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旅行的成敗與否、精彩程度直接與行前的行程、線路計劃的周密程度直接相關,這是別人的經驗,也是我的感受。太行山古稱大形山(《列子》謂之大形山),其頭枕京都,腳抵黃河,縱貫南北、逶迤八百裡。太行山脈宛如一對張開的巨大臂膀,緊緊將燕趙大地攬入了自己的懷抱。那寬厚、博大的胸懷,深深感染著華北、晉北地區的百姓。有人說,讀燕趙文化不可不讀太行山。於是,帶著崇敬,我深入了太行山腹地,真切體驗到了太行最真實一面,也獲得了相當價值的行游信息。盡管我對此行的目的地既熟悉又很陌生,但我還是懷揣著陽光般的心情,踏上了陽光一樣的旅程。之前的我,總是習慣地認為:對於旅行者,太行山的魅力和名氣遠不及名山大川,只是一個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域,而無甚風景,倒是有個西柏坡,才使得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旮旯被世人所知曉。總的來說,這一地域還是屬於人文風格,在此後的幾天所見所聞更加印證了我之前對它的印像。在路上
從北京駕車去太行山,首先需要到河北平山縣,因為只有進入平山縣西部的山區,才算真正意義上進入了太行山的腹地。車子過了石家莊,剛接近平山時就從分省旅游地圖上獲得了一些歷史人文景點和休閑去處信息,如:抱犢寨、毗盧寺、黃壁莊水庫、平山溫泉、掛雲山等等,不過,我對這些著名風景仍舊提不起興趣,還是堅持中途不停車,直接向太行腹地進發。平山是個旅游資源大縣,從旅游局長展示給我們看的——密密麻麻的平山旅游景點分布地圖上,就能看出,在這段長度僅僅二百余裡、橫跨了兩省四縣(山西省五台縣、河北省平山縣、靈壽縣、阜平縣)的太行山脈中,不僅彙集了諸多歷史名勝,同時,在這段大山裡更深藏著許許多多不被外人所知的人文風景。房頂安了排水溝過了古月鎮,接近天桂山時,路兩側的民居建築顯然與平山縣城周圍的農村有了很大不同。一改華北地區建築風格:穹隆式的院門、房門,像極了陝北窯洞民居;而房檐、門楣和窗欞的木質紋路簡潔大氣,非常漂亮;最不尋常的是當地家家戶戶的房頂上都用灰漿抹出了接排雨水用的排水溝,雨水就是順著房脊一道道溝渠直接流到房檐處。大山深處有人家汽車安靜而平穩的行駛在太行腹地,耳邊不時傳來鳥鳴、犬吠、牛哞和街上老鄉們誇張的笑聲。進入山區地帶,你看到的將是華北地區最本原的村莊:一個個小村莊仿佛上蒼滴落的眼淚一樣,灑落在太行山的山溝溝裡,矮矮的土地廟、粗碩的大樹、青色的炊煙,加之有了溪水的襯托,顯得更加溫婉而干淨。與大山相依相伴的民居,多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灰色的土牆、黑色的房頂,在炊煙裊裊的黃昏時分,仿若想像中的田園夢境。汽車有意慢慢穿行在村莊與村莊之間,享受這華北地區罕有的世外桃源。經過一處田地,衣著樸素頭頂羊毛肚頭巾的老漢正在地裡忙著點種芝麻。我們向他提出了拍照的請求,他欣然同意,但一再強調“眼睛不好看,不能照特寫”。老漢很配合地擺出了各種Pose。但我發現,老漢在“作秀”的時候,就連最基本的農活姿勢都不似之前了——手腳有些順拐,呵呵。山區裡的道路和老鄉們基本的生活狀況雖然已經大大改觀,但仍就顯得比平原地區差一些,當然這也和山區的地勢環境等客觀因素有關。由於交通不便,電力工程車無法開到山腰上的電線杆處,維護電纜的小伙子們,只得扛著大團的線纜和維修工具負重爬上大半天,去山上維護、架設通訊、電力設施。財富啊財富!太行山到處都是寶,中國有句老話說得好:靠山吃山。沒錯,太行山老區的百姓就特會“吃山”。除了農耕農作、牧畜之外,礦業也是這裡百姓至富的保障之一:優質的花崗岩成就了多處大理石礦山和工廠,比較集中的是在駝梁山的那道梁子(就是前文提到的中山王所駐軍的那片山頭),無論男女,家家有人在礦上或大理石廠裡工作。脫了貧的百姓,如今也看上了免費衛星電視節目。僅這方面,顯然比我們城裡人獲取特殊信息更加快捷優越一些。據說:他們使用的“鍋形”衛星電視接收器,可以收看很多國外電視頻道,尤其是阿拉伯地區電視台。據說“美伊戰爭”時,村民下地回來後,總是一邊吃飯一邊收看卡塔爾半島電視台的新聞直播節目。當問及對生活娛樂方面還有什麼不如意的時候,有人說“到也沒什麼……如果國產電視能再多一些頻道設置就更好了”。魅力無窮的太行山還擁有著很多值得驕傲的財富,比如植物。太行山的植物花草產生的價值,也同樣在養活著許多人,養蜂人就是一例。在這裡的山路兩邊,分布著許多的蜂房。養蜂人多來自江西、四川等省,當然也有一些本地人,他們常年駐守在這片大山裡,隨著季節、花期的不同而定向“遷徙”。本想買些沒有經過加工的天然蜂蜜,結果詢問養蜂人後才得知,最近兩個月的雨水太多,槐花開得不旺盛,所以產蜜特少。當時聽到這話以後,首先是遺憾,之後是氣憤:為什麼這裡與北京只相差300公裡,天氣氣候就差那麼多,1、這裡涼快不說,2、單說雨水就比北京不知多了多少倍,北京1-5月份的總降水量也只有區區9毫米,而這裡卻過剩。帶著忿忿告別了養蜂人繼續趕路,剛與朋友們說著我的不滿,剛才還陽光明媚的天氣轉眼就大雨滂沱,而且這雨也氣人,一直追著我們走,我們走到哪裡,哪裡就是干的,離開哪裡哪裡就是濕的~~~路上的風景
車行一路,伴隨著綿延流淌千百年的滹沱河河道和兩岸的古村落一路下行。帶著“八百裡太行六百道彎”的體驗,經過了數不清的小村莊,終於找到了這個大山深處的“香格裡拉”。這是華北泉水最豐富的地方之一,所經之地,無不泉水汩汩、植被茂密、負離子值充足。水伴著樹,樹倚著山,山鄰著水,白樺、紅櫟、黃楊和許許多多叫不出名字的低等植被,把這裡渲染的無比絢麗。山口處,小河環流而過,河裡是大大小小的卵石——這是典型的太行秀色。此時,正是山裡農忙的時節。在遼闊整齊的麥田裡,許許多多的老鄉正在辛勤的勞作,有的耕田、有的點種、有的施肥,好一片熱鬧繁忙的風景。胸懷寬廣的太行山,以博大的包容性養育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而人們也在辛勤耕耘這美麗的太行山。歡迎與太行山有興趣的驢友交流
MSN :nickcui2000@hotmail.com (揚子) 歡迎到我的博客坐坐 http://blog.***/c_3000/2006/06/06午 於北京 小馬廠

(寧靜的太行山小山村,環境幽靜、人們善良淳樸。)

(點種芝麻的老漢,並沒有發覺有人在一旁給他拍照,正全神貫注地耕耘著自己的小田地)

(點種芝麻的老漢,透過編筐,你能看到什麼?太行深山裡人們的勤勞!)

(太行山的農耕時節)

(登單車的山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