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天一閣

作者: 天下第73

導讀寧波出差多次,卻都沒有游覽過這個城市,總覺得心有不甘一樣,因為對這個城市還是很有好感的。但凡有文化底蘊的地方都會有一種平和簡潔的氣氛,讓人心緒縹緲閑散,這是一種福氣 。 ========================================== 周五,雨。 下午天色陰沉,悶熱潮濕。心裡面就有點渴望早點去天一閣,就好像那裡氣溫能低兩度一樣。寧波天一閣的名頭其實是去年看了余秋雨TX一篇 ...

寧波出差多次,卻都沒有游覽過這個城市,總覺得心有不甘一樣,因為對這個城市還是很有好感的。但凡有文化底蘊的地方都會有一種平和簡潔的氣氛,讓人心緒縹緲閑散,這是一種福氣 。

==========================================

周五,雨。

下午天色陰沉,悶熱潮濕。心裡面就有點渴望早點去天一閣,就好像那裡氣溫能低兩度一樣。寧波天一閣的名頭其實是去年看了余秋雨TX一篇小文後才知道。就像陳逸飛把周莊弄得海內外聞名,老余頭一篇文章也讓天一閣從文化圈走出來,成了普通人心裡的一種情結。那篇文章上下求索窮其古今歷史,把天一閣的坎坷嗟嘆到綿長悠遠。

於是就很想去看看,晚上回上海,只有走馬觀花般走過。

天一巷,古樹環圍,青磚黑瓦的小屋排列指引著視線。

天一閣就在天一巷的盡頭,很沉穩的一座園子,遠遠一看就喜歡了。

走進去頓覺安靜,不知道是不是重重院落鎖住了外面的喧囂,我反正把那些雜事都留在外面,僅帶著一個蒙學小童的心走進去。很讓我高興的是,這段時間裡也沒電話....

天一閣的主人是明嘉靖年間的範欽,號東明。嘉靖十一年的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素喜藏書於東明草堂,後來在月湖邊開池建新樓。取易經“天一生水,地六成義”一語,乃是水能克火的含義。因此天一閣樓上一大間,下面分割六小間,合了原意。

這裡經過多次重修,明顯是精心照料,干淨純粹。顯得很有大家風範,不愧是寧波最重要的文化根基。

園子分東園,南園。天一閣是重點,其他則是蔓延開去的陪襯。東園雅致,南園疏朗。給我最深刻的印像就是那滿院子的青苔,鋪天蓋地的,濃濃密密。連石凳石牆都爬滿了青苔,上了房入了地,最後連明池裡面也都染了。綠色壓過來並不覺得擁擠,反而讓我覺得平靜。身邊一片修竹,風來鳥語,主人實在是太會享受了。有書韻,有閑情,在這種地方藏書讀書定讓天下讀書人艷羨不已。

天一閣能保全430年,得益於範氏宗族歷代的嚴防死守。外人不給上去,族人也難得上樓開書櫥。有子孫敢於把書籍散失變賣的,罰不與祭---等於不認這不肖子孫。饒是如此,也由於戰亂動蕩,藏書從七萬多卷凋零到如今的萬卷左右,並且還殘破不全。第一個登上天一閣的外族人黃宗羲說過“讀書難,藏書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多少經典古籍,多少前朝舊事,或許就隨著塵土戰火一並消散,再也不能復原歷史,這是歷史的缺憾,也是一種宿命。

隨處走,買了一本《風雨天一閣》,准備留在火車上看。始終覺得,天一閣代表著一種堅韌,仿佛是中國讀書人的那種倔強。想拉著傳統的衣襟都覺得很難,已經浮躁了很久,心裡怕了,覺得沒分量。當走在天一閣,空氣中有一種淡淡的檀香味,那是書香,那是夏的留香。“山中雲在意入妙,江上風生浪作堆”,於是一切一切的煩悶頓挫,都一點一點消化了。


精選遊記: 寧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