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三會茶——“何以解渴,唯有熱茶”

作者: timberlands

導讀[第一會] 今天是到蘇州城的第二天,早晨出門前看了一下地圖,決定今天的路線是拙政園→虎丘→留園→網獅園。7月初的蘇州,因為仍在梅雨季節,農歷節氣上還沒有進入炎炎盛夏,可是不下雨的時候,盡管沒有炙烈的陽光,走在街上,很快就被汗濕了。好在朋友BB和我都不介意。在這個不那麼繁忙的季節,雖沒有煙花三月柳絮紛飛的浪漫,可是樹蔭下蒲扇一搖一擺透出來的 ...

[第一會]

今天是到蘇州城的第二天,早晨出門前看了一下地圖,決定今天的路線是拙政園→虎丘→留園→網獅園。7月初的蘇州,因為仍在梅雨季節,農歷節氣上還沒有進入炎炎盛夏,可是不下雨的時候,盡管沒有炙烈的陽光,走在街上,很快就被汗濕了。好在朋友BB和我都不介意。在這個不那麼繁忙的季節,雖沒有煙花三月柳絮紛飛的浪漫,可是樹蔭下蒲扇一搖一擺透出來的慵懶,帶給這個江南小城別樣的韻味。白牆黑瓦,圓洞門石拱橋,裊裊婷婷的小河道,探出庭院的蔓蔓枝葉,和不經意間從耳邊飄過的聲聲琵琶,讓人有種“暖風熏的游人醉”的錯覺,一種逃離摩肩接踵後的寧靜感。走在蘇州城裡,干淨的街道,別致的候車亭和路燈,漸趨完善的旅游服務設施,處處可以感覺到城市建設的步伐。蘇州城區的街道很好認,一份地圖在手,加上之前在網上找到的旅游巴士的路站名,已足夠我們應付自如的轉換巴士,而且讓我們喜出望外的事,使用上海交通卡有九折優惠。

我和BB來到留園的時候,已是下午2點光景。

今天走到現在,我發現我們常和旅行團打時間差,偶爾遇到一二個,我告訴BB應該蹭著聽些典故,可是最終還是由於耐不住自己的性子,從導游手中的“大聲公”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開了小差,開始亂走一氣。

一進留園,照面一隊人馬,在導游的講解下依次排隊拍照,我剛想開口問BB,是否加入蹭聽,可BB毫不猶豫的又開始擺弄她的相機,邊埋頭往裡走邊例行公事的甩下二句話,我負責拍照,你負責講故事。

天哪,我又不是梁羽生和貝律銘的弟子,哪有那麼多可以講,只好咧咧嘴,快步跟上。因為除了講故事,我還有一個圖例的作用,在BB的大部分照片裡,我作為一個標尺附加在邊上,可以顯示實際景色的大小比例。

留園規模雖遜於拙政園,可是同樣精巧秀麗。園裡小巧玲瓏,曲曲折折,移步換景。當我們終於來到那塊著名的冠雲石下的時候,回廊和亭榭前已經擠滿了人。我正思忖著如何避開人潮,一眼望見冠雲峰後面有座二層的小樓,門楣上的橫匾題著“冠雲樓”三字,門外一個大大的“茶”字。

冠雲樓不大,底樓的中堂裡擺著四五張八仙桌。此時店裡只坐著一對老年夫妻,在悠閑的嗑著瓜子,喝著茶聊天。我走到櫃台處,因為是解渴,所以開口要最便宜的茶,回答立頓茶包,每人四元。我回頭看看了“鐵觀音”的粉絲BB,見她沒有面露為難之色,於是挑了靠門的桌子,服務員開了風扇,送上二個杯子和一個熱水壺。

我和BB放下背包,倒上二杯茶,舒服的將自己的四肢攤開在椅子上。等茶涼的時候,開始看BB今天的攝影作品。坐定才發覺,店堂裡放著低低的蘇州評彈的曲子聲,望著外面不遠處喧鬧的冠雲峰,時不時的咚咚琵琶聲讓我感覺一個門檻仿佛隔開的是二重世界。說也奇怪,本該是熱氣騰騰的茶,可是喝的我們倆人暑氣頓消,感覺沁肺潤脾,好不爽快,結果還多要了一壺水。BB雖是個品茶之人,可是干渴之下,也牛飲數杯,全不似平時模樣,看的我哈哈大笑。

這是第一次會茶,一個立頓茶包開始讓我領教到熱茶解渴的能力。

倆人一直坐到暮色漸起才打算離開。回頭再望那對老人,他們還在喃喃低語著,臉上是恬靜的微笑。

“醉裡吳音相媚好”。

[第二會]

502到達東山汽車站的時候,才是早晨9點光景,我們叫了輛三輪車去東山賓館。放下行李,走出來,我一眼就看到對面的席家花園,不過我們還是決定先去汽車站附近,找個單車鋪。因為一路沒有看到三輪車,我們只好步行走去。好在輕裝前進,路也不算太遠。不過天氣預報今天高溫,是對我們的單車游體力的考驗。

在一家小店吃了早餐,是久違的大餅油條豆腐花,我和BB倆人都好不滿意。

早晨10點10分。我們從鎮上的一家單車鋪出發。

東山的公路寬而平整,又十分干淨,來往的汽車也不多。路的一邊是微波蕩漾的太湖,另一邊是田田的荷塘,綠色的稻田和果樹,迎面吹來的風讓我們的單車旅程非常的愜意。

騎出沒多久,炎熱的天氣下,雖然陽光不算太耀眼,可是帶著的兩瓶水很快就喝完了。

中午時分,我們來到一段景色怡人的沿湖公路,湖岸邊低垂的柳葉輕點著微風下的水面,一群群的白色小鴨子在蘆葦叢間游水嬉戲,因為能見度不算太好,遠處微漾波瀾的湖面,倒似有種煙波澔渺的感覺。看地圖,前面拐個彎就應該是陸巷古鎮了。

BB一眼看到岸邊泊著艘小木船,從搖曳的柳枝間可以看到船頭高掛的紅燈籠上一個大大的“茶”字。此時我們打量彼此,發現都已經不復剛出發時的周整模樣了,腦袋上頂著遮陽的毛巾,豬肝色的臉,微眯著的眼,身上汗水斑斑,於是一致同意去喝“船茶”,稍作整頓。

停好單車後,走上船頭,我才發現船其實還在裝修,船艙的角落裡堆著些塗料,二個人正忙著為桌椅上一層青漆。我們遲疑的站在那裡,艙尾走過來的船老大得知我們來喝杯茶,忙說馬上准備。他們停下手中的活,很快擺好桌椅,招呼我們坐下。因為解渴,我也沒顧BB的意見,又要最便宜的茶,每人十元。老大抓了把茶葉,撒在玻璃杯裡,遞上一壺水。

我又開口要水果。記得網友曾推薦東山白沙枇杷,一說出口,把船老大給樂的,笑我說,你是不是才十幾歲,這枇杷早沒了。我又問那望了止渴的楊梅,船老大說他有泡在酒壇子裡的,我一聽,馬上聯想起兒時奶奶用它來作止腹瀉的偏方,慌忙擺手說不要。最後問桃子,船老大說他馬上去買,問我們要多少,5斤夠不。因為環湖的路上常看見賣桃子的農家,我可不想背著沉甸甸的竹籃滿山跑,伸出手指說4個,又把船老大給逗樂了,笑著上了岸。

小船在微風中輕輕搖擺著,大家用毛巾拭去額頭的汗珠,喝一口溫熱的甘茶,看著窗欞上懸掛的小小紅燈籠在風中飛舞。

船上的二個人像變戲法似的擺出一桌的飯菜,紅綠白搭配,很不錯的樣子,看來是他們的午膳時間了。原來他們是船老大同村的朋友,趁現在淡季,來幫忙裝修。他們負責作工,船老大負責做飯。呵,看不出這個被太陽曬的黑黑的高個子船老大,竟有這樣溫婉慧中的一樣本領。他們熱情的邀請我們一起進餐,怎耐天氣炎熱,我和BB實在沒有食欲,婉言謝絕。

天氣酷熱,我和BB觥籌交錯,你一杯茶來我一杯茶去,推杯換盞,轉眼之間一壺水見了底。於是再要了一壺,倆人才放慢速度,彼此都感到體內由於水份蒸發而皺縮的大大小小細胞們開始慢慢舒展開來。

真是久旱逢甘露啊。

船老大提著4個桃子上了船,用桶裡的水洗了洗,拿起一個去了皮,遞給我們。BB啃了一口,說,你就要這麼幾個,船老大一定不屑於去買,自家隨便拿4個就好了。不過英雄不問出處,只要是好吃的桃子,管它呢,雖然水份不算多,可是很脆,咬的我嘎嘣嘎嘣的。

再跨上單車的時候,我看著碧波蕩漾的太湖,認真的感嘆到,水是生命的起源。

[第三會]

早晨離開東山,搭上巴士去木瀆的時候,天正下著大雨。雨中的水鄉古鎮才能真正體現詩詞中的江南意境。

在巴士等車回蘇州城的時候,驚喜的在地圖上發現,可以小費周折的去拜訪一下原以為因行程安排而失之交臂的寒山寺。於是換了二部巴士,來到張繼筆下那夜半鐘聲裊裊的寒山寺。

寒山寺一帶地勢開闊,綠樹成蔭,河水環繞,明黃色的古剎半隱其間。走在寺牆外安靜的林蔭道上,踩著濕潤的落葉,聽著細雨打在傘上的嘀噠聲和牆內傳來的悠悠鐘聲,望見枝葉間高懸著的古樸別致的宮燈,感覺清新而寧靜。

哪知一拐彎,來到江村橋前,發現眼前一片嘩然,原來許多游客聚集在橋邊和寺門前拍照留念。我和BB都怕人多,於是打算先折回,去剛才經過的一家茶室小坐片刻。

走進樹木掩映的門口,發現裡面是個小小的庭院,一個小池塘,二三片荷葉,數尾紅色小金魚在水間悠閑穿梭。茶室隱在幾株竹子後面,依稀之中耳邊是絲絲樂聲。在這以江南園林著稱的城市裡,隨便一處,信手拈來就是一道風景。

店堂裡沒有客人,所以沒有掌燈,服務生穿著絲織旗袍安靜的坐在櫃台後面。BB一眼望見茶室後院的露天座位,我們走過去一看,靠牆的回廊邊搭著紫藤架,低垂的枝葉下是幾張小小的圓玻璃桌和竹藤椅,庭院中間有個假山,玲瓏的山石間點綴著些花草和小擺設,假山後面的圍牆上掛著對竹木箋,上書的是那首 “楓橋夜泊”的最後二句,破綻之處是書法者的功力稍欠火候。

坐定,在把點茶的光榮任務交給熟諳茶文化的BB後,我這次終於可以無事一身輕了。BB斟酌了一會兒,還是難免俗套的點了壺龍井。不過周圍雨色正濃,綠意昂然,喝壺綠茶也算是十分應景的。等茶的時候,走來一位身材婀娜的女子,白色暗花的絲織旗袍,懷抱一把琵琶,手持一本曲譜,巧笑嫣然。可惜“秀才遇到兵”,BB和吳音沒有共同語言,半句聽不明一個,我只好婉言謝絕,真是唐突佳人。

這一次喝茶,我們倆都表現出極端儒雅的君子風度,淺斟慢品,與之前的如飢似渴真是天壤之別,因為除了不口渴外,還和欠佳的茶質有關系。茶一上來,BB看了看顏色,輕嘗了一口,就大呼失望,評價是根本沒有龍井應有的清香甘甜,色香味俱差,完全有背於江南水鄉名茶的聲譽。好在我無所謂,什麼茶到了我嘴裡分別不大。不過匝巴了一下嘴,我也忍不住像在妙玉那裡喝茶的劉姥姥那樣,抱怨了一下,好是好,就是淡了點,要再熬熬。

這壺價值68元的龍井是我們在蘇州的三次會茶中最貴的,但也是最令人失望的。

不過旅行的味道就是這樣,旅途中那些甜美的和艱辛的東西通過歲月的沉澱,全都會成為一種溫馨留在旅者的記憶中。(完)

後記

BB離開上海的時候,在浦東國際機場裡點了一壺她的至愛,鐵觀音,30元一壺,竟出乎意料的給予很高的評價,改變了我原有的那種機場和火車上的東西又貴又不好的傳統觀點。

看來是時候,我該與時俱進了。

附圖:太湖邊的“船茶”



(附圖:太湖邊的“船茶”)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