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自駕游神州-大西北-(十八)從柴達木到甘肅

作者: 賽馬50

導讀(十八) 從柴達木到甘肅十二日,從格爾木出發,走215國道。幾十公裡的柏油路,我們開進了柴達木盆地。 小學的地理教科書上早就講過,柴達木盆地是中國的四大盆地之一,是祖國的寶庫,各種資源非常豐富,特別是鹽。現在的旅游地圖,在格爾木這個地方,第一大景點就是鹽湖上的萬丈鹽橋。 據說這裡到處都是鹽。萬丈鹽橋是鹽湖上的一條路,完全是鹽工們用鹽堆成, ...

(十八) 從柴達木到甘肅十二日,從格爾木出發,走215國道。幾十公裡的柏油路,我們開進了柴達木盆地。

小學的地理教科書上早就講過,柴達木盆地是中國的四大盆地之一,是祖國的寶庫,各種資源非常豐富,特別是鹽。現在的旅游地圖,在格爾木這個地方,第一大景點就是鹽湖上的萬丈鹽橋。

據說這裡到處都是鹽。萬丈鹽橋是鹽湖上的一條路,完全是鹽工們用鹽堆成,有坑窪了,用鍬在旁邊挖一鍬鹽填上即可。這是215國道的一部分。

鹽橋在慢慢廢棄,現正在旁邊修一條又寬又平的柏油路。

漫漫黃土,看不到我想像中白花花的一片鹽。停車問坐在路邊休息的幾個工人,哪裡有鹽?一個工人沒有起身,順手從他旁邊的一土塊上一捏,遞給我看。呀!一顆大鹽粒!

原來,黃土是風沙吹來的表面,它的下面全是鹽。我走下來看,掀開幾個土塊,好多都是晶瑩的大鹽粒。

到旁邊一個正用挖掘機挖鹽的土地上,揀了一大塊結晶鹽,留作紀念。

路的左邊,是漫漫黃沙,上面散落著細碎的石子。好像完全的沙子叫沙漠,帶石子的叫戈壁灘。這種說法是我瞎猜的,不知是否准確。

我們到這戈壁灘上看一看,忽然發現好多石子色形各異,讓風沙打磨的十分光滑,圓潤細膩,幾近於玉。便趕緊從車裡找來幾個塑料袋,揀了半個多小時的五彩石子。

將來旅游回去後,送幾塊這樣的石子給朋友,那不是高品位的紀念品嗎?

215國道從萬丈鹽橋開始到大柴旦這一百八十來公裡的地段正在修路,又趕上大風天,塵土滿天,風沙彌漫,車裡車外又全是黃土,我們開始擔心賽馬的空濾了。

經常因修橋要走便道。在距大柴達還有一、二公裡的地方,我的賽馬丟了一次臉。走進了一條看似平坦的砂地。離路邊只有幾米,陷了進去。前後挪動幾次,輪胎快陷進一半了。無奈,花50大洋請七、八個戴小白帽的回民把車抬了出來。

唉,凡事不能說大話,前兩天才剛剛替我的賽馬吹過牛。

從大柴旦前往敦煌方向的路好極了,經常是一條筆直的柏油路,一眼望不到頭。路的兩邊荒涼極了,戈壁灘除了開始的百來公裡還長著些均勻的枯草(不知道是否叫駱駝刺),後來的地區則同那些雄偉的可入畫的荒山一樣,寸草不生。

在這一、二百公裡渺無人煙的荒漠戈壁中間,忽然出現了一座瓷磚貼面的標准公共廁所,就像童話中說的那樣:在荒漠中突然出現一座皇宮!

本不以為然,在這荒漠處,哪裡行不得方便?後來恍悟,為將來的旅游開發,早做准備。

別看現在人煙稀少,但終究屬國道線上。倘有旅游大客自青海往來敦煌,有人內急,茫茫戈壁,曠野一片,將如何是好?即使小車途中,光光的白屁股暴露於野,天地可容,但高速的現代交通工具不期然地突兀而至,那點隱私將如何掩蓋?

青海、甘肅交界的花海子一帶,風沙彌漫。黃沙在柏油路面上像大海中流動的波浪,能見度只有幾十米。好在來往的車輛很少,可以六、七十公裡的時速前進。

又跑了二、三十公裡,風沙變成了雪粒。風很大,雪粒很小,都用不著雨刷器。

到了3648米的當金山口,雪稍小。路面已結冰,極滑。下行的大貨車只能用一擋慢慢往下“蹭”。

山口路旁的警示牌有一大批,其中一個最明顯的牌子上寫著“連續下坡40公裡!”路上見到兩輛事故車,其中一輛是上坡時與山撞到了一起。

不知哪位高人創造了那句話“風雨過後見彩虹”。大約九點,風雪停了,滿山皆白。太陽剛落,晚霞映照在雪山上,金光萬道,美麗壯觀。我們顧不得要趕夜路,停下車來,用相機留下這難得的美景。

晚上9點半,到燈火輝煌的阿克塞縣找地方住下。 P.S:從格爾木到阿克賽、陽關、敦煌的照片被敦煌網吧的網管搞丟了。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