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歸來不看山草木
7月28日,七名南開大學學生結伴登太白山,當日迷失在山中,在大雨中度過飢寒交迫又驚恐萬狀的一夜。一人去探下山路竟墜亡山谷,31日才將屍體抬回。他們登山的日子正是我太白——西安之行返家的日子。
我要登上3767米海拔的秦嶺主峰太白山,這個願望始於1994年。當年,年屆70的退休英文教師閻睛秋只身登上山頂,他寫了游記連載報端。用自己的錢和時間,業余旅行,閻老可算是最年長的自助游者之一。
不算台灣的玉山,整個中國大陸的東半部(東經105度以東),莫有高於此山者。說“太白歸來不看山”,信不誣也。我有一個願望。要登上中國大陸東半部各大區域的頂峰,東北為長白山白雲峰,華北為五台山葉鬥峰,華東為武夷山黃崗峰,華南為貓兒山,華中為神農頂。均在太白之下。中國登山隊成立伊始,登上的首座山正是太白山。
准備:
拓跋周剛從鄂西山中回漢,願與我同行。為此,我倆已精心准備多時。我從網上下載多篇先行者登太白的游記,涉及三條線路。尤其可貴者,其中一篇,作者實測了南坡新路至北坡游覽線上各路程點(waypoint)的三維座標。我又抄下《旅行家》所載南坡老路的座標,務求萬無一失。
僅今年春夏,我倆已兩次參加戶外俱樂部的短途登山野營,鍛煉適應能力。
裝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裝備上有點奢侈,不如閻老先生身無長物,嘯傲江湖。登山包、山地鞋和襪、睡袋、地墊都是國外專業品牌,如bigpack、vaude、ozark、saloman、giant,這裡面包與鞋最最重要。當初參加野營訓練時,我嘗試過背包不承力,往下垮,肩腰腿無一不沉痛的滋味。好鞋配好襪,走山路透氣不臭腳,防滑不透水,矯健的身姿全靠這二者物質上的支撐。
我們不是專業攝影者,而且登山的理念是體驗自然,攝影不是目的。因此我們聽從前輩山友的囑咐,只帶最輕便的奧林巴斯μⅡ相機,定焦,拍風景也行了。一切從輕,唯有電筒,我不怕重,用三節二號電池的“美光”。
路線:
登太白有五條線,南坡厚畛子線是時尚登山線,分新老二條,只是在中間一段(鐵甲樹——南天門)分歧。西南坡都督門一線又叫老縣城線,是昔日南坡登山線。西北坡營頭、蒿坪線是進香朝拜線,當初閻先生基本上循此線登頂。北坡是游覽線,從湯峪乘汽車轉纜車至下阪寺,再步行數小時登頂。我們選南坡新路,即厚畛子——老君殿——南天門一線上山,從北坡游覽線下山。
向導:
雖然有GPS(衛星定位儀)、海拔表、指南針,但都不如一個活生生的向導管用。在山腳厚畛子村請向導,基本價每日50元,還要付他山上食宿費和返程車費。如有開口要價70元甚至90元的,不要理會。我們在餐館享用午飯,邊打聽向導,覺得在西藏當過武警的小賈誠實可信,就雇請他。
行程一:
從西安城西豐慶路車站{“水司車站”)乘到周至縣城的車,下車即轉到厚畛子的班車,全程四個小時,不到20元錢。有些京滬來的登山者動輒在西安租車,大可不必。該花的錢我不省一分,該省的錢我不花一分。
從厚畛子(海拔1250米)登山時已是下午。稱背包腰包共重15公斤。拓跋周亦然。沿上山公路步行至第一個宿營地“鐵甲樹”。這裡已辟為度假地,開車上來玩的人不少。其地名源於一株近3000年的老樹,高約十米,胸徑一米,生長很慢。此樹不知學名,先端輪生三四片革質葉,緣有刺,頗似枸骨、十大功勞的葉。
翌晨由拔海1400米的鐵甲樹登山。直至三合宮瀑布,一路上林木清幽,溪流潺緩。但要接連不斷從數座獨木橋上走過。夜雨過後,滑不納足。我們用折疊鋸截下好幾根硬木手杖,拄杖登山大大省力。這把日本產園藝鋸有著專利愛麗斯鋸齒。非常管用,向導稱羨不已。他最喜歡的就是這把手鋸和拓跋周的西班牙產叢林王二號救生刀。
瀑布以上偏離水源,山路也突然變陡,常常是60度的坡,遙無盡頭。路也不是想像中的石板路,其實就是植叢亂石中踏出的依稀樵徑,“太保局”(太白山保護局)在沿途岩石上斷續用紅漆標上箭頭。從中午12時到下午4時半,我們就消耗在這最艱難的一段路上,直至2700米高的老君殿。
從老君殿到3100米高的南天門,又走了三個小時,其實是行與歇參半,每走五六分鐘要休息同樣時間。南天門是一間板壁道觀,有人接待。大殿內設二排通鋪。我們抵達時,已有昨日上山返回的一幫大學生住宿,二個女生好像感冒了,臥床不起。接待的長者說,前日南坡下山的幾名學生中,有人高山反應厲害,在南天門喘不過氣,嘔吐不止。夜觀星相,天空出奇的黑,大熊座、仙後座出奇的亮,在城市哪能見。
行程二:
從南天門開始,路變得稍平緩些。更令人興奮的是,植被呈現明顯變化。本來,游太白山,一個重要的項目是觀垂直變化的植被。山腰的青棡櫟、紅樺、漆樹、苦桃子現在都不見了,華山松和太白冷杉漸唱主角。過藥王殿不久,迎面是“跑馬場”,一方巨大的傾斜草甸子,冷杉林三面圍繞,其上遍生杜鵑、繡線菊,還有小賈稱為“千年矮”、“白果花”的匍匐植物。小賈將“太白米”挖出來讓我嘗,說比洋參片還管用。在這一塊太白山最富詩意的地方,拓跋周大發感喟,下次一定邀請植物分類學者同行,而且要是年輕女學者,而且要善解風情。他這是白日做夢。
到玉皇池後,灌木匿跡。冰川漂礫夾縫中只生長稀疏草本。玉皇池是一個卵圓形的冰川侵蝕湖,水質清洌,一塵不染。游太白除了看植物,還有一個重要內容乃是看冰川遺址。第四紀冰川在此地留下完整的系統,那就是太白山一系列高山明珠。二太白海(二爺海)是冰鬥湖,那是一個圈椅狀盆地,是當時冰川的形成處,冰川消亡後積水成湖。南邊開口是冰川下泄的U形谷,以下三爺海、玉皇池都是U形谷中刨蝕出的盆地。直到三清池,冰川及其挾裹的漂礫終於停滯下來,礫石堆積成壩壟,形成終磧湖。這一路典型冰川地貌,我們大都親足走過。
終於登上3767米海拔的頂峰拔仙台(東經33.95540度,北緯107.76557度)。可喜的是晴空萬裡。這在太白山上是罕見的。太白山頂常為雲霧籠罩。《水經注》雲:“山下行軍,不得鼓角。鼓角,則疾風雨至。”鼓角聲都會振動空氣中飽和的水汽,使水滴抬升形成降雨。拔仙台與相鄰的數峰都是金字塔棱錐狀尖峰,謂之“角峰”。相連的山脊薄如刀片,謂之“刃脊”。這都是冰川溯源侵蝕的產物。
從拔仙台陡下一個亂石山崖,圓圓的大爺海展現眼前。它北部開口,昔日冰川正從此口傾入深谷。現在口上建有一個石頭堡壘,卻是廁所。當晚宿於這個3590米高、莫知其深的冰鬥湖畔。太保局每年七八月備有帳篷、睡袋接待登山者。
由此開始,年輕未婚的賈向導搭上了一對北坡登山的軍校學生。他飛快地弄清楚這對學生不是情侶,因而向穿迷彩服的矯健女生大獻殷情,左右恭候。一直到山下分手,賈向導拿著我們的佣金,卻不再與我們同行,也不為我們服務了。這讓不太年輕卻同樣未婚的拓跋周大為不滿。下山途中遭遇中雨,不久關中普降大雨,西安全市積水,就是這場雨導致28日登山的南開大學學生遇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