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新馬-------三國演繹(八)鄭和

作者: laonian

導讀三保井畢竟紀念的是我國明代七下西的洋航海家鄭和,所以中國游客必去,那裡有一口井和一尊很小的塑像,還有供奉的牌位,和裊裊的香火。此外馬六甲還有不少鄭和留下的遺跡。鄭和六百年前曾五次到過的馬六甲,在馬六甲是家喻戶曉的風雲人物,鄭和大軍駐扎在馬六甲海域,馬六甲得到了明朝強大勢力的庇護,這使得鄰國勁敵不敢輕舉妄動,馬六甲臣民多年來均能過上 ...

三保井畢竟紀念的是我國明代七下西的洋航海家鄭和,所以中國游客必去,那裡有一口井和一尊很小的塑像,還有供奉的牌位,和裊裊的香火。此外馬六甲還有不少鄭和留下的遺跡。鄭和六百年前曾五次到過的馬六甲,在馬六甲是家喻戶曉的風雲人物,鄭和大軍駐扎在馬六甲海域,馬六甲得到了明朝強大勢力的庇護,這使得鄰國勁敵不敢輕舉妄動,馬六甲臣民多年來均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日子。 導游的故事有點不著調了,講他在此居住時和當地女子如何如何,三保井的神奇功效什麼的,佐料撒得有點過,這種事在旅游途中是常有的。身臨鄭和駐足過的地方,我還是感慨不盡,到國外憑吊我們的英雄,機會並不多。百年過去了,是什麼讓人們懷著深深的敬意如此追思他、紀念他呢?鄭和是雲南人,12歲淨身進宮,三保是他的小字吧。他的後代,聽說是其養子繁育的。關於他的病逝也有不同說法,有人說是最後一次航海歸來,在祖國病故。還有的說,宣德八年三月上旬(1433年),船隊從東非到印度古裡時,鄭和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二歲。因氣候炎熱,歸國路程尚需要三個多月的時間,鄭和遺體葬在印度,目前尚未定論。鄭和每次下西洋都率隊兩萬多人,舟船二百余艘,其中有寶船、戰船、糧船、和馬船等。望著馬六甲海峽試想像一下,在風雲變幻、巨浪滔天的海裡,那是怎樣宏大的場面?需要什麼樣的勇氣、智慧和技術?我不知道造船的材料、船行的動力,可知道那時畢竟還不到蒸汽機時代,沒有機械動力,歷經亞非三十多個國家,行程一百多萬海裡,真是難以想像!回京後我才補功課,知道鄭和下西洋的船,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從船舶種類、航海技術到技術裝備都很完善。“水密隔艙”的運用,提高了船體抗沉性,保證了航海安全。使用指南針和羅盤結合在一起的水羅盤,測定前進的方向 。還有導航、定位、計量航程,都十分周密。白天通信聯絡 ,使用船桅杆上不同形狀顏色,不同數量的信號旗幟。夜晚用火光、燈光通信。遇到霧天或陰雨天,無法用旗幟信號、燈光信號時,用用擊鼓敲鑼發出的音響信號聯絡。就是這樣,中國船隊在茫茫無邊的海洋上航行,准確地一一抵達自己的目標。鄭和自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歷時28年,創造了航海奇跡!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海史早87年,比達伽馬到達印度海岸早92年,更比麥哲倫環球航行早一個多世紀,如此壯舉不僅創造了我國名垂千古的航海歷史,成了後人仰慕的英雄,也被國際上公認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和平使者,世界航海的先驅。鄭和與民間流傳的小說戲劇中的常見太監不同,至於他的太監身份,大家好像都有些回避,就像祖奶奶的三寸金蓮其實在我們心裡是難以向後代交待的痛。一提淨身我就毛孔悚然,把眉目端正、機靈的可愛男孩變成太監?民族奇恥!還有一個自然的聯想,就是我國至今的航船處於領先地位嗎?打個岔,讓我們把眼光投射到那些更加陽光燦爛的事物上去吧。



(保山亭)



(三保井)



(荷蘭式教堂)



(民俗村的馬來女孩)



(鬧鬼的酒店(接七))


精選遊記: 馬六甲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