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春天的旅行緬甸篇——永遠的蒲甘

作者: huihui9191

導讀蒲甘——緬甸的佛教聖地,一個歷經55代王朝的古都。時光在悄悄流逝,如今蒲甘的王城早已被歲月的風塵淹沒,只剩下三面殘垣斷壁述說著曾經的過去。還有那散落在幾十平方公裡土地上的2000多座寶塔寺廟,向世人透露著當年蒲甘王朝的輝煌。 古城不復存在了,可當年鼎盛時期的5000多座寶塔寺廟卻還完整地保留了小半,它們靜靜地依傍著緩緩流淌的依洛瓦底江,默默矗立 ...

蒲甘——緬甸的佛教聖地,一個歷經55代王朝的古都。時光在悄悄流逝,如今蒲甘的王城早已被歲月的風塵淹沒,只剩下三面殘垣斷壁述說著曾經的過去。還有那散落在幾十平方公裡土地上的2000多座寶塔寺廟,向世人透露著當年蒲甘王朝的輝煌。

古城不復存在了,可當年鼎盛時期的5000多座寶塔寺廟卻還完整地保留了小半,它們靜靜地依傍著緩緩流淌的依洛瓦底江,默默矗立在丘陵起伏的谷地。每天迎著冉冉上升的朝陽挺拔起驕傲的身姿,又在夜幕的籠罩下沉沉睡去。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趕在黎明前到達的班車並沒有讓我們看到連片的寶塔在熹微的晨光中拔地而起的景像,停車的地方是在老蒲甘北面8公裡處的良烏鎮,這是蒲甘的交通樞紐和游客集散地,幾條小街集中了許多廉價旅館和各種餐館。在一群掮客的包圍下,我們選擇了車站附近的GOLDEN MYANMAR下榻。

舒適寧靜的小旅館伸出溫柔的小手牽住我們的衣襟,讓我們洗洗涮涮睡睡醒醒,賴到日頭快落山才出門。現在蒲甘門票也改革了,不再限制2天時間,買票時問及能呆多長時間,答曰:永遠,看來誰都知道留住游客獲得的綜合利益更多。既然沒有時間限制,像我這樣喜歡信馬游韁的人就更不著急了。

臨近下山的太陽已經不再灼熱,暖暖的熏風撫摩著裸露的雙臂,懶洋洋漫無目的在通往老蒲甘的路上閑逛,無意間一條向右轉的細沙小道把我們引向幾座寺廟寶塔。這些建築多為紅磚或石料,門前的小石碑上記錄著每座建築的編號和年代,用中國的編年它們應該是宋元時期。溫柔的夕陽給塔身抹上了一縷金黃,和中國的秦磚漢瓦那種寧靜肅穆的青冷色調相比,這些紅磚建築就多了就幾分親近和暖意。

鑽進一座寺廟的拱門,甬道上的拱券和穹隆的拱頂描繪著成片的壁畫,石青石綠赭色排列出連續的花紋,還是礦物質的顏料有如此的抗衰老能力,色澤依舊,歷久彌新。大殿中心四尊面目慈祥佛像,各自面朝一方背壁而立,保佑著一方平安。

蒲甘分三個部分:良烏、老蒲甘、新蒲甘。良烏是交通住宿和商業區,老蒲甘是蒲甘王城遺址所在地,新蒲甘是政府為開發旅游把老蒲甘裡的居民遷出建的新市鎮。大大小小的塔群就星星點點散落在這相距幾公裡的三點之間的公路兩旁,租一輛自行車成了蒲甘旅游的最好選擇。

旅館的小伙計一聽有人要租車,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他會仔細地把自己的坐騎擦拭得瓦圈锃亮,然後加足了氣把鑰匙交給你。一天700K的租金對於一個每月10000K工資的人,無疑是最好的補貼。

早餐總是最讓人向往的時光,餐廳在二樓的露台上,女孩早早就把餐桌擺好,簡陋的方桌交叉鋪上兩塊紅白桌布,立刻就產生了別樣的效果。豐盛的食物每天精心地變換著花樣,就連果汁的品種也是一天一換。吹著清涼的晨風,聽著啾啾鳥鳴,慢條斯理攪動著熱氣騰騰加上伴侶的咖啡,仔細將面包的每個角落抹上黃油果醬……

在騎上車之前一定要把身體裸露的部分包裹起來,否則一天跑下來就會有一度曬傷的危險。地圖也是不可少的工具,要想在十多公裡的範圍內,從大大小小的塔群中找到最有代表性的,必須參照地圖。為了盡可能地多了解蒲甘,我們破費了500K,買了本次旅行中唯一一張商品地圖(其他都免費的)。

沿著離江邊最近的那條良烏路向老蒲甘行進,出城沒多遠,兩邊就出現了星星點點的寺廟和塔群,它們靜悄悄站在土丘和荒涼的窪地之間,最親密的伙伴是篷生的灌木和頂著小花的仙人掌。偶爾有幾棵棕櫚搖曳著蒲扇大的葉片,卻總是無力為身邊這些風吹日曬中的國之瑰寶遮風擋雨。

每一處有名有姓的寺廟寶塔前面,都會有一條沙石小路通過,門口的攤販越多,說明這裡越有參觀價值。這些建築形狀各異風格獨特,從一層到多層,內部結構是拱券通道,四門四佛或單門一佛,佛像或坐或立,牆壁和天花上還保存了很多精美的壁畫。外牆裝飾著磚雕和石雕,每層四角都有小尖塔呈金字塔形上收,拱衛著中心蔥形或鐘形的塔頂。

人氣最旺的阿南達寺坐落在老蒲甘東城外不遠的曠野上,這座希腊風格的十字形建築是蒲甘王朝早期的代表作。精美奇異的構造讓人浮想聯翩,深邃的拱頂通道把人帶進大殿中心,四面四尊流光溢彩的立佛居高臨下審視著雲雲眾生。還有它那金鐘倒扣的塔頂,在藍天白雲下熠熠生輝。

留連在寶塔之間邊走邊看,不知不覺老蒲甘到了。公路橫穿洞開的城門,把我們帶進殘垣裡的古城。城內悄無人聲,只有大樹上不知疲倦的知了在聲聲鳴叫。簇新的博物館在綠樹叢中格外醒目,青灰的石牆,橘紅的屋頂,不知是給古城增添了活力,還是破壞了悠悠古風。門票3刀讓非專業游客卻步,因為鮮有人進,大鐵柵欄門也總是虛掩著。

老城外東南不遠的瑞山都塔是看日落的絕佳去處,為了不錯過夕陽輝映群塔的壯麗景色,我們早早趕往那裡。這是一座很高的石塔,是少有的幾座能攀登的塔其中之一。登上最高處的第五個平台,要爬五段陡峭台階,光著腳踩在滾燙的石頭上,可不是件舒服事,何況還要手足並用。

臨近日落時分,大隊人馬像變戲法一樣從各條小路鑽出來了,大客車、小車、馬車、摩托車、自行車載來眾多游客,四面的階梯上都在奮力攀登。還有一隊衣著華貴的亞裔女游客在和尚的帶領下繞塔轉圈,看她們表情肅穆,手裡捻著佛珠,嘴裡嘟嘟囔囔,不知是許願還是還願。

在塔上憑高眺望,夕陽在天邊緩緩下沉,連綿的遠山像幕布襯托著曠野上成群的寶塔。隨著時光的推移,逐漸一座座寶塔就成了一個個兀立在天邊的剪影。太陽剛剛隱沒在西邊的山後,人們就爭相下撤,怕夜幕降臨看不清回家的路,抓緊天黑前的時間急急忙忙往回趕。

清晨的大市場是良烏鎮最有活力的地方,每天天剛亮這裡就集聚四裡八鄉的村民,他們頭頂竹筐裝滿自己家產的農副產品、雞鴨禽蛋、各種水果來擺攤出售。掛滿露珠的鮮花嬌艷欲滴,防曬粉的原料香楝木段也堆在地攤上叫賣。

幾輛客車也停在市場裡面,為了買後天去茵萊湖的車票,我們在市場裡外四處打聽跑前跑後,最後終於在大門外不遠街面的一個小門臉門前看到售票的招牌。去茵萊湖要坐到東枝的車到水鳥轉車,每天只有一班,早晨5點發車,票價7000K。提前下手買票還有選擇座位的余地,晚了可能就沒票了。付款拿票,然後在本上登記下榻的旅館,後天早晨4;30客車到旅館接人。

蒲甘的郵局在新馬路邊上的小街裡,是一幢淺色的法式建築,寬敞的大廳裡寥寥幾人,不但有傳統的郵寄業務,還提供電子郵件服務。緬甸的互聯網上都把所有網站上的信箱都屏蔽了,只能使用緬甸政府規定的信箱。蒲甘發郵件都要通過仰光的網絡轉發,速度極慢且不能保證送抵。

有一種印刷著蒲甘落日的信封,裡面可以寫內容,然後按照四面的折印一疊粘好,貼上郵票就可以郵寄了。精美的信封才50K,郵票30K,幾毛錢就寄回國內,這樣的國際郵件真是便宜到家了。像灰灰這樣貪便宜的小人,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就算再不愛寫字,還是狠狠地買了好幾張咬著牙寫完了,扔進信筒寄回偉大祖國的首都。

在離開蒲甘的前一天,我發現還有幾處繪有精美壁畫的寺廟沒有去,早晨吃完飯安頓好身體不適的遠東,匆匆抓起自行車就上了路。踏上機場路向東南行駛,兩邊是廣袤的原野,間或有一個小村,幾座木屋茅頂。烈日當頭,路上鮮有人車經過,按照地圖的指引,找到了那座壁畫精美的寺廟。殿裡沒人看管,裡面兩個西方游客不顧不准拍攝的警示,在導游的默許下對著壁畫劈劈啪啪拍個不停。壯了膽的灰灰也趕緊掏出相機正要如法炮制,主持和尚來了。

正在懊喪自己行動遲緩,和尚熟識地上前來打招呼,說在曼德勒見過,經過一番搜腸刮肚,想啊想……還是沒想起來在哪見過(回家後打開照片才想起來)。管他呢,反正人家認識咱了。和尚開始熱情地介紹這座寺廟,邊聊天邊拍攝,把那佛像背後的壁畫,天棚拱頂的彩繪都橫掃了一遍。跟咱中國一樣,人熟是個寶,什麼規定呀在熟人面前就形同虛設了。

看完大殿和尚還意猶未盡,熱情有加把我領到後面去參觀經堂和地道,地下網格般整齊的磚石拱券通道可能是為了靜心修行用的。在主巷道盡頭立著一面大鏡子,可以把外面的光線折射進去,很是巧妙。最裡面的一個小巷道放了一張床,天熱時午休用。

緬甸和尚和青少年對中國的少林工夫都很熟悉,可見影視作品的廣為傳揚功不可沒。每每見到中國人,他們首先問起的肯定是少林。於是咱就拿出了看家的本領,把新兵訓練時偵察班長教的拳腳亮出來比劃了一番。把廟門前邊作畫邊賣的畫匠看得眼熱,扔下畫筆起身上前拉開架勢就要過招。

這個30歲的小畫匠是個快樂的單身漢,想過招沒過成(灰灰只是花拳繡腿,比劃比劃只能看不能練)卻已經被俺的舉動吸引,他收拾起畫具義無返顧充當起跟包兼導游。一路上我搖頭晃腦唱著觸景生情現編的良烏之歌,感染得小畫匠也跟著隨聲附和。一路歡歌笑語,邊走邊看,過了一寺又一塔,不知不覺到了十多公裡外的新蒲甘。

恬淡寧靜的新村猶如置身世外,小路深處是綠樹掩映下的農舍,幾只白牛懶洋洋臥在樹蔭下,木雕和漆器作坊裡隱約晃動著藝人的身影。偶爾過來一輛搖搖晃晃牛車,並行拉車的兩頭白牛漫不經心,巨大的木輪發出吱吱的響聲,沙地上留下兩行隨意塗抹的車轍。怪不得日本人專門在這裡給自己建了個漂亮的花園旅館。

離開蒲甘那天,我們四點就起了床,旅館的小伙計已經把早餐打好包,連水果都沒省略,還切了兩塊西瓜裝進袋裡。人家緬甸人經商的誠實和認真咱不能不服呀。客車在黎明前離開了蒲甘,在一片沉寂的夜色中緩緩遠去,我依然沒看到寶塔在地平線上冉冉升起的景像……

蒲甘,請為我保留住這份質樸和寧靜,給游子一個回歸的家園。



(寶塔)



(人氣最旺的阿南達寺)



(夕陽西下)

(悠悠牛車)



(悠悠牛車)



(小畫匠)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