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兔走西北(三)4月25日晴7-27℃敦煌市柳園~敦煌~莫高窟~鳴沙山~沙洲夜市

作者: 辣兔子

導讀火車上早上起來,隨著列車的西行,昨天窗外的黃土地已經變成茫茫的沙漠和戈壁灘了。蘭州、天水、嘉峪關,一路行來鐵路線兩旁幾乎是荒無人煙,之間漫天的黃沙覆蓋了無邊無垠的大地,大西北的蒼涼荒蕪之感油然而生。負責我們這節車廂的是一位帶眼鏡的男列車員,打掃地特別勤快。我吃東西總是往地上掉,牛牛就向他告狀說地上的東西是我掉的,沒想到他寬厚地笑笑 ...

火車上早上起來,隨著列車的西行,昨天窗外的黃土地已經變成茫茫的沙漠和戈壁灘了。蘭州、天水、嘉峪關,一路行來鐵路線兩旁幾乎是荒無人煙,之間漫天的黃沙覆蓋了無邊無垠的大地,大西北的蒼涼荒蕪之感油然而生。負責我們這節車廂的是一位帶眼鏡的男列車員,打掃地特別勤快。我吃東西總是往地上掉,牛牛就向他告狀說地上的東西是我掉的,沒想到他寬厚地笑笑說:“誰吃東西不掉啊!”惡人先告狀的企圖沒有得逞^^弄得我們感動得一塌糊塗,臨下車前每人在意見簿上寫了張表揚的留言。原來以為會有很多人在柳園下車的,我們幾個無憂無慮地聊天,沒想到車上廣播的聲音太輕,我們差點乘過了站。柳園~敦煌經過38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終於到達了第一站-柳園,柳園鎮是1958年5月20日鐵路通車以後興起的戈壁城鎮。2000年7月1日,原柳園火車站更名為敦煌火車站,在蘭新鐵路甘肅省境內,距離敦煌市還有128公裡,是全國距市區最遠的火車站。隨著敦煌鐵路的通車,從2006年1月1日起,現敦煌火車站恢復原名-柳園火車站。下了車,才發現原來大名鼎鼎的敦煌站竟然小得像一個直達快車過路不停靠的小站,跟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出了站,直接去售票大廳買27日去嘉峪關的票,早上8:06發車,22元/張。一個殷勤的胖小伙跟在我們旁邊不斷地嘮叨,試圖說服我們包他的車去敦煌,攻略上看到去年十一柳園包桑車到敦煌是100元,今天可能是車站廣場前的車比較少,唯一的金杯車要價25元/人,而且我們背包的安置看來也成問題。今天包車是120元,平攤下來也就30元/人,價格也還算合理,決定包他的車去敦煌市。司機姓竇,很健談,牛牛親昵地稱他為豆豆,路上跟我們說些風土人情,也頗不寂寞。柳園鎮不大,車子開了一會兒就開始見不到房子,只有茫茫的戈壁灘。牛牛看著公路兩邊的戈壁灘,興奮地兩眼放光:“啊!這就是戈壁灘,多麼荒涼啊!我要換件漂亮的衣服去拍照。”豆豆推薦我們去離敦煌70公裡處的西湖鄉的一家面館,說是這家的面特別好吃。停車下來,馬路對面有個公共廁所,很干淨,不過要收費5角/人。在店裡坐定每人面前放了一個碗,碗裡有些看起來渾濁的水,喝一口還有些鹹味,豆豆告訴我們那是面湯,原湯化原食,有點意思。然後習慣性等著服務員拿菜單來,結果小姑娘說要自己到廚房去點。肉絲拌面是9元/份,大盤雞則要50元,還真不便宜。剛開始我總是搞不懂為什麼點了五份面必須點五份菜,就讓廚師自己看著辦。等面菜上來才明白,原來面菜是分開的,所謂的肉絲拌面是一碗面一碗菜,菜呢是各種蔬菜抄肉絲,自己可以隨意點菜。量非常大,哪個做拌料的菜滿滿一碟子,味道炒得很不錯,面條也很Q,是手工拉出來的。大家都覺得那個辣子炒肉好吃,這裡的小青椒好嫩好新鮮,又加了一份。吃完飯結了54元,每個人都打著飽嗝上了路。豆豆說我們想去的友好賓館門前在修路不太好走,離沙洲夜市也有2~3公裡的路程,帶我們去市中心的酒店。在陽關北路的桃源賓館,標房掛牌280元,前台的服務員要價180元,我們還到120元,她一定不肯,我們作勢要走,她才又從160元講到120元,感覺像在菜場裡買青菜,還要討價還價。拿了鑰匙進房一看,倒還算干淨,但看設施也就是個好點的招待所的模樣。放下行李,買了幾瓶水直奔莫高窟。下午包豆豆的車去莫高窟和鳴沙山,也是120元。 莫高窟概況簡介甘肅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裡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的莫高窟,南北長約1600米,俗稱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莫高窟的開鑿始於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據記載,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樂樽柱杖西游至此,見千佛閃耀,心有所悟,於是,鑿下第一個石窟。至今1600余年的歷史,從十六國到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石窟的開鑿一直沿續了十個朝代,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窟內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飛天4000余身和唐宋窟檐木構建築五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此外,二十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其中有上千件絹畫、版畫、刺繡和大量書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藝術作品一件件陣列起來,便是一座超過二十五公裡長的世界大畫廊。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 並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廢,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以後,又受到人們的注意。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圓箓請來寫經書的楊某在往牆縫中插燈草時,發現牆裡面是空的,因此發現了一個密室,(現編號17號窟,也叫藏經洞),洞中有4至11世紀(西晉至宋代)的經、史、子、集各類文書和繪畫作品等四萬余件,此後莫高窟更為引人注目。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1910年藏經洞中的劫余寫經,大部分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弄走約600件經卷。1914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卷寫本,並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制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這些盜竊和破壞,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損失。

我國從四十年代起成立了莫高窟的學術研究和保護機構;六十年代對石窟進行了全面的加固;八十年代開始,莫高窟進入了現代科學保護時期。壁畫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最廣泛的題材是尊像畫,即人們供奉的各種佛、菩薩、天王及其說法相等;佛經故事畫,是以佛經中各種故事完成的連環畫;經變畫,是隋唐時期興起的大型經變,綜合表現一部經的整體內容,宣揚想像中的極樂世界;佛教史跡畫,表現佛教在印度、中亞、中國的傳說故事和歷史人物相結合的題材,從雄偉渾厚高達十幾米的巨大佛像到靈巧精致僅有十余釐米的小菩薩;從場面宏大、人物繁密的巨幅經變到形像生動、性格鮮明的單幅人物畫無都使人印像深刻。供養人畫像,即開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這是一部肖像史。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的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腊插翅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像。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

莫高窟作為藝術的寶庫,不同時代的藝術風尚在這裡彙集成斑斕景觀。敦煌唐代藝術代表了中國佛教藝術最璨爛的時代,外來的藝術與中國的民族藝術水乳交融,敦煌唐代藝術空前豐富多彩。有民族傳統神話題材及各種各樣的裝飾圖案。從壁畫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階層的各種社會活動,如帝王出行、農耕漁獵、冶鐵釀酒、婚喪嫁娶、商旅往來、使者交會、彈琴奏樂、歌舞百戲……世間萬像,林林總總,為研究4世紀到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西方學者將敦煌壁畫稱作是“牆壁上的圖書館”。彩塑莫高窟的彩塑多屬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盤事跡的造像。因為莫高窟的岩質疏松,無法進行雕刻,工匠們用的是泥塑。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來,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為珍貴難得。 游莫高窟有感莫高窟100元的門票著實不菲,但到了敦煌不進莫高窟等於沒有來過。講解員生動的講解和窟內珍貴的藝術寶藏讓人眼界大開。進窟前必須要將背包和攝影器材寄存,門口有免費的寄存處,有個牌牌給你。雖然對石窟藝術不甚了解,但窟內的壁畫、穹頂、藻井、雕像、浮雕和蓮花紋的地磚,簡直窮盡天下之美,讓人震驚於千百年前人們如何用雙手在這荒涼的山麓上開鑿出如此鬼斧神工的傳世之作。

窟內佛像的面部輪廓、身行線條以及色彩的搭配,衣著的式樣、動作的姿態,無一不顯現建造朝代的鮮明的時代特征。魏晉的菩薩,清臒的臉龐、瘦弱的身形顯示出當年崇尚煉丹養生的名士風度;唐朝的飛天,曼妙的身姿、柔美的線條和飽滿的面部輪廓讓人感到了飄逸靈動之美;西夏的佛像柔和逼真的服裝線條,經千年不褪的鮮艷色彩,清代的雕像,則有些大紅大綠地惡俗起來,工藝呆板,線條生硬,有尊大佛的手指竟然五指齊平,人物表情呆滯得有些木衲。令人痛心的是,清朝的國運衰退、列強入侵,也波及到了這個佛界清淨之地。西方和日本等地的冒險家深知這些藝術品的寶貴價值。用各種卑劣的手段盜走了大量的雕塑、壁畫和各類經卷、藏書和歷史文書,現在大多陳列在各國的博物館內,由於當時運輸條件的限制,運輸途中還損毀不少文物。更有甚者,一群流亡至此的白俄,竟然將一個石窟內精美的千佛壁畫中佛像面部用以裝飾的金箔刮去,僅剩下幸存寥寥無幾的幾個還在講解員手電的照耀下熠熠地閃著金光。有趣的是,多處石窟的地面和牆壁上有歷朝歷代反復修建留下的痕跡。地面上唐朝、西夏、元朝、清朝、民國,一個時代一層在往上疊加。牆上壁畫剝落之處的下層顯現出了前朝壁畫的印記。莫高窟游跡莫高窟門票100元整,上面有張精美的明信片,可以在門口的郵筒裡直接投寄。進門處會有專職的講解員在門口召集游客,等滿了10人左右,由一個講解員帶領依次檢票進入窟區,每天輪流開放,每次也就可以參觀當天開放的10個窟。參觀順序如下:29# 這是一個西夏時代的洞窟,窟中壁畫中的佛像面部全部呈現出猙獰的褐色,講解員告訴我們其實這些精美的佛像面部原來其實都是由鉛丹和鉛白調成的柔和肉色,因為常年暴露在空氣中,氧化而成褐色。頂部為覆鬥形結構,根據力學原理這樣的結構比較堅固,而且適合洞內溫度的保持,有利於洞內雕塑和壁畫的保存。有人問及,當年人們為什麼願意花費大量的金錢和人力去鑿這樣浩大的工程。講解員告訴敦煌城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絲綢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到交彙處的大邊關要塞。從敦煌東北行過安息,為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陽關,沿絲路西域南道與新疆的若羌縣相連;西北行出玉門關,沿西域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羅布泊;敦煌南行經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逾阿爾金山,則直達青海省的格爾木。是所有在絲綢之路上做生意的商人必經之地,這些商人及其家人根據其財力的大小出資興建並且供養洞窟,保佑商旅路上的平安、順利。323~325# 這是一個有兩個耳洞的晚唐洞窟。四十年代時張大千手書的編號“一二八”紅色手寫體下面是上世紀初法國人希伯和所編的黑色“P140”。不同的是張大千先生給洞窟編號是為了保護和研究,而希伯和的目的則是為了偷盜的方便。主窟中的左牆上有幅“東晉揚州出金像”圖,場面宏大、生動,圖中缺了最主要的中間部分用陶版畫陳列在洞中央。講解員解釋到是1924年美國人美登.華爾納很無恥地用膠水剝下後偷走,現存於哈佛大學的博物館內。另外的幾面牆上畫滿了各種佛教傳說和歷史故事:釋迦摩尼講佛法時動口飛沙走石;漢武帝使張騫出使西域大夏國的場景,這幅壁畫的發現,將佛教傳入中原的歷史提早了100年;有佛教清規戒律的圖解,比如戒著華服、戒著睡軟蹋、戒女色、戒美食。畫面栩栩如生,細節描繪尤其精美。另外四大金剛的雕像高大雄偉地分列於兩旁,煞是威風。17# 這個洞窟既為當年道士王圓箓所發現的藏經洞,由晚唐時吳姓僧人所建。佛像清朝時重修過,衣服顏色紅紅綠綠十分俗氣,眼中還有什麼在手電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原來是清朝時嵌了兩顆琉璃的眼球。四龍團鳳的藻井頂,四面畫滿了蓮花,間以金箔飾之,光芒四射,令人眼花繚亂。此窟中的壁畫很有特色,仔細看來勾畫輪廓的線條均呈立體狀,為西夏獨有的粒粉堆積工藝。底上鋪的是精致的西夏蓮花磚。328# 此窟陳列著彩塑的精品(2400余尊)主要供奉釋迦摩尼像,因為莫高窟所在的沙山屬玉門系礫岩,無法進行雕刻。所以窟中所供佛像多為泥木結構,以木頭扎草作骨架,外表再用泥塑,干後敷彩施色,也有用手捏、模壓、刀刻等方法制成的。邊上供的是觀音像,當時的觀音還沒有性別,所以看上去男女不辨的樣子,唐時的人物豐腴的特點從脖間的肉環上可見一斑。兩面的四尊供養菩薩雖無實際意義,但手如柔荑,形狀優美。403# 該窟建於隋煬帝年間,外窟中的金剛、力士像威武雄壯。四大天王腳踏小鬼、手舉法器,力士像面目獰,雙目鼓出。內窟供奉著過去現在未來佛,主宰過去的是燃燈佛,現在的是釋迦摩尼,而主宰56億7千萬年後未來世界的則是彌勒佛。在這個窟內我們見到了仰慕已久的飛天像,輕盈靈動的飄在空中,姿態各異,美麗無比。窟內壁畫為典型的千佛像,佛面部均飾有金箔,被當年關押在此的白俄刮得所剩無幾。426# 此窟於北周所建,帶有濃郁中國民間色彩的人字梯頂,根根椽子由中間向下傾斜,有些家居的親切感。壁上還有些精美的半浮雕的佛像。當時飛天剛剛傳入中原,因此還帶有明顯的胡人特征,從外表上看性別也不辯男女,並且因為氧化,線條變成粗粗的黑色,看上去有種很詭異的粗獷。壁畫上有佛祖的本生畫像,以及佛祖累世修行,舍身飼虎最後成就功業的整個經過。外窟牆上的壁畫有些地方已經斑斑駁駁,從剝落的地方看,被最外面的壁畫掩蓋的還有兩層,分屬初中晚唐。237# 這個洞窟的年代為晚唐,吐蕃侵略時期(公元781-848年)。莫高窟壁畫重層的現像很普遍,這是前代開窟後代重修所造成的。其作法是在原壁上加抹一層地杖(泥層),然後在新地杖上重新繪制壁畫。加抹地杖時,為了與原壁粘合牢固,往往把原壁表面劃毛,嚴重破壞了下層畫面。這種重修的情況在宋代西夏等時期最為普遍,有些是整窟的重修,更多的是在前室甬道等局部重修,此窟就屬修後一種情況,西夏、清時重修。

主室為覆鬥形頂,藻井畫三兔卷瓣蓮花井心。三只兔子共畫了三只耳朵,單獨看每只兔子都有兩只耳朵,構思巧妙,造型有趣。東壁門兩側《維摩詰經變》中的各族王子像在清代嘉慶年間用墨線重新描畫過。線描技巧拙劣但未脫大形。門南維摩詰下方的聽眾群像以吐蕃贊曾為首。這種排列次序是吐番時期洞窟的顯著標志之一。南壁由東向西畫《彌勒變》、《觀無量壽經變》、《法華經變》。《觀無量壽經變》中央有造型優美、舞姿活潑的反彈琵琶伎樂。北壁西起畫《華嚴經變》、《藥師經變》、《天請問經變》。四壁下部均系內容和其上經變有關的屏風畫。西壁龕外兩側繪《文殊變》和《普賢變》。北側《文殊變》中,文殊菩薩手持利劍,半側面坐於獅子座上,昆侖奴牽獅,伎樂天輕歌曼舞,帝釋、梵天、菩薩、天龍八部回繞在文殊身旁,遠處雲霞、山巒隱現。 南壁《觀無量壽經變》中,有反彈琵琶舞伎,舞者一邊手彈琵琶,一邊合著節拍翩翩起舞,長巾隨著舞姿旋轉變化,造型優美。東壁,門北側《維摩詰經變》的下部,繪有各國王子聽法圖,以吐蕃贊普領頭,這些圖像是研究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歷史和服飾的形像資料。

西壁龕內盝頂西披的中央,有一造型奇特的雙頭佛像。這種雙頭像多見於中、晚唐乃至宋代諸窟的佛龕盝頂及甬道斜坡上。此像一身二頭,高肉髻,身著袈裟、兩手下垂。兩手下各站一人,頭戴襆巾、身穿長袍。據史料記載,這是源於古代犍陀羅國(現今巴基斯坦一帶)的雙頭瑞像。經文中說:有一窮人發願要畫一幅佛像,為此,他不辭辛勞地籌積制作佛像的資金,但他只積攢下了一枚金幣,畫工念其志誠,不計較錢財的多少,答應替他畫幅佛像。此後,又有一個窮人也拿來一枚金幣來請畫工為他畫一幅佛像,畫工也欣然應允了。佛像畫成之後,他們二應約同時去觀看,但展現在他們面前的只有一幅佛像,這是怎麼回事?這幅佛像該屬於誰呢?畫工看出了他們的疑慮,說道:你們交給我的金錢我一分一毫都沒有私吞,全部用在了這幅佛像上,如果我說的是真話,這幅佛像同時實現了兩個人的夙願。畫中佛像手下站立的二人,就是這兩個窮人的形像。這種見於犍陀羅國的瑞像故事在莫高窟的一再出現,是古代中巴人民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又一例證。佛龕中所供為佛祖像,左右分列著騎白像的普賢和御青獅的文殊像,法像莊嚴,令人肅然起敬。96# 洞窟就是莫高窟的像征—九層樓,是莫高窟的精華所在。開鑿於初唐,原為四層,晚唐年間建五層,宋初重修。現在的九層樓是1935年建造,窟內供奉著世界上第三大坐佛——彌勒佛。佛像為石胎泥塑彩繪,即在原山的砂礫岩的坯子在石沙岩體上鑿出佛像的大體形狀,再用草泥壘塑、用麻泥細塑,最後以顏料著色繪彩而成。所以大佛的開鑿工藝,乃集石刻、雕塑、繪畫於一身,而且八百多年尚能保留。從外面看,這座塔形九層木結構建築,呈塔式層層朱紅色飛檐凌空,攢尖高聳,檐牙錯落,鐵馬叮咚。下七層依著山壁,上兩層呈上翹的星狀頂蓋,洞內平面為方形,窟身為方錐形,窟頂為漏鬥形。此樓巍峨壯觀地保護著塑像,歷經千年的風風雨雨。為了窟內光線充分,在大佛正面留有小門和幾處明窗,游人可由此近距離地瞻仰大佛的面容和身體。從大佛殿正殿入內,因距離太近,猛抬頭,感覺無比高大,舉頭再望,是高達36.5米的彌勒坐像,膝間寬12米,彩色石胎泥塑,為莫高窟的第一大佛。巨佛面部線條柔和,表情於端莊嫵媚中微露凌然之氣,肌體豐腴,外袍衣角處雕龍繪彩,建於唐武則天時代,其莊嚴和氣勢不言而喻。泥塑雖然巨大,但形像依然栩栩如生,人物造型豐滿圓潤,手法細膩寫實,技巧成熟,彩繪精致富麗。特別是那只肥碩阿娜的手,每個手指都富有生動的韻律感。佛左手手指微曲,手心向上,右手手心向前。坐佛面容慈祥寬厚,與樂山大佛相似。用泥巴和麥草做出的絲綢質感衣服穿在佛像身上,衣擺處似一陣清風拂過,自然皺摺,其藝術水平可謂爐火純青,這是唐朝佛教盛行時期的作品。當時一僧人為迎合武則天稱帝的意願,宣稱其乃彌勒轉世,佛像罕見的龍紋服飾也證實了這是出於政治目的的宗教宣傳。而當時人們對未來的崇拜之盛由此可見一斑。這尊巨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偉壯觀的氣勢。經講解員提醒,我注意到佛像兩只手的工藝相差甚遠。原先的左手看上去手指細長婀娜、造型飽滿而柔軟,但後補的右手則僵硬粗大,指甲蓋厚重笨拙,完全失去原先的神韻,實屬敗筆。一眼就可分辨出哪些是唐時哪些是清代的。當看到那兩支截然不同的手指的對比時,心裡實在有些感嘆和擔憂,藝術不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在進步而是退步了,N年後,如果還需要工匠藝人們有人來修葺這些破損了的古老佛像,還能有哪位能工巧匠能夠保持它原來的豐姿神韻? 佛像前面有一蓋有玻璃的小坑,講解員告訴我們這是當年塑造大佛時搭架子留下的。外窟於內窟相連的通道旁的地面十分有特色,當年發現此窟的時候修整地面,層層挖下去才發現這個層層上疊的地面。最下面是唐代黃土夯實地面,接著是西夏的蓮花形青磚,再上面是元代光面青磚,上疊清代蓮花磚和最上面是民國時期修建的地面。130# 這個窟中供奉的是彌勒佛的坐像,高26米,是莫高窟的第二大佛,相當地壯觀。與96窟的大佛建造方法相同,在外面鑿了三層崖壁,再建木質閣樓,將佛像隱蔽在內。建造年代也為武則天時期,整個工程歷時29年,宋代曾經補塑過。亦是面寵豐滿、長眉細眼、神情莊重之中帶著恬靜的微笑。佛像坐姿四平八穩,雙腿下垂,兩腳著地,輕柔而自然,質感很強。雖然此佛像實際上並沒有96#窟中的高大,但給人的感覺似乎更加巍峨一點,因為坐佛頭部的高度為7米,整體比例看起來就給人不一樣的氣勢。彌勒佛的手指傳說有四個關節,這尊坐佛五指呈蘭花形,而每根指頭微微翹起,形態優雅,被以後的佛像塑造者模仿。講解員提醒我們試試看,普通人的指頭是無法做出佛像一樣的手勢的。洞中的飛天像長約2米,姿態飄逸,為諸洞中所罕見。我定睛凝視著畫像,那漫天飛舞的飛天恍若隨時可能從畫中走下為我們歌舞一曲。148# 這是盛唐年間,敦煌大族李大賓家族開鑿修建的一個大型涅槃窟,窟內佛教造像均為唐代宗大歷年間制作。窟頂繪千佛,雖經1200多年仍色彩鮮艷。主室佛壇上,塑釋迦牟尼80歲時的涅槃像,長16米。釋迦牟尼佛面型豐滿、雙眼微閉,枕右手側身而臥,臥姿安然,左手自然安放於左腿之上,衣紋柔軟,隨身體起伏而變化,宛如熟睡一般,出神入化地刻畫出了佛祖涅槃時安詳自然、泰然而往的心境。佛祖臉色紅潤,面龐飽滿,身形修長,腿部肌肉豐滿,線條流暢,全然不似年屆80的耄耋老者。佛教中說是涅磐,是指釋迦牟尼80歲時達到不生不滅、常樂我淨的最高境界。涅槃像後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國王子、佛姨母、菩薩等舉哀像72身,為西夏補塑,此72像與孔子72門生之意暗合,可以看出受儒教文化的感染之深。他們神情各異,悲歡不一,表示他們對佛法的理解有深有淺,對生死的不同態度。所謂人死上天堂,無非是死者的風貌存於活者心中,活者一種良好期望和祝願而已。修行較高者神態平靜,而尚未脫離塵俗清恩的,以為佛祖真的死了,嚎啕痛哭。還有佛身下的,竟有翻筋鬥者,是佛的反對者們。整個畫面動靜對比,醜惡良善表現逼真。 內窟門的頂拱上有一千手前眼觀音像,面目猙獰,為密宗教派所供奉像。密宗的佛像多以猙獰面目示人,謂其先令人懼而後敬。那可怖的臉面和密密麻麻的手眼果然讓人看得渾身上下有些發冷。鳴沙山從莫高窟出來,正沉浸在剛才的美妙的藝術享受中,不一會兒就到了鳴沙山。到門口被攔下車,500來米的路,車開進去要收10元,我們決定步行進去。路邊的一對駱駝母子惹的牛牛無比開心,嚷嚷著要跟它們拍照,又不敢靠得太近,只能遠遠地合了個影。鳴沙山的門票要80元,還沒有漂亮的明信片,貴得有點讓人心疼。只是千裡迢迢地來了總歸要進去瞧瞧的。收費處更是修建了一座像牌樓一樣的大門,讓人感覺大漠的風光被關在這道朱漆的大門後,簡直是一大敗筆,十分惡俗,不由人嚴重地鄙視。進入大門頓時眼前豁然開朗,下午六點的天色,亮得跟上海的三、四點似的。連綿起伏、輪廓清晰的沙山讓我們雀躍不已。門邊成群結隊拉客的駝隊有點讓人掃興,那些駱駝的主人不停地大聲吆喝著招徠客人。他們告訴我們從門口騎駱駝到月牙泉60元每個人,月牙泉很遠在山的那邊,我們步行是不可能走得到的。成群的駱駝躺在沙地上,駝峰的一側掛著編號的牌子,遍地都是它們排出的黑色糞便,很臭。正值駱駝脫毛的季節,大塊裸露的暗紅色皮膚讓人看著很不舒服。於是我們決定不信那邪,一定要靠我們的雙腳走到月牙泉邊。決定了不走尋常路的我們,選擇了一條蜿蜒的山脊向上爬。脫下鞋,栓在腰間,嗨呦嗨呦地往上爬,身後留下了一串長長的腳印,感覺很有成就感的樣子。可是爬沙山與一般的山不同,一腳踩下去感覺沒有著力點,爬著爬著就開始腳酸了,呼呼直喘氣了,每一步都得費好大的勁。本來想爬上山頂然後繞道到滑沙的那面山坡,可是看著不高的山,終於在爬完快大半的時候,意志很不堅定的放棄了。山腳下有一泓清水,我們很開心地認為那就是月牙泉,大家抓起相機喀嚓喀嚓一通狂拍,拍完了覺得那池水形狀好像不太像月牙,旁邊的那灘似乎更像一點,就又拍了幾張。結果下得山來,走進池邊一看,這兩池都是人工湖,真是一件很讓人郁悶的事情。繞過人工湖才是真正的月牙泉,彎彎的泉水擁著一片綠樹環繞的古建築群,沙漠猛然見到婷婷玉立的白楊,舞帶飄絲的垂柳,讓人誤以為置身江南美景之中。到鳴沙山的保留節目是滑沙,一人10元,順著從山頂垂下的木梯,吭哧吭哧爬到半山腰。俯視月牙泉,能更加清晰的看見彎彎的月牙,真的很美。隨我們身後上山的是一群日本游客,都是兩鬢斑白的老人,很多都一口氣爬上了山頂,跟他們精神矍鑠的樣子比,我們真是好衰啊,慚愧慚愧!所謂滑沙就是坐在一個小木盤裡,往下滑。大家看看那麼高,都腳軟軟地有些發怵。很看不起她們膽小的樣子,於是我就自告奮勇地做第一個,剛坐下還沒有做好心裡准備,就被工作人員在背後猛推了一把,只聽到一聲慘叫我飛也似地衝下山坡,眼前黃沙漫漫,鋪天蓋地的沙子一個勁地往臉上撲來。到山腳下停下的時候,鼻子、眉毛、嘴巴、耳朵...滿頭滿臉都是沙子,整個一土人。後來她們因為害怕,所以都用手扒著沙子一點點下來,就沒我那麼快的速度。出了鳴沙山,已經是夜裡九點了,天色還很亮,像平時下班時的樣子。豆豆帶我們去看不遠處的環幕電影(鳴沙山的門票包含了電影票的價格)。片長20分鐘左右,站在環堵的電影幕牆中,真有置身其中的感覺。影片是介紹絲綢之路的,騎馬馳騁於廣闊的草原,站在船頭航行在黃河上,在古老的絲路小鎮逛逛,很不錯,既長知識又好看,值得花時間去瞧瞧。沙洲夜市看完電影大家都飢腸轆轆了,豆豆把我們送到沙洲夜市,在美食街打頭的一家尤素福清真烤羊排店坐下,先來20串羊肉串(五毛一串),對門的羊雜看上去也很誘人,3元一碟,碼得滿滿地,很好吃。還有一種當地產的鯉魚,烤得嫩嫩地,汁水飽滿也很不錯,就是貴了點,一條要25元。用啤酒杯裝的大杯杏皮水,冰冰涼涼、酸酸甜甜,又解渴又好吃,我們還很豪爽地干了兩瓶啤酒。老板還給我們講了個敦煌地區出杏子的傳說:話說當年李廣將軍率領部隊進入茫茫的戈壁灘打仗,戰士們人困馬乏,飢渴難忍。李將軍不忍看到士兵們如此受罪,乞求感動上蒼,第二天醒來發現周圍是一片結滿果實的杏樹林,摘下一嘗,酸甜適口,解渴充飢。從此為了紀念體恤士兵,驍勇善戰的李將軍,杏子在這裡就被稱為李廣杏。聽完故事,吃飽肚子,我們告別老板去逛夜市。這裡的水果很貴,價格和上海持平,買了個西瓜和兩斤小番茄。夜市上有很多買蜜餞的攤位,各種果脯和大棗,價格都不貴,而且味道很不錯,杏子干尤其好吃。回到酒店,洗完澡吃西瓜,甘甜爽口,很好吃。因為忘記帶睡衣了,就拖著牛牛陪我去買,都已經凌晨一點半了,夜市才開始陸陸續續有人收攤。沒有買到合適的,回來的路上發現我們對面的天河賓館,條件比桃源好,價錢還便宜才80元,於是決定明天早上換住處。



(莫高窟)



(莫高窟外景)



(佛塔)



(鳴沙山的駱駝)



(月牙泉)


精選遊記: 敦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