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星空-西安游記(六)

作者: 無邊落木

導讀下一站是有世界第八大奇跡和西安的名片之稱的“秦兵馬俑”。我們先把時間推到1974年以前。據說現在我們發現兵馬俑地方以前是一片荒地,許多人不斷地嘗試著去這裡種點什麼莊稼之類的東西,但是一直沒有好的收成或者是干脆種不活。後來更干脆把這塊地方作為墳場了。現在我們明白了,因為這下面是兵馬俑,下面是空的,所以留不住水份等東西,所以上面是寸草不生的 ...

下一站是有世界第八大奇跡和西安的名片之稱的“秦兵馬俑”。我們先把時間推到1974年以前。據說現在我們發現兵馬俑地方以前是一片荒地,許多人不斷地嘗試著去這裡種點什麼莊稼之類的東西,但是一直沒有好的收成或者是干脆種不活。後來更干脆把這塊地方作為墳場了。現在我們明白了,因為這下面是兵馬俑,下面是空的,所以留不住水份等東西,所以上面是寸草不生的,自然也就變成了一份荒地。而後來把這塊地作為墳場,我覺得作是很有戲劇性,看來歷史注定這塊土地是留給逝去的人的。我覺得那些逝去後埋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應該感到無比的榮幸,因為他們的下面有千軍萬馬在保護他們,而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是他們在陰間的鄰居。在離74年相對近一點的日子,住在附近人的偶而已有下面挖到秦俑的頭等之類的東西,但是當時的村民一直以迷信的方式來解釋這個問題,他們認為這個地方一定有鬼,有鬼才會使這片土地變的沒有一點生機。所以他們一旦挖到這個頭像,就把它掛在樹上,在用木棍打碎。可惜!可悲!可嘆!這種處理方式對我們現在人來說近乎瘋狂或者比這個更嚴重,反正我找不到更合適的詞來形容這種行為了。我們不說別的,當從經濟價值來說,他們一棍敲碎的不是陶制頭像啊,而是黃金啊,價值連城啊!可惜歸可惜,畢竟我們還有更幸運的事。那就是1974年的嚴冬,一群村民,一群為了找水而掘井的村民,一群為了找水而再次來到這片早無生機的土地上掘井的村民。當年他們還是按以前一樣挖井,而且熟練程度相當高了。因為那時臨憧那邊缺水非常嚴重,他們已經挖了好多井了,不到萬不得已我想他們不會選擇這片荒地來挖的。當他們挖到離地面一定距離時,他們突然看到一個陶制的人頭,當時誰也不會想到,他們這一掘居然能掘出一個震動世界的秦俑來。因為西安這片土地隨便一挖就能挖個文物來,所以當地人可能對這個也習以為常了。但是隨著他們繼續往下挖,他們越來越清楚的看到一個與真人大小的陶俑。這下他們可耐悶了,可能他們也開始意識到這一個井可能挖出來大問題了,最後的結果大家現在都看到了。這裡還有二個問題很有意思,一個是我不知道是巧合還是這些挖井人具備專業水平。如果大家去過兵馬俑一號坑的都會看到,入口的左邊有一塊牌子標識著當初挖井的位置。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心過這井的位置,它的位置在一號坑的正東南角。這個位置真是太有意思,我估計比我們考古隊員有備而來的挖還要精確。也許過了二千多年,秦始皇想要自己的得意之作想展示出來給大家看了。第二問題是因為當初挖井的肯定不至一個人,所以誰是第一個發現兵俑的人聽說是爭論了好長時間。本來挖井就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要說誰第一個發現的,這個判斷起來就不大容易,但是這個必須搞清楚,這關系到極大的利益,說不定能跟秦始皇一樣名垂千古呢,並且能帶來源源不斷的經濟利益。現在如果去兵馬俑或者是秦皇陵一定會有介紹買書,並會告訴你上面有兵馬俑發現第一人的簽名。我對誰第一個發現秦俑不是很感興趣,聽多了也知道姓楊。因為我認為就算是你第一個發現了秦俑,那也只能說明你的運氣好,說的玄勿點是上輩子修來的。剛好是讓你去那個地方去挖井,也剛好是讓你鏟到那撥土。真正要寫兵馬俑的時候,我倒覺得沒有太多的可以寫的了。因為現在介紹兵馬俑的東西太多了,不管大家有沒有去那裡,多多少少都有所了解。而且現在裡面也允許拍照了,更多圖像資料傳入了民間,所以秦俑的神秘感想對越來越小了。但是我覺得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當你一進入一號坑的那一刻,那種感覺是無法形容的,我的感覺是感到太不可思議了,太偉大了,以後我一共從一號坑大門進去了三次,感覺都很不錯。相對來講二、三號坑就沒有這麼雄偉了,所以建議去的時候先去一號坑。還有就是兵馬坑,也是很震憾人心的,也是不得不去的地方。去臨憧的路上,我就注意到一條標語“先拜皇陵,再看兵馬俑”。我們剛好相反,從兵馬俑出來,驅車往回走五分鐘就到了秦皇陵。其實剛才在去兵馬俑的路上我已經看到過秦陵了,所以它的神秘感已經早就消失了。但是我看到的跟以前在電視上、書上介紹的不一樣。也許我們是冬天的緣由吧,整個皇陵很少有綠色,一派墨綠色,再加上許許寒風,更顯得蒼涼。如果沒有人告訴你這是秦皇陵,我想你也最多會把它當成一個小土丘吧。但是當你知道這原來是一片平地,是當年動用幾十萬人,歷經三十七年建成的皇陵,當你知道這下面躺的是令無數中國人為之驚嘆的秦皇贏政的時候,你的心情會是怎麼樣的。你是否看到二千多年前,在你腳站的這個地方有無數人在無日無夜的修陵,你是否聽到聲聲的軍官的叫罵聲和無數的勞動人民的哀叫聲。我們想自己是多麼的幸運啊,能自由的進入和離開秦陵,如果是在二千多年修陵的時候,我們所站的地方已經是整個龐大的陵園的核心區了。能有幾個人能進入到此處呢,更有多少人後來又能活著離開這裡呢。我同學有個愛好,每到一個皇陵,如果有機會的話,他都要爬上去看看,不知道他是不是有把歷代皇帝踩在腳下的快感。他問我爬不爬,我想這次來西安我一個皇陵都沒有爬過,這個是最後一個,如果這個不爬就沒有機會了,再者我也想看看秦皇陵到底是何等的壯觀。據史書記載秦始皇陵原有一百五十多米,經過二千多年的風吹雨打,現在差不多只有原來的一半了,也就是只有七十六米了。陵墓的中間被人為的開辟出一條石階路了,陵頂還人造了觀景台,陵園上種滿了石榴樹。我覺得這裡倒蠻像個果園的,倒找不到秦皇陵的樣子,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啊!登上陵頂,舉目四望,果然氣勢磅礡。後面是前面提到過的驪山。我覺得唐朝的帝皇比秦皇聰明多了。秦皇生前一生征戰,死後把自己埋在驪下腳下了,而唐朝帝皇直接把玩樂的地方建在驪山腳下了,死後卻葬的離驪山遠遠的。左邊是一片空曠地,右邊就是剛才說的兵馬俑,前面也是一片空曠地,因為當天天氣灰蒙蒙的,所以看不到很遠,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這空前的不遠處應該有一條河的,因為古代帝皇喜歡把自己葬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山有了水自然也不會太遠的。站在秦陵頂上,想想自己腳下踩的是秦始皇和他無數的寶貝。我立馬就有點心虛,想馬上下來,因為我想無論如何我是沒有資格站在這上面,其實不光是我,是自他後的所有人都沒有資格站在他的陵上。我唯一對的起的是手中的這張門票。這裡也有一個有趣的問題,我們知道自古到今,一般大家能找到的帝皇的陵墓基本上都被盜過,但是有二座很有名的帝皇的陵園都沒有被人盜過。一個是秦始皇的還有一個就是上面介紹過的武則天的乾陵。後者不是沒有盜,是多人多次想盜取,只是找不到墓口所以沒有盜成。面前者呢,當年項羽一把大火把秦始皇陵燒了,為什麼沒有去挖掘呢。看來項羽只有燒東西的愛好,看到一個東西第一反應就是燒,阿房宮如此秦始皇陵也不例外。至此,這次西安之行的一些見聞終於寫完了。也歷時二個多月,中間有工作學習任務較重之因,也有自己惰性之由。現想把以前會過之地再回憶性的寫一些東西出來,在以後並形成一種習慣。我現回想旅游的最大的悲哀莫在於“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景點拍照、回家啥也不知道”。在每次游玩回來一定要寫東西。同時也希望如果大家能在看完我的一些介紹後自己親自到西安去看看。



(兵馬俑)



(銅車)



(秦始皇陵)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