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最早知道梵淨山,卻是在武俠小說裡,是俠客高人退隱之地,而俠客高人多選擇景色優美而常人難到之地居住,因此梵淨山於我一直有種神秘的吸引。後來慢慢了解到:梵淨山位於貴州東北部銅仁地區,跨江口、松桃、印江三縣,是武陵山脈主峰,海拔2570.5米,歷來作為黔東名山佛教勝地、是代表未來的彌勒佛的道場。早在1986年就被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年劃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世界性自然保護區。區內險峰怪石林立、造型奇特,有著名的蘑菇石、萬卷書、金頂。動植物資源豐富,有多種古老的珍稀樹木如珙桐等,黔金絲猴等珍禽異獸亦棲息於此。由於交通不便宣傳不足等種種原因,至今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南方小城炎熱的仲夏,同伴獲得意外的假期,帶著對梵淨山的幻想與向往,我們在決定出發不到24小時內收拾行囊,匆匆踏上開往貴州玉屏方向的列車。列車經過16小時的行駛,穿越粵、湘、黔三省,在次日中午13:06時抵達銅仁地區的玉屏車站。剛走出舒適的空調車廂,熱浪立即撲面而來。高原火辣辣的太陽懸在頭頂,明晃晃的陽光格外刺眼。小小的站台,擁擠的人群,不起眼的車站大樓,就是貴州給我的第一印像。出站後往左轉前行約50米,是簡陋狹小的汽車站,沒有直達梵淨山的車,於是買了往江口縣城的車票。司機說13:30發車,票面打著立即上車,我們卻在沒有空調、悶熱難耐的破舊中巴車上等了近半小時,司機才慢騰騰的發動車子。原是為著節省時間免中轉麻煩,選擇直接到江口的班車,誰知卻是一個錯誤的決定。這條從玉屏經民和、岑鞏往江口的縣道,大半是窄窄的崎嶇的盤山土路,晴天烈日風大塵多,三個半小時下來,我們頭上臉上身上已積了厚厚一層塵土。好不容易到了江口汽車站,立即又買了往梵淨山的票,17:50發車。從江口往梵淨山去的車況略好,路況也好些,是兩車道的柏油路。車子在山間盤旋,窗外夕陽斜照,青翠的行道樹掠過眼簾,高高低低的梯田錯落有致散布山間。涼風徐來,田裡綠油油的秧苗輕輕搖曳,間或看到兩三頭牛慢吞吞地走在田壟上,處處洋溢著田園氣息。午間的燥熱早已消失無蹤,心情變得輕松愉快。清澈的太平河伴著公路蜿蜒,偶爾可見靠近村落人家處,孩童在游泳嬉戲,不時傳來清脆的笑聲。一小時後,到達梵淨山山門所在地——黑灣河。至此,我們已經連續奔波二十多小時。是夜,投棧吃飯,早早歇息。次日早起,正式開始登山之旅。資料顯示,山門到山腳魚坳還有9公裡的路程。看看手表,七點不到,時間尚早,我們決定慢慢走過去,當作登山前的熱身。山路略窄,但修得很好。路兩旁一邊是滿目青翠的山坡,一邊是清澈見底的潺潺流水。清晨舒爽的風輕輕地吹著,我們信步前行,呼吸著山谷中的清新空氣,聆聽著林間不知名鳥兒悅耳的歌唱,分辨著路旁各種不同的花兒草兒。路上沒幾個行人,偶爾有幾輛車子鳴著喇叭從身旁呼嘯而過,劃破山中的寧靜。沒走多遠,夾道的修篁間出現一個古樸的牌坊,上書“梵淨山”三個大字,大概是以前的山門吧。牌坊兩旁立著一些大大小小古舊的石碑,記載著梵淨山過去的種種,昔日的繁華與熱鬧現在已歸於平淡。這就是碑林。稍作停留繼續前行,不遠處有一座橫跨河道的鐵索橋,對岸是修葺一新的觀音閣,山牆上奪目的色彩、殿閣間搖曳的彩帶、大殿外漆成金黃俗氣的彌勒佛像,讓觀音閣變得像個花哨的外來客,不再相容於四周的青山綠水。對這樣的寺廟沒多大興趣,搖搖頭直接走過。山窮水復、柳暗花明,鳥叫蟲鳴、鶯聲燕語,就這樣邊走邊看邊聽,行行復行行,三小時後,我們到了魚坳。休息片刻,吃過早點補充體力,我們准備登山。通往登山台階的小道旁,站著許多抬滑竿的山民。看見我們背著包,立即圍了上前,七嘴八舌地鼓動我們坐滑竿,說山路難行我們這樣子很難登頂。他們並不知道,我們選擇梵淨山,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想用自己的腳踏足那傳說中的7980級台階!微笑搖頭,脫離他們的包圍,來到零起步處。面對真實呈現眼前的台階,心裡不禁暗暗思量,自己能否堅持走完這些台階,順利完成對自我體能與毅力的考驗。如果能夠一鼓作氣堅持到底當然最好,如果不能,大不了就地留宿調整狀態次日繼續,反正在山上食宿方便得很。畢竟對自己還是比較有信心的,初步預計午後我們就能坐在峰頂笑看風雲。算了,多想無益,行動最實際,與同伴喊著拍子,一起踏出上山的第一步。剛開始幾十步,久經磨練的青石台階還算平穩,再往上就漸顯滄桑,變得陡峭、崎嶇不平了。我們小心翼翼地慢慢往上攀登。途中,與江口縣的父母官“狹路相逢”,多次到過梵淨山的他告訴我們,上山路途遙遠且前半段三千多步比較陡峭,後半段情況稍好,不妨前松後緊安排時間保留體力。謝過他的指點,我們繼續前進。雖說是周末,上山的游人並不多,碰到的多是梵淨山附近的當地人,間或有三兩個遠道而來進山禮佛的香客。時近正午,行走於山間小徑卻無烈日暴曬之虞,皆因梵淨山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頭頂上永遠是一片濃密的綠蔭。陽光偶爾穿透層林,斑駁地灑在青石上,猶如星之碎片。台階時高時低,隨著山勢逶迤。沿途古木參天、幼樹挺拔,樹下枯葉朽木青苔蘑菇共存,林中珍禽異獸繁衍生息,自然界的生物在此得以自由地成長。我們並沒有看到傳說中聰明慧黠的金絲猴,也許,它們正躲在密林深處用那雙大眼睛窺視著我們。那可愛的鴿子花,已在五月綻放她的美麗,此刻混跡於漫山的綠樹中,我們卻無法將她辨認出來。走了約一半路程,路上不斷重復著類似的景致,想停下來居高臨下眺望遠方的景色,均被茂密的枝葉遮擋了視線。開始時的新鮮感漸漸消失,疲倦悄悄找上我們。從清晨堅持到現在,的確有點累了,腳步也慢慢變得沉重起來。身上的衣服已經濕了又干干了又濕好幾回,不為生計只為興之所致而揮汗如雨的感覺很痛快。累了隨意撿個有太陽的地兒坐下休息,讓陽光烘干汗濕的衣服,然後再繼續上路。雖是仲夏,有兩回坐在太陽曬不到的蔭地裡,時間略長就會發覺涼颼颼的山風吹得汗毛也豎起。山上的清涼與山下的炎熱形成鮮明的對比,難怪人們夏天都愛往山上跑。近八千個台階的山路盡頭似乎還是遙遙不可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為了讓漫漫長路走得輕松一點,於是把自己幻想成馬拉松選手,將登山途中的休息補給小站設為不同時段的目標:1000步、1380步、1800步、2088步、2400步、3200步、3600步、4500步、6600步,誓要將它們依次逐個拿下。沿途不時遇到素昧平生的游人,彼此本著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想法,互相打氣加油,共同為登頂而努力。在體力不支時,這友好的鼓勵無疑能振奮士氣。就這樣,我們一步一步往上攀登,一步一步向每個目標靠攏,一步一步逼近峰頂。終於,金頂近在眼前,終於,勝利在望。此時雲霧也漸漸籠罩了金頂,隱約露出小小的峰尖,白的霧黑的峰,好一幅濃淡相宜的山水畫!我們在路邊的小亭子坐下來休息,回首向來處,我被左前方不遠處的那個小山坡吸引:郁郁蔥蔥的草地上,綴滿了繁星般的潔白花朵。仔細辨認,竟是最愛的高山百合!一陣山風吹過,百合特有的清香沁入心脾,精神為之一振。雖然長在山坡上只能遠觀不可近賞,但她千真萬確呈現在眼前。我驚喜交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大片的野生百合花!她竟然在我最疲憊不堪的時刻,悄然來襲攻我不備,瞬間,快樂溢滿心田!舍不得離開,對著百合花海呆坐,直等到雲霧漸散,疲倦盡消,我們才繼續上路。下午三點,終於到達今夜的落腳點——鎮國寺旁的木樓招待所。放下行囊休息片刻,我們重新出門,趁著午後太陽下山之前這段時間游覽金頂。經鎮國寺門前上去是一塊籃球場大小的平坦泥地,左右兩側各有一條小徑,分別通向老金頂和新金頂。我們決定先到老金頂看蘑菇石、萬卷書,明日再上新金頂。就在往老金頂的路上,我們重遇高山百合,亭亭玉立在山巔。這回可以走到跟前近距離欣賞她那美麗的容顏,內心充滿歡欣。她的花朵較平日常見的百合要小,花瓣正面呈鮮黃色,背面是白色,瓣片兩側綴滿暗紅色的斑點,近蕊部仍帶著嫩綠。生長在這裡的百合,面對嚴峻的氣候環境,更顯高潔本色。高山上的天氣瞬息萬變,片刻之前還是陽光普照,轉眼又是雲封霧鎖,眼前的老金頂、身後的新金頂,都掩映在縷縷雲霧間,更顯縹緲神秘。起風了,風吹衣袂飄飄舉,真有點羽化登仙的感覺。越往高處,山風越大,仿佛只要腳尖輕沾,人就能御風而行。承恩寺的斷垣殘壁間,有熱愛戶外的朋友扎下幾個醒目的帳篷。古老的寺廟,摩登的旅人,相映成趣。蘑菇石下,一對情侶喁喁細語,莫非想讓佇立千萬年的巨石見證他們的愛情?但願人間數十寒暑後,他們仍然記得年輕時攜手蘑菇石下的情景。萬卷書,層層疊疊堆放在山崖,任憑風吹雨打滄海變桑田,始終默默地等待著有心人前來翻閱。雲霧越來越濃,對面的新金頂已完全消失在濃霧裡。山風夾雜著雨絲,紛紛揚揚飄落在發梢上。寒冷飢餓同時湧上心頭,我們小心步下老金頂,回到旅館休息。黃昏,窗外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樹木被雨水滋潤,葉子泛起油亮的光澤。遠處連綿起伏的山嵐,在雨霧的渲染下,越發顯得蒼翠。兩只不畏雨水的鳥兒,拖著長長的尾巴,先後掠過窗前,隱沒在遠處的叢林中。山裡的夜來得快,剛才還見天光,喝杯茶的功夫就完全暗了下來。晚飯時,向旅館裡的人打聽明日早起看日出的時刻,回復大概04:45時日出。只是這樣的天氣,恐怕看到日出的機會甚微。雖然希望不大,但還是想碰運氣,臨睡前依舊調好鬧鐘。次日凌晨,醒來披衣觀天,頭上是厚厚的雲層,身旁是濃濃的霧團,太陽不知躲到哪兒去了,看來高山觀日出是沒指望的了,轉身回房繼續倒頭大睡。六點多起來,曉霧依舊在山間徘徊,久久不肯散去。錯過了日出,不甘心連新金頂一並放棄,與同伴商量後,冒著零星的細雨,攀登新金頂。通往新金頂的台階是新修的,光滑平整,早已被霧水打濕,走在上面非得小心不可。風還是拼命地刮著,人扶著鐵索立在岩邊,感覺飄飄欲墜,恐怕一撒手,人就會隨風而去。低頭彎腰俯身,摸索著上了幾十個台階,還是無法與強勁的山風抗衡,唯有認輸往下撤。雙手牢牢抓住鐵索,雙腳一步一步慢慢往下移,不知過了多久,雙腳重新踏在結實泥土地的那刻,緊張的心情才松馳下來。回旅館吃早餐,看到昨日上山的游人,大多抵御不了山間的寒氣,陸續下山了。飯後,霧氣還是沒有散去的跡像,細雨重又隨風飄來,看來我們這回是無緣登上新金頂了。罷罷罷,下山去吧,世事豈能盡如人意?能夠成功抵達,能夠完成自我考驗,能夠看到高山百合,收獲已經頗豐,不能再貪心。留點遺憾,給自己日後重來的機會與借口。決定以後整理行囊,我們離開金頂,沿昨日來時路下山。綿密的雨絲很快就濡濕了身上的雨衣,圓而大的雨珠沿著帽檐滴落在面頰,帶來絲絲涼意。夾道的灌木叢,葉片上積聚了大大小小晶瑩的珠露,不小心碰觸,紛紛揚揚又是一場小小的降水。台階濕潤後容易滑腳,我們小心地行走在上面。大約下了五百步,雨停了,回望金頂,依然是雲霧繚繞。下山原比上山輕松,我們不疾不徐地漫步林中,悠然自得地觀賞小徑兩側的森森古樹,呼吸著樹木身上散發出來的怡人香氛。梵淨山的生態保持良好,絲毫不見人為破壞。聽說政府有意提高轄內原居民的意識,即使是林中掉落的樹枝,也是聽其自然隨意躺在地上,絕不會被誰撿去當薪材之用。其它動植物更是著意保護,免遭人為傷害。四小時後,我們抵達魚坳。十分鐘後,登上小面的往山門馳去。半小時後,我們已經置身山門外。此時已過響午,我們隨意選了一間干淨的小館吃午飯,一小時後乘車離開梵淨山,奔赴鎮遠古城。就這樣,我們來去匆匆,告別了梵淨山。溫馨提示:1、前往:游客可乘飛機抵銅仁後換汽車前往,乘火車可在玉屏站下車換乘汽車。玉屏車站有發往江口、印江、銅仁的班車。建議先往銅仁再轉車至江口或印江,此線路相對直接往江口或印江的車次要多、車況及路況更佳。2、梵淨山上山路線分為南線和北線,南線從江口上,需全程徒步或坐滑杆,北線從印江上,可乘車直接上山。3、梵淨山門票實行淡旺季票價,旺季5月~10月50元/人,淡季11月~次年4月30元/人。4、從梵淨山山門(黑灣河售票處)至山腳魚坳有9公裡路程,路況甚好,沿途景色秀麗,若有興致不妨漫步其間細心欣賞,步行約三小時。若希望保留體力可直接在山門乘坐小面的直達山腳停車場,車行約20~25分鐘,車費10元/人。5、梵淨山以台階眾多聞名,自備登山杖可節省不少體力。登山途中不時可見蛇的蹤影,登山杖可兼作打草驚蛇之用。6、登山途中雖時時可聞溪澗水流之聲,實則並無處可接山泉。上山體力消耗大,應在上山前准備充足的飲用水,或沿途在各補給小站購買食水。7、從魚坳上山,沿途每隔千步左右有補給小站,可提供簡單食宿。山頂住宿有幾處,條件較為簡陋,最好自備睡袋。洗熱水澡需另外收費。8、山上海拔超2000米,氣溫較山下低,山間天氣變幻無常,即使夏天也應預備一件薄毛衣或厚風衣,輕便雨衣亦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