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鐵路通了,大量驢子、鴨子甚至是不動腦子跟風隨大流湊熱鬧的豬們紛紛湧進拉薩,於是,布達拉宮為了接納更多游客,居然出台了人流單向行走不予停留的鬼政策。於是,大昭寺、哲蚌寺發了狠地提高門票價格,八廓街的那些回族老板霍霍地磨著砍人的刀,於是,連色拉寺辯經的那些小扎巴也學會了面對游客的鏡頭展開了功利的笑容
我慶幸曾很自在地在布達拉上下溜達,並且曾經坐在大殿前聽過一場天唱一樣的打夯歌謠,我也慶幸曾一個人坐在色拉辯經院呆呆地看著拍著那一群黃飛鴻手舞足蹈的視覺盛宴,我更慶幸我曾經有緣與拉薩鎮城之寶大昭寺的佛祖的十二歲等身像零距離接觸,那一刻我無比虔誠。
但那些美妙的時刻,我不敢保證你們都能與我一樣能夠同樣遇到,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洶湧的游客潮中,那些游拉薩必去的地方會改變,這種改變,或者是因為保護,更多的,或者是因為無奈….
於是,一些去過計劃再去和准備去的朋友不無擔心地對我說:拉薩會不會成為第二個麗江?我只是笑了笑,引用了某牛人的一句名人名言:就算拉薩不再是拉薩,總有地方非常拉薩的......
04年前後呆在拉薩有一個多月,除了天天在吉日三樓曬太陽外,也閑來無事到處亂轉由於那些知名景點大多都走馬觀花過,而曬太陽這項運動也不能二十四小時全天侯開展,所以,自己也嘗試去找些不為游客常到的地方自娛自樂,並沾沾自喜。寫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順便讓我回味一下在日光城裡的那些幸福生活。
木如寺 木如寺在北京中路,就在盛名滿天下的吉日旅館和八廊學旅館的斜對面,木如寺目前就是“西藏佛協印經院”的所在地,記憶中從門口的標語上知道裡面這兩年在在大規模地整理和印刷藏文版大藏經《丹珠爾》,
木如寺很小,主殿也不是正對大門,走進門會感覺寺院有點亂,有點吵,靠街的一邊是民居,走過民居,就是喇嘛們的住所,很神奇的,你會突然覺得外界一下子清淨了下來,連同你的進門時或者帶著煩囂浮躁的心靈。地下是一排轉經桶,走到頭,就是大殿。大殿並不大,門口種著好看的花兒,夏天去的時候可以看到花兒盛開著爛漫著招搖著。與其他大寺相比,木如的佛像不算很多。但是,有幾樣東西卻很有趣:鎖子甲,矛,頭盔,是在供奉格薩爾王手下的一個將軍吧,我以為……如果去的時候是一早一晚,你也會看到和聽到木如寺裡面的喇嘛們做早課和晚課,雖然一句都聽不懂,但把自己浸淫在一片祥和虔誠的信仰中,已經是無比的快樂….
出了殿門,沿著梯子上去,陽光滿滿地撒在二樓,或者會幾個喇嘛在走廊上發呆。或許,這個是他們早課之前,難得的悠閑時光。對於鏡頭,他們沒有像大寺裡的喇嘛那樣坦然,更多的是羞澀。但是,他們也不會有大寺那樣的高高在上的感覺,看到游客,微笑是他們的問候。走廊盡頭,是黑黑的廚房之類的地方,不時有喇嘛提著水壺或暖瓶進出。這個時候的光線正好,讓每個進出廚房的人都是頭頂陽光,從黑暗中走出來。就連那只老貓,也是渾身閃閃發光地在那裡踱步,在木如拍照是最好的。木如的牆都是紅、黃色,門有黑色,門簾是白色,上午的陽光正好照在走廊上,拍什麼都好。 (上面的一段,大部分是摘自無忌網友“多說也沒有用”的文章,我在百度木如寺的背景資料的時候,無意發現了他這段文字,和我的感覺幾乎的一模一樣的,珠玉在前,我無法寫出更貼切的文字,特此注明,免得大家投訴斑竹也作剽客)
“多說也沒有用”的文章只寫到二樓,寫到我遇過後來野蠻NEWNEW也遇過的曲多師傅但我覺得木如寺最美麗的地方其實還得更上一層樓,走到走廊的盡頭,有一個木梯可以讓你爬上三樓,當然,所謂的三樓,其實就是屋頂,我不止見過一個朋友在爬上屋頂後放肆地快樂,包括第一次上去的我,在木如寺的屋頂,你可以毫無障礙地以一個右側身角度一眼看到不遠處的布達拉,這幾年來一直在留意驢子們發在網絡上的布達拉,但從那個角度拍過去的,幾乎沒有
其實,不走尋常路,就是一種快樂………
最後,在百度上找了些木如寺的背景資料,作者應該是桑吉扎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木如寺,也叫木如寧巴,意思是古老的寺院。據藏文史料記載,遠在吐蕃贊布赤熱巴巾時期,在大昭寺的東、南、北三面修建三座寺院,這三座寺院分別是;東面木如寺,南面的噶瓦寺和北面的正康寺。傳說,在藏王朗達瑪滅佛之初,有位印度高僧班智達達拉屍羅曾在木如寺閉關潛修財神法,但是修行數月,卻無應驗。於是,惱怒的班智達以禪杖觀修的財神像腹部,就在此時,財神的腹中流出金子。因此,班智達恭敬地在此重塑喀薩巴哩財神像,而聞名於時。據說,或許由於財神的緣故,大肆滅佛的藏王朗達瑪當時封閉了拉薩和桑耶寺等其他寺院,而惟獨沒有封閉木如寺。
木如寺的壁畫大多為明清所繪,十三世達賴喇嘛擴建時曾補繪部分壁畫。壁畫內容包括釋迦牟尼佛傳記故事,佛、菩薩、護法,和藏傳佛教其他教派人物以及民俗生活場景。尤其是大門左側壁畫,真實描繪了格魯派與蒙古王固實汗之間的關系
在木如寺旁邊還有下密院,和木如寺的風格差不多,有時間也可以去看看,從下密院旁邊的路走進去就是小昭寺了,裡面供的是半尊釋尊的八歲等身,雖然沒有大昭的盛名,但我感覺也是非常非常值得去轉轉的
格薩爾王廟 (關於這裡的文字,桑吉扎西又寫過,我就偷懶了) 如果你朝拜完了氣勢宏偉的布達拉宮的話,那麼,你不妨往西步行幾分種,就到了磨盤山(藏語稱“帕瑪日”)下,沿著一個矮小的並不起眼的小門,拾階而上便是拉薩著名的格薩爾廟。
每到夏季,高大的樹木蔥綠遮蔭籠罩著蜿蜒而上的石階,台階上布滿了苔蘚,一股清新的草木和濕土的氣息,讓你感到一絲的清涼和幽靜。這裡沒有布達拉宮傲視一切的宏偉與威嚴,也沒有大昭寺川流的香客和熱鬧繁華的場面。這裡有的,只是清淨幽深的感覺。有時,甚至寂靜到了一種難言的凄涼。
比起其他寺院的香火,格薩爾廟算是十分冷清了。建築在山頂的殿堂只剩幾間,主殿兩邊的配殿早已坍塌破損,蒿草叢生,塌陷的屋脊、橫梁、青瓦和殘垣斷壁,展示在你的面前,環顧四周,你無法想像昔日這個依山而建的小廟,營造得是如此玲瓏小巧,把中原廟宇建築的高超的營造手法在青藏高原的雪域拉薩施展的如此完美。無論從建築的視角,手法、材料、還是建築的營造藝術和風格特色來說,都堪稱是拉薩廟宇建築中難得的一見的傑作。
走進格薩爾廟,首先映入你眼簾的是幾尊高大的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中的主角英雄格薩爾,而在這位藏族英雄的下面,供奉著來自中原漢地的大英雄關雲長的幾尊塑像。沒有人想到漢藏文化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兩位英雄,居然被藏族人供奉在同一座寺院裡,亦受到漢藏民族的共同朝拜與紀念。
主殿裡除了供奉格薩爾和關雲長的塑像之外,還有藏傳佛教歷史上著名的蓮花生大師,及四大天王像。然而,當我們探究這個寺廟的起源時,我們卻驚異地發現,這個寺院原本並不是供奉藏族英雄格薩爾的廟宇,而是供奉漢族忠、孝、義化身關羽的——關帝廟。
當時的拉薩人,並不了解關雲長是何許人也?到了乾隆五十八年,這座關帝廟竣工後,藏族人才開始逐漸了解到一些關雲長的故事,而在藏族百姓的觀念中,則常常把這個關雲長看成是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的化身
從早期的建築格局來看,關公廟既供奉漢族英雄關羽、也供奉佛菩薩。只是後來隨著清朝的滅亡,這座著名的關帝廟,後來逐漸改成了供奉格薩爾的寺廟。然而,遺憾的是這座將近200年的漢式建築大部分已經破損倒塌,而留下的依然是人們對英雄的懷念和贊美。 我對格薩王廟的最深印像是裡面的那一間小黃房子,在一黑一白的建築堆裡,色調特別突出 走下格薩王廟,往前走德吉路口左轉,穿過路旁的商鋪,走進居民民區裡,你還能找到一個在拉薩地圖上有標注的小寺廟,功德林寺…… 功德林寺是拉薩四大林之一,好像是以前噶夏政府的貴族的家廟,但感覺上沒有什麼看頭,只不過在我浮躁的時候曾經用功德林炫耀過自己的藏漂段數,嚇唬了幾個號稱走遍拉薩的牛人 仙足島 我覺得去拉薩不去拉薩河轉轉是件挺後悔的事情,雖然我去了幾次河上的水都不大,但河對岸的那個仙足島真的很棒的,沿著北京路往東走,在林廓東路的那個路口往南轉,一直晃悠到珠峰賓館,前面就是拉薩河,值得說說的是珠峰賓館旁邊有家西餐廳叫突擊營地,那裡有拉薩最好的牛排和比薩,那家餐廳據說是西藏登山隊開的,裡面的雪山照片讓人看到都有點抓狂。 過了拉薩河上的橋,就走進了仙足島,仙足島感覺就像廣州的二沙島,我在裡面看過好幾戶高級住宅的。沿著河邊走,不時有些孩子騎著自行車呼嘯而過,原來島上有所拉薩北京中學,我看著孩子們在雪山下的校園裡踢著足球嬉戲著,從他們的快樂中我也感到無比快樂。如果你像我一樣喜歡懷念校園的,也可以去拉薩大學轉轉,同樣能夠感受年輕的奔騰的。 波龍卡 最近一直向要去拉薩的朋友推薦這個地方,雖然我也沒有去過,這個地方是我一個上海朋友去的,我不敢亂占這個地方的發現權。
小女孩是我在拉薩認識的,我總覺得她在旅行上智商和情商都比我高,在路上認識的人不少,我給予高評價的不算多,但她絕對是一個。
打車到拉薩最北的軍區總醫院,色拉烏茲山下就是徒步的起點,從軍區總醫院左邊走進去,娘熱鄉,穿過娘熱鄉,從橋上走過一條小河,往北轉彎順著河走,爬坡,就是去波龍卡的道路,有岔路就問當地老百姓,會告訴你的。
波龍卡的歷史很悠久,從松贊干布起,大量藏傳的大師都曾在那裡築壇講學,桑布扎大師還在那裡創造了藏文,可以說那是西藏的第一座學校,雖然現在只剩遺址了,但我看照片從那片山坡上可以遠眺整個拉薩,布達拉閃著金光。
不要害怕通火車後拉薩已經不是拉薩了,
起碼這些地方,依然非常拉薩
阿裡豬豬
20060706

(木如寺的二樓)

(從木如寺房頂拍的布達拉)

(格薩王廟的黃房子)

(從仙足島拍過去的布達拉,拉薩河邊)

(這是我朋友拍的,從波龍卡拍的布達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