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每日或穿梭於鋼筋叢林之間,或定坐在辦公室裡對著電腦敲敲打打,整個身心緊張而麻木,實在是令人有些厭倦。這個周末幾個朋友便相約到戶外去放松放松,給疲憊的心做個SPA。常日地縮在辦公室裡做著機械的事,人不免都慵懶起來。因此,好容易有個周末,即是野游,誰也不想走遠弄個車疲馬勞,都只想找個山明水秀的地方,悠悠閑閑地走走玩玩即可。於是就有人提議到小石船去,說是一個新建的景區,就在帽峰山下,離廣州市中心僅25公裡,風景秀麗,行、食、玩皆不太費力,很適合我等這樣的都市懶人。——如此說來,那便去吧。我們上午九點從市區出發,在車上美美地打了個盹兒,大約十點來鐘便到了小石船。我們從景區南門進入,一入山門,只見滿目翠色,一股清新的空氣迎面撲來,深吸幾口,不覺神清氣爽,殘留的睡意一掃而光。我們沿著窄窄潤潤的山間小路蜿蜒而上,才走幾步,“蒙妹——蒙妹——”一陣粗狂熱情的呼喊著實把我們嚇了一跳。只見一群身穿野豹紋小碎皮裙的土著人光著腳站在山石上,敲著木梆,衝著我們又唱又跳,個個長發及背,全身漆黑,齜著牙肆無忌憚地咧嘴大笑,舉手投足透出深林山野的狂野與質樸。據導游說,這些都是來自雲南的正宗原始佤族人,他們在這裡安營扎寨,都還保留著原有的生活方式,給這個山林增添了幾分原始神秘的色彩。佤族人熱情純樸,“蒙妹”就是佤語中“你好”的意思。知道“蒙妹”的意思後,大家也都向佤人高聲喊著“蒙妹——蒙妹——”。看到游客們熱烈的反應,佤族小伙子們興奮地將手中的木梆敲得咣咣作響,姑娘們也高興地扭動著腰肢把烏黑的頭發甩來甩去。看著這些可愛的佤人和他們身後的茅草屋,我們仿佛回到了那個刀耕火種的石器時期。我們繼續前行,不一會,一張繩網擋住了我們的去路。大家抬頭定睛一看,一條用樹枝、繩網及鋼絲織成的野徑在森林和田野裡彎彎曲曲地盤旋著。導游告訴我們,到探險路了,這是該景區的一條特色路。“啊?”幾位女士不禁皺起了眉頭。“放心啦,沒你們想像的那麼難走,而且保證有驚無險。”導游笑了起來。男士們則按捺不住,一躍而上。過獨木,走鋼絲,爬繩網,攀天梯,真是險像環生,只聽見女士們的嬌呼一聲接著一聲,拍著胸口好似小鹿驚嚇狀;而男士們則大方地時不時伸手拉上一把,嘴裡還殷勤地安慰著——哎,指不定心裡還偷著樂呢。其實,探險路上全都有繩或木樁做成的扶手,許多地方還有護網,很安全。老實說,大部分的探險路並不算特別難走,但很是刺激、有趣,俯仰之間很能挑動我們這些懶人的運動神經,誰都舍不得偷懶繞過探險路從階梯上山。淑女們也拋開矜持,手腳並用地攀爬著,在過繩網時一邊尖叫,一邊故意用力搖晃著網繩,全然沒有了平日的文靜與端莊。最難走的一段要數“上天梯”了,90度垂直的大岩石上嵌著一道一道窄窄的踩腳梯,一條軟鋼繩依著石壁一直往上伸,有10多米高。明知有難度,我卻也忍不住躍躍欲試。踩腳梯非常窄,因此腳幾乎使不上勁,只能完全靠手臂的力量緊緊抓著軟繩把身體撐上去。由於長期缺乏運動,我似乎都能聽到身體裡骨骼摩擦出咯咯的聲音。我只爬到了不到三分之一,就耗盡了力氣,只能讓朋友七手八腳地把我弄下來,灰溜溜地繞道而行。整條探險路沿山而建,與自然景致融為一體,頭頂上綠樹成蔭,幾縷陽光透過層層樹葉點點灑在我們身上,而腳下芳草叢生,幾縷山泉從山石縫裡汩汩滲出,我們一面走著鋼絲,一面都能感受到腳底下傳來的絲絲涼意。終於走過了探險路,一個小時艱難的路程,盡管運動得不是十分激烈,但大家也都有些疲憊了,汗珠從額角、脊背上細細密密地滲透出來。所幸探險路的盡頭便是個鄉村食府,很詩意的名字——水雲間。這是一座坐臥在青山碧水間的小木屋,曲曲折折的長廊外錯落有致地擺放著幾張木椅木桌,微風吹過,芭蕉葉輕輕地拂過桌面;近處,幾只雞鴨在草地上悠閑地散步,時不時低頭啄一下泥土;放遠處,流水淙淙穿?Π牛??嬲秈諂鵠吹奈砥??伎杉?N依晾戀嘏郎弦徽諾醮玻?槐咭』我槐囈腥?“點菜了,點菜了,餓死了”,然後愜意地閉上眼睛。一陣菜香襲來,我忙不迭地滾下床蹭到桌前。黃皮燜鵝、水瓜燉雞、花生煎小魚……全部原料都是景區養殖園、種植園、作坊的農作物或是野生的純天然食品,每一口都能吃出大自然的味道,清新爽口,怎一個“鮮”字了得。我旁邊那個性急的舀了一大勺雞湯送進嘴裡,燙得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嘴裡還含糊不清地嚷著“好吃,真好吃,實在……好吃!”酒足飯飽之後,休息片刻,我們又走進叢林。一陣潺潺的流水聲從樹林那邊鑽入耳中。沿鄉路繞過樹林,眼前豁然開朗。一條小溪在巨石間穿行,順山而下彙成一潭碧水。我們蹲下來將手伸入溪中,水尤清冽,在指尖歡快跳躍。水流潭下,形成瀑布,瀑布水落入深溝,又彙成一潭。就這樣,自上而下,形成一道又一道的瀑布。瀑布寬則十幾米,窄的不到一米,總落差近百米。有趣的是,這些瀑布水量很大,而水流卻不湍急,不緊不慢地從上往下流淌,看不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磅礡氣勢,卻如同古代少女身後逶迤的裙裾,秀美而飄逸。水花輕濺,揉碎一片雲光,溫柔地點滴在臉頰上。整個小石船景區都散發出一種休閑悠然的氣韻,連這裡的瀑布都是這般靈秀婉約,別具一格。潭邊有一塊巨石,長約四米,寬過一米,兩頭翹,上平下窄,就像一葉扁舟,景區由此得名“小石船”。景區沿溪還安裝了一千多個先進的霧化噴頭,使水面霧氣蒸騰,整個溪谷都籠罩在薄霧輕煙中,陽光一照,散落一片“彩虹”,如夢似幻。我斜倚在“小石船”邊,頭頂上浮雲掠過,身旁輕霧繚繞,亦不知人在雲端或在水湄。我們溯溪下行,一路上看到一片片的園野,種著瓜果蔬菜,田頭埂間,幾個老農戴著鬥笠正在勞作。好一幅田園風光,游客也可以當一回農作人,親自去田野采摘新鮮的時令蔬菜,購回家中慢慢品味。我們來到耍歌堂,大約兩點,正趕上佤人表演。雖說民俗表演早已不新鮮了,但是在這裡表演的是真正從雲南遷移過來的佤人,因此,表演非常地道、自然。而且,這些佤族表演者還很有“互動精神”,會在歌舞高潮時突然手持標槍衝下台,在你身邊唱唱跳跳,使觀眾也和他們一起沉浸在原始神秘的風情中。吐火表演很值得一看,這些佤人或在台上噴出一團團火焰,或將火棍插入口中,最驚險刺激的是,他們會跳到觀眾席在你面前將火棍放在赤裸的皮膚上摩擦,引起一陣陣尖叫。我看到在場的很多女士嚇得頻頻後躲,用手捂住了臉,又忍不住展開手指,眼睛從指縫往外瞟。這種想看又不敢看的樣子,真是令人忍俊不禁。大約四點,我們離開了小石船,心仿佛被山間的清溪浸漬得都舒展開了,溫溫潤潤的。小石船給人的感覺是溫婉的、悠悠然的。說實話,初見小石船並未有非常大的驚喜,但它卻能讓人氣定神閑,全身心放松;離開,也不會讓人有強烈的留戀,但卻有一絲淡淡的不舍,若有若無很長時間總在心頭縈繞。如同一位含蓄、內斂的氣質美女,相見不驚艷,卻讓人如沐春風,舒服得很。

(小石船景區地圖)

(農家美食——百鳥歸巢)
(農家美食——肉茸蒸山水豆腐)
(探險路上過獨木橋)

(探險路上過獨木橋)

(雲霧繚繞的神仙谷)

(佤族人非常崇拜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