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岩龍

作者: 耕讀楠溪江

導讀尋訪岩龍 溫州博客網組織了尋訪溫州美麗鄉村活動,有幸參加了尋訪楠溪江源頭岩龍村。得知我曾在岩龍村所在地潘坑鄉工作過,自然當了一天本地向導。 導路 前幾天,溫州暴雨連連,專門看了問天網,還是雨多晴少。6月3日上午,天放晴了,周末能有這樣的好天氣,真得不錯。天氣好了,路好嗎。行前得知上塘——沙頭將於6月3日開始施工,可能需改道走鄉村道路,另外 ...

尋訪岩龍

溫州博客網組織了尋訪溫州美麗鄉村活動,有幸參加了尋訪楠溪江源頭岩龍村。得知我曾在岩龍村所在地潘坑鄉工作過,自然當了一天本地向導。


導路

前幾天,溫州暴雨連連,專門看了問天網,還是雨多晴少。6月3日上午,天放晴了,周末能有這樣的好天氣,真得不錯。天氣好了,路好嗎。行前得知上塘——沙頭將於6月3日開始施工,可能需改道走鄉村道路,另外,41省道福佑——溪口鐵坑橋正在改建,可能給行路帶來一定不便。

上午6點45分,我們從溫州日報社址出發,7點35分,到達永嘉縣城上塘鎮。還好,上塘到沙頭路段還比較通暢,沒有改道。9點10分,到達轉潘坑點鐵坑橋,到潘坑就要過橋,不然就朝岩坦黃南林坑方向走了。溪口-潘坑公路受惠於康莊工程,路況不錯,比想像中好多了。一路走來,於12年前相比,主要變化有三點:水電站多了,合溪口不見了(佳溪與大嶴溪在潘坑彙合處,本來是青年人談情說愛的地方,現因水庫建造,看不清楚),路邊大大小小的水庫讓人明白豐富的資源已經得到利用了;橋明顯多了,幾乎需要過溪水的村莊,都有或大或小的各類橋梁相連接,看來交通狀況確實改變了不少;村裡房子多了,特別是鄉政府當地,溪邊也建了不少房子,鄉政府當地的街道似乎被夾小了。潘溪公路,路好車少(一路僅遇到5輛車,其中一輛還是同向被超車)。到了潘坑鄉直往裡走,就轉入鄉村機耕路,路況不敢恭維,簡直與我12年前工作時差不多,碎石路面也看不到多少碎石,雨天的話就是爛泥路了,既窄又陡,真擔心過慣都市生活的大家能忍多久。由於建水電站,一些地方已經改道,差點連我也指錯了路,經歷近20分鐘顛簸,10點25分,我們終於順利到達目的地岩龍村。

看點岩龍村始建於宋淳佑年間,傳數世,科甲蟬聯,仕宦輩出,一時稱極,季氏成永嘉著姓巨族。閱千年往事,唯有村裡的名木古樹。南方紅豆杉、糙葉樹(皮果樹)、銀杏、楓香、樟樹,默默無語地伴著溪水東流。古村主要看點:一橋二樹三祠四瀑五徒步。 一橋:石拱橋就在村口,是清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所建,橋體長約30米,寬3米,橋孔約10米,離溪水高約15米。橋端築在溪流兩岸的二塊岩石上,底下是深不可測的潭,碧綠碧綠的,陽光照下來仿佛一塊綠色的寶石。古橋,就像古村的守望者,印證著古村千年的興衰。

二古樹有三,公元1225年植,分別為周徑11米樟樹、周徑7米銀杏樹、周徑9米的皮果樹各一棵,高均約30米。

三祠,看村要看祠,祠堂展示著宗族的興衰歷史。宗祠是為了紀念祖宗季侍郞救光督太子有功,於宋理宗間(公元1225年)奉旨建造的,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重建,現尚存二腳門台一座、石獅一對、石鼓一對、匾額二塊(分別為“宋封忠烈大夫”匾和“望重賓筵”匾)、石碑一塊。

四瀑,瀑布的名字,我問了書記,好像是什麼小潭,記不住了,干脆叫岩龍飛瀑吧,離岩龍村2公裡,小路難走,還在由村支書帶路,我們好些還險些找不到路,看來瀑布還真是待在閨中等人識。

五徒步,不得不說岩龍村的地理位置了。徒步楠溪江源頭,岩龍村是必經之路。這給岩龍村帶來了新的旅游商機和新的煩惱(下面再說)。

具體的就看博友的采風表現了。

隱憂

書記還是老書記,我認識很久了,游覽之余,季書記特地向我介紹了岩龍村情況。近年來,由於旅游事業的發展,一些外地游客逐漸增多(剛才走在村裡巷弄間,就聽見村民說,今天來的游客增多,早上剛剛走了三四十人,現在又來了二三十人),岩龍村古村落自有特色,又是徒步楠溪源頭的必經之路。潘坑鄉政府所在地至岩龍村公路硬化工程遲遲未啟動,差勁的機耕路既掃了游客的游興又影響安全。還有,徒步源頭旅游,必經岩龍村周坑口。不論從羅垟——岩龍、岩龍——羅垟,還是深龍—羅垟,都要在周坑口露宿。三兩游客,關系不大,游客多了,就帶來新的煩惱。今年五一期間,來自上海、杭州、麗水、台州等外地游客來了700多人,由於沒有廁所等設施,垃圾糞便遍地,衛生狀況差得難以形容,再說作為楠溪江源頭,這樣的污染源需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如在周坑口建立生態公廁,既方面游客又保護楠溪江源頭。看來,不善言的季書記還是有思路,看的較遠的。我們的博友能否進一步思考呢?返程下午,15點20分,我們啟程返回,順路帶了楠溪麥餅。吃著香噴噴的麥餅,思緒萬千,若干年後,美麗鄉村岩龍魅力還依舊嗎?



(岩龍古橋)


精選遊記: 楠溪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