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新英格蘭

作者: ychang

導讀提到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 大家都知道麻省理工學院, 哈佛大學, 五月花號的登陸地樸茨茅斯, 耶魯大學等等. 仔細一看, 那些地方都在沿海, 靠著大西洋. 這不奇怪, 那裡是所謂新英格蘭的發祥地, 故土英格蘭的影響也較對美國其他地區為深, 歷史的淵源也更長. 正因為如此, 新英格蘭的文化教育事業也遠較美國其他各州發達. 麻薩諸塞斯州更是全美國文化程度最高的州. 其實, 新英 ...

提到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 大家都知道麻省理工學院, 哈佛大學, 五月花號的登陸地樸茨茅斯, 耶魯大學等等. 仔細一看, 那些地方都在沿海, 靠著大西洋. 這不奇怪, 那裡是所謂新英格蘭的發祥地, 故土英格蘭的影響也較對美國其他地區為深, 歷史的淵源也更長. 正因為如此, 新英格蘭的文化教育事業也遠較美國其他各州發達. 麻薩諸塞斯州更是全美國文化程度最高的州. 其實, 新英格蘭的內陸, 新罕布夏爾, 佛蒙特, 還有麻薩諸塞斯州的西部, 靠近紐約州一帶, 也是人傑地靈的地方. 那裡山巒起伏, 田園優美, 文化氣息也相當濃厚. 如果說波士頓沿海一帶藏龍, 那裡就當然是臥虎了.一. 馬克.吐溫故居七月下旬, 孩子們從夏令營回來, 還有暑期的後半段需要消磨. 我們決定驅車北上, 重游新英格蘭. 說重游是我們以前多次到過新英格蘭, 說北上是指沿91號公路縱貫康乃狄克州, 而不是沿95號公路東進.既然是縱貫康乃狄克州, 就決定順路再訪問一下文豪馬克.吐溫的故居.位於康乃狄克州首府哈特福德西邊的馬克.吐溫故居, 我已經訪問過多次. 每次訪問, 都有不同的收獲. 這一次去, 是因為得知新開辟了一個博物館. 我估計這博物館不會給人太多的驚喜, 因為原來的故居就是一個很好的博物館. 這馬克.吐溫博物館就蓋在故居的旁邊, 一幢新式建築, 比作家的故居遜色不少, 真是有點兒畫蛇添足. 不出我所料, 裡面的展品也是乏善可程, 有點兒為博物館而博物館的味道. 說它是博物館不如說它是作家事跡陳列館, 因為真正有紀念意義的東西是那故居, 而不是什麼新修的博物館. 作為一個作家, 馬克.吐溫的真正價值是無形的, 是精神的, 來這裡, 是想親身感受一下作家的過去和生活, 而不是要看什麼稀奇東西. 更糟糕的是, 有了這個博物館, 參觀的門票就加了價, 這就令人懷疑這博物館到底是要宏道還是要創收了.不過, 玻璃櫃下的數扎作家手稿還是令人深思. 你也許可以從作家的字跡裡看出他的涵養, 學識和情操. 在電腦鍵盤流行的今天, 這些遺物就更加可貴. 馬克.吐溫所在的年代, 打字機已經很流行. 他自己還投資了巨額資金去開發一個所謂的自動打字機. 那東西由鋼鐵所制, 重達數噸, 完全是個大白像, 至今還放在故居裡. 可見巨人也有投資失手的時候. 他另一項投資則高明得多. 馬克.吐溫先生擁有哈特福德的第一條私人電話線. 當年的電話是那樣珍貴, 還要在那舊居裡特別造一間電話室. 據稱馬先生打電話時, 全樓都必須噤聲, 因為話筒裡的聲波是那樣的微弱, 一不小心, 就可能遺漏掉出版合同裡的一個重要細節. 打字機還好, 對手稿的衝擊沒有後來的電腦那麼大. 因為打字機速度慢, 又比較笨重, 許多作家都是先寫好後再請人打印. 不像我們今天這樣直接在電腦上邊打邊改. 尤其是今天的本本電腦, 比一本書還要薄. 裡面又裝又寫, 又可聽還可看.雖然如此, 這馬克.吐溫博物館的佈置和裝飾還是稍微可看, 再加上向導的耐心講解, 對小孩子們復習功課大有好處. 也許是美國國力雄厚的緣故, 這博物館不像杭州西湖旁邊的蘇東坡博物館那麼寒酸. 雖然我竊以為蘇大學士的文采風流遠遠不是這位密西西比河上的見習水手所能望項背的. 那 “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不是那在船舷邊上喊 “水深一碼, 水深二碼” 的毛頭小伙寫得出來的. 可惜如今是英文強勢世界. 成千上萬的中國人都在讀馬克.吐溫, 而知道蘇學士的美國人恐怕過不了百.參觀完博物館後當然要去故居看看. 如果算上這一次, 馬克.吐溫的故居我來過四次了. 上一次帶孩子們來時, 他們還小. 只可以用照片提醒他們. 這一次, 他們到了馬克.吐溫故居的坡下, 舊地重游似的, 自己就沿著階梯跑上去了. 還挺自豪地宣稱, 這地方我以前來過. 可不來過嘛.



(馬克.吐溫故居)

盛夏的訪客不多, 大概游人都到海濱湖邊去了. 因此, 一位親切的導游只為我們一家四口講解, 是以前跟團體導游所享受不到的. 加之孩子們大了, 開始接觸美國文學, 對作家也不那麼陌生, 問題也多了起來.

走進大廳, 看見那些古色古香的陳設, 孩子們一下子想起數年前來這裡他們獲獎之事. 那一次, 游人眾多, 一位導游為了鼓勵小游客們的興致, 要他們記住整座房子中, 一共有多少座壁爐. 兒子記得是十八座, 女兒小一歲, 卻說是十九座, 但是她卻不肯大聲說出. 結果兒子放棄了自己的數目, 大聲報出女兒的, 反而得了獎. 當時女兒一點兒不開心也沒有, 反而替他哥哥高興. 如今他們想起了往事, 女兒恨恨地說, 那是我的數目, 她哥哥說: “SO?” 這覺悟來得太遲了.屋子裡有這麼多壁爐並不令人費解, 新英格蘭的冬天可是相當寒冷. 想當年, 沒有暖氣, 作家就靠著這些壁爐在新英格蘭的寒冬中寫作了十七年, 給人類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由於冬季漫長, 作家就格外熱愛植物和鮮花. 大廳的一角, 有一處半圓的暖房, 裡面種滿了熱帶植物和各種花草. 這些花草不知是不是當年馬克.吐溫或夫人手植. 如果真是, 過兩千五百年就可能像曲阜孔林中的夫子手植檜那麼珍貴了.說實在的, 我對坊間流行的馬克.吐溫作品如 “湯姆.索耶探險記”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不是那麼特別喜愛, 而對他的那些字字珠璣的短篇和那部 “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 則推崇備至. 和中國文學相比, 馬克.吐溫帶給我們的是我們最欠缺的幽默. 這一點連蘇大學士都比不上. 我們中國不是沒有幽默文化, 而是不為那些道貌岸然的假正經們所接受. 侯寶林先生板著臉說笑話可算是中國幽默的代表, 但還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穿過馬克.吐溫故居的後院, 可以看見著名女作家彼切.斯托夫人的故居. 斯托夫人的名字可能沒有馬克.吐溫那麼響亮, 但是她的代表作 “湯姆叔叔的小屋”卻是噲炙人口. 正是這部作品, 激起了林肯總統對南方奴隸主壓迫黑人的義憤, 而最終導致了美國內戰. 不過需要證清的是, 那所真正引發斯托夫人創作靈感的小屋是在馬裡蘭州的蒙哥馬利縣. 這裡則是斯托夫人本人的住宅. 斯托夫人的房子是淡黃色, 雖然沒有馬克.吐溫故居那麼豪華, 但也有十好幾個房間, 算是高級知識分子的住所. 馬克.吐溫之所以蓋得起那座大房子, 是由於她夫人帶來了四萬美金的嫁妝. 當年的四萬美金, 也許超過今天的四百萬. 單靠他的稿酬和講演, 恐怕不行.斯托夫人住宅的內部很平常, 不像馬克.吐溫故居裡時有驚喜. 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們各人的風格. 這些與他們的作品也很吻合. 真是文如其人. 也真是居如其人. 斯托夫人的生活看起來很普通, 一點兒也看不出是一個政治嗅覺敏銳, 其作品竟影響了美國政治的女人. 二. 畫家諾曼.洛克威爾的博物館告別馬克.吐溫故居, 沿91號公路北上麻薩諸塞斯州. 天氣晴朗, 萬裡無雲, 正是駕車出游的好時光. 離開了康乃狄克州, 迎來一塊麻薩諸塞斯州歡迎你的標語牌. 前面不遠, 就是麻薩諸塞斯州中部的重鎮斯普林菲爾德了. 二十多年前的一個冬天, 第一次在美國過感恩節. 我乘灰狗汽車北上, 在北師大的室友瑞克.白士季開車從阿姆赫斯特到斯普林菲爾德的汽車站來接我到他家去過節. 當時不辯天南地北, 以為他所在的UMASS(麻薩諸塞斯州立大學)阿姆赫斯特校園離斯普林菲爾德不遠, 後來才知道, 沿途的市鎮都隔得相當遠. 那時候的中國還沒有高速公路和大量的車流. 只見夜間美國高速公路上迎面而來的白色耀眼車燈流和前方行駛的紅色尾燈流宛如兩條巨龍, 不見首尾. 給了我極度的震撼. 我不禁想, 我們中國, 什麼時候才能這樣啊? 我們有沒有可能這樣啊? 去年回中國, 我從泰山驅車去北京, 六個鐘頭就到了. 高速公路和車流都有了.這斯普林菲爾德位於麻薩諸塞斯90號橫貫公路和91號高速公路的交彙處. 原是美國的工業重鎮, 紡織工業尤為發達.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逐漸讓位於日本, 台灣, 南朝鮮新興的紡織產業, 作為一個工業城市, 她沒落下去了, 但是她卻成功地轉型, 成為高科技和高等教育極為發達的地方. 除了前面提到的UMASS, 還有美國頂尖的小型文科大學阿姆赫斯特學院, 美國學院, 赫約克學院等等. 本想彎到阿姆赫斯特鎮去故地重游, 但因已定好了西邊萊尼克斯的旅館, 就決定東行的時候再來.從91號高速公路轉上90號橫貫公路西行, 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我們的目的地伯克夏郡. 這伯克夏, 當然又是老英國伯克夏的客版. 稱之為紐伯克夏或新伯克夏也許恰當些. 找到我們預定的住所, 是一處環境優美的度假療養院, 由幾座古老的石砌建築和一個十八洞的標准高爾夫球場組成. 碧綠的草地將沉穩的房舍圍繞起來, 配上四周高大的松柏樹圍牆, 幽靜隱蔽, 很有隱私性. 看得出來, 來這裡度假的人士是不希望有人打攪的. 稍遠的山坡上有一座華貴的古堡, 我以為是總統別墅級別的建築. 到晚上才知道那就是餐廳, 裡面的法國菜十分地道.第二天一早, 窗外的鳥語把我輕輕地喚醒了. 夏天的草地上, 早就有人在揮杆晨練, 切磋球藝了. 打高爾夫球的人身材一般, 揮杆的姿勢卻十分優美. 就是不打球, 在那綠草如茵的球場內走走, 也令人心曠神怡. 今天的計劃是去參觀美國畫家諾曼.洛克威爾的博物館.位於伯克夏郡斯托克橋的畫家故居, 從外表看, 就像一座普通民居. 事實上, 這裡正是畫家本人生活和畫作的地方. 近代美國畫家諾曼.洛克威爾可能沒有那些古典大師那麼震撼, 也許不如現代先驅如安迪.俄荷那麼流行. 但毫無疑問, 諾曼.洛克威爾是一位真正的人民畫家. 他這人民畫家不是哪個獨裁政府官封的, 如前蘇聯就最喜歡由政府封一個什麼 “功勛畫家” “英雄表演家”之類. 洛克威爾畫的就是人民. 他的畫作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多次被用在雜志封面上, 登在報紙上, 印在廣告上, 印在明信片上, 到處流傳. 有人認為他的創作過於直接, 也有人批評他的作品稍嫌甜美, 但他善於捕捉生活, 熱衷於畫他喜愛的東西, 則沒有人能說三道四. 我喜歡他是因為他不故作深沉, 能在批評與表揚中堅持自我, 堅持真我. 這也是普通美國人的寫照, 他們真的不太在乎別人說什麼. 對還是不對, 我就是這樣. 從總統到平民, 就是這樣. 作為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 我也和大家一樣, 時常對比中美兩國. 美國人最大的優點, 在我看來, 是從不怕得罪人, 但並不頂撞人; 最大的缺點呢, 當然是自大與傲慢. 中國人呢, 相對來說, 最大的優點是謙虛, 最大的缺點呢, 也許就是怕得罪人了. 這個謙虛, 美國人看來, 卻是中國人的大缺點, 有話你不說, 有了成就說不算什麼, 得了獎勵說不要, 那你到底要什麼?扯遠了, 還是回到諾曼.洛克威爾博物館來. 我曾經寫過, 外行人評畫, 不諦痴人說夢. 我後來又想過, 為什麼會是那樣的呢? 也許, 畫作是畫家對生活或其他事物的瞬間捕捉, 加上畫家的背景升華, 如此精神與物質碰撞而產生的火花, 畫家自己也不大說的清楚, 觀畫人又怎麼可能去說出個什麼名堂呢? 說簡單一些, 我還是那個觀點, 對一幅畫來說, 沒有好壞, 只有愛憎. 當然, 喜愛可以有不同的程度, 不同的側重. 有人喜歡明快, 有人喜好晦澀; 有人鐘愛直接, 有人偏好隱匿. 鑒賞一幅美術作品, 端看個人的背景和修養. 諾曼.洛克威爾之所以得到美國很多人的喜歡, 就因為他畫的是美國普通人. 他畫早餐店裡的芸芸眾生, 畫住家小鎮的平和安祥. 他畫祖孫三代的日常家居, 也畫頗為敏感的時下事件. 他沒有代表性的成名之作, 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 他的成功是一點一點, 一筆一劃地在報刊雜志上畫插圖, 畫廣告而來; 他也沒有畢加索, 達利那樣的浪漫人生, 但他的作品儼如一壇埋藏多年的好酒, 經過歲月的沉澱而自成一格. 如果說馬克.吐溫用他那一枝幽默的筆記敘了十九世紀的美利堅百態, 那諾曼.洛克威爾則用他感性的畫布展示了二十世紀的美國人. 他那普普通通的筆觸, 加上美國式的幽默, 終於成就了一代大師.


(諾曼.洛克威爾自畫像)

出了博物館, 耀眼的陽光眩得我睜不開眼. 白光中一位高大的婦女張開雙臂把我們攔住. 她宣稱道: “ 我要和你們照張像.” 不待我們回答, 她自己居中站好了位置, 拉我們站在兩邊, 然後指揮她的先生去照像. 等她先生照好, 又指揮我說: “你去照”. 意思是我當然應當把她那胖大身軀保存於我的數碼像機之中. 那怡然自得和不由分說的神態令人忍俊不住. 那情形好像我們是什麼旅游景點的陪照族. 這諾曼.洛克威爾博物館成了九寨溝了. 可惜的是她白照, 不付費. 現在才小人之心地悟出為什麼她叫我也照! 照完像, 一一與我們吻頬作別, 親熱得好像熟識的朋友. 還問我們喜歡不喜歡. 我至今也沒有悟出她到底是問我們喜不喜歡諾曼.洛克威爾的畫呢, 還是喜不喜歡和她一起照相. 只記得我們倉促中連說喜歡喜歡, 她才翩翩然而去. 難得的是, 她並不做著, 雖然是心血來潮, 但並不令人覺得唐突. 你彷佛覺得, 在如此美好的天氣裡, 如此優雅的環境中, 要是沒有她來這麼一下, 畫龍點睛, 還真有點兒什麼不足似的.

三. 越南人的餐館那天的晚餐, 是在一家越南人開的餐館裡用的.新英格蘭的越南人不少, 麻薩諸塞斯州尤多. 都是當初越戰之後的難民和他們的後裔. 一九七五年二三十歲的軍人, 現在也是五六十歲的人了. 人生如夢, 對這些國破家亡的越南人來說, 真是如此. 冷戰造成的四個分裂國家中, 以德國的結局最好, 以越南為最慘. 希望將來中國, 還有朝鮮統一的時候不至於那樣. 就是不統一也沒什麼了不起, 日子還是一樣的過. 統一了, 老百姓沒有實利, 經濟差的一邊反而要當二等公民. 越南人剛到美國時也是二等公民. 有的地方不讓他們去住, 有的地方不讓他們工作, 住進去了也有人攆他們走, 有了工作也有人來示威. 他們的商鋪, 住宅時遭破壞, 種種社會福利也享受不到. 這一切, 直到多年以後, 有了正式的公民身份, 才稍有改善. 一般說來, 美國的新移民分好幾等. 歐洲白人在第二代就被接受了, 黑人和西語裔次之. 東方人最不被接受. 如果經濟狀況好, 教育程度高, 又容易被接受一些, 但骨子裡還是認為你是外人. 上面提到的同學白士季的父親, 就是一位力倡給予越南人以幫助的人士. 他率先在自己的市鎮裡提出接納二十個越南人家庭, 他自己也以此自豪. 我當年沒有覺得那是什麼了不起的義舉, 還認為二十個家庭不值一提. 直到自己成了新移民, 才知道那是一個十分有勇氣的行為. 須知這些家庭不是來短暫作客. 他們會帶來許許多多的問題, 學校, 醫療, 社保, 加上宗教等等. 這些問題甚至會改變一個社區的面貌. 別的不說, 想一想我們中國人對農民工的態度, 對外地人的排斥, 對所有非本地人, 非本城人, 非本小區人的種種限制與刁難, 我們就會得出結論了. 還都是中國人哪. 中國的城市越大, 對外地人和窮人的包容就越差, 反觀美國, 越是大地方如紐約, 華盛頓, 對外人和窮人的包容就越大. 更惡劣的是, 大城市裡的人並不完全是排外, 他們對外國人總是笑臉相迎. 他們是排窮, 看不得自己的窮同胞. 越南人對中國人也還算是親熱. 盡管有這樣那樣的不愉快, 但血緣, 歷史和文化畢竟要相同些. 飯店的老板娘見了我們十分熱情, 說她一直想去中國旅行而未能成行. 我問他會不會說中文, 她說不會了, 但還能看. 去過香港, 喜歡看香港電影, 也聽得懂裡面的大意.熱情歸熱情, 吃飯歸吃飯. 這家越南人的餐館菜價不菲, 味道不怎麼樣, 但生意卻很好. 想是物以稀為貴. 越南餐館不多, 大家都去捧場. 中國餐館開得到處都是, 反而不吸引人了. 這家越南餐館很會做生意. 不但做飲食, 還有一個附設的工藝美術店, 賣許多越南的燈飾, 漆器, 餐具等等. 外面的小花園裡還有越南的其他商品. 本來只是去吃飯, 結果變成血拼, 抱回一大堆燈籠, 漆盤, 衣物. 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被這越南人扳回西沙之戰一城.四. 蒙特莊園和它的主人美國的女作家中, 以“小婦人”的作者路易莎·梅·奧爾科特, “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契爾和上面談到的斯托夫人等較為有名. 但伯克夏郡的萊尼克斯鎮, 卻住過另一位赫赫有名的女作家.伊迪絲·華頓的作品在中國不如上訴女作家們那麼流行, 因為她的作品面目 “蒼白”, 本人又來自上流社會. 事實上, 華頓夫人的作品非常人性, 主人翁多是中下層人民. 其代表作“伊坦·弗洛美”至今是美國高中課目的必讀書. 我喜愛她的作品是因為她從不營造什麼大團圓結局. 是怎麼樣就是怎麼樣, 生活的某種凄美與無奈在她的作品中被表現的淋漓盡致. “伊坦·弗洛美”是那樣, “天真時代”是那樣, 我最喜歡的 “歡樂之家”還是那樣. 雖然我以為 “天真時代” 的譯名有點兒太直, 也許譯成 “無憂年華” 更傳神一些, 或者是 “那無憂年華”. 位於萊尼克斯鎮一個小坡上的華頓夫人蒙特莊園英文裡是“山頭”, 所以有人也把她的房子稱作“山宅”, 還好不是 “山寨”! 否則她就會成為一個壓寨夫人了. 莊園的建築和花園都相當華貴, 尤其是花園裡的石砌花架令人印像深刻. 在移居巴黎之前, 華頓夫人就在這裡居住和寫作. “歡樂之家”就是在這裡完成的. 據說, 華頓夫人的寫作習慣是這樣的, 她深夜寫作, 寫完一張紙就隨便一丟, 如果在床上寫, 寫完後就丟在地上, 第二天, 她的秘書或女佣再把零散的章節收拾起來整理打字. 有時侯怕別人影響她睡覺, 她就在夜裡先把寫好的紙張扔到屋外的走廊上, 讓別人天明後在門外收拾, 不進屋來. 她常常為此丟掉了一些段落, 有些紙張沒有編號, 打出來的東西前後顛倒, 連她自己也讀不懂. 可惜那時候沒有本本電腦, 否則我們有可能讀到她更多的作品. 但也可能相反, 假設當她寫完了時把本本電腦往門外一丟, 硬盤摔壞, 我們就什麼也讀不到了!我們去訪問的時候, 建築的一部份正在維修. 如今, 這座房子和附屬的土地莊園都由一個叫做伊迪絲·華頓復建信詑會的非贏利組織管理. 由此類非贏利組織管理的古跡名勝大都管理良好. 一般的資金來源於門票, 商業; 同時有相當數目的捐款來自各類企業與個人; 最後, 政府也會有適度的撥款, 或在有需要時進行接濟. 這樣的方法, 比什麼都靠政府強. 屋後的陽台上開得有陽台咖啡, 賣一些蛋糕, 三明治之類. 要一杯午後紅茶, 坐在帆布陽傘下, 台下花園裡的鮮花和樹叢, 在微風中禮尚地搖拽, 仿佛在向你碎碎絮語華頓夫人和她的戀愛故事. 別忘了, 你正坐著的地方, 可是當年她接待大作家亨利.詹姆士和鐵路大王凡德貝爾特等名人的地方. 亨利.詹姆士是美國英文寫作的典範, 也是華頓夫人的偶像. 其代表作 “華盛頓方場”更是經典之中的經典. 至於鐵路大王凡德貝爾特嘛, 應該相當於今天的比爾.蓋茨.


(華頓夫人的山宅)

五. 探戈木的波士頓交響樂團.

剛到美國的時候, 為了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特意加入了紐約東六十九街的說英文俱樂部. 我的一對一的老師吉姆, 是一位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的經理. 除了志願來教我英語, 他還參加教會裡的業余合唱團等社會活動, 是一位十分樂觀, 興趣廣泛, 知道如何享受生活的人. 每年夏天, 他都要和朋友們出去旅行, 參加音樂節等等. 我就是從他那裡知道了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夏季營地--探戈木. 探戈木(TANGLEWOOD)其實不是探戈舞(TANGO)和木頭, TANGLE 是纏繞的意思. TANGLEWOOD 就是當地的地名, 譯為藤纏樹, 或繞藤木可能恰當一些. 當年, 吉姆為了和朋友們一道去探戈木聆聽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演奏, 早早就做准備, 反復電話聯系, 很當一次大事來辦. 臨行前更是興奮, 幾像一個小孩子, 快樂之情溢於言表. 美國東北的三大交響樂團, 水平都差不多. 紐約交響樂團得地利之便, 又是名大師指揮, 名頭自然響亮. 費城交響樂團以灌唱片著稱, 現存的黑色33轉塑料交響樂唱片多是他們的出品. 至於波士頓交響樂團是因為除了正規的交響樂團之外, 還有一個附屬的波士頓現代交響樂團, 很有特點. 我們要去欣賞的, 就是波士頓現代交響樂團的演出, 孩子們比較容易接受.四周都是山坡綠地的探戈木, 也坐落在風景如畫的萊尼克斯鎮上, 離華頓夫人的“山宅”不遠. 夕陽西下, 汽車從四面八方彙集而來, 都是參加音樂會的聽眾. 車太多, 停車場不夠, 就由指揮指點停在草地上. 有的草地一直延伸到半山, 車也就停在半山上, 遠遠望去, 一幅半坡綠樹半坡車的奇景.進得園門, 到處是大片的碧綠草地, 整個營地就像一個公園. 早到的聽眾們, 就在綠茵上席地而坐, 鋪上台布, 浴毯之類, 享受起了野餐. 有人踢皮球, 有人玩飛碟, 真是音樂體育兩不誤. 演奏的大廳是開放型的, 頭上有頂, 四周沒牆, 廳內廳外用一根繩子隔開. 廳內的坐位是正常票, 前面貴, 後面便宜. 前排正中上百元, 最後面二三十元. 廳外是無坐票, 一律十元, 要自帶坐椅. 如果你去得早, 在前排外面放好椅子, 坐位比大後排的好得多. 一般只有本地人才知道這個竅門, 算是探戈木對當地人的一種回饋.因為遠來的人來一趟不容易, 多花點錢算不了什麼. 且大都先定好了票, 以免向隅. 本地人則不同, 可以常來聽音樂會, 每天幾十百把塊的票價就會成為負擔了.



(探戈木音樂營地)

那天的演奏是三位女小提琴家與交響樂團的協奏. 第一位黑發美女曾是“大河之舞”的領奏, 擅長美國鄉村音樂. 因為美國鄉村音樂深受愛爾蘭, 蘇格蘭鄉村音樂的影響. 第二位黑膚美女專攻古典曲目, 技巧高, 音色美, 我最喜歡. 第三位金發美女特色不多, 姿勢卻十分誇張. 美國音樂家的特點是與聽眾交流得很好. 他們會自己介紹自己的曲目, 談談演奏心得, 講一些得體的笑話, 把場子搞活搞輕松, 非常自然. 不知道是不是要節約開支, 美國許多演出團體都沒有專職報幕員. 在這裡, 指揮就是報幕. 他先上來向大家問好, 介紹樂團的首席音樂家—第一小提琴手, 然後像多年熟人似的向大家介紹今天的節目和演奏家. 演奏家也是如此, 第一位演奏家先上來奏一曲, 然後停下來接受聽眾的掌聲, 感謝大家, 再說我剛才演奏的是什麼曲子, 有什麼特點. 我原來奏不出味道, 後得名師指點, 才奏出味道來了. 一邊說一邊拉琴示範, 把那技巧告訴大家. 還說我下面一曲也有類似的處理, 你們聽聽看有沒有味道. 她態度非常平常, 給了聽眾很好的音樂教育而沒有一點兒說教的意思, 頗得聽眾共鳴.

第二位黑美女技巧極高, 琴的音色也極美, 尤其是那一曲無伴奏, 來不得一點兒蒙混. 她說話的音色也十分圓潤. 也許應該是學聲樂的材料. 她說, 她從小小提琴拉的不錯, 所以決定以此為生. 但她媽媽要她去加入交響樂團搞合奏, 認為每個月有固定的工資單比較保險. 她自己呢卻不想來搶首席音樂家的位子, 決定按照自己的理想去搞獨奏, 到今天還算沒有餓肚子. 說得全場的人都笑了起來. 第三位演奏家拉得也不錯. 她告訴大家, 今天指揮的太太剛剛給他生了一個小寶寶. 於是三位美女共同拉了一曲“快樂的生日”給寶寶慶生, 圓滿地結束了音樂會. 開車回旅館的路上, 我想, 難怪 “子在齊聞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 ‘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六. 阿姆赫斯特鎮和UMASS下一站是麻薩諸塞斯州中部的阿姆赫斯特鎮因為有哈佛, 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私立高校, 麻薩諸塞斯州的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簡稱UMASS, 就不那麼有名. 其實, UMASS的波士頓校區和阿姆赫斯特校區都是不錯的學校. 尤其是阿姆赫斯特校區, 常常排名在美國百大名校之內, 對一個要開放招收本州貧困學生的公立大學來說, 應該是很可以的了. 早在一九八零年, 中美剛剛建交, UMASS阿姆赫斯特校區就率先來到中國, 與我的母校北京師範大學結為姐妹校, 並為北京師範大學帶來了第一批美國各大學合組的留學生團. 我也結識了我的室友白士季. 白士季的父親是猶太人, 母親是波蘭人. 因此他不算是猶太人. 但因為他父親的關系, 他十分推崇猶太人. 說老實話, 猶太人確實有許多地方值得推崇. 他們聰明能干, 團結互助, 也肯幫助弱小群體. 許多中國留學生, 包括筆者, 都得到學校裡猶太師生的幫助. 至於有人做生意吃了猶太人的虧, 買東西上了猶太人的當, 則是商業行為. 世界上每個商人都想賺你的錢, 不單單是猶太人. 跟猶太人打交道, 要像跟日本人打交道一樣, 你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才行. 阿姆赫斯特是一個典型的新英格蘭小鎮, 景色十分優美. 美國的大學城一般都環境優美. 阿姆赫斯特更是如此. 小城很小, 幾乎沒有商業街道. 走到大學門口, 孩子們認出那是家裡一張照片上二十多年前我和白士季留影的地方. 他們歡呼雀躍, 也要在我們照相的地方留影. 還居然擺出當年我們照相的姿勢, 好像他們就長了一輩似的, 得意得很.舊地重游, 當然感慨良多. 如今, 白士季一家已不知去向, 我也沒有特意去尋找他們. 就是找到了, 有些話也不知道如何說起. 許多美好, 年輕, 有意思的東西, 還是埋藏在記憶裡比教好, 朦朧, 似有似無, 讓你願意去回味, 去臆想. 真要把那記憶的門打開, 我可還真沒勇氣走進去.前面提到白士季父親幫助越南人的事. 事實上, 他父親本人也是一個很堅毅的人. 他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 到歐洲與德國人作戰. 快三十歲才回美國重讀大學, 近四十歲才拿到博士學位. 其間還生育了三個男孩, 養家糊口, 殊不容易. 他親口對我這樣的外國後輩說這些, 目的只有一個—鼓勵. 因為我當年從北大荒返城, 又考大學讀書, 碾轉來到美國, 英文不太好, 所學更不用說致用. 自認為我們這一代人, 被耽誤了太多, 看不出前途有多光明. 他認為, 每個時代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不幸碰上了, 當然不好. 如果光說它不好, 它還是不好. 要想辦法把它變好, 如果變不好, 就改變自己, 比如你到美國來, 就是一種改變. 你永遠無法改變已經過去的事, 你只能改變將來, 起碼能改變自己的將來. 怎麼改變將來呢? 很簡單, 你現在做的事就正在改變你的將來.我後來才悟出, 如果每個人都能改變自己的將來, 也就等於改變了整個社會的將來. 拿教育來說, 如果每個人多努力一點, 只有條件讀小學的要想盡辦法讀中學, 只能念初中的爭取讀高中, 只打算讀高中的力爭上大學, 上了大學的可以考慮研究生. 這樣, 整個社會的教育程度就會相應提高. 當然, 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許多國人每天都還在為生計溫飽發愁. 我們也不可能一朝一夕之間改變什麼. 但我懂得白士季父親的意思是不能放棄, 在任何時候, 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放棄. 更不能給自己找借口放棄. 這些思想, 中外一樣, 我們的先賢說得更為透徹. 只是我們這一代沒機會讀聖賢書, 自己把自己的文化搞丟了, 還要外國人來提醒. 上面說的無法改變已經過去的事不就是孔子說的, “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嗎? 看不出前途有多光明, 有點兒怨天尤人, 難道不是 “為不足者, 中道而廢, 今女畫”, 自己給自己劃下不上進的界限嗎? 求上進, 提高個人, 社會, 國家民族的水平, 難道不正應當像孔子所說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 顛沛必於是”嗎?白士季本人的故事, 我曾在另一篇短文中寫過. 如今站在阿姆赫斯特鎮上的十字路口, 想起他一九八一年新年之夜到國際俱樂部喝酒, 大醉. 由一好心人士送回北師大宿舍. 他對我說他手上的襪子沒有了, 公共汽車不要他了, 睡在樹林裡, 被一好中國人救了. 其實他自己丟掉了手套, 上錯了公共汽車, 醉倒在長安街上的萬年青叢中. 如果沒有那 “一好中國人”救了他, 他到國際俱樂部喝酒恐怕要變成向國際主義獻身了. 那“一好中國人”嗎, 當然是 “一個好中國人”. 從 “A GOOD CHINESE” 硬譯而來. 當年, 那些可憐的美國留學生被漢語的四聲音階和數量詞整得發狂. 說當初八國聯軍打進北京的時候根本就不應該要什麼庚子賠款, 逼著滿大人取消四聲才是真正的勝利, 起碼也該要求取消數量詞.七. 小婦人作者的故居再沿91號公路東進, 在到達波士頓之前, 我們拜訪了赫赫有名的康科德鎮. “小婦人”的作者, 十九世紀的美國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就出生和生活在這個鎮上. 說起康科德鎮, 那可是美國早期的文化大本營. 這裡曾經生活過愛默生、霍桑、梭羅等一班大文豪. 路易莎自己的父親, 布朗遜·奧爾科特本人也是一位哲學家和理想家. 只不過他不善謀生, 家庭負擔便落在太太和幾個女兒身上. 在艱難困苦中成長起來的奧爾科特姐妹都十分優秀. 她們不但靠自己的力量改善了家境, 更留下了許多貌似平常而內涵豐富的作品, 影響了好幾代的美國人和美國家庭, 也因此影響了這個世界的相當一部分地方. 奧爾科特家的房子平常, 就叫作果園房子. 院子還不錯, 大概當年種植了不少果樹. 房子坐落在鎮子的邊緣, 無法與鎮子中心愛默生、霍桑等人的住宅比美. 相傳那時候布郎遜·奧爾科特還擔任康科德鎮的小學校長. 到後來, 每況愈下, 年輕的路易莎自己不得不到學校教書, 當女裁縫、護士, 做洗熨活。十九歲時甚至出去做女佣. 這些經歷, 後來都成為她寫作的素材. 身體力行的工作, 並沒有使她忘記 “以頭腦作武器”, 在艱難世事中闖出自己的道路. 當然, 她們的艱難險阻與我們國家人民所遭受到的層層劫難不能同時而語. 她本人畢竟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 她和她的姐妹們遭遇最甚的不過是金錢上的困苦或人生的勢利冷暖, 沒有人為設置的障礙和種種歧視, 限制, 欺壓和殘酷打擊, 更沒有野蠻的鬥爭和草菅人命. 讀她的作品, 我想得更多的不是她的寫作技巧或題材, 我想的是我們有五千年文明的社會要到何時才能看齊於她那一百多年前的社會. 這麼說吧, 我們中國人最引為自豪的道德仁義, 遍布於她的字裡行間, 而我們自己呢, 不但在真實生活中找不到, 在文學創作中也不多見了.


(奧爾科特家的果園房子)

參觀完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故居, 再驅車進鎮去參觀愛默生等人的故居. 才下午四點多, 就處處都已關門, 也找不到停車的地方. 終於, 發現愛默生故居對面的博物館旁可以停車, 但那剛從博物館裡出來的一個中年女人卻不讓我們把車停在那裡. “已經關門了”她宣稱. 時間是差一刻五點, 博物館門上寫著五點閉館. 我客氣地告訴她我們不打算進館, 就在對面的愛默生故居前面照兩張像. 她仍然堅持我們不能把車停在那裡, 而且一副公然懷疑我們的樣子. 想我們一家四人有兩個小孩, 應當不像偷博物館的江洋大盜, 再說她這博物館又不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有什麼價值連城的無價之寶. 無法說理, 便不管她. 停好車, 在她面前把車門關好, 拿出相機, 慢悠悠地走到對面去照相. 她嘟嘟囔囔地說要去打電話, 也不知道她什麼意思, 去叫警察來抓我們? 我從她的臉上清晰地看出歧視和篾視的味道. 等我們回來, 她還坐在她的車裡, 等我們開車出來, 她才開車尾隨我們離開. 於是, 我降下車窗, 不客氣地對她伸出中指. 雖然, 她那副撲克牌面孔和酒桶身軀根本不會引起我的任何聯想.

八. 尾聲

新英格蘭的重頭戲當然是波士頓了.我另有一篇游記專寫波士頓, 這裡就不重復了.

離開波士頓之後又經新罕布夏爾州去了緬因州. 去新罕布夏爾州是路過, 也是為了吃龍蝦. 不過, 這裡的龍蝦新鮮倒是新鮮, 但講究原味, 不提供姜醋, 只有黃油和鹽. 好像也不怎麼便宜, 要十元一只. 那在超市裡減價時也可以買到了.

緬因州則是出海去看鯨魚, 說是看不見不收費. 但你買了票, 就退不了, 可以免費再去下一次. 問題是船不大, 風浪卻不小.鯨魚看得似有非有, 船卻暈得昏天黑地. 有下一次也不敢去看了. 不便宜, 不推介, 就在電視電影裡看看好了. 也許別人有更好的經歷和感受, 我沒有.

新英格蘭六州, 分別是緬因, 新罕布夏爾, 佛蒙特, 麻薩諸塞斯, 羅得島和康乃狄克. 緬因州有著名的岩石海岸, 新罕布夏和佛蒙特森林密佈, 麻薩諸塞斯人文彙萃, 羅得島的新港有許多豪宅巨廈, 康乃狄克州除了有耶魯大學之外, 更是美國的海軍造船中心.

夏天和秋天, 是游覽新英格蘭的最佳季節. 尤其是秋天, 那滿山遍野的燦爛紅葉, 在眩目的陽光下會給人極度的震撼. 透過那些層層迭迭的紅葉, 你也許會看見兩個字—環保.

… …

貼後記: 1, 首張照片為自攝, 其余來自宣傳品.

2, 本文為刪節本.

3, 就要動身回國, 帶回國的電腦無法打中文, 只能看. 如不能及時回復評論, 請見諒.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