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伊犁的蘋果頂呱呱;庫爾勒的香梨庫車的花,喀什的木瓜人人誇。
-題記
從新疆回來,大家問得最多的是:
去南疆了嗎?
喀什亂嗎?
聽說“東突”在那裡很猖獗,是嗎?
當我收拾行裝,准備入疆時,家人朋友都很擔心。TT為我聯系了烏魯木齊的趙,趙為我引薦了庫爾勒的宋,宋又交待了他喀什的同學。一致的口吻,婉轉的勸告使一貫閑逛、散漫的我,第一次對南疆沒了底,在旅程策劃上,喀什只安排了兩天就“逃離”,因此留下了許多的遺憾:比如塔什庫爾干的石頭城、帕米爾高原上的紅其拉甫口岸及其中巴界碑,還有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所描繪的塔吉克風情。然而他們的熱情,卻一路溫暖著我。
當飛機承載著我們,在雲海中漫步時,我的思緒也在腦海裡飛翔,一種夢想即將實現時的亢奮、新奇充沛著全身的每一寸地方,雖然七個小時的飛行,是我坐過最久的一次航班,但是我仍然感覺泉州與烏魯木齊的距離並不遙遠。烏魯木齊這個美麗的城市,是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首府,以前叫做:迪化,是清乾隆年間賜名,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恢復為:烏魯木齊,取消了原來帶有民族貶意的迪化。至於“烏魯木齊”的由來,目前存在著多種說法:有源出於准噶爾語的說法,也有認為是突厥語,大致是“格鬥”、“寬大的牧場”、“捕鹿的圍場”的意思。現在大家多將“烏魯木齊”看作是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
首次踏上新疆的土地,一切都是顯得那麼的新奇、神秘:奇特、優美的維吾爾文字;衣著新穎的新疆姑娘們,吃著冒煙的烤羊肉串、飲著地道的烏蘇啤酒、響起陽光、豪爽的笑聲;還有那二道橋的巴扎上,人山人海,琳琅滿目的工藝品,吸引著眾多的游客,買披肩的女士們前瞻後顧,姿態百出,都成了標致的模特兒。這裡已經是現代化了的都市,街上反倒看不到一丁點的民族味道。
在趙的家裡,吃著哈密瓜,外面炎熱的空氣,似乎涼爽了起來。他說,在新疆雖然氣候干熱,但只要有蔽蔭的地方,就很涼爽,今天也是烏魯木齊入夏以來最熱的一天,看來新疆是在以最“熱情”的方式歡迎你喲!
我告別趙時已經是晚上九點鐘,天還是沒有暗下去的意思,原來這就是時差,地處東五時區的新疆是沒有黃昏,這裡只有白晝和黑夜的區別。用了七個小時才到達的烏魯木齊我只停頓了七個小時,當晚就開始沿著南疆鐵路的戈壁灘一路前行,走過了庫爾勒的鐵門關、塔克拉瑪干沙漠、喀什噶爾的艾提尕爾清真寺、阿巴克霍加墓、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班超城、大巴扎;路過了蒼涼荒蕪的戈壁沙漠:遼闊粗獷的沙丘、寂寞颯颯的胡楊、駝鈴陣陣的商隊;見過了眼花繚亂的西域風情:維吾爾古麗迷人的眼睛、神秘的面紗;滿臉皺紋、和藹可親的維族大爺和那彈奏起來總是帶著憂傷的突他爾,由此構成了一段雋永的南疆記憶。
一、南疆印像
1. 焉耆國-庫爾勒
庫爾勒是古時候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焉耆國,現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的首府,又是著名的香梨主產地,香梨在維語中叫做“奶西姆提”。庫爾勒的主要景觀是:鐵門關、加曼清真寺以及附近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到達庫爾勒的火車晚點了52分鐘,這是我南疆之行的第一站。走出站台是9:30分,聯系了趙的親戚宋,確定了今晚往喀什的車票後,我到對面的巴巴拉小吃廣場,點了碗小米粥和煎蛋,權作早餐。小米粥對南方人來講,確實難以下咽,我就喜歡這種不同的“挑戰”:走四方路,品八方味。人家能行的,我當然也行。別人不行的,我也嘗試嘗試。所以在家人面前一再保證不去沙漠冒險的“諾言”,在現實面前禁不住“誘惑”,臨時決定向塔克拉瑪干沙漠進發,這就叫做:將在外,君令有所不授是也。
塔克拉瑪干的意思是進去了就別想出來的地方,通稱“死亡之海”。中國科考隊的彭加木在這裡失蹤,如今依然是個謎;號稱“徐霞客第二”的余純順也是在橫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時遇難的,雖然他事先每隔五公裡都存放著水,但是依然干渴而死。所以我只選擇危險性不大的沙漠公路(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全長:522公裡),而不敢涉足需要專業水准裝備的羅布泊。
聞訊趕來的宋看無法阻攔,只好讓他的好友吳開車和我一起去,並准備了足夠的水。後來雖然遇沙塵暴折回,但是我們已深入了沙漠的腹地,來回路程560多公裡。(詳見《逃離塔克拉瑪干》一文,這裡一筆帶過。)回庫爾勒的路上我們拐進了鐵門關,一塊遺址殘碑記述著幾千年來的滄桑,原來的關門因建設水庫需要,已經拆除。復建的將軍樓內,擺放著眾多的工藝品,一種蓋著焉耆國印的仿古的關牒文書吸引著我,遙想唐朝的玄奘法師,披星帶月地從這裡驗關西去。
離將軍樓不遠處的鐵門關是新建的,整座城樓的形狀與山海關類似,也是中國古代二十六名關之一,位於庫爾勒的孔雀河畔,依山勢而建,是歷史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關口。因天山山脈阻隔在南、北疆之間,僅有數處艱險的峽谷可以通行,所以鐵門關是翻越天山最便捷的必經之路。據說張騫、玄奘、岑參、班超都曾路經此關,關旁絕壁上有古人題寫的“襟山帶河”,道出了鐵門關險要的地理位置。關門上的“鐵門關”三字是王震將軍入疆時的筆跡。沿著關門往南,是一條崎嶇的碎石山路,通往南疆各地,當年班超也是從這裡出發征服南疆的。在山上的盡頭,有一處歷代傳頌著愛情故事的公主墳景區。
回到庫爾勒,要是在東南沿海已是傍晚,這裡還是白晝。宋請大家到龍山的駝峰燒烤店去品嘗民族風味,這種用坑口烤制的羊肉串、烤羊排,肉香撲鼻,還有那伊犁特曲的香醇,讓我酒足飯飽之余,進一步感受到新疆人民的豪爽。山下罩滿夜幕的庫爾勒,萬家燈火,流光溢彩,我們也是酒酣迷離。凌晨時分,在我的堅持下,大家才散了筵席,熱情的他們還一直陪我到了火車站,坐上開往喀什的N947次列車。帶著濃濃深情,我隨著火車奔馳在茫茫戈壁,告別了溫馨醉人的庫爾勒。懷揣的“奶西姆提”是大家的心意 也是南疆旅行清涼解暑的“靈丹妙藥”。
2. 疏勒國-喀什
(一)
N947次列車是目前唯一一趟開往喀什的火車,凌晨到庫爾勒時,就已經晚點30分鐘,我的位置在11車廂29號下鋪,旁邊住的是維吾爾族的買買提和庫爾班大叔,滿車廂都飄溢著他們爽朗的笑聲,還有那新疆特有的羊騷味。天亮後反正也睡不著,就和他們聊起了天,還從中學了幾句正宗的維吾爾語:YaKeCiSiz音譯:亞克西茲(您好)、HOSi(再見)、KaWOp(烤羊肉串)。他們還告訴我,在喀什叫買買提和庫爾班的人很多,像司馬義、玉素甫一樣,也是最多重名的,所以他們一般在前面加上外號來區別,外號多取自所從事的職業或個人特點等。
隨著火車的進站、出站,越來越多身著民族服飾的人,說著聽不懂的語言,上上下下。越往西走越明顯,自己反倒變成了“少數民族”,要不是他們用不十分標准的普通、稀奇地和我打招呼,我仿佛撞入了另一國度。
每過一站列車廣播員,都會用維、漢雙語,播放著經過的站名:庫車(龜茲國)、阿克蘇(姑墨國),這些個古時的西域三十六國,過了阿圖什,離喀什就不遠了,看來又要晚點啦。
現在有種流行的說法:不到喀什的人,不算到過新疆。因為喀什才是真正保留了新疆維吾爾民族的味道,也是我費盡口舌才說服家人,“冒險”也要來的地方。喀什古稱疏勒,是兩千年前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又是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與巴基斯坦、阿富汗、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接壤。喀什又叫喀什噶爾,在突厥語中是:懸崖樂園的意思,而維吾爾語則是:寶玉集中的地方,這裡是維吾爾族聚集的主要地方,維族人口約占90%以上。
本該14:49分到的喀什,晚點一個多小時,於16:00才來到了真正的“新疆”,按計劃不敢多留,直接坐出租車到色滿賓館(住1#-305,打完折180元),色滿賓館在網上可謂聲名顯赫,這歸功它的前身是俄國領事館。安頓後,又是打的去艾提尕爾清真寺,這是一處來喀什的人,不可不去的地方。據司機庫爾班兄弟講,明日(即7月15日)是南疆旅游節的開幕式,廣場還在布置,今日不開放。本打算只在四處轉轉,沒想到四周戒備森嚴的廣場,竟然讓我進去,放我進來的是位可愛的維族女警,不知是看我是“少數民族”的樣子,還是看在我頭上戴著那頂喀什“瓜皮帽”。空曠的廣場上,一些工作人員在布置著彩旗和鋼絲繩,一問,原來是明日阿迪力將在這裡表演走鋼絲,我來得可真是時候呀!
艾提尕爾,意為節日禮拜場所。艾提尕爾清真寺是新疆最大的清真寺,始建於1442年,
座東朝西,面向麥加聖地,每逢周五的“主麻日”,南疆各地的信徒都要齊聚廣場做禮拜。入口的方形拱門樓高12米,邊廓環繞15個穹形壁窿樓,用米黃色磚塊砌成,縫隙由白石膏勾勒。門樓相連兩側各有一個宣禮塔,又稱邦克樓,是米黃色鑲嵌紫綠的磚塔,塔頂上設有圓柱鏤空的召喚樓,高18米,白日登樓召喚信眾做禮拜,夜晚則點燃燈光,具有照明召喚的用途,所以又稱“光塔”。每逢禮拜節日,如主麻日、古爾邦節、肉孜節等,召喚塔就會傳出阿訇召喊信眾的聲音,一時Aiiah-Ho-Akbar(偉大的真主)的誦讀聲將從四周彙集而來,身著盛裝的維吾爾族民眾會在廣場上跳起“胡騰舞”。門樓後面飽滿渾厚的穹頂,是按阿拉伯風格建造的,這種圓形拱頂建築,叫做“拱北”,“拱北”上的一輪彎月,像征著穆罕默德代表的伊斯蘭教精神。“拱北”下為“過庭”,有兩條通道通往大殿,中間是雕花窗戶。
原本能進入廣場已經夠幸運的了,當我沿著門樓繞行時,虛掩的大門開了條縫,他們要懸掛節日條幅,我在征得他們的默許後,跨入了艾提尕爾清真寺,入門後是寬大的內廣場,相連著的就是正殿,正殿為平頂敞廊式建築,支撐大殿是綠、藍、白色相間的彩繪雕花網狀的木柱,殿內僅有的台階式寶座,是阿訇宣教的講經台。主麻日(周五)一般是不准女性進入清真寺的,進寺時要記住脫鞋,不可擅自坐在阿訇的講經台座。而此時的禮拜殿內空蕩蕩的,只見兩位信徒正在用長長的掃把,清理走廊上的灰塵。悠靜的樹蔭下,幾位穆斯林圍座在地毯上喝茶。寂靜的邊門售票處,除了賣票外(票價15元),還為你加蓋紀念郵戳,據說是為配合這次南疆旅游節所設置的,平時這種門票也是可以作明信片投遞的。
從艾提尕爾清真寺的邊門出來,是一條專賣旅游紀念品的小巷子。白胡子老人們在香料的氣味中喝著酸奶子和茶水,那種維吾爾人的磚茶,甘甜中略帶著胡椒和生姜味,都是加了香料的,在一處賣小花帽的店鋪,拴住了我的腳步,不但小花帽的款式讓我著迷,這位具有“仙風道骨”的白胡子大爺,那慈祥的笑容一樣迷人,我小坐了一會兒,喝茶中的老人們熱情地為我砌上了一杯,交談中,詢問了人民廣場的位置,那是喀什的中心,而這裡更應該是她的心髒。
告別了老人們,我換上新買的“瓜皮帽”從解放北路南行,經人民路來到人民廣場。在大十字中心遠遠地看見了,一尊雄偉的毛澤東石膏塑像,他老人家風度翩翩地揚舞著大手,倍感親切,這種遍布全中國各個城市鄉村的毛澤東像,現在已經是鳳毛麟角(所剩無幾)。廣場中間搭起了一座大型舞台,周圍布滿了紅地毯、彩旗、氣球,各種民族的民間藝人、文藝團體,彙集在一起進行采排,圍觀的人們摩肩接踵,民族風情濃郁得讓我激動不已,手中的攝影機、照相機拍個不停。其實喀什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可怕,安寧平和的幸福生活,歷來都是人們所共同追求的目標(也許有人會說,你到的是旅游節,肯定是安定團結的)。
公園邊的老人,悠閑地望著路過的人群,一時興起也會隨著樂器,載歌載舞,維吾爾族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華燈初上時,已融入歡樂海洋的我,才心滿意足地步行回去,從人民東路直走人民西路,拐回色滿路的賓館,中間卻奇怪地迷了路,走到一條叫雲木拉克夏路,意外地撞見了一堵殘缺的夯土城牆,不知是哪個朝代的?後來一看地圖是徠寧古城遺址,可惜沒有詳細的介紹。
回來的路上,在一家波斯丹民族餐館,叫了一道大盤雞,就著新疆拌面解決了晚飯,還捎帶了一個馕,馕是維吾爾族的一種主要面食,看起來像大燒餅,是用麥粉或玉米面粉,揉入芝麻、洋蔥、雞蛋、清油、酥油、牛奶、鹽、糖等佐料,放入口小底大的深圓形馕炕烤制而成,如果讓炕中柴火余溫慢慢烤熟,則口感會更加酥脆。
“安全”回到賓館,洗漱一番,堅持作完日記後,才躺到入疆以來的第一次床上,美美地在這邊陲重鎮睡上一覺。
(二)
天才剛亮就起床,忘了時差的因素,八點就到了位於喀什市東北五公裡處的阿帕霍加麻
扎,景區還沒有開門。在附近閑逛時,一位工作人員正要進去打掃衛生,我尾隨而入。
這是一座始建於1640年前後,距今350多年的伊斯蘭風格的陵墓建築,由門樓、小禮拜寺、大禮拜寺、教經堂和主墓室五部分組成。據說安葬的是伊斯蘭教著名的白山派首領阿帕霍加及其五代家族的72人。在這72人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是香妃,傳說在阿帕霍加後裔中,有一個叫買木熱.艾孜姆的女子,因自幼體有一股濃郁的沙棗花香,被稱為伊帕爾罕(維語意思是香姑娘)。長大後被清朝的乾隆皇帝選為妃子,賜號“香妃”,病故後歷時三年運回安葬在這裡,所以人們把這裡俗稱為“香妃墓”,也有人認為,此地只是衣冠塚。
陵園的洞門尚未開放,我也不習慣參觀此類地宮式的墓室,我感興趣的是地面上的建築
和他們的歷史。而豪華的陵園除了說明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外,也是讓世人作為對他們憑吊的平台。至於他們安息的墓式(穴),還是不要去叨擾的好。
離開香妃墓,我租車去追尋巨著《突厥語大辭典》、《福樂智慧》作者安息的地方,費了一番功夫才找到。出租車師傅是漢人,對於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知之不多,而維族人從小就要接觸到他的作品《福樂智慧》。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是11世紀中葉的維吾爾族詩人,著名的語言學家。公元1070年前後,他用古回紇文寫成了一部長達13000余行的敘事長詩《福樂智慧》,這部長詩內容豐富、語言生動,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學、歷史、地理、數學和醫學等,堪稱是一部大型歷史文獻。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陵墓是一座藍白相間的建築,色彩鮮艷的尖拱門樓,是這裡鮮明、
獨特的標志,墓室坐北朝南,呈長方形,正門兩側各有一座圓柱形塔樓,主墓室外方內圓,上覆穹窿頂,頂正中有一塔樓,陵墓的牆壁上用維文、漢文鐫刻著《福樂智慧》,認真誦讀,可以感受大師的智慧思想。
同樣閃耀著古代維族思想光輝的還有位女子,雖然只是路過,還是說一說她吧。提起
阿曼尼沙罕的名字,很多人也許都陌生,但一說起“十二木卡姆”,則人盡皆知。阿曼尼沙罕就是“十二木卡姆”套曲的整理編撰者。阿曼尼沙罕(1526年~1560年)是莎車(古稱葉爾羌國)國王阿不都熱西提的妃子,13歲入宮,34歲因難產而逝。她從小的音樂天份極高,經她四處拜訪民間文學家、詩人、藝人,整理編創了這套彙集維吾爾古典音樂大成的“十二木卡姆”曲目,使這一民間音樂能夠系統地傳承下來,並流傳開來,阿曼尼沙罕就值得人們記住她。
回到人民廣場,2004年南疆藝術節的開幕式,正在熱鬧地進行中,而艾提尕爾清真寺廣場也人頭攢動,勇敢雄健的阿迪力,正手持平衡杆,在鋼絲繩上,全神貫注地表演,底下的人們屏住呼吸,這可是沒有任何防護的高空表演呀!真是藝高人膽大。我終於有幸在現場見到他本人的精湛技藝,由此想起了他曾經在接受采訪時,說過的一句話:
請在鷹飛過的地方,架上鋼絲,讓我翩翩走過……
(三)
由於一開始就訂好了CZ9904航班,所以要匆促地離開喀什時,有點戀戀不舍,甚至不甘心,有想過退票,但這種四折票需要回原處,才能辦理。何況我在光大旅行社,報名參加了北疆十日旅行團,時間實在是安排得太夠緊湊了點。回去退房時,在賓館大堂的一隅,遇上了維吾爾族的絲綢之路畫家-努爾.買買提。他的畫作因大多表現絲路風情而聞名,我在他的畫室旁站了好一會兒,才得空與他一起聊了會兒。臨走時他給我畫了幅《大漠行進圖》,頭戴“瓜皮帽”、身著維族袍、腳穿長皮靴、背掛“冬不拉”、腰別葫蘆酒的我,騎著一匹三個駝峰的駱駝,行走在茫茫的大漠。在一望無際的沙丘上,唯有天邊的那絲霞光,映紅了整片沙漠,真是不錯的意境!我回贈了他一條幅:無限風光在險峰 加蓋了剛在喀什老街用維、漢雙文鐫刻的印章。
3. 車師國-吐魯番
第二次飛臨烏魯木齊,是我坐飛機以來最“恐怖”的一次,雖然維族的空姐蠻漂亮的,但是這種顛簸搖晃,實在是讓人提心吊膽。以至於無心觀賞窗舷外的帕米爾高原風光。
來接機的是旅行社的想想,這位在電話中,不知討價還價多少回的人終於對上了號。在她的安排下,住在市委黨校培訓中心。從此,我算是徹底放松地隨團走就行了,並被告知,行程中有所改變,增加了巴音布魯克草原,正中下懷。而明天的吐魯番之行,還不算北疆團,需要另外拼團,也就是所謂的“地接團”罷。
吐魯番,在突厥語裡是“富庶豐饒之地”的意思,也是原西域三十六國中的車師國,又名:蒲昌,距離烏魯木齊204公裡。當地居民以維吾爾族為主,約占70%以上。由於吐魯番是中國陸地海拔最低的盆地,夏季非常炎熱,溫度一般高達49度以上,又因有大家耳熟能詳的火焰山,故而有“火洲”之稱。但因早晚溫差非常大,才有了“朝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諺語。
(一)葡萄溝
葡萄溝位於吐魯番市東北11公裡的火焰山侵蝕的溝谷中,主要種植著名的“無核白葡萄”、馬奶子、喀什哈爾、比夾干黑葡萄、梭梭葡萄等品種,走進葡萄溝的葡萄長廊,綠蔭蔽日、涼風習習,果園附近有許多平頂透光、造型獨特的葡萄晾房,屋頂、牆壁上有很多蜂窩狀的小洞,天然的陽光和干熱的燥風,由這些小洞透過,逐漸地把新鮮飽滿的葡萄,烘成干癟的葡萄干,大約三斤才可曬成一斤的葡萄干,大約在唐朝就開始利用這種原理制作干果
了。
導游為我們聯系了一家能體驗葡萄溝風情的民居,主人家的庭院的葡萄架上,掛滿著成熟的葡萄,同時也遮擋了毒辣的陽光,陰涼的院子鋪著新疆特色的毛毯,我們盤腿坐在地上,吃著爽口的哈密瓜,時而起來摘些鮮嫩誘人的葡萄,時而與主人攀談著,時而好奇地東瞧西看,時而到燒烤的爐前,挑選正宗的羊肉串。主人家漂亮的孫女古麗,梳著兩條長長辮子,大大的眼睛也好奇地望著我們,在我和大家的攛掇下跳起了熟悉的維吾爾舞蹈。
當我們離開葡萄溝後,那熟悉的樂曲卻時常縈繞在耳邊: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阿娜爾罕心兒醉了……
(二)高昌故城
斷垣殘壁的高昌故城是古時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高昌國,高昌古城離吐魯番約一小時的車程。公元五世紀末期,蘭州籍的漢人麴嘉氏在此建立了高昌國。初唐時高昌國王文泰篤信佛教,玄奘西行取經時,路過此地受到很高的禮遇,並廣發薦函給沿路西域各國,讓玄奘通行無阻。當玄奘回歸時,高昌已是大唐領土。直至公元九世紀中葉,回紇人在高昌建立了回鶻王國,此城也曾被稱為“高昌回鶻”,但在十四世紀時毀於戰火。幾百年來,這些殘存的宮殿、寺廟以及玄奘講經台,仍在向人們訴說著千百年來的歷史,昔日的文明和繁華已事是人非 ,只有烈日下的天空,依舊是這麼熱浪襲人。在49度的高溫下,我們坐著驢車,迎著撲面而來的熱浪,去目睹了曾經風光一時的高昌古國的恢宏和衰敗。第一次見識新疆“熱情”的人們,徒勞地擦抹防曬霜。兩位和我同一驢車信仰的女孩,滿臉通紅,正在用冰鎮的礦泉水瓶捂搓。有些受不了的游客,只呆了幾分鐘就像逃出魔掌似地上了有空調的旅行車裡。我的臉也被干風吹得有種灼痛的感覺,此時阿豐送我的“秘密武器”終於派上了用場,一台
小型迷爾風扇,成了火焰山前救命的“芭蕉扇”,也讓我認識了格格和阿馨。
(三)火焰山
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赤焰燒虜雲,炎氛蒸塞空。不知陰陽炭,何獨燃此中,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人馬盡流汗,孰知造化功。
-唐.岑參《經火山》
唐朝邊塞廊坊詩人岑參詩中所描寫的就是火焰山,火焰山的家喻戶曉,是我們從吳承恩的小說《西游記》中,孫悟空三借芭蕉扇這節故事知道的。現實中的火焰山,位於吐魯番盆地中部,當地人稱之為“克孜勤塔格”,即紅山之意。火焰山的平均高度在500米左右,主
要由中生代時期的紅色砂、礫岩和泥岩組成的山脈,在夏日的照耀下,呈現出滾滾熱浪,煙雲騰繞的景像,仿佛烈火燃燒一般。據說山中沙石的溫度可高達70多度,難怪有這麼一句俗話:石頭上面烙大餅、沙堆裡頭燜雞蛋。果真是一座火焰凝固的山脈啊!
我們從高昌回來路過時,導游詢問大家下不下去。此時正是中午,經歷了高昌古國“熱情”的煎熬過程,面對火焰山,大家猶豫了起來。我說了一句:走過路過,千萬不可錯過!與剛認識的廣東女孩率先下車,“黑心”的導游看到只有我們幾個,就約束時間,只給十分鐘照相。我卻不管,冒著升騰的熱氣,靠上了山前。當要爬上山坡時,她們大叫了起來:“上車啦,上車啦!”,我俯首拾起了一塊石子,依依不舍地離開。一處充滿神奇、耳熟能詳的火焰山,就這樣閃電般地到訪,卻無法細細觸摸。
回到車上,到處是贊賞的聲音和異樣的眼神。格格低聲對我說,有人說你這人有毛病,不就一座山嘛,這麼熱有啥看頭?
我笑了笑說,如此旅游還不如在家,看風光片得了。這麼辛苦出來,不就圖個不一樣的感受嗎?
(四)坎兒井
接下來的這一站是坎兒井,在綠蔭樹下,大家才又有了游玩的欲望。隨著導游亦步亦趨,格格她們開始跟著我,因為我知道的東西多(主要是出行前多作些“功課”而已)。
新疆的坎兒井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雛形,而且流傳到中亞和波斯。現在分布在吐魯番盆地、哈密盆地等,尤其以吐魯番盆地最為集中,極盛時達到1600多條,總長5000多公裡,曾經和萬裡長城、大運河並稱中國古代三大工程,體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勞。坎兒井是根據吐魯番的地理及水量蒸發的特點,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農田,不受季節、風沙影響,長年自流灌溉。現存的500多條還能夠使用,坎兒井一般由明渠、暗渠、豎井和澇壩四部分組成:就是在山坡上的地下水彙集至綠洲途經的戈壁灘上,先挖一排豎井,然後在井與井之間再開挖平洞貫通,形成地下河,這樣可避免水分蒸發,還能保留飲用及灌溉水
源。
目前的“吐爾坎兒孜它”是年代最久的坎兒井,已有470多年了;而最大的坎兒井是“米農木.阿吉”,全長五公裡,也有200年的歷史,我們參觀的是流經葡萄溝景區的坎兒井,從
這規模就足以想像它當年龐大壯觀的身影。
在一處樹蔭掩映的明渠邊,清澈的泉水明快地流淌而過,一股涼爽的氣息掠過我的心頭,似乎洗去了躁熱的暑氣。她們揮灑過來的水珠,讓我有了一種莫名的衝動,一頭扎進了水裡,吮吸著渴望已久的甘露。
回來的路上,也許車子也會“中暑”吧,趴在了一處人煙稀少的地方。旅行社聯系了修車處,把車子拉去。把我們暫時放在了荒郊野外,我和她們卻發現了一處好去處——不遠處的山岡中向日葵漫山遍野,整齊的米黃色在陽光照耀下,變成了人間仙境,不但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而且“謀殺”了我們不少的菲林。主要的是沒有浪費了時間和等壞了大家的心情。
回到烏魯木齊已經很晚啦,明天開始的就是北疆的夢幻之旅,這一路上除了需要從第二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的邊緣通過外,其余的都是美麗的草原風光,還有兩處是邊境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