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是在《國家地理》和各種記錄片裡看到、聽到的名詞。冰川形成於千年以前,與高海拔的終年積雪的雪山為伴,對我來說一直是神秘而又極具魅力的自然景觀。這一次滇西北的旅行,也因為行程中有了明永冰川而變得更有吸引力。
5月2 日,我們的計劃是在神瀑之後當天晚上趕到明永村,為了統一行動時間,我們決定所有人都必須騎騾子上坡到那宗拉埡口,翻過埡口後的下坡路才可以選擇徒步。沒能實現全程徒步,這對意志堅定、堅持徒步的驢友黑蘿蔔而言也許是個小小的遺憾吧。下午四點多,我們一行六人騎著六匹騾子浩浩蕩蕩地出雨崩了。我在翻過山脊的那一刻忍不住頻頻回望,仿佛翻過那個山脊就告別了在天堂的日子又回到了人間。
到達明永時天色已晚,司機聯系了一家酒店給我們留了房間。窗外是一條奔騰的河流,應該是從冰川下來的瀾滄江源頭吧。洗了個熱水澡之後就外出找小店買護手霜,經過雨崩裡的爆曬,我的手已經蒼老了好幾十歲。當時是十點多了,一條幾十米的街上只有幾家酒店的門口還亮著燈光。走在街上,嘩嘩的水聲還是不絕於耳,可想水流之急。夜空是極其深邃的藍,滿天繁星像鑽石般閃爍。空氣十分清新,仿佛叫人能嗅出冰川的氣息,提醒著你這裡離卡瓦格博峰不遠了。
進雨崩時買的山門票也包括了明永景點,門票是張明信片,正面是一幅梅裡雪山的全景圖。酒店的大堂裡就有一個郵箱,我們在吃早飯的時候把明信片投了進去。
明永冰川是低海拔、低緯度、高溫度的冰川,它分成三個部分:海拔4500米-5500米之間是扇型冰庫;海拔3000米-4500米之間是數百米寬的冰瀑,層層疊疊的冰芽和冰筍,貌似猙獰;海拔2700米-3000米之間是冰川的末端——冰舌,由於長途跋涉,冰舌部分攜帶了不少雜質,並且由於海拔低, 冰舌面上始終覆蓋著一層岩灰,這來自於雪山周圍低海拔的山上沒有植被覆蓋而裸露的山體。
據村民說,明永冰川是八九年前開發的景點了,難怪基礎設施建設得比較完善。上山的土路是經過人工平整的,路兩旁種著紫色的蘭花,印像中的蘭花是很嬌貴的植物,似乎需要精心培植,稍有不當就無法成活,而這裡的蘭花在高海拔的烈日、塵土、騾子的屎尿中也開得很茂盛。土路的盡頭是鐵架上架設木板的棧道,沿冰川右側的山體而搭建,在適當的地方還搭出幾個圓形的觀景平台。與雨崩的山路比起來,這裡的行程輕松多了,無怪乎我們的黑蘿蔔用“公園”來形容它。
棧道修得離冰川十分近,在炎炎的日光下,仍能感覺旁邊冰川蒸發出的陣陣寒氣。冰舌上遍布裂隙,有的裂縫十余米長。冰川的面上是黑灰色的,而從斷裂面上仍能看到藍幽幽的冰川冰。發自冰川下面潺潺的水聲說明冰川在迅速的融化。由於“身在此山中”,冰川的中上部在這裡是看不到的。但無論如何,公元2006年5月那一天的我,第一次這樣近距離的接觸形成於千年前的冰川,還是感到了萬分振奮與激動。

(冰川的第二級)

(幽幽寒冰)

(冰崩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