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柬埔寨記游——古跡景致篇

作者: 卡夫奇妙醬

導讀吳哥窟是對吳哥古跡群的統稱。這是一座由宮殿、寺廟、花園、城堡組成的完整的城市,古高棉王國的首都。公元802年,國王賈亞瓦曼二世統一了高棉王國,在洞裡薩湖北岸興建首都,定名為“吳哥”。歷代國王大興土木,建造宮殿與寺廟,使吳哥逐漸成為整個高棉人的宗教以及精神中心。公元1431年,泰國人入侵高棉,高棉人被迫離開吳哥,在金邊建立了新的首都,從此吳哥 ...

吳哥窟是對吳哥古跡群的統稱。這是一座由宮殿、寺廟、花園、城堡組成的完整的城市,古高棉王國的首都。公元802年,國王賈亞瓦曼二世統一了高棉王國,在洞裡薩湖北岸興建首都,定名為“吳哥”。歷代國王大興土木,建造宮殿與寺廟,使吳哥逐漸成為整個高棉人的宗教以及精神中心。公元1431年,泰國人入侵高棉,高棉人被迫離開吳哥,在金邊建立了新的首都,從此吳哥湮沒在叢林之中,被世人遺忘。直到1860年,法國植物學家亨利·莫哈特為了收集植物標本來到暹粒,吳哥城才得以重見天日。從那以後,吳哥的修復工作一直在進行,直到現在也沒有結束。

初到暹粒——

帶著河內上空絢爛的火燒雲,經過兩個小時的飛行,空中客車320在巨大的轟鳴聲裡,平穩降落在暹粒機場。天已經完全黑了,從舷窗看出去,侯機樓(中國援建)只留給人一個十分拙樸、低矮而又朦朧的身影。走下舷梯,迎面撲來的空氣沒有想像的燥熱。在國內辦好簽證,簡便的證照檢查後過關,人已經站在機場出口處的外面。

等候游人的多為摩托,明碼標價,去鎮上每人1刀。入鄉隨俗,坐上一輛車,告知預定的酒店,黑黑瘦瘦的柬埔寨小伙子駕駛員,開動馬達,頃刻間,人和車,一起衝進了黑漆漆的夜……

腦子裡,想到卡門書裡的描寫——“摩托車飛馳在森林裡,車頭燈的光像一把麻利的剪刀,把前方黑壓壓的整片森林左右裁開”……,努力想追尋這感覺,得到的卻不盡相同——沒有路燈的公路,兩旁叢林退開有點距離,柔柔地隨風向後退去,沒有預想的那麼濃密與高聳,不時能透過上部枝葉婆娑搖曳、黢黑剪影的縫隙間,瞥見遠處天空的那片片點點的幽藍……

駕駛員小伙子英語又標准又流利,有一搭沒一搭地與之聊些當地情況和家長裡短。一邊享受著習習涼風的吹拂。雖然摩托沒有飛馳如電掣,但感覺還是很爽心、很拉風!

臨近鎮了,公路兩旁不時出現裝飾時尚的高檔酒店,平庸的現代建築,噴泉、霓虹燈、乘涼的陽傘、桌椅、各色游人……,旅游景點該有的都有了,這個千年古跡之地,同樣也不可避免地遭到現代文明的侵擾……

Angkor Wat吳哥寺,日出——

十二世紀中期為供奉印度教毗濕奴神所建,可能是世界上最大寺廟。13世紀後期,變成佛教寺廟。它由東南西北四廊(每廊又分兩翼),西參道、正門、三重回廊及以主殿中央尖塔為中心的五座尖塔所構成。除西門外,另三面是假門,佛法認為人死後登西方極樂,因此敞開西門讓靈魂得以升天。吳哥窟是現存吳哥遺跡中規模最大、保護得最好的代表之作,它已經成為了吳哥遺跡乃至整個國家的像征而出現在柬埔寨王國的國旗上。Angkor Wat吳哥寺的日出,幾乎是各種吳哥游覽指南上提示的經典。五月的季節,日出已提前到了當地時間5:30-6:00。暹粒的三日,有兩個早上都4:30起來,去赴這場光影與古塔的視覺盛宴。

在接近吳哥寺的路上,一大片靜謐水塘後面,躍然映入眼簾的是三座古堡的剪影,背後的天地接壤處,已是渲染了一抹濃濃的紅霞。

穿過門廊,走過大塊石頭鋪築的棧橋,拐到左側的蓮花邊,那個柬埔寨王國的像征——五座蓮花寶塔,堅實、優雅、華美,又非常個性的剪影,清晰地倒映在水中。尖塔左右漸矮的殘塔、屋廊向兩側鋪開,勾勒出一條精妙的建築輪廓線。

天空的紅雲,雖然沒有如明信片上那樣出現在塔的正背後,但隨著時間一點一點的流逝,那紅色,時而散成數縷條狀,橫臥在天際,點染著背景的紫藍色;時而又聚成一片,仿佛從上天一瀉而下,映紅了小半邊天……。每一個時刻,光線都在不停地變幻,而那些靜靜聳立的塔,也由此,產生了一種奇異而神秘莫測的情調……

終於,漸漸增強的陽光溶解了紅雲,轉變成了灰藍的調子,明朗的天空下,那面目清晰的高塔,又要接受來自全世界各地人們的朝拜了……

幽深的長廊,走也走不完,一幅幅石刻慢慢看過;而光影照射下的窗欞,又讓光線變的曲折柔和;爬上高陡的台階,登上最頂層的平台。

晨曦裡的中央寶塔,由四角各一座如同眾星捧月般護衛著,似乎被罩上一層薄薄的金紗,減輕了它的一分威嚴與神聖,給人一種溫暖的安慰。近觀能夠看見它的殘破和風化,沒有遠眺時那樣的精致。三兩游人在塔腳下小憩,舒緩由底下一層層長廊浮雕、院落殿堂,目不暇接看上來的視覺刺激,沉醉在深深的慨嘆裡……這是拜謁的剛剛開始,充滿了向往,把平日的各種壓力與煩惱拋得遠遠,在吳哥寺的最高處,選一個舒服的姿勢或坐或靠,或游走廊道,或俯瞰四野,任由自己的心思天馬行空……圖片說明:下午時分,小吳哥在西邊的陽光映照下,已經撩去了清早的那一層神秘面紗,以一種巋然自傲的態度,清晰完整地展露在世人面前。


Bayon巴戎寺——建於十二世紀後期,位於吳哥王城的中央。巴戎寺的塔共計49座,中間一座最大,高約40多米,其余48座如眾星捧月般全部簇擁在它的周圍,這49座佛塔頂部分為四面,每個面都刻有一個巨大的佛像,共計196座之多。廟宇的建築結構甚為復雜,經多次重修改建。整個建築事實上是由兩座造型不同的寺廟疊建在一起的。是山,也是廟。每個佛塔頂部的四面,分別刻著巨大的佛臉,高顴、厚唇、寬鼻、嘴角微微上翹,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線裡,浮現著變化多端的神情與微笑,有端莊的,有牽強的,有活潑的,有含蓄的,有快樂的,有苦澀的。四個頭像,有說是代表佛教的慈悲喜舍,又有說是四個國王的像征……

穿行在參差錯落的微笑塔林裡,無論仰視、平視、俯視,與人面對的都是那一張張無處不展顏的笑臉,注視著人、脅迫著人、傳染著人,在心底,也生出一份驚異、欣喜的微笑……

圖片說明:巴戎寺微笑的佛臉



Angkor Thom吳哥通王城——

通王城又稱大吳哥,是吳哥王朝的首都,多次毀於戰火,後幾經重修。先今一直是12世紀末、13實際初由柬王攝耶拔摩七世所建。

在這個通王城裡,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依次游覽了Baphoun巴方寺、The Terrace of Elephants戰像台階、Phimeanakas空中宮殿、Preah Palilay普拉巴利奈、The Terrace of LeperKing癩王壇、Presat suorPrats 十二塔廟、North Kleang 北倉等著名建築。然後向東出“勝利門”,分別拜訪了Thommanon托瑪儂神廟和Chau say Tevoda周薩神廟。

Ta Keo茶膠寺——

是一座全砂岩石建築,規模宏大。在三層漸次收縮的平台上,那些聳入雲端的——是廟,是塔,更是山!來到這裡的時候,正是當地時間正午13:30!沒有一絲樹蔭的遮掩,整座寺廟完完全全裸露了驕陽之下!

拍完這張全貌的PP,不願放過對這個神廟的探看與感知,深深吸了口氣,帶著一瓶水,鼓起勇氣,冒著近40度的高溫,頂著灼人的烈日,走向入口……

射在臉上、手臂上的陽光刺痛著每一寸肌膚,熱浪如此肆虐,真想把帶的水從腦袋上澆下去,又怕委屈了嗓子。擔憂中暑,每登上一層平台,立刻躲到門樓或牆桓的陰影裡,稍作休息,也可以定眼打量這建築的每一個局部或者角落。

每一層的石階都呈70-80度的垂直傾斜,每一個踏步又窄又高,抬頭仰視,除了階梯還是階梯,根本無法窺到上面的佛塔。必須手腳並用,四肢幾乎立著,而石階表面又被烤得燙手,摸在上面只敢有片刻的接觸,立刻又向上一級台階攀去……

逼仄而陡峭的台階,小心翼翼、亦步亦趨地攀爬,想到當初的建造者,是否有意砌築這麼陡峭的階梯,迫使信徒在顫栗、艱難上升的過程裡,體會通向天堂之路的艱辛,生就一份對神靈至高無上的敬畏與膜拜的心理?徹底領略朝聖般天梯的精髓?

終於,爬上茶膠寺,任由汗流、暴曬,環顧四周,北邊是一片綠色的海洋,東南兩面是在樹叢包圍下的通王城古跡,一攬無余…真有居上而小下的獨傲之感,對得起身心巨大的付出。

Ta Prohm塔布籠寺——

這裡是樹精的世界,巨大的樹,好多的樹,在圍牆上、廟宇上屹立生長,已和建築形成了共生!盤根錯節,枝繁葉茂,遮擋了陽光的徑直射入,剛才那茶膠寺的灼烤,已換成一份蔭涼。

幾乎所有攻略都提到:那部《古墓麗影》的電影使它遐邇聞名,可惜,自己實在不知道這電影的故事,只能從片名的字眼裡猜測一、二。流連在其中,明暗交錯的室內外空間,層次重疊一個又一個廟堂、多向曲折迂回的廊道,倒塌散落的斷牆廢石,和這些生長在牆根、屋頂的樹,構成了迷宮般的格局,處處散發著幽深、迷離、神秘的氣息,大約,很是適合聊齋之類鬼怪故事的發生、展開、深入……

建築是八、九百年前的,那麼樹呢?還是這寺廟建造之時,它們的種子就已經在泥土下,暗自生根、發芽?一但人去樓空,立刻,瞅准機會,肆無忌憚地瘋長,妄圖成為這裡的主宰?如今,當樹終於修煉成絕對的主人,對它的依附——寺廟建築,又承擔怎樣的作用?破壞?保護?不得而知……

圖片說明:樹與建築形成了共生!

Srah Srang皇家浴池——

長方形的人工蓄水湖,是吳哥時代最宏偉的人造水利灌溉工程,過去皇家舉行洗浴儀式的地方。配合高棉大地的旱雨兩季,調節水位。

從清晨到現在,滿眼一個個的廟,一層層的台階,一幅幅的雕刻,一堆堆的廢墟,豁然間出現在視野裡的這一開闊水面,鋪天蓋地的蔚藍,實在令人心清氣爽!

Prasat Kravan豆蔻寺——

這是一座磚石結構的塔群,平展碧綠的草坪環繞,南北一字排開的五個塔座矗立半人高的石平台上,中間的主塔比其它高出一倍,近處望去已全收眼底,整體規模實在微不足道!

特別的是,這座寺廟已經被修復得基本恢復了原樣。內部的雕像用磚做的,細碎的磚雕琢的人物形像凸凹有致,圖案完整表述故事;外表的磚排列平直而規整,使得建築的棱角清晰分明、細部纖巧精致,在漸漸西垂的艷陽裡,泛著奪目的熠熠金光,產生一種非凡的神聖,讓人浮想聯翩,整個吳哥時代的繁榮與華貴都在腦海中鋪陳開來……Phnom Bakeng巴肯山,日落——

高棉王朝移都吳哥建造的第一個寺廟,被稱為“第一次吳哥”。 是離吳哥窟不遠的一座小山丘,高約100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點,可以騎大像上山。山的西邊是開闊的西池(West Baray),東南方叢林中是吳哥窟。從這裡向北可以望見泰柬邊界。從早上5點出發,到下午5點多來到巴肯山山腳,在高溫、烈日下游蕩了12個多小時,攀爬了已經數不過數來的廟山,仰望只有不到100米高一座真山的山頂,清楚地感受到腿發酸、腳發軟……

想到卡門書中對日落的煽情描繪,想到各種攻略裡提示這是經典的景觀,像我這樣貪心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願錯失的。其實日落不過是一種太過頻繁的自然現像,只奇怪為什麼出游的人們總是在不舍地追逐,自己也無可救藥地盲從……

邁著沉重的步伐,沿著樹根覆蓋的土路,差不多三步一停五步一歇,好有些狼狽。總算上到了山頂,沒完,真正看日落,是在山上巴肯寺三層平台的最上一層!終於,爬了上來,而這裡,早已如同早上觀日出一樣聚滿了游人,熙熙攘攘,熱鬧異常。

回首後望,小吳哥在叢林中探出了尖尖的腦袋,被夕陽籠罩著,色調幾近被周圍林海淹沒;而正前方的太陽,已經開始被雲層遮擋……。十多分鐘的過程,太陽的消隱,是緩和漸沒的,叢林落日,沒有預想的那麼激動人心,平靜、平和,甚至,平乏。比不了郎木寺的雲波詭譎,也沒有伊犁河的溫柔瑰麗……

心情似乎有些頹喪,想想又釋然。也許,在體力近乎透支的時候,大自然只想送給我一份樸實平凡的撫慰……

Banteay Srei 女王宮——

女王宮是吳哥古跡中最重要的建築群之一,它的建築以小巧玲瓏、精致剔透、富麗堂皇而著名於世,被稱為“吳哥古跡明珠”和“吳哥藝術之鑽”的美譽。 女王宮采用方形或長方形的層層城廓式規劃,它坐西向東,由三層紅砂岩圍牆圍護,圍牆外還有一條壕溝。第一道圍牆長110米、寬95米,通過第三道牆正東面的三個拱門,便可看見裡面神塔梵宮。門體突於牆外,門上刻有浮雕,十分精美。這組建築群落,靜靜地藏在叢林中,占地規模也只是偏安一隅,外觀形態上不事張揚,雖然離主要景區比較遠,卻是重中之中。單單那特別晃眼的橙紅色砂岩牆體,還有蔓延在門框、牆腰、柱頭等幾乎覆蓋所有建築表面的深刻浮雕,精細程度到了可以用放大鏡來細細琢磨,讓人驚嘆古時柬埔寨一定充斥著能工巧匠……

在早上的陽光裡,牆桓、門頭、立柱、雕塑,處處都不斷發射著誘惑力,鉤人魂魄,與那些調子多為青灰色的廟塔比較,真是減緩視覺疲勞的一支強心針!腳步繞了一圈又一圈,眼睛看了一遍又一遍,手裡的相機不停地拍了又拍,迷戀,沉醉……

圖片說明:女王宮



Preah Khan聖劍寺——

聖劍寺曾是國王的行宮,霸氣十足,宛若皇宮的翻版。最有名的是雕滿天女(Apsara)的壁畫。當時流行“天女之舞”,女舞者被視為女神化身不能結婚,她們身軀妖嬈,緊身的華麗衣裳及頭冠,將手指打直,比著各種手勢,取悅神及國王。 東門入口處有座兩層樓建築,它的圓形支柱有著古羅馬式的建築風格,是吳哥古跡中唯一的一座二層屋宇。旁邊緊鄰著一座露台,據說那把寶劍就埋藏在那裡了。圖片說明:聖劍寺

Roluos羅洛士群——

建於9世紀末,羅洛士建築群被人們稱之為高棉藝術的開端,吳哥王朝的創立者?^耶跋摩二世曾建立了數個首都,羅洛士是他建立的第二個首都,現存巴公寺、神牛寺、羅萊寺。Bakong巴公寺——

羅洛士群裡規模最大且最重要的寺廟,它曾經是城市中心的大型廟宇。

還未接近這個寺廟,先看見一汪碧水,岸旁郁郁蔥蔥地立著棕櫚、矮灌木和椰子樹,點綴著白色、粉色不知名的小花,一幢白牆紅頂房子掩映其中,好一幅溫馨風情畫……

穿過兩側繁花盛開的土路,一座青灰色石塔又出現在前面,層層平台橫向延展,一方塔寺高插入天空……,只是,在周圍僧舍、民居、小學校和眾多清掃、維護工人的包圍之中,感覺它不再那麼孤傲與神聖,有著與世俗千絲萬縷的聯系……

這是在暹粒參觀的最後一個寺,坐在頂層台階上,舉目四望,遠處綠波起伏的叢林,近處粼光閃閃的河水,耳朵裡不時聽到下面小學校裡朗朗讀書聲,而心裡,對歷史留給這個國家如此豐厚的饋贈有著無盡的慨嘆與留戀……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