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女子的北地10日行
厭倦了南方沒完沒了的雨季,6月下旬的一個傍晚,一張廈門飛往濟南的機票將我送到了北方寬廣的天空下,開始了策劃已久的山東東北之旅。
泰山、曲阜、青島、大連、沈陽、集安、長白山、哈爾濱,10天的行走,海陸空並進,跋山涉水,北國風光的壯美、邊疆歷史的厚重、美味的食品、“活雷鋒”東北人的厚道熱情,使一個人的北行充實而快樂。尤其令我得意的是,足跡所到之處,不是世界遺產,就是十大名山、國家級文保單位,確實超值。因此記錄下10天的流水賬,供游友參考。
D1、飛機轉火車,凌晨3點到達泰山火車站。入住事先從網上預訂的鐵道大廈,標房120元,就在距離火車站不到100米遠的右手邊。這一天正是高溫入侵北方的時節,可能是措手不及吧,鐵道大廈的中央空調竟然不能使用,洗過澡躺在床上卻熱得無法入睡,兩個小時後天已亮,索性打的(約10元)來到泰山腳下。
此時泰山已人來人往,吃了一碗3元錢、不加任何調料的拉面後,開始登山。考慮到體力問題,選擇的是“四分之一步行”的線路,即羅漢崖步行至中天門,索道至天街,游覽天街後索道下至桃花源,乘旅游車下至桃花峪。這樣的行程果然省時又省力,加上出發得早,僅用了小半天時間就游完泰山了。
做為中國十大名山之首的泰山,它的歷史太悠久,名氣太大,而我停留的時間如此短暫,因此我實在無法做太多的評論。中國關於山的記載始自泰山,孔子“仁者樂山”的感慨也來自泰山,歷代皇帝要到泰山祭天,這足以說明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山,自數千年前就屹立在那裡,我專程前來與之會晤,一睹名山風采,這就足夠了。特別令我感到有趣的是泰山竟是一座女性之山,當地人說“要給泰山老奶奶燒炷香啊。”或許是因為原始社會起源於母系氏族的原因吧。
中午11點,在泰山火車站廣場搭上前往曲阜的中巴,是很干淨的金龍大客車,冷氣十足,票價15元,行程約1個半小時。汽車行駛在齊魯大地上,而我由於一夜未睡,上午登山又太累,竟然在最後一排座位上舒舒服服地睡著了,快到曲阜時才醒來,又神情氣爽了。
曲阜的許多建築如車站賓館等都刻意效仿孔府的建築風格,因此,整座曲阜市呈現出獨特的古城風貌。果然如網友所說,一下汽車,便有許多三輪車夫來拉客,稱拉到孔府只需1元錢,我事先已從網上得知從車站到孔廟只需步行三分鐘,但因中午實在太熱,就上了三輪車,心想步行三分鐘的時間花1元錢坐三輪車,也算價值相當。沒想到三輪車夫竟拉著我轉到了離汽車站至少三華裡遠處,我明白他要玩花樣了。立即要求他將我送回汽車站邊的孔府。三輪車夫竟然說“我帶你去的也是孔府的一部分”。車子在一處“孔子故裡園”停下,原來這是一處純人工景點,也稱“六藝城”。這下總算明白三輪車夫的醉翁之意,他們的車篷上都有這家“六藝城”的廣告,看來三輪車夫是“六藝城”的兼職業務員。在我的義正辭嚴下,車夫很不好意思地將我拉回了孔廟。頂著大太陽,轉了一大圈,只收了一元錢,看來孔子的老鄉們在學習賺錢時仍保持了一份厚道。
孔廟、孔府、孔林,並稱“三孔”,是世界文化遺產,這才是我此行的目的地。進入“三孔”的游客接待中心,果然有推銷書籍者、自薦導游者跟上。經討價還價,以10元的價格請了一位“大叔”導游,果然將孔廟講解得頭頭是道。孔廟極為壯觀,印像深刻的是上千棵古柏。孔廟的隔壁就是孔府,孔子的列子列孫長期生活於此。在這裡,可以了解到關於他們的許多故事。從孔府到孔林有1.5公裡的路程,花了4元錢坐三輪車。快到孔林時,來了一騎在自行車上的女子,邊騎車邊強調請導游的必要性,討價還價到了6元。
孔林有3000多畝,據說全國姓孔的只需花幾百元錢就可埋葬於此。但通常游客到達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花了半個多小時逛完。女導游說有個孔家的媳婦在此守墓,若有緣會碰上她。導游又問我的年齡、婚姻狀況等,後來我發現她所聊的其實是“有預謀”的。在孔林的最後一站,突然冒出一50多歲的女子,自稱是為孔家守墓的,說“我能跟你說幾句話嗎?”我立即提高警惕,堅決說“不”,並快步走向大門。心想:肯定又是算命,然後要錢消災之類的。我能感覺到那女子一臉的失望。
吃了孔府豆腐和大餅卷蔥,返回泰山,連夜坐上前往青島的火車。沒想到,後來的行程,竟然好幾次都是夜宿火車、輪船。一舉兩得,既得到休息又趕了路。
D2按照網友的提醒,下火車後打車直奔湛山,住上超值的家庭旅館。放下行李,迫不及待地走向海邊了。
太美麗了,青島!我沿著海濱步行道,又爬上大學山,不停地走啊走啊,幾乎走不動了還舍不得停下。八大關別墅、魯迅公園、小青島公園、棧橋、德式老建築、康有為、梁實秋、馮沅君等名人故居,構成了青島獨特的歐陸濱海城市風格,講述著中國近代史的滄桑。
從青島開始,此去的行程也是重溫中國近代史的過程,街道、建築都在講述著100年前帝國主義列強在山東、東北大地上的所作所為。走在這片歷盡滄桑的土地上,心情復雜而沉重。
或許是為了與百年前德國人在此建造的歐式建築相適應,青島的新建築如住宅區等,樓屋也都不高,大都有紅頂的歐式風格。藍天、紅屋頂、碧海,使青島成了一座洋溢著歐陸風情的城市。而這座城市的獨特風格,竟是因為百年前它曾被德國人占領而引起的。昔日的恥辱,成了今天的旅游賣點。歷史真是位喜開玩笑的老人。
棧橋布滿了出售海螺之類的小販,這類所謂旅游紀念品和廈門一模一樣。青島的海鮮品種和閩南也幾乎相同,無非就是蝦蟹貝之類。來自海濱城市的我,什麼海鮮沒吃過呢?因此只是像征性地點了一份血蚶。感覺這裡的海鮮腥味更足。而這裡的海灘也散發出濃烈的腥味,據說是過度養殖引起的。這裡的礁石是紅色的,海水浴場的沙子也是紅色的,沒有東山的白、細。
D3 上午繼續在青島游覽,觀看了原德國總督府等。原本計劃泡半天海水,泳衣都帶來了,但下起了雨,水極冰涼,就取消了這一項目。買了下午2點半前往煙台的車票,這裡有“海陸聯運”,同時買了晚上11點半煙台至大連的船票。
購票時遇到哈爾濱女孩王蕾,她也是獨自一人,前往大連與父母會合。於是我們同行至煙台。在候船的幾個小時裡,我們一起在煙台港附近一一處大排檔吃海鮮、烤肉串,小王向我講述了她南下深圳會男朋友的故事。
煙台的海鮮果然便宜,一大盤的扇貝才8元錢。老板還說:其實不多,除掉殼,沒有多少肉。我們吃了烤魚、烤魷魚等等,滿嘴腥味,才花了20多元。
11點半,“普陀島號”准時向大連港駛去。一覺醒來,看到的已是大連的清晨。
今年的假期原本安排山東游,包括嶗山、威海、蓬萊等,後來想想,來自海濱的我可能會對海島風光有“審美疲勞”,臨時改變計劃,將大部分時間放到東北。事實證明這樣的考慮是正確的。此行,滿足了“看看北方大海”的心願就夠了。青島、煙台、大連,這三座著名的北方港口也一一走過。這樣,中國的港口,就只剩天津港沒去了。
D4、“一參團就郁悶”,這幾乎是真理。在大連參加了130元的“一日游”,受氣不少。
上午前往旅順,觀看萬忠墓、旅順博物館等。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惡行徑。當年甲午中日海戰後,日軍在旅順殘酷砍殺,一夜之間旅順被殺得只剩36人,這36人還是日軍故意留下運屍體的。後來清政府回防旅順後,修建了萬忠墓以銘記國恥。旅順博物館裡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珍稀文物,是當年日本從中國搶掠後准備運往日本的,沒想到還沒來得及運輸,日本就在二戰中慘敗,這些珍寶就留在旅順。其中最奇特的當屬6具木乃伊,是當年日本所謂“中亞考察團”從新疆掠得的。
導游說,旅順因是重要軍港,是不允許外國人進入的。這裡的百姓長期較為貧窮,開發旅游後,從游客身上獲利的願望十分強烈。他們銷售的軍艦模型之類,如果不想買,最好不要碰不要問,曾有游客拿起模型後就裂了,被要求以高價購買。我沒有碰人家的旅游紀念品,卻在觀看軍港時遭遇了此行惟一一次強買強賣。當時,我看了幾眼他們掛出的照片,尋思拍攝角度,便有一老者上前推介:要不要拍照片,還說只有他們的專業相機才能清楚地拍出旅順軍港老虎尾的清晰程度。見我不想拍,他又說:我用你的相機幫你拍吧,不要錢。我就將相機遞給了他。沒想到他接過相機後,卻不由分說先用他的相機拍了,然後才用我的相機拍。以後的情況可想而知,最終我花了10元錢買下那張照片。
130元的一日游是不含午餐的。我們一團8人決定合伙用餐,並要求導游帶我們找一處可以吃海鮮的餐館,導游說,平均每人25元,就可吃到很好的海鮮了。中午,她將我們帶到了一個漁村,對面就是海鮮批發市場。結果端上來的是什麼海鮮呢?炒花蛤,花蛤的肉瘦得幾乎找不到;一盤不太新鮮的炸小魚;紫菜湯也算一道海鮮菜了;幾粒小蝦仁炒葫蘆瓜;一條鲅魚。其余的就是西紅柿炒蛋、炒大頭菜之類的。一位濟南大姐說:這也叫海鮮啊,可能是用海鮮湯炒的,所以就是海鮮了。哈哈。我對老板說:大連海鮮就這樣子,實在令人失望啊。好在我在家裡海鮮早就吃得不愛吃了,這回就使勁吃西紅柿葫蘆瓜補充維生素。
動物園極地館之類的自費門票加起來要200元,據說有人妖表演之類的,我對這類項目毫無興趣。車內只有一對來自蘭州的新婚夫婦去看了動物園。導游十分不高興,臉立即拉得長長的,說你們不看這兩個項目就是5個小時了。意思是:你們不看,這5個小時看你怎麼熬。結果我們先是在海邊坐了一個小時,下午則在星海廣場逛了兩個多小時。
結束了自費項目,已是下午5點,旅行車沿著濱海路駛向老虎灘公園。40公裡長的濱海路果然風光迷人,山海相伴。但導游說這段路並不通行公交車,只有旅游車可進。老虎灘公園值得一游,但導游只安排了20分鐘的時間,然後又游說大伙去看4D電影,遭到拒絕。
許多網友都說青島比大連好,因為青島大片的海都是免費的,幾個小公園如小青島公園等,門票也只是10——25元。而且青島公交完善,搭公交可到達各個景點,堪稱自助游的天堂。大連卻把大片的海圈起來搞成人工景點賣高價。我的經歷證實了網友的說法。
D5在古都沈陽,我很開心。
又是半夜到的沈陽。一出站,一打扮得清楚精神的的姐就上前問我要不要打車,我告訴她想找個住的地方,想到故宮玩。她說,那裡就是最繁華的地段,房價大都較貴。後來她向我推薦市政府招待所,是我可以承受的150元/標間。的姐將我帶到車上,車裡另有一位男司機,到了市政府招待所後,的姐特意帶我到前台,確認有房間後她才收了10元的費離去。她說,萬一這裡沒有房間,深更半夜的把你落在這兒可不好。我能明顯地感覺到她決不是為賓館拉客,確實如她說的她僅賺了車費。她讓我感覺到了沈陽人的熱情。
房間裡有一張很大的雙人床,鋪著家庭化的花床單。出門這麼久了,終於躺到舒適的大床上了。給自己做了徹底清洗後,天已蒙蒙亮。迷迷糊糊睡到9點,就出門找吃的。
招待所對面有一家小清真飯館,有1元1碗的羊湯,湯濃味鮮,還有星星點點的肚腸血等羊雜,灑上香菜、胡椒粉等,味道極為鮮美。加上1元4個的肉餡餅,熱乎乎的,還冒油,2元錢的早餐吃得十分舒服。飯館裡有幾名沈陽人,一大早就叫了幾碟小菜幾瓶啤酒,邊吃邊喝邊聊,這種慢節奏的生活實在令人羨慕。他們說話的口音和我一個遼寧滿族朋友特像,心想他們說不定也是滿族人。
散步幾分鐘就到了故宮。沈陽古稱“盛京”、“奉天”,是歷史文化名城,東北政經中心。當年努爾哈赤從林海雪原長驅直入,先是在沈陽建了故宮,後又挺進北京,滅了明王朝,主政中國300多年。沈陽故宮是“前清史”也就是清王朝入北京以前的政治中心,多爾 、孝莊等人那些撲朔迷離的故事就發生於此。它的規模不如北京故宮,但有鮮明的滿族特色。與之相比,北京故宮的漢族特色較濃郁。二者的變化正體現了滿漢文化交融的過程。 沈陽故宮的建築布局可以分為三路。東路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嘉蔭堂和仰熙齋等。乾隆時皇宮已在北京,但他有時也"東巡"回沈陽看看。
張氏帥府也在離故宮不遠處。是張作霖、張學良的家,建築風格中西合璧。印像深刻的是一座仿真的張作霖塑像,他穿著長衫馬褂,身材矮小。導游說,張作霖身高僅1.58米,和我一樣高!這麼一個瘦小的男人,卻是“東北王”。
的姐說得沒錯,這一帶果然是沈陽最繁華地段,正值周末,街上人來人往,各種小吃應有盡有。吃是本人旅游的重要內容之一,於是精心選擇了名小吃“李連貴大餅卷肉”,3元錢一份,餅熱肉香。又看到一家粥館,信步走入。這家粥館顯然立志在以面食為主的沈陽為粥爭得一席之地,店內貼滿了關於吃粥好處的宣傳。我要了一碗海鮮粥,卻是涼的(南方人誰不知道粥要趁熱吃!),放了幾只蝦,還放了幾片青菜。邊吃邊想:看來我在廈門吃到的所謂四川菜東北菜西餐,或多或少也會有類似的變味吧。
下午坐公交車看昭陵。原為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昭陵,現是沈陽最大的公園。昭陵也是漢滿民族文化交流的典型。園內陵道左右建有碑樓、華表、擎天柱、立像、立馬、臥駝、麒麟、座獅、獬豸等石獸,兩兩相對。方城是陵園的主體部分,結構與福陵的方城相似。寶城下面是皇太極和皇後地宮。昭陵樓台殿閣,氣像軒豁,黃瓦紅牆,綠樹掩映,壯麗輝煌。
感覺沈陽景點的管理很規範,不像孔子老家那樣,這裡既沒有野導野販,也沒有強買強賣。昭陵有一攤出租清皇後格格衣服供拍照的,一件5元。我租了兩件,攤主很熱情地幫我拍了很多照片。心想:到底是皇族聖地,有一份從容大氣。
位於故宮對面的“劉老根大舞台”每晚上演“綠色二人轉”,已是旅游定點單位,劇院門口停滿了旅游大巴,售票處貼著“今日票已售完”的告示。而就在距大舞台不遠的小北街,為慶賀一家海鮮餃子館開業,當晚也有遼寧青年劇場的二人轉演出。居然能在沈陽街頭看到原汁原味的二人轉,這於我是意外的驚喜。演出顯然極為簡陋隨意,演員們甚至沒有化妝,以便服出場。先是一年輕女子,扎著馬尾辮,扭得極為豪放,唱的是現代情歌。另有一中年男子在一旁插科打諢。說到開心處,女的甚至扇了男的幾巴掌,而男的會在女的扭得盡興時,湊上前摸摸她的腰,台上觀眾便被逗得哈哈大笑。表演進行到一半,負責後台的演員捧著西瓜遞給女演員,她接過來啃兩口又接著唱。這兩位下場後,上來了一中年女子,自稱“老姐”。唱的是《關東情》、《家在東北》。音域倒也寬廣,可惜擴音設備太濫。後來又上來一高個男子,穿戴極為搞笑,上身套一件短袖對襟布扣中式襯衣,下穿沙灘褲,唱的是當地某種戲曲。我看了大約半小時後回房間收拾行李,當晚又睡火車前往通化。
D6上午到達通化又買了8元錢的慢車票,中午11點抵達吉安。“中朝界河鴨綠江”、“長白山下小江南”、“高句麗古王國遺跡”是這座新興旅游邊城的三張特色名片。火車開得很慢,逢站必停,一路青山綠水相伴,令人心曠神怡。其實從通化坐金龍客車兩小時就到吉安了,票價15元。不過我安排了兩天的時間在吉安,我喜歡在這樣的邊界小城住上一晚,所以時間很充足。
自2004年“高句麗古城遺跡”申報世遺成功後,集安一夜之間聲名鵲起,為了適應旅游者的需要,當地驟然增加了許多出租車,大都是奇瑞QQ。集安的出租車價格可能是全中國最便宜的,2元錢拉著市內到處轉。我就是被這樣的QQ拉著從火車站進入市內的。並與司機約好,以60元的價格包了下午的車,讓他拉著我看高句麗遺跡、鴨綠江。
中學讀歷史時背誦過,唐朝時朝鮮半島有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個國家。集安就是當時的高句麗王都所在地。一塊“好太王碑”,高6.39米,據說是至今發現的全國最高的碑。碑文首先紀述高句麗建國神話,稱出自北無余的第一代國王鄒牟王是“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出生子;然後稱頌永樂太王攻掠六十四城和一千四百多個村莊的業績,最後刻記三百三十戶“國煙”和“看煙”,即守墓奴的攤派情況。一座“將軍墳”,也稱“東方金字塔”,據考證應是高句麗第二十代王長壽王的陵墓。墳以巨大石塊壘成,建在地面上,這種結構的墳墓我是第一次看到。當地還有許多高句麗古墓群,有20多座繪有精美壁畫,與唐朝時中原壁畫風格極為相似,充分驗證了中原文化對高句麗王國的影響。為了保護壁畫,目前不對外開放。當年的高句麗王國修了兩座城,一座是位於山上的“丸都山城”,至今我們可以看到古城牆、了望台等遺跡。另一座是位於平原的“國內城”,就是現在的集安市區。市區內的“高句麗遺址公園”據考證就是當年的宮殿所在地,出土過瓦當等。專家認為,高句麗古國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已逝的高句麗王國歷史打開了一扇窗口。若對歷史不感興趣者,只會覺得這一切只不過一堆堆石塊,但回味著曾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一個王國的盛衰興亡,就覺得很有意思了。游客中有不少朝鮮韓國人,高句麗王國後來遷都平壤,朝鮮韓國人到集安尋找自己國家的前世,也是一種尋根之旅吧。
唐王朝滅了高句麗。一個王國從此神秘消失了。而同樣在東北這塊土地上,多年以後,努爾哈赤的將士入關南下,一統中國。朝代的興衰更替。
鴨綠江水清如境,滿目蔥蘢,果然有“小江南”的意境。對岸的朝鮮滿浦市,低矮的房屋清晰可見。QQ司機說,集安人很會享受的,常常一家人或好友結伴到江邊吃魚宴賞美景。
午餐是一份18元的燜羊排、3元的羊湯配米飯,老板熱情贈送涼拌木耳。晚餐是明太魚燉豆腐,12元。份量很足,一個人根本吃不完。LG最喜歡大塊吃肉大口吃魚,可惜他對這樣的苦行沒有興趣。
傍晚,一群老太在高句麗遺址公園且行且舞,扭著秧歌。大鼓敲得震天響。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刻意的安排。對一名來去匆匆的旅人而言,能欣賞以當地原生態的民間藝術,也算收獲之一吧。
我將集安列入退休後夏季避暑的候選地之一。氣溫低,江水清,有魚有羊排,消費指數也低。
D7上午前往距集安約30公裡遠的五女峰公園游玩,是長白山余脈,由5座峻峭挺撥的山峰組成——玉女峰、少女峰、參女峰、春女峰和秀女峰;還有幽谷銀瀑、高句麗采石場、天工神韻、望峰台、仙人台、藏心洞、懷古亭、洞天皓月、空中懸佛、抗聯遺址等人文自然景觀。今天是周一,游客極少,一個人在深山老林裡轉,難免有幾分害怕,幸好後來來了個沈陽的老人團,便跟著他們走,還蹭了他們的導游。
這座山顯然還極為原生態。這就是在東北旅游的好處,大部分資源都還只是初步開發,游客不多,原汁原味,民風淳樸。我很不喜歡像周莊那樣摩肩接踵、過度開發的景點。走在路上,聽著水聲鳥鳴,有一種渾然忘我的感覺。
做為所謂“美食家”的我,是從來不會忘記享受美食的,特別是從未嘗過的美食。五女峰腳下的一家虹鱒魚養殖場早被我盯上了。早就知道虹鱒魚是極為高貴的冷水魚,必須在無污染的流動低溫泉水中才能生存。央視前名主持人姜豐在她的博客中說,她生病時,英國老公特意為她煮了牛奶虹鱒魚湯。這回我可要一嘗為快了。每500克25元,在可以接受的幅度內。讓場主找了一條小的,約1.6斤,40元。魚身醬燜,魚頭燒湯。又是一場“腐敗”餐啦。此前已充分領略了東北人的鹹重口味,特意提醒廚師少放鹽巴醬油,果然可口多了。眼看鄰桌,一條大魚,一盤毛蟹,一份炒豆角,盤子都大得出奇,菜碼得像小山一樣的高。在這山清水秀處養出來的蟹魚菜,肯定都是無污染的綠色食品。看著鄰桌胡聽海喝,心想:長白山下小江南,名不虛傳啊。
享用過虹鱒魚大餐後,就在公園售票處等車,前往通化。報名參加第二天的長白山一日游,298元。
夜宿通化火車站附近的喜來登招待所。30元的單間,全新的木地板,全新的家俱,我幾乎不敢相信只需30元。公用衛生間也極其干淨。這裡很難找到帶衛生間的標間。
D8和3位河南人組成一“迷你”團。旅行社用一部桑塔納送我們到長白山西坡的山門,路上行程約3。5小時。
上了景區專用的自助環保車,上來一隨車女導游,普通話說得字正腔圓,像詩朗誦似的,很受用。她說:“長白山的一草一木,都不能帶走。”確實,長白山於198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納為“人與生物圈”成員之一,是我國加入該組織的15個自然保護區最早加入的之一。1992年被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列為世界A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40個A級保護區之一。在這裡,保護是第一位的。
不同於以往走過的名山,長白山上沒有古廟等人文遺跡,呈現著一座山最天然的形態。清政府將長白山視為滿族的“龍脈”所在,實施封山200多年,使山得以遠離人跡,花草樹木珍禽異獸自由自在地成長。如今的長白山對游人開放也是極有限度的,一方面是為了安全,另一方面也是把人類活動的影響控制在最低。我們只能坐在旅游車上,“車游”四個植被垂直景觀帶。導游說,這裡有世界最大的高山花園,所有的花都是野生的,但花期很短,只有10來天。我們看到了幾朵小黃花。
實際上,游客能去的只是大峽谷和天池兩個景點。游大峽谷時,游客只能沿著修好的棧道行走。而觀天池,必須從停車場走過1236級台階。那一天可能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海拔2000米的山上,狂風勁吹,冷雨嗖嗖,我穿著租來的防雨防凍服,艱難地走在台階上,總覺得風要將我吹倒了。而台階兩側,是險峻的大斜坡,水流急瀉而下。我著著實實地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長白山一年四季都有積雪,我們必須走過一段幾十米長的“雪甸子”。這時的我,只好四肢著地,一步一挪,找到了當年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感覺。
終於走過1236級台階,但風雨交加,什麼也看不到。有一塊“中朝五號界碑”,一腳跨過就是朝鮮了。導游說,在旅游旺季,這裡有邊防戰士值守,游客一步都不能跨越的。
晚上10:20的火車,第二天早上到長春。為了打發候車時的漫長時間,我叫了一個活魚火鍋。現殺的活鯉魚、羊肉、豆腐、刀削面、青菜各一大盤,28元。我慢慢地涮,細細地吃,用掉了兩個小時。又上了一小時的網。上火車睡到天亮,長春就到了。
D9、事先了解到長春城很小,一個汽車城就占了一半,而且只有偽滿洲國和電影城等景點,決定放棄長春直奔哈爾濱,以便早點訂到回廈門的機票。沒出長春火車站,直接上了廣州至哈爾濱的火車,大約上午10:30抵達本次行程的最後一站——哈爾濱。
以六折的價位買了30日回廈的機票。在火車站附近找了住宿地後開始信步游覽。也有推銷一日游的,120元含午餐。大連的教訓太深刻,這回我可毫不動心。
從火車站坐6路車,一站路就到了秋林公司。因為秋林這家百年老店,這一帶是哈爾濱的重要商圈之一——秋林商圈。
了解到哈爾濱是一座只有百年歷史的城市,而且它最初的建設者就包括了來自歐洲、亞洲甚至美國的僑民們。這也就不難理解這座城市為何洋溢著濃濃的異國情調。哈爾濱原是松花江畔的一個小漁村。自1898年中東鐵路修建以來,這裡就彙集了以俄僑居多的多國籍、多種族的富商巨賈以及僑民們。他們同中國勞動民眾一道成為哈爾濱的最初建設者。投資者和冒險家們在這裡辦工廠、建賓館、開餐廳、放電影,使哈爾濱處處可見“西洋景”。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 特點是外形自由、色彩強烈、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常常采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秋林公司屬“巴洛克”建築。“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不圓的珍珠,轉意為非常規的美,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來稱呼那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建築師們以自由奔放的格調來表達世俗情趣,一反僵化的古典形式,於是形成巴洛克建築風格。
1900年5月14日,俄國商人秋林(Chu- rin)在哈爾濱開設了“秋林洋行”。當時秋林公司屬於哈爾濱生意最好的公司。
秋林公司的創辦人秋林出生在伊爾庫茨克,1857年開始了在遠東的商業活動,在1867年他和他的一些伙伴開辦了秋林公司。最初,他在俄國大部分遠東的城市開分公司,隨著中東鐵路的建設,他在中國東北地區幾個城市,包括哈爾濱、大連、營口等地也開了分公司。那個時候,秋林公司是整個中東鐵路的最大、最主要的供貨商。俄國的內戰影響了在哈爾濱的秋林公司的生意。到1927年,哈爾濱已經開了3家秋林公司商場,秋林公司在哈爾濱還有幾家生產煙草、彈筒、茶葉、香水香料、香腸、油漆、白酒、葡萄酒、肥皂、醬醋、皮毛的工廠。歷經百年風雨,秋林至今仍是東北亞地區商業品牌的代名詞。這裡銷售的道裡斯紅腸和大列巴(面包)有正宗的俄式口味,每天都有許多游客在此排隊購買。
1.4公裡長的中央大街同樣是哈爾濱的標志性街道,有如廈門的中山路,兩側遍布著風格各異的老建築,地面由70萬塊方磚組成,街的盡頭就是松花江。。中央大街是一條道道地地的“洋街”,始建於1900年。1898年哈爾濱開始大規模地修築鐵路和城市建設,來自關內及鄰省的勞工大量湧入哈爾濱,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盡是荒涼低窪的草甸子,運送鐵路器材的馬車在泥濘中開出一條土道,這便是中央大街的雛形,於是中東鐵路工程局將沿江荒地拔給散居哈爾濱的中國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國大街”意為中國人住的大街。許多俄國人在此開店設鋪,牌匾多用俄文。雖稱“中國大街”但兩側多為歐式建築,商業也多為外國人經營,猶如外國城市一般。
1924年5月,由俄國工程師科姆特拉肖克設計,監工,中國大街鋪上了方石,頓時顯得華貴起來。當時中國大街上的外國商店、藥店、飯店、旅店、酒吧、舞廳不計其數,人們在此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異國商品:俄國的毛皮、英國的呢絨、法國的香水、德國的藥品、日本的棉布、美國的洋油、瑞士的鐘表、瓜哇的砂糖……
現在,中央大街一如既往地繁華。馬迭爾西餐廳的冰糕和酸奶,仍保持100年前的風味。我還在它對面的華梅西餐廳吃了俄式罐燜羊肉,是把羊肉和番茄放在一起燜爛,香中略帶酸甜。
在中央大街的特產店買了腌馬哈魚。事後證明在中央大街購買特產就像在廈門中山路購買特產一樣,難免“挨宰”。一模一樣的馬哈魚,我在中央大街買的是30元/斤,在秋林公司只需22元/斤。該如何選擇,大家心中應有數了。
呼蘭河畔覓蕭紅
D10、到了哈爾濱,必去呼蘭,一座因為一位女人而成名的小城,距離哈爾濱市區28公裡,現在也是哈爾濱的一個區了。
那個女人叫蕭紅,上世紀三十年代女作家,深得魯迅的看重栽培。她為呼蘭河寫了傳記《呼蘭河傳》,呼蘭這個東北小城的生活從此引人關注。然而,直到今年,蕭紅誕生95周年了,她卻再也沒能回到呼蘭河畔,仍寂寞地長眠在炎熱的廣州公墓。
客車駛上松花江大橋,駛過北岸新開發的城區,半小時後就到了呼蘭。花1元錢打“老爺車”,經過兩條破舊的街道,蕭紅故居到了。8元的門票。很少的游客。“哈爾濱一日游”的行程中,從來沒有把蕭紅故居列入其中。這也好,是考驗人心的方法之一。自已找到長途車站搭車前來的,或多或少都存著喜愛蕭紅的心。女作家生前寂寞,如今想必也不希望太喧嘩。
蕭紅故居是典型的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北方農村建築。1911年,蕭紅在這裡誕生,這裡的空氣曾蕩漾著她最初的啼聲。她在《呼蘭河傳》中詳細回憶了在這裡的快樂童年生活。
但當年的故居其實大都已毀,現在看到的是在原址復原的建築。後花園、磨房,都是根據小說中的描寫復原的。只有土地是真的,還是當年的土地。看著故居裡的炕、蕭紅的照片、少量的花瓶等文物,女作家坎坷的短暫人生一一閃現。解說員在背誦蕭紅關於後花園的經典描寫了:“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園裡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地種著,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現在,老主人死了,小主人也死了,死在遙遠的南方。在後花園的陽光下游走的,是我們,不相干的游客,我們走走看看想想,各有各的心思。故居裡陳列著蕭軍和端木蕻良的題詞。蕭紅是他們曾肌膚相親疼著愛著的女子啊。
蕭紅的一生,可謂說不盡的悲涼,道不完的滄桑。如果說,女人生來是讓人疼的,像蕭紅這麼美麗可愛而有才氣的年輕女子,放在今天,當之無愧是“美女作家”,原本因“萬千寵愛集一身”的。可在國難當頭的大背景下,她過的是什麼日子呢?輾轉漂零,缺愛少錢,“亡國奴”的恥辱。她愛的男子,都有才氣,卻不曾給她長久專一的愛。走出呼蘭後,蕭紅四處流浪,哈爾濱、大連、青島、武漢、上海、日本、重慶、山西,直至以31歲的年華客死在香港的潮熱土地。如花生命可謂飽受催殘,卻在雨打風摧中綻放出不朽的果實:《生死場》、《呼蘭河傳》……許多人經由她的作品認識了呼蘭和呼蘭河,認識了東北農村。而我,曾在多年前的冬夜,在校園溫暖的被窩中捧讀她的大作,從中知道了哈爾濱的大列巴、街頭鼻子凍得通紅的白俄人、她和蕭軍在貧困中相依為命蒼白的愛。那時,我就很想看看呼蘭,看看她的家。我終於來了。
在縣城的西崗公園碑記中,意外了解到呼蘭的歷史:呼蘭地處松花江北岸,呼蘭河之濱,良田沃野、豐草長林,繁物華而得天寶,育人傑而顯地靈。古為南北交通要道,憑江河之險,扼軍事之重,為兵家必爭之地。清代為黑龍江最早開發五城之一,素有“滿洲谷倉”、“江省鄒魯”之譽。民國號稱“江省首縣”,舟車輻輳、商賈雲集,名列全省之冠。一個人的成長總是與她的背景息息相關,女作家並非橫空出世,孕育她的是一片肥沃的黑土地。
沿著呼蘭河畔走了很久。呼蘭河寬廣平靜,停靠著不少鐵殼船,岸邊有一條叫做“碼頭路”的小路,當年這裡應是繁榮的碼頭,乘船可直通松花江,直抵哈爾濱。靠近橋頭的河畔,立著一座嶄新建築,集吃飯娛樂洗浴於一體的時尚場所。它可能是呼蘭最高檔最有現代氣息的建築了。除此之外,我在呼蘭河畔看到的,是低矮的平房,泥濘的道路,成堆的垃圾,甚至有一個養牛場,一架馬車,不像大連星海廣場那樣做為旅游項目的馬車,而是實實在在用於拉貨。有幾只羊,懶散地在屋檐下曬太陽。憑我的直覺,它們與當年蕭紅眼中的呼蘭河畔仍有諸多相似。雖然呼蘭已改縣為區,卻仍是東北鄉村的田園風光。回想著蕭紅所寫的,發生在這條河邊那些不可思議的故事,思緒良多。
在呼蘭,我整整流連了半天,有戀戀不舍的感覺。或許是因為曾在心頭念她和她的土地太久,卻只有太短的時間可以相會吧?在呼蘭的每一秒鐘,我腦中想的始終是蕭紅。吃著地道的豬肉燉粉條,我想,蕭紅一定也吃過這道菜。午餐後,我還在街上看了一場猴戲。我想:多年以前,蕭紅也和現在系紅領巾的孩子們一樣,在街頭被猴戲逗得哈哈大笑嗎?
蕭紅顯然是故鄉的驕傲,甚至是呼蘭的代名詞。也許這就是文學的力量吧?現在,呼蘭每年要舉辦一次蕭紅文化節。在故居的對面,一排簡陋的房子,赫然掛出了蕭紅旅舍和蕭紅藝校的牌子,我不知道蕭紅九泉之下對此有何感想。聽說呼蘭人還在努力,希望有一天,長眠於廣州的蕭紅能夠回歸故裡,日夜聽著呼蘭河的呼吸。一個女人,孤獨地呆在那麼遠的地方總是讓故鄉的父老牽掛。但蕭紅願意回來嗎?她曾說過:我離家出走,不就為了呼吸一口新鮮空氣,爭得一份自由嗎?她還說:“那樣的家庭我是不能回去的。”她還能適應家鄉漫長寒冷的冬季嗎?但她一定十分想念家鄉的。她的心態應是矛盾極了。
回到哈爾濱,從防洪紀念塔花2元乘船上了太陽島。太陽島面積很大,有10平方公裡。島上草木扶疏、亭台水榭,頗有幾方南方園林風格。有一幢保存完好的三層俄式建築,木結構。東北抗聯園是一片草地,塑了一群東北抗日英雄的雕像。俄羅斯風情小鎮、東北虎動物園、極地館都是人工景點。太陽島因鄭緒嵐那首歌而聞名天下,當年鄭緒嵐唱歌的地方立著一架鋼制鋼琴模型。回家後特意調出《太陽島》的歌詞,其實歌中並沒有寫出太陽島究竟美在哪裡。太陽島更適合當地人於周末休閑度假。
D11、上午到秋林公司采購了大列巴、紅腸。秋林公司的食品部有許多攤位租給他人,因此這裡銷售的紅腸並不都是秋林產的。一定要認准“秋林道裡斯紅腸”的牌子。12點退房,瞎逛一陣後上民航大廈坐班車到機場。晚7:00,看到廈航空姐的微笑和《廈門日報》,聽到了熟悉的閩南鄉音,知道很快就要回家了。
辛辛苦苦背回家的列巴成了大家的負擔。它像一個大鍋蓋沉重,口味發酸,實在不適應閩南人好甜的口味。LG任勞任怨,哪怕吃得幾乎噎住了也義無反顧,以實際行動表彰LP萬裡送列巴的辛苦。兩個挑食的妹妹只掰了一小口就再也不碰了。建議各位如到哈爾濱,看看列巴的光輝形像就行了。不過那個裝列巴的大棉袋倒很有保存價值。紅腸確實是越嚼越香,但對南方人而言,口味太重了。我們將它切成薄片炒葫蘆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