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湖攬勝

作者: sz_1793

導讀石湖,乃太湖東北出水支岔, 在距蘇州古城西南約7公裡的上方山麓下。南宋著名田園詩人範成大(與陸游齊名)歸隱石湖,認為凡游吳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則與未始游者無異”(《重修行春橋記略》),故此歷來是太湖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現在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區,乃太湖風景名勝區十三大景區之一。 石湖原“南北長9裡,東西廣4裡,周20裡”(《吳縣志》)。相傳春秋時越大夫範蠡 ...

石湖,乃太湖東北出水支岔, 在距蘇州古城西南約7公裡的上方山麓下。南宋著名田園詩人範成大(與陸游齊名)歸隱石湖,認為凡游吳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則與未始游者無異”(《重修行春橋記略》),故此歷來是太湖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現在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區,乃太湖風景名勝區十三大景區之一。

石湖原“南北長9裡,東西廣4裡,周20裡”(《吳縣志》)。相傳春秋時越大夫範蠡在滅吳後,由此入太湖引退,故附近小鎮名蠡墅。湖東田圃相屬,湖西山巒起伏,群峰映帶。湖北渚是建於宋淳熙16年(1189年)、明崇禎年間重修的“行春橋”,以長八、九十丈堤岸與跨“越來溪”的高大的“越城橋”相連,遠眺如石梁臥波,往來游人如行圖畫間。

石湖西面所依山巒其首為上方山,又名楞伽山。山下楞伽寺,梁天監二年(503年)所建,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稱治平教寺(今治平草堂)。寺旁越公井,深不可測,為隋越國公楊素居此地於開皇九年(589年)所鑿,其水實為山泉,至今清澈甘甜,沏茶品茗不覺飄然若仙。山上楞伽寺,俗名上方寺,有七級楞伽寺塔,隋大業四年(608年)所建,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重建,其年代在蘇州諸塔中僅次於虎丘雲岩寺塔居第二。

上方山與石湖相互輝映,山顛寶塔尤為山水增色,遙望風景如畫,實為石湖風光點睛之筆。明袁宏道游完上方山把它與虎丘山相比,稱“虎丘如冶女艷妝,掩映簾箔;上方如披褐道士,豐神特秀。” 上方之豐神特秀實得力於石湖。在蘇州有每年農歷八月十八子時到石湖觀賞“石湖串月”勝景的習俗。所謂“串月”,是“月光初起入橋洞中,其影如串”(《清嘉錄》)。其時,石湖游船如雲,上方山游人如織,笙歌鼓樂,通宵達旦。月落日出,游船已稀,游人漸散,寧靜的石湖似乎也已沉睡。

最為難得的是與繁華的姑蘇城近在咫尺的石湖至今平日裡仍有著這分寧靜,因此到過這裡的都市人幾乎沒有不說“好地方”以至於不少人流連忘返。有變化的是如今的上方山已辟為國家森林公園,在山水之間又多了一個影視藝術中心——“吳越春秋”。現在這裡食、宿、行、游、購功能齊全,最適合度假休閑。到此湖光山色任君喜愛,游山玩水後登上靠在石湖岸邊的“石湖漁村”餐舟,品嘗石湖船菜實為一大樂事。據說江南船菜源於春秋晚期(公元前504年),吳王夫差與西施泛舟於洞庭太湖,時適八月中秋,明月、麗人、佳肴,吳王一時興至,乃命大臣伯觳移舟石湖,喚漁人盡獻新鮮魚蝦,令皰廚烹之,味極可口,因冠其名曰“江南船菜”,其歷史名譜如“太湖三白”、“家鄉鹹雞”、“糟螺絲”、“醉蟹”、“青椒藕絲”等,相傳乃西施親手為吳王精烹菜點。

“石湖漁村”餐舟,菜肴可口、環境殊勝,價格適宜。酒足飯飽之後沏上一杯“碧螺春”,憑欄遠目,悠悠煙水,淡淡雲山,泛泛漁舟,閑閑鷗鳥,盡收眼底。至若春和景明,則也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其喜洋洋者矣;若夫霪雨霏霏,則也會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這不是登上岳陽樓的範仲淹嗎?蘇州籍歷史名人範仲淹五十七歲時在《岳陽樓記》中道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千古豪言前說:“余嘗求古仁人之心”。到過這裡人們或許會想:範仲淹對洞庭湖抒發的這份情懷會不會早年就有了呢?這個“嘗”字,其時間會不會是早年他在蘇州成長、中年在蘇州為官時?而地點會不會就在石湖,就在這石湖岸邊的扁舟之上?朋友,面對此時此地、此情此景,難道你不想說:“噫,微斯處,吾以何去”嗎?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