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兔走西北(四)4月26日晴轉多雲敦煌市西千佛洞~陽關~玉門關~雅丹

作者: 辣兔子

導讀清晨,窗外的的學校7點不到的樣子就開始熱鬧無比。然後是早自習後的廣播體操,竟然做了兩遍,吵得人無法入睡。只能早早起床,可是她們都在睡覺,洗漱好了靠在床頭寫日記。磨磨蹭蹭到九點多才陸續有人起床。今天定好跟豆豆去陽關和雅丹,包他一天的車400元。他九點半就來了,前台打電話上來催我們,大家收拾完東西退房。到對面的天河開好房間,安頓完大包,下樓 ...

清晨,窗外的的學校7點不到的樣子就開始熱鬧無比。然後是早自習後的廣播體操,竟然做了兩遍,吵得人無法入睡。只能早早起床,可是她們都在睡覺,洗漱好了靠在床頭寫日記。磨磨蹭蹭到九點多才陸續有人起床。今天定好跟豆豆去陽關和雅丹,包他一天的車400元。他九點半就來了,前台打電話上來催我們,大家收拾完東西退房。到對面的天河開好房間,安頓完大包,下樓吃早飯。天河旁邊的小街上有幾家挨在一起的小吃店,看上去都很干淨。一家豆腐作坊,供應現磨的豆漿、現做的豆腐腦都是1元錢,油條五毛一根,豆腐腦裡有些煮得酥酥的黃豆,新鮮又好吃,油條很胖,不是很脆但蠻香的。又去隔壁叫了碗雞湯餛飩,五元一大碗,簡直是味精湯,看來餛飩是南方的食物,西北就做不好吃。吃完早飯,買上一天的水,又找了超市買些午餐的干糧罐頭什麼的,就出了城。出了市區就是一望無際的戈壁荒灘。不時能見到被卷起的黃色的沙土的風柱,直衝上雲霄。豆豆說這就是古人說的“大漠孤煙直”,像龍卷風一樣,很壯觀的。不一會兒就到了敦煌古城,又名“仿宋沙洲城”,“敦煌電影城”,是1987年為中日合拍大型歷史故事片《敦煌》,以宋代《清明上河圖》為藍本,仿照沙州古城,由日方出資,參考中國古代建築風格精心設計、建造而成的人文景觀和影視拍攝基地。建築面積1.27萬平方米,位於敦煌市至陽關公路的南側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裡。大家都覺得這種人工建造的景觀沒有太大的意思,所以一致決定不去。西千佛洞再前行10KM就是西千佛洞,位於敦煌城西南35公裡處的古黨河崖壁上,是莫高窟的重要組成部分。洞窟開鑿在黨河崖壁的北側,自西向東排列,距河底20余米,窟頂是平坦的戈壁灘。現存石窟17個,始建於北朝晚期,隋、唐、五代、宋初和西夏續加興修。所存壁畫、塑像與莫高窟屬同一系統,具有同等價值,是敦煌石窟藝術系統的一個分支。。西千佛洞開窟年代無從稽考。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有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裡,香舊圖雲,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推測文中所記佛龕當指此。據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創年代應早於莫高窟,至少應與莫高窟屬同時代建造。在上面的停車場前下車,走下石階,陡崖深壑上有濃蔭蔽天,崖下灘地紅柳叢生,古木參天,環境清幽,跟莫高窟的宏偉大氣相比又是另外一種氣像。周圍安靜得出奇,間或一兩聲清脆的鳥啼劃破了寂靜的空氣,過後又悄無聲息了。我們四人的話說聲和笑聲,在這裡顯得特別突兀。沿著石壁往裡走,眼前是干涸的河床,這就是古黨河,敦煌城的母親河,河床上幾條車轍,告訴人們這裡已經斷流很久了。兩岸的崖壁不是很高,但是十分陡峭,沿著河床綿延開去,一眼望不到盡頭,巍為壯觀。沙石的沉積岩,仔細看還能找到貝殼的碎片,來證明這裡以前的滋潤。但現在的陡峭挺拔和存草不生,讓我突然想起王之渙的”一片孤城萬仞山“。從石砌的岸邊下到河底,還能看到有一小片微微濕潤的泥地。放眼望去,蔚藍色的天空、潔白的雲朵,襯得荒蕪的山崖更加寂寞。我們在沿著河岸漫步,有種穿越時空、恍若隔世的感覺,千年來這裡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千年的時光就從我們身邊靜靜地淌過。以前在電視中曾經看到類似的景物,但置身其中卻又是一番感受。西出陽關無故人離開西千佛洞,繼續前行。路況很好,筆直坦蕩的柏油公路,看不到盡頭。兩邊是茫茫戈壁,好久才偶有一輛車跟我們交會。習慣了堵車的上海,在這樣的路上呼嘯而過,簡直就是莫大的享受。漫無邊際的戈壁灘上,一叢叢枯死的駱駝刺擠擠挨挨地湊在一起,豆豆說去年的時候,這裡常年干旱,蒸發量是降水量的七倍,但是去年的一場大雨,這些生命力的小家伙紛紛從地裡鑽了出來,使荒蕪的戈壁灘看上去像大草原般地青翠,所以我們現在才能看到那麼多枯死的駱駝刺和紅柳樹。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裡的南湖鄉西側,為漢武帝 “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是絲綢之路上通往西域南道的門戶。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以來,陽關和玉門關一南一北,成為沿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和兩大邊陲要塞,陽關是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邊塞古關中,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陽關、玉門關了。唐代詩人、畫家、音樂家王維在鹹陽送別好友元二出使安西時,別情依依,動情地寫下了一道傳世不朽的《送元二使西安》:“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門票40元,需要講解另付30元。講解員是個很年輕的小姑娘,長著一張西北風沙吹出來的紅撲撲的臉蛋,操著一口甘肅味的普通話帶我們參觀了兩個陽關博物館,分別展覽的是有關絲路的文物和歷史。門口由兩個高分子材料做成將士把守,真人大小,臉上的毛孔、胡須,手上的青筋甚至鼻毛都有,纖毫畢現,栩栩如生,穿著鎧甲戰袍,英武精壯,只可惜不能拍照。館內陳列著古代日常生活的用具和農業生產的工具,兵器、文書和一些蒺藜之類的戍守城關用的防御設施。最使我感興趣的是玻璃櫃內的那枚虎符印信,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龐大,體積似方大些的印章,銅制,上面蹲著只威嚴的老虎,尾部上翹,神氣十足,從中間縱向一分為二,皇帝和將軍各執其一,軍令上的印章必須是兩者相合的,否則將被視為無效。另一館內的唐代繡花絲綢腰帶,歷時千年,依然能清晰看出當年精湛的繡花工藝,艷麗的牡丹宛如剛剛怒放開來,不知它當年系在哪位千金的盈盈纖腰上還是做為定情的信物送給了心上的人兒。這裡干燥的氣候,使這件精致的繡品得以完好地保存了下來,讓千年之後的我們也能有幸睹其芳容。館內陳列著大量的莫高窟的特窟雕像和壁畫的復制品,果然精美絕倫地讓人贊嘆不已。還有一些魏晉墓葬的磚畫,描繪了大量當時的生活場景。博物館後面可以乘景區10元/人的電動車到達的陽關遺址,大概相距一公裡多的路程,建造了一座仿古的辦理出關文牒的城樓,可以在這裡穿上古裝辦理仿古的出關文書,也假裝一把古人出國的摸樣。當然,這麼惡俗的事情我們是不會去做的。城樓的後面就是邊關了,兩個身穿盔甲的工作人員扮成守關的士卒站在城門口。出了城樓滿目荒涼,迎面矗立著王維雕像,右手高舉酒杯,左手前伸似勸酒狀。至此更能體會當年詩人在客中送客的復雜心態,和對舊友的依依不舍之情。陽關古塞何以建在這片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陽關占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窪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裡就已成綠洲盆地,有發達的火燒溝文化;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彙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洪峰過後,溝岸紛紛塌落,河閑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遂逐漸被水毀沙埋。 陽關與玉門關同期建於漢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從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陽關故址何在?史書的記載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的珍貴資料。《元和郡縣志》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裡。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嘗於此置陽關縣,周廢。”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志》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裡,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於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曰:“陽關”(注: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可見唐時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裡,或10裡處,當指約數而言。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西面叫“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如今陽關關城早已湮沒,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陽關遺址,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古陽關,而僅僅是在一座紅色的砂質山峰上,殘留有被稱為“陽關耳目”的烽墩,殘高4.7米,底長寬8米。從烽墩的一側往回走,是一片仿古的兵營,營帳、草料場、射箭場依次排列。穿過兵營是陶藝作坊和旅游紀念品商場,導游無非想讓你買些惡貴的旅游紀念品帶回去,本來想買套明信片的,結果一套要賣到40元,由此作罷。參觀完陽關,已經快三點了,大家在車上吃了早上買的零食、點心當午餐,就繼續往雅丹方向去。這時候是陽光最烈的時候,晃得人睜不開眼。

春風不度玉門關雅丹魔鬼城在距玉門關西85公裡處,從陽關到雅丹,必須途徑玉門關。陽關出來沒開多久,就離開省道開上了一條小路。正在修路,路況非常差,中間還經常有土堆攔路,很多時候只能在戈壁灘上顛簸。路上車子還出了點小故障,還好很快就排除了。車到玉門關,碰到一件讓人十分郁悶的事情。那玉門關跟陽關一樣,其實所謂的遺址就是一個黃土堆,陽關至少還有博物館可以看看,有講解員解說,玉門關則除了一個黃土堆就什麼也沒有,門票還要30元,所以我們都不願意進去。誰知道這景區的工作人員簡直就是車匪路霸,攔住我們的車,不讓通過。我們只是從旁邊的路上過,竟然也要收每人30元的路費,實在說不通,我們就只好掏錢,結果付了錢居然給我們一張從筆記本上扯下的手寫紙條,權當收據。既然付了門票,那當然得進去了。玉門關,相傳和闐美玉經此輸入中原而得名,是絲綢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在漢代,為都尉的治所,自西漢張騫"鑿空",出使西域以來,通過玉門關這座海關,中原的絲綢和茶葉等物品源源不斷地輸向西方各國。而西域諸國的葡萄瓜果等名優特產和宗教文化相繼傳入中原。當時玉門關,駝鈴悠悠,人喊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像。現存的玉門關古城堡被沙阜環繞著,它的北面為北山,北山南側為疏勒河下游。在古城堡北牆外邊數十米處有一堿湖,漢代長城由此橫向西北。玉門關的城堡呈方形,均為黃土夯築而成。四垣完整,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米,坦高9.7米。堡西、北各有一門,總面積630余平方米。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李白的“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的千古絕唱,使玉門關聲譽遠播。我們站在刻有玉門關的石碑前,實在難以將當年的繁華與這坐孤零零的黃土堡相聯系起來。只有遺址背面不遠處那片水草豐茂,牛羊成群的濕地,還能讓人產生些許的聯想。 轉出玉門關繼續上路,路面條件稍微好了點。但柏油路面中間不時有凹下去的水泥槽,豆豆說是為了下大雨的時候排水用的,這樣的設計在干旱的西北戈壁灘上真不知道多少年才會用到一次。開了半個多小時,車在一個牌樓前給兩個軍官攔下,說是現在軍事戒嚴,車輛不能通過。時間也說不准,快則40分鐘,慢則一個多小時。另外輛桑車已經等在那裡了,包車的是位上海來的攝影記者,說是昨天也戒嚴的,他已經白跑過一趟了。沒有辦法只能耐心地等待了,坐在路邊跟看守的軍官聊天,他告訴我這裡是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的導彈模擬實驗場和軍用機場,今天有軍事行動,所以戒嚴了。在這荒蕪人煙的地方,他呆了整整15年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就在這裡度過。聊了會兒,他就接到通知戒嚴解除,可以通車了。我們又經過半個多小時才到雅丹景區。多八點鐘左右,正好可以看到日落。神秘的魔鬼城~雅丹景區的門票40元,門口大廳的背投電視介紹雅丹地貌的成因及現在的經過。景區內不能開自己的車進去,要換乘景區內的中巴車,另外付20元的車費。沿著平坦的水泥路前行,雅丹地貌的獨特風姿,漸漸展現在我們面前。雅丹地貌是指風對干旱區的湖積或衝積平原吹蝕,形成的地面支離破碎的壟槽地形,維吾爾語稱雅丹,意謂具陡壁之小丘。高起的風蝕土墩作長條形,排列方向與主風向平行。近年來研究表明,暫時性流水的衝蝕和湖水的侵蝕,也是雅丹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一片雅丹地貌東西長約25公裡,南北寬約1-2公裡。其個體和整體規模之大,形態之奇異實屬舉世罕見。其高度,低的四五米,高的有二十多米,長寬由十幾米到幾百米不等,其整體,像一座中世紀的古城。這座特殊的"城堡",有城牆、有街道、有大樓、有廣場、有教堂、有雕塑;其形像生動,維妙維肖,令世人瞠目。星羅棋布的風蝕柱,像一座被廢棄的城池,城牆、街道、樓房、雕塑,形狀各異,千姿百態,一眼望不到頭,身心不禁為之震撼。中途可以要求下車觀賞,戈壁荒原的晚風獵獵地吹者,在天邊的落日余輝籠罩下,城內風聲回蕩。踏在沙石地上往城裡走,看看不是很遠的距離,走了很久都沒有到,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太陽也害羞似地躲到雲層背後,只在縫隙間隱隱露出幾絲微弱的光芒,整個城市籠罩上了一層陰影,呼嘯的風掠過耳際,衝進陰森的城內,在街道中穿行、尖叫著、咆哮著,真像是魔鬼的怒吼。回去的路上,大家都累得東倒西歪地睡著了,回到敦煌市內已經是十一點多鐘了。夜深了,沙洲夜市依然熱鬧非凡,有露天的卡拉OK,雖然歌聲實在說不上動聽,但唱的人卻無比投入;還有豪爽的西北漢子吆五喝六喝酒劃拳。隨便找了家面館吃面,面條是手擀的,很好吃。群群的太陽鏡突然找不到了,打豆豆的電話,也說車上沒有找到,只好安慰她明天再去買一副。匆匆吃完面,買了些明天火車上吃的水果、蜜餞,准備回酒店休息。走在大街上,忽然馬路對面有人叫我們,原來是豆豆去接老婆孩子的時候,在後座的夾層裡發現了眼鏡,就給我們送來了,好感動哦!



(西千佛洞)



(西千佛洞外)



(陽關)



(落日余輝中的雅丹)



(雅丹落日)


精選遊記: 敦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