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媽媽,我們來了...(寧波像山中國漁村)

作者: 如鷹展翅上騰

導讀女兒早就嚷嚷著要去海邊游泳了。而我又是一個耳朵根很軟的媽媽,女兒的快樂絕對是擺在第一位的。於是,在五月下旬的一個周末,我們收拾好行裝,便出發去了嵊泗海島。豈料天公不作美,剛到碼頭,就聽見廣播說,因為大風,停航了。——失望之余,我們只得調頭去了蘇州。終於又迎來了上海第一個非國定假日的“黃金周”,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怎能錯過。為了女兒, ...

女兒早就嚷嚷著要去海邊游泳了。而我又是一個耳朵根很軟的媽媽,女兒的快樂絕對是擺在第一位的。於是,在五月下旬的一個周末,我們收拾好行裝,便出發去了嵊泗海島。豈料天公不作美,剛到碼頭,就聽見廣播說,因為大風,停航了。——失望之余,我們只得調頭去了蘇州。終於又迎來了上海第一個非國定假日的“黃金周”,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怎能錯過。為了女兒,我這個“菜鳥”媽媽,再次出現在“網”上,大肆搜捕著有關海邊的資料。發現很多去過嵊泗的人,對那裡的評價並不如人意。於是,放棄了去嵊泗的打算。查了一上午,好像都沒什麼收獲,因為能去的海邊很多,海南島、鼓浪嶼、大連、青島……但囊中羞澀,我們又想五天裡都在外面,所以只能再搜搜看了……哎呀,在攜程網的精彩照片分享區裡,我看到了一張標著“寧波石浦——中國漁村”的照片,我只覺得眼前一亮,就在那一剎那,菜鳥媽媽笑了……接下來的事就是去上海火車站買車票(大人54元,小孩28元),以及准備游泳衣和救生圈了……6月14日,周三,小雨轉陰。中午11:05,我們乘上了去寧波的T743火車,因為“黃金周”的緣故,沒買到座位票,不過我們不怕,滿懷信心的相信我們一定能挺住,站到寧波。果不然,車開沒多久,就有好心人願意讓女兒沾點邊地擠著坐,車子過了杭州後,明顯空起來,於是我們舒舒服服地坐到了位子,一路順利抵達寧波。那時是北京時間下午3:30,行程3個半小時。出了站,天空下起中雨,幸虧我們有備傘,所以就在周圍很多人狼狽地躲雨下,很泰然地走出了寧波站。有一位天使已經事先為我們訂好了房間,於是我們沿著寬敞而美麗的共青路,緩緩散步至賓館。這時雨也停了,走了沒多舊,便到了雲海賓館,因為是新裝修的房間,顯得整潔而舒適,我們剛洗完澡,就接到天使的電話,還為我們訂好了晚餐呢!我們飽餐了一頓後,便步行去了寧波的“人民廣場”——天一廣場,那裡以放水幕電影而出名。聽說只有到周末才放水幕電影,不過我們還是覺得很開心,因為我們欣賞了那裡令人眼花繚亂的霓虹燈,變幻莫測的噴泉,還有周圍雄偉的天主教堂。睡了個好覺,第二天八點多起床,天使又為我們訂了自助早餐,我們又美美地飽餐了一頓,就出發去寧波火車站買好了18號回家的火車票,還去了馬路對過的汽車南站,買好了11:05去石浦的車(去石浦的車每隔20分鐘就有一班,還是很方便的,大人36元,小孩18元)。很新的空調大巴,帶著我們出發了,車上還放了一部成龍演的片子呢。不過,我們可沒心思看,我們一路不停地用鼻子去嗅窗外的空氣,只聽女兒不斷地叫著:“媽媽,我聞到海的味道了,越來越濃呢!”雖然知道那不過是她的心理作用,因為車子要開兩個半小時才到海邊,不過,我還是應和著,說:“恩,好像是有一點鹹鹹的味道了……”我們經過了五個隧道(足以證明我們一路真的沒打瞌睡,呵呵),兩個小時零二十五分(提早了五分鐘),來到了石浦東站。出了車站,我們先去了候車大廳的服務處,問了值班的阿姨,原來去中國漁村沒有公交車的,只有坐出租車,十元錢。問清楚了,我們便胸有成足地走到站外門口的一輛出租車前,告訴司機我們要去漁村。不料,對方說:“十五元”?!“咦,裡面不是說十元嗎?”對方看我們這麼有把握,就改口說:“好啦好啦,就十元吧,上車吧!”我和女兒擠了擠眼睛,會心地對視了一下,就上了車。——哎,人心真是詭詐呀!快到漁村時,這位司機叔叔又說:“如果你們自己進去,要買60元一位的門票,我帶你們從側門進,一人只要30元。” 還有這事?!只見他打了個電話,然後把我們帶到側門,和門衛嘀咕了幾句,門衛真的就示意我們進去了呢!我們就這麼進來了,陣陣海風撲鼻而來,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大海,還沒等我回過神來,女兒就像一只葬身花海的小蜜蜂,不停地在我這個大荷花媽媽旁邊飛舞著:“我要下海,我要下海!”這說下就下呀,我們立刻在海邊找了個稍干的海灘,拿出事先准備好的一次性桌布,女兒以驚人的速度換好了游泳衣(好家伙,平時看你做作業可從來沒這麼爽氣呀!),我也不落後,稀裡嘩啦把救生圈給吹好了。女兒立即奔向了大海,還回頭催我也快下水!看她那麼忘我,那麼開懷,我覺得好自豪,這個全職媽媽真的不是吃素的!因為那天是陰天,室外溫度也就二十幾度,水溫也就二十出頭一點吧,不過等下水了,還真不冷。也因為還沒到旅游旺季,所以海邊人也不多,下水的就更少了,水也淺,離岸邊100米開外了,水深也不過1米。女兒坐在救生圈裡,兩只手臂上還套著充氣墊,隨著海浪的起伏,嘻嘻哈哈,一點都不怕似的,玩得十分盡興。我們見天黑了,才離開了海灘。這裡有淋浴房,每位十元,我們便去了衛生間,那裡免費,水也很大,就用毛巾沾水龍頭裡的水,給女兒衝干淨了,又用自己帶的毛巾毯擦干。走出漁村就該去找住的地方了,之前有去漁村裡唯一的一家太平洋大酒店問過,一晚上330元,這麼貴的房間顯然不適合我們。好在漁村外面私人開的賓館也不少,我們先問了一家比較靠近大路的賓館,標准房,開價150元,還到120元,我們還是覺得貴,於是又向比較裡面的賓館走去。來到一家叫“沙樹賓館”的,只見服務台裡有一個小哥哥在玩電腦,一問,原來是老板的兒子,讀小學六年級。因為爸媽出去喝喜酒了,所以他“值班”,這下可有戲了,我那讀小學兩年級的女兒便和小哥哥“討價還價”起來,開價120的房間,最後以80元成交!(後來得知,當天晚上小哥哥被爸爸媽媽狠K了一頓)不過,為了減輕小哥哥的”罪責“,女兒答應回了上海,讓”大荷花媽媽“在網上幫他們好好介紹介紹的。房間很干淨,也挺大的。從房間的窗戶望出去,就是漁村,有海有山,這讓我想起一部美國片子《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本來說好第二天4:30起來看海上日出的,但因為半夜一直在下雨,我們就和著外面海浪的聲音,雨的聲音,還有獅子的吼叫聲(漁村裡有一個馬戲團,裡面養的獅子)一直睡到9:00。樓下勤快的女主人早已為我們預備好了早餐,有豆漿、稀飯、油條、鹹鴨蛋、淡鴨蛋、花生米、榨菜絲,還有用紅糖做的饅頭,好豐盛!吃過了早餐,我們在老板娘的帶領下,又去了漁村,這次連一分錢都沒花,門衛就讓我們進去了。這次我們除了下海游泳,還發現每當海浪衝上岸後,沙灘上會有許多的海瓜子。我們便用一個果汁瓶,盛了些海水,來抓這些小小的海瓜子。真是很奇妙,一定要等一波浪退下另一波浪還沒上來時抓,這些小東西很會鑽沙子,如果動作慢一點,它就鑽到沙子底下了。沿著長長的海岸線漫步,我們還發現了一處淡水,好像是從山上流下來的。這些涓涓細流順著沙子,漸漸流到海裡。而在這些細流旁邊的沙地上,有好多黃豆般大小的洞洞,不時有很小的螃蟹從這些洞裡爬出來,飛快地鑽入旁邊另一個小洞裡,我們看見螃蟹真的是橫地爬的。晚上回賓館的時候,看見一個老伯伯在賣水果。哇——好新鮮的水果,老伯說楊梅是後山上剛摘的,桃子和荔枝也是自己家種的。我們買了一些帶回房間吃,真的好吃,那是在上海從來沒吃過的。晚上看了會足球就睡了。第三天早上外面有霧,所以還是沒看到日出。不過,還是吃了好吃的早飯,在小哥哥的陪同下,再次免費去了漁村。因為下午就要離開,所以我們玩了兩項花錢的項目:騎馬和水上三輪車。一位河北來的小伙子牽來了一匹高頭大馬,女兒被抱上去了,小伙子則坐在後面護駕,在海灘邊騎一圈20元。看著他們遠去的背影,聽著馬蹄在沙灘上發出的噔噔聲,我覺得好像進入了好萊烏的實景拍攝地,尤其是女兒的一頭烏黑的長發,在潮濕的空氣中飄灑著,後面還坐著那麼粗曠的一位”西部馬仔“,真的是很浪漫呢……水上三輪是半小時五十元,不過因為那天游人比較少,推我們下水的老伯伯說,我們高興的話隨便玩多久都可以。於是,我們先把車一直踩到了圍護攔的地方,大概離岸也有四百米吧,接著便在女兒的精心策劃下玩起了”衝浪“——就是把車踩到浪尖上,然後等著一陣大浪過來,把車舉起來又放下來,浪花則把我們渾身都噴濕了。因為有點兒暈船,我早已力量不支,兩手緊緊抓著欄杆,只聽見寶貝衝浪高手在那兒興奮地大喊:“爽啊,好爽!”還故意把"爽"字發成了"suang"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我們終於離開了沙樹賓館,熱心的老板娘又幫我們叫好了出租車,因為回程要繞一下,所以車費是15元。回到石浦東站,我們買了2:40回寧波的車。上一班是1:50,據司機說,如果嫌等候時間長,可以先買去丹城的車,因為丹城是縣城,石浦是小鎮,丹城每隔五分鐘就有去寧波的車。ANYWAY,我們還是順利地回到了寧波南站,時間是5:10,正好兩個半小時。天使這次給我們訂的是更高級的富邦酒店(標房438元),就在車站對面。我們住在十八樓,從窗戶望出去,剛好是素有寧波西湖的月湖。洗涑完畢,我們又去酒店一樓的自助餐廳享用美食(每位68元),女兒吃得好高興,只吃到小肚子滾圓,好像塞了一個小枕頭一樣。我們從酒店出來,直接步行去了天一廣場。剛好那裡在放水幕電影。哇,這下可開眼界了。原來,他們用很直很細又很密的水柱,形成了一道幕布,然後就在那上面放電影。只可惜放的是鄭伊健演的娛樂片,又沒有聲音,所以不精彩。還好只放了一刻鐘,接著在廣場的另一頭傳來了音樂聲,大家都湧了過去,只見噴水池裡的噴泉和著激昂的音樂跳起舞來。更精彩的是,還在上面用激光放起動畫片來,真是很棒!睡了一個懶覺,我們終於乘上了10:35回上海的火車。在車上我們一邊打著瞌睡,一邊回味著這次難忘的旅行,回憶著那清澈的海水,那些好鮮的海瓜子,那細軟的沙灘……期待著下次再去


(中國漁村的海灘)



(海灘邊山上的別墅)



(我們所住的沙樹賓館(到是還不錯,呵呵))


精選遊記: 像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