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坐在有空調、音樂、鮮花的辦公室裡忙碌著,也沉陷在逛街、美食、健身、旅游的享受中,生活是美麗而慵懶的,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已經開始品嘗殷實富足的生活。但是,腦海裡總會浮現出一個影像----那是一個距離我現在所處的都市有將近2000公裡(空中距離)遠的小小村落,它總會不經意間輕輕牽動我的心弦:雲南西部廣大山區,自然風光迤儷,然而極為落後的交通和匱乏的資源使那裡的人祖祖輩輩過著貧困的生活。在高高的山巒中,有一個叫天登的地方,在喜愛旅游探險的人眼裡,那是一個體驗大自然魅力的地方。但就是在天登,方圓數十裡,只有一座破舊的小學----天登小學。因為太遠,遠近村裡孩子們每次去上學要走幾個小時的山路,所以父母們就在小學旁邊一個斜坡上陸陸續續為自家上小學的娃娃們搭建起簡陋的只有幾平米大的蝸居,漸漸形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叫“學生村”。這裡沒有家長,簡陋的生活用品和每周的口糧都是孩子們自己背來的,每家年齡稍大的孩子要肩負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
這是一群年齡只有7—12歲的孩子。他們的生活是清貧的,簡單的,也是快樂的。放學後,在高原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是村裡小小“村民”們無憂無慮玩耍的身影,是幼小的雙手升起的裊裊炊煙,是哥哥吆喚貪玩弟弟回家的斥責聲;在點點閃爍的星空下,是點蠟夜讀的雙眼;這是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的活生生的平凡的生活畫面----當然,這裡的主角是一群娃娃。
貧困山區的人是質樸的。那些沒念過什麼書的家長因為供不起孩子的學雜費,卻又不忍心回絕孩子渴望讀書的雙眼,只好帶孩子一起到學校,拿出家裡僅有的一點點口糧錢,只希望孩子能多上幾天學,多讀一點書。
天登小學的條件是極為清苦的,解放初期搭建的校舍破舊不堪,想多申請正式教師的編制又是異常困難。那裡有個非正式編制的教師,拿著每月150元的工資,既要養活一家人,還要自學進修(為的是有機會成為天登小學的正式教師),同時還會像學校裡其他教師及校長一樣,為了讓交不起學費的孩子上學,無數次地慷慨解囊。
貧窮,使山裡的孩子更懂得讀書的珍貴,更懂得惟有努力讀書方能改變自己將來的命運。
為了讀書,有的孩子在周末也不回家,背上竹筐上山挖草藥,用兩天的辛苦換得幾元人民幣,再走上5、6個小時的山路到遙遠的縣城,為的是買到一本《新華字典》。
山裡恰逢旱災,幾個月不下雨。學校的水井干涸了,從附近山裡蓄水池中引過來的可憐的水最終也斷流了,每天,學生村裡大大小小的孩子背上各種盛水的器皿,跑到較遠的山下,在渾濁的水溝裡取水,用以維持生計。生活是苦的,但從未磨滅掉孩子們的純真。當一場大雨終於來臨時,這群娃娃就像過年般快樂異常,盡情接受著上天的恩賜,那種快樂的神情看了讓人心酸。
在孩子們的心中,最最大的願望莫過於能夠上中學。所以,發榜前夕是天登小學畢業班學生最難熬的。那些能夠考入縣城的中學並且家裡有錢供學費的孩子是幸運的。按照村裡的風俗,那些年僅12歲幸運的孩子會選擇一個有雨的日子,肩上背著簡陋的學習用具、鋪蓋、口糧以及全家人的希望,在家人復雜目光的注視下,獨自沿著崎嶇的山路,朝縣城方向走下去……
這是我看過的一部記錄片,名叫《學生村》。影片的編導用他們的心和優美的鏡頭語言將那裡發生的故事展示出來,看這樣的影片能夠淨化人的心靈。我知道,自己像絕大多數在優越條件下生活的人一樣,目前依然無法褪盡浮華和虛榮的印記,但我也時常聽見來自內心深處,來自那個遙遠的山區,在高高的山巒上,在那個叫做天登的地方,從那個小小村落裡發出的輕輕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