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阿克賽、陽關、敦煌並不很緊張,但這一天的內容可夠豐富了。
將近九點離開招待所。上了路,突然發現這個縣城特別干淨,可以說是我們這幾年在國內行走中所見過最干淨的縣城。建築並不特別高大,也不擁擠,卻像童話故事片“阿凡提”中的背景,具有濃郁的新疆地方的民族特色。色彩鮮麗卻並不俗氣。街道兩旁楊柳依依,街面上干淨得一塵不染。見不到好多城市中消滅不了的那種或無意或有意把自己弄得髒兮兮的乞丐。
驅車向一座高大的天藍色圓型屋頂的建築駛去,路上便停了兩次,站在大道中央拍照,好在沒有警察,人與車輛又很少。
這建築是個清真寺,叫“阿克清真寺”。門前有一個老頭在行間樹中間鋤草種花,另兩個年紀約六十來歲的人在閑談。
這清真寺每星期五開放,不巧的是今天星期六,不准我們進去。鋤草的老頭是阿訇,好像是寺裡的負責人。看字面意思,是站在敞門的屋裡講話的人。
他們都是哈薩克人,信伊斯蘭教。這縣城是“哈薩克民族自治縣”。這幾年連續被評為全國的衛生先進縣城。哈薩克人愛干淨,伊斯蘭教又特別講究衛生。這縣城前幾年花費2600多萬鋪設了五十多公裡的地下管道,引水在城南修了個水庫,又建成了優美的環城公路,為自己創造了良好的居住環境。
但又不無憂慮地告訴我們,距此三百多公裡的羅布泊、酒泉的衛星發射,連續幾年越來越嚴重的沙塵暴,已給這個縣城造成了污染。
環境是個整體,出污泥而不染那太難了。
我們出城不遠,就是戈壁沙漠。沙山壯觀,沙山上是海浪一樣的波紋,由風修飾的雅丹地貌也不時出現,仿佛金庸、古龍筆下的那幫子俠客們比武決鬥的地方。
往敦煌進發。跑了四十來公裡,忽見道左一牌子“陽關歡迎您”。詢問一騎摩托車的人,果然是漢唐時的古跡。
左轉二十來公裡,現在叫南湖鄉。鄉名來歷可能與在戈壁灘上突兀出現的一灣碧水有關。
可以說是戈壁沙漠上的一大片綠洲。樹木高大挺拔,在村莊周圍散散落落,黃綠相間。到處是葡萄架。快到陽關的街道兩旁,足有上百家“農家樂”,餐飲、住宿、吃葡萄。一個比較斯文的年輕人告訴我們,南湖鄉有葡萄三萬畝,是僅次於新疆吐魯番的全國第二大葡萄產區。每年七、八、九月是旅游旺季,城裡人及全國各地的人到這裡參觀古跡,避暑休閑。
我們來的不是時候,葡萄還未成熟,只有葡萄干。
陽關這古跡已被變成了一個大大的假古董。前幾年圍了一個整整齊齊的四合院式的城牆,四周擺上古戰車、攻城工具等。門票每人四十元。
我們沒有進去。因為一個人告訴我們,裡面的東西全是假的,只有山頂上那個土堆是古時留下的烽火燧。搞旅游開發的人實在無法將它藏起,只好用長長的鐵絲網圍著,無可奈何地讓人們遠遠憑吊。
陽關,因初唐王維的一首詩而名噪天下,流傳千古。
昨天又是一天風雨,南湖鄉裡、陽關周圍又逢那個時辰:客舍青青,楊柳依依,西出陽關卻已不再寂寞。時光流逝,過去的敵手早已握手言和,陽關西出會更加熱鬧。但我們站在這裡,依然能體會到詩人當年送客時的壯懷與惆悵。
離開陽關,依然一路的荒灘大漠。接近敦煌的一個地方,道右邊又赫然見一古城,路標上寫著“敦煌古城”。真古假古?問路人,告訴說“真古”在二十年前被水衝毀,這裡是日本人前些年為拍電影而建的“假古”,門票三十元。
給我三十元,我也不會進去。
終於來到敦煌,一個因絲綢之路而設立的驛站,一個因旅游開發而崛起的內地小城。人口十三萬,街道比較熱鬧、干淨而整齊,物價一般。
東南方向三十公裡是名滿天下的“莫高窟”——中國著名的三大石窟之首,門票每人100元。數百個洞窟全部封閉。每二、三十位游人為一組,由導游帶領,拿著手電筒,帶著鑰匙,打開十幾個左右的洞窟,並為大家講解。
千多年來人們在這裡留下的博大精深的學問和智慧,我們不懂,留待學者們有空專門研究去。百年前從藏經閣流出去的四萬余卷價值無比的經書讓人心痛。據說,研究莫高窟已成為世界上的一專門學問,中國人研究老祖先留下來的東西,還要辦理各種手續到外國的一些博物館中尋找——奇恥大辱。
這是腐朽沒落的清政府給我們造成的。那句話是千真萬確的“政府腐敗是最大的腐敗”。 P.S:從格爾木到阿克賽、陽關、敦煌的照片被敦煌網吧的網管搞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