了機場。這以後,觀華和那一路我們下塌的桃坪周站長家、樹正寨石大叔家、青城後山田二哥家,一起留在了記憶裡,成為我們川西之行難忘的人文風情。兩年一晃過去了,觀華還好嗎?上網看了看,才知道這些年他們還真不容易!那年,沈觀華在西珠市街42號物色到這處老宅,他簽下五年租期合同,辭去了在綿陽的工作。當時,他們的女兒蘭茜才三個月。沈觀華忙著辦理營業執照,植田麻紀動手設計,很快就讓宅院煥然一新。夫妻倆陸續投入了近百萬,但旅社開辦的一年多時間裡一直虧損。觀華一度心情很差,“脾氣壞了,常和太太吵架”。有一段時間他沒有理發,頭發已披到肩部。觀華論壇裡也少了驢友歡樂的文字。觀華曾想放棄,植田勸說:已經辭職了,還是堅持住。有朋友建議,把旅社改成麻將館,可以多賺錢度過難關。但觀華和植田頂住了。在賺錢和實現夢想之間,他們選擇了後者。用沈觀華自己的話,他在新加坡不是有錢人,扎跟成都不是因為有錢,而是有夢。 “每一年都可以旅游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而開一家青年旅社正是他們夢寐已求的。這期間,有電視台報道了這對外籍驢友開辦青年旅社的情況,驢友和各界給了觀華關注和幫助。現在,觀華的信心在恢復,經營逐漸紅火。觀華改建過了,有單人間、雙人間、夫妻間、四人間,有帶空調的,也有帶獨立衛生間的標准間,可以滿足不同需求。觀華在網上招收了員工。觀華的員工中有不少懂英語的,還有藏族姑娘。觀華的網頁有中文版、日本語,還有英文、韓文、法文和德文頁面。來自世界各地的驢友留言近600條。觀華的知名度在提高,只要告訴司機“西珠市街,軍區幼兒園旁”,現在應該很好找到。這座老宅的歷史也重新被人們了解。清末,德國政府駐重慶領事福爾茲 魏司(FritzWyss)先生偕妻子赫娜薇(Hedwig),曾在這裡度過悠閑的僑居生活。幾年前,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接待了一位研究東方文化的德國學者塔瑪娜 魏司(Tamara Wyss),她拿著“祖屋”的照片,找到了祖父母當年住過的地方。如今,在面向背包客的各種青年旅社的推薦中,觀華青年旅社在成都已經位居前列。觀華和植田的女兒蘭茜,長得胖嘟嘟的。據說她每天光著腳巴在觀華走來走去,好像她的爸媽哦!驢友們都逗她玩,天真可愛的她很有性格,不是對每個人都樂於理睬的。蘭茜有位藏民保姆,人長得漂亮,很用心的照顧著她。前不久,觀華和植田有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千熙。真想再回觀華看看。2006年5月於南京。此文同時寫給我們在大洋彼岸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