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梵淨(附攻略)梵淨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峰,位於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處。山體龐大雄渾,摩雲接天,早在明初就被尊為“名岳之宗”,是著名的佛教聖地。1986年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年又被榮選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被譽為“地球和人類之寶”。其金頂海拔2494米,是武陵山脈的最高峰。遠眺金頂,恰似農家蒸飯用的甑子,因此黔東一帶諧音把“梵淨山”叫做“飯甑山”。在金頂周圍有萬卷書、蘑菇石、老鷹岩、金頂洗手等景觀,且有寺廟。此山乃黔地第一名山,我早存有前往一顧的想法。在那非典之年,我在出行前就將梵淨山列入了計劃。當從黔東南一路行到凱裡後,本應繼續趕赴梵淨,但那時的氣氛相當緊張,對外來客戒備森嚴,所以只好腰斬計劃,趕回南京接受隔離,無緣一顧此山。今年的計劃是黔東湘西,自然少不了梵淨山。我們一行4人沿舞陽河由西向東行至玉屏後,趨車往北,經銅仁到了江口。計劃第二天上山,並且買了不少食品。考慮到大家的體力均不咋樣,並且攝影器材多,准備好乘坐滑竿上山。二日早晨起來,收拾好上山物品,准備出發了,但發現天氣變壞,陰沉沉的雲層布滿天空,山影朦朧。如此天氣,上山自然毫無收獲。大家決定放棄,掉頭南下,去繼續我們的舞水之行。這樣一來,二顧梵淨,但是在山的門口卻步不前了。我們一行在懷化分手,我一人繼續進行湘西的旅程,而他們給我留下了一堆本來准備在梵淨山頂享用的食品。二顧不成,心有不甘,決心三顧。在湘西走了一圈後,4月19從花垣到了銅仁。准備第二天輕裝上山,走北上南下的路線,計劃是這樣的:由銅仁——印江——棉絮嶺——登山——山頂過夜——下山到魚坳——江口——銅仁。接受二顧失敗的教訓,提前幾天就上網和看電視,了解梵淨山地區的天氣情況,發現只有20號天氣尚可,少雲到多雲,以後將被雲層覆蓋,所以在20號上山是無它的選擇。將背囊寄存在銅仁,只帶了相機,早6:00從銅仁出發。隨著黑夜慢慢地消退,連綿的山顯現出來,我最關心的天也透現開來。空中有雲,隨著車的前行,那雲忽多忽少,將藍色的天遮遮擋擋,使我的情緒也隨之變化。車到印江,正當午時,當頭的太陽,將雲們驅趕得遠遠,開拓出大片的純藍。好啊,好啊,山上的風景舉目可待了。懷著即將的期待,候車、乘車,在下午2時到了山門。在車上只顧得一路與當地人侃談,待下車後舉頭一看,哎呀,不知那雲何時又卷土重來,它們結成團,連成片,使那太陽無光,使那山林失色,也使我的心忽的一沉,陰了起來。開車上山,車道在山坡盤旋上升,隨著高度的增加,雲也漸漸靠攏來。那雲在山間纏繞,或有或無,或淡或濃。雲開時,山形清晰,一覽無遺;雲淡處,薄紗輕罩,飛揚飄忽;雲濃中,朦朧迷離,山林隱沒。到了棉絮嶺,這裡本來應該是可以總覽梵淨山頂全景之處,可是天空又變得半晴半雲,而那半邊的雲正好遮擋了梵淨山的金頂。在雲塊的飛湧挪移間,金頂深藏,只是偶爾將真容一閃,但還未待你細分辨,卻又將那那輕曼的雲扯來罩住。而回身望去,倒是山巒起伏,層層疊疊,片片白雲依偎在山腰。
走上薄刀嶺,這是一段山脊,足足2000多米長的地段,脊嶺橫空,恰似薄刀的利刃。路的兩側基本上是齊腰的灌木,密密叢叢地遮蔽在兩側陡峭的山坡上,間或有高聳的松樹挺拔在這些灌木叢中,枝形俊美,皆可入畫。走在高高的山脊上,走向雲遮霧障的主峰。只見雲霧在谷底聚集,不多時便填滿了山腳,湧上了山坡,雲霧在飄忽著,升騰著,似那海潮般一浪浪地撲向了山脊,風大時便翻卷過去,在另一側鋪張開來,風弱時在山脊下就彌散了開來,絲絲縷縷的融化了。石板鋪就的小路,隨著山脊高低起伏,不知不覺間,自己也走進了雲霧裡。稍遠的山形早已不見,只覺四周忽而迷茫,忽而朦朧,只有樹叢或深或淺的身影。看不見風景,於是便悶頭走路。正走間,突然覺得一片黑暗壓將下來,抬頭一看,一座高崖聳立在上,在模糊中傾斜著壓迫下來。向下看去,白茫茫一片,只幾株枯木猙獰著將干枝凌亂在霧氣中。這裡已經接近了主峰。到了蘑菇石賓館,在門口往蘑菇石的方向望去,幾座巨石的身影在雲霧中沉浮著,忽地陣雲飛來,又將依稀可見的巨石席卷而去。下雨了,不大,細細的雨絲在山風的勁吹下,抽打著我的臉頰。先上老山,兩座峭壁拔地而起,只留下一條狹縫,石階陡然而上,一條供人攀緣鐵鏈已經摩挲得光滑,這逼仄的石梯通向上方,那裡有一小塊表示天的霧白色。這一段石階,陡、滑、窄、高。待上到山頂,四周雲霧重重,啥也不見,只是眼下卻見一片平地,雜草灌木叢生,一房頂已坍塌的小石屋在旁。也許是山頂,風更大,雨更急,獨立環顧,茫茫然,只得悄然而退。夜宿蘑菇石下,與另幾個游客在火爐旁聊天烤火,聽著山風擠進窗隙而發出的嗚嗚鳴叫,還有雨點敲打著玻璃的沙沙聲,心中企盼著明天的雲散霧開。夜裡睡得不實,時常聽到風將門吹動的嘩嘩聲。六點多,窗戶透進了亮,下床推開窗戶,失望,依然陰沉沉、霧蒙蒙、雨霏霏。一直等到八點,其間不時的開窗探望,期望天氣能有所轉變,但我心依舊,失望。看來再等也無望,走罷,一路去向蘑菇石。在一處坡頂,矗立著幾座巨石,石質像是一種頁岩,層層的疊將上去,如萬千冊書的壘放,有名的蘑菇石便是其間的一座。在尚未透亮的陰暗下,在雲霧的包裹中,黝黑的巨岩像朦朧中的精靈,圍繞著、壓迫著我。是霧是雨又是風,蘑菇石的輪廓在迷茫中顯現,無人,只我和它。風變得更大,使人站立不穩,且留下蘑菇石去經風雨罷,我卻要打道下山了。下到鎮國寺,雨停了,新金頂仍被雲霧團團包裹,只可見峰的根部,也沒興趣上去了。開始踏上那號稱八千級的下山石階。下了一千級,天色轉亮,雲霧稍淡,在雲塊的挪移間,偶爾可見山下。回首上望,依然雲霧重重。下了二千級,天色大亮,已經下到雲霧的下方,四周清晰,山林可見。抬頭望天,在雲塊間,偶見藍色的閃現。下了三千級,可以不時地看到藍天了,它曾讓我在高處期待,卻在這裡返還。下了四千級,期盼的陽光時時可見,它從雲間投射下來,給山林增添了鮮艷,雨後的青翠,鮮活欲滴。下了五千級,天氣已經轉為多雲,但遠遠望去,山的上端依然被積雲遮蓋。下了六千級,天氣明顯轉好,已經不時地遇見陸續上山的游客,滑竿師傅也開始誘勸我,再上山吧,今天天氣肯定好,可以好好看風景來彌補損失。不走回頭路了,繼續下山。待到得山腳時,天已經是少雲了。就此別離梵淨,留下一份遺憾,存入幾分念想。回想上山前的天氣預報:少雲到多雲。的確不錯,但倒霉的是,山下少雲,山上多雲。這樣一來,一顧梵淨,半路而廢,二顧梵淨,止步門前,三顧梵淨,未識真容。梵淨山啊梵淨山,想說愛你不容易,難道要我再四顧?結束於2006-5-27上梵淨山之南北線比較梵淨山位於貴州銅仁地區的江口與印江之間,以山頂為界,南屬江口,北歸印江,故有南北之說。所以將從江口上山稱為南線,從印江上山稱為北線。
一、地點及景點
1、 南線
黑灣河——景區山門,購票處。
魚坳——登山石階起點,從山門到魚坳間有山瀑、珙桐等,途中景色不錯。但登山途中,兩側樹木高大遮蔽,極少有可供觀景之處。
回香坪——登山的路到此過半(4500級),也是挑戰體力的坎。
鎮國寺——位於新金頂下,小小的,看樣子准備建兩層,但眼下只有一層。
新金頂——稱新是相對於原來的金頂,突兀出的一峰,上有天橋(兩岩間窄縫,上有一橋)。
2、 北線
張家壩——景區山門,購票處。
護國寺——位於張家壩到棉絮嶺途中,比起鎮國寺可氣派得多多,金碧輝煌,據說是港人出的銀子,還有習武的僧人。
在離開護國寺的路上,又有一山門,在這裡還要查一次門票。
棉絮嶺——登山石階起點,這裡高度約1900米(僅供參考)。從山門到此的途中景色比起南線遜色,但登山途中有大段路程可觀景,再此可以總攬梵淨山全景——老金頂、新金頂、蘑菇岩等。
薄刀嶺——為一段山脊,2000多米長的地段,脊嶺橫空,一覽無遺,路兩側均為齊腰灌木,間有高聳大樹。老金頂——又稱老山,高度2494米,上去要經過一段兩峭壁間的窄縫,高且陡,有石階鐵鏈可供攀緣。山頂處有一僧人居住禮佛。3、 蘑菇石位於新老金頂之間,是梵淨山最有名的景點。周圍還有萬卷書、觀景台等。
二、道路
無論南北,都有景區的山門,在此售票。進山門後,均有盤山車路,路況都不錯,車子一直可開到登山的石階前。
江口上山的石階據說有7980級(又稱八千級),但這數量是否只代表登高的級數,未經考證,不知。耗時需4小時,對人的體力是個考驗。
印江上山的石階據說有2千級,需2小時。這一路高低起伏,連續登高的過程不長,最長的一段也就五百多級,所以這個過程不算累。
三、吃住
從江口上山,每約千級石階均有歇腳處,有吃有喝,還有抬滑竿的誘說你。在歇腳處也可以住宿,但房舍的質量不一。從4500級的回香坪及6600級的山頂招待所,房舍還不錯,在山頂招待所房頂平台上可以觀看日出,但到了鎮國寺,房舍為木制的了。
從印江上山,在護國寺下,有一高檔賓館,名為金龍賓館,經理田志勇,手機13885604363。棉絮嶺也可住。在老金頂下有一家蘑菇石賓館(房子旁就是上老金頂和去蘑菇石的路,蘑菇石稍高於賓館,也就最多10分鐘路),房屋質量應該是山上最好的,經理小袁,手機13885661448(去之前可以打聽天氣和山上的風光情況),但在游客多時不接受預約。5人間20元/人,標間60元/人(非旺季),高峰時可能席地而坐過夜。蔬菜或湯10元,葷菜20元(如XX炒肉絲),飯3元管飽。面條10元,但不大的一碗,吃不飽。注意,賓館內地磚濕滑,雨天極易跌倒。賓館內靠自發電,晚十點停。山頂手機信號不錯。
四、交通費用
江口——山門8元,山門——山腳(魚坳)10元。
印江——山門12元,印江——棉絮嶺,汽車站的價是25元。但這兒要多說幾句。當游客少時,車主只將車開到山門(因為有當地人乘坐,是定時班車,所以必須開),而不願意上棉絮嶺。如要上棉絮嶺,車主按人數給出價格。如一人,60元,3到4人,則一人30到40元(這個價格含印江到山門的費用)。
這種現像在江口是否也會出現,不知道。
我的例子:當時只我一游客,車主說要包車從山門到棉絮嶺,開價80,還到60。自己覺得有問題,去車站售票處問,售票員吃驚,說是太貴了,於是向領導反映。領導聽我訴說後,過去與車主交談一番。然後告訴我,在游客人少的情況下,由車主定價,因為不能讓車主虧本。對於這種解釋,也只能接受。車到山門,司機換了一輛越野車,但是發現在車中已有一人,這就不是包車了。於是與車主爭論,退回10元(還應該再降,但還需費口舌,懶得說了)。途中與那人交談,發現他更是給宰得血淋淋,該人昨天就到了山門,給車主誘說得住了一夜等今天的游客,並且單從山門到棉絮嶺就要了60元。我下山時擔心會有同樣情況,正好遇見一旅游團,便與導游交流,搭他們的車從魚坳到了山門。
銅仁——江口13元,車程約1小時,路好。
銅仁——印江42元,車程約4小時,路絕大部分好。
五、門票
5月——10月,50元/人,其余時間30元/人。
六、坐滑竿
從印江上山,在棉絮嶺處就有滑竿候著,立了一個牌子,標明從棉絮嶺到蘑菇石賓館,按重量寫著價碼。50Kg以下——120元,50Kg-60Kg——130元,60Kg-70Kg——140-150元,75Kg以上——面議,行李3Kg以內免費,超出按1Kg/2元。實價是多少,不知。
從江口上山的價格,因為沒看到標價牌,就不好想當然了。在與路上遇到的滑竿師傅聊天時,他們說:師傅們按順序排隊,排在前的先與客人談,只有在價格談不攏時,排在後面的師傅才能接過來談。如果你拒絕,那他們會根據客人的年齡、性別進行判斷,對於認為體力不夠的游客,他們會跟隨而上,一路誘惑,直到你投降或者他們放棄,但在你投降時的價格可能與山腳下一樣。
我在下山的一路上聽到150元(一個旅游團,十幾人要了3個滑竿)和240元(在約2千級處看到游客與師傅談價)幾種價。還看到一巨胖的漢子,光著上身在上山,滑竿師傅在後跟著,但不知要多少銀子才抬得動。按理,北線的滑竿應該比南線便宜得多,但沒打聽。
七、景區管理
沒想到號稱貴州第一名山的梵淨山景區管理這樣差,沒有景區旅游圖,沒有景點指路牌,沒有景點介紹,連山門口的景區風景圖都模糊不清,山路上垃圾多多。也許是由於自古梵淨一條路,並且景點集中在山頂的原因。
七、上山路線及個人看法
到梵淨山一般經銅仁或遵義前往(遵義到印江約6小時)。但以從銅仁出發的為多,由於江口接近銅仁,所以大部分從江口上山,並且下文也以從銅仁出發給出建議。
游覽路線可分為以下幾種。
1、以江口為起點(南線)
1)從江口上山,下到江口(南上南下)
2)從江口上山,下到印江(南上北下)
2、以印江為起點(北線)
1)從印江上山,下到印江(北上北下)
2)從印江上山,下到江口(北上南下)
游覽的方式可以一天往返或選擇在山上過一夜。由於梵淨山的景點集中在山頂,費老大勁上山游覽後即下山,實在有點劃不來,建議還是住一夜為好,可看早晚的風景。
從南線登山對自己的體力是個大的挑戰,並且一路基本無風景可看。
從北線上山消耗不大,且還有些風景可看。
從南線下山是一路下坡,應該沒什麼問題,但八千級的過程,對膝蓋倒是個衝擊。如果你的腿部力量較差,在上山時體力消耗太大,那在下山時更要注意可能馬失前蹄啦。
從北線下那就是最沒問題的了。
根據個人經驗與他人游記,建議如下:
1、 如體力好,或者想挑戰自我,可選擇從南線上山。
2、 體力不好者,強烈建議從北線上山。
3、 想看全梵淨山的,可南上北下或者北上南下。
4、 想最省錢,南上南下,但也是最累的。
5、 想最省力,北上北下,但也是最貴的。
如准備坐滑竿,那就隨便選擇了。
我的上山過程:早晨6:00銅仁——印江班車,11:30到(修路堵車誤了近1小時)。在離印江6公裡處有一水泥廠,有通往梵淨山的路,可在此等印江到梵淨山的班車(約1小時一班)。在印江吃中飯,買兩面包(第二天早飯)。13:00發車去梵淨山,14:30到棉絮嶺。16:30到蘑菇石賓館。上老金頂及蘑菇石看看。第二天8:00又去蘑菇石,然後下到鎮國寺(新金頂雲遮霧障,什麼也看不見,沒上去)。8:30開始下山,接近12時到山腳魚坳。回到銅仁16:00。最後腿酸疼了兩天。

(雲霧山中)

(雨露滋潤蘑菇大)

(飄渺沉浮裡)

(干枯與翠綠)

(紅色的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