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滿一年了,終於熬到了帶薪休假的一周,甩開皮包,背上我心愛的大背包懷著一顆異常興奮和無畏心登上轟轟的列車,往我的皖南漸行漸近了……
幼時跟著長輩一覽黃山,可惜由於當時實在太過人小力微—
印像很深,盡興不足!!整日沉醉在那雲山霧繞地遐想中。
就是那麼巧,有個比較投氣的同事正是黃山人氏。不經意在談論間提到了自己再上黃山的心願。她建議我別傻乎乎就直衝黃山腳下一扎猛只會去爬山。從他的家鄉歙縣許村的一條古官道走可以直達黃山,既可見古村落的牌坊,又可見古官道的自然風景。的確,看多了網絡上對黃山的千篇一律的描述,有如此可獵奇的旅途正合我意哉。竊喜!
就選在人氣最旺的暑期踏上我的征途,一個人哦!嘿嘿,腎上腺素在急劇上升中……
五點半左右車終於到達的歙縣長途汽車站,天已暗。一個人在陌生的街頭還真有點害怕,好在早有准備,由於資源有限,朋友建議我到許村投宿,應該比縣城便宜。事不宜遲,沿著來時公路往回走10分鐘,來到了歙許公路的路口,找到了直達許村的小巴。5元/人,蜿蜒鄉村小徑30分鐘不到就到了許村。外面已經烏漆麻黑了,平靜而安詳的夜色,一路星星點點的忽遠忽近的農舍的燈光,一種說不出道不明的感覺油然而升,瞥開交通工具,仿佛走近了冰心的小說中……
下了車已經飢腸轆轆了,我的人生幾大原則中最不能虧待的就是我的胃,問過好心的司機大叔,直奔高陽飯店而去,就是路邊一棟兩層有點古風的小樓(在鎮政府旁邊)。沒有菜單,但老板娘很熱情,她告訴我已經過了開晚飯的時間,但灶上還有些小熱炒。連忙要了一菜一湯。
湯是竹筍鹹肉湯,嫩嫩的損尖脆脆爽爽鮮極了。據說是當地人每天特地去山上挖少量來賣給飯店的,特別的新鮮。口味就是和市場上買的不一樣。美味!連吃了兩碗。老實說這就撐了。HOHO!
菜是一半青菜,一半紅燒肉,搭配合理。不過紅燒肉竟然是辣的。媽呀!怪不得都說去徽州也別忘了先學吃點辣。
湯足飯飽,結帳。聽說我還要住宿。猜猜多少 **
六塊大洋!心都是美味的。
不過暗喜歸暗喜,房宿價格還是要好好談談的。最後定下45元一天包食宿。
房間是三人房,不過就我一人住。看上去還可以,有一個黑白電視。拖著快散架的骨頭忙不蹀進入夢鄉。
20:30……%……好安靜啊!當夜不表!
鎮上較好的飯店主要是高陽飯店和大眾飯店,都備有客房供住宿。大眾飯店就在鎮政府斜對面,當地晚餐時間5:30左右,備菜量不多,每天供完為止。所以想多嘗幾種當地菜式,早到早好哦!
7:40左右,神清氣爽的我已經吃過早飯(青菜肉湯面)准備出發了。廢話又要多說一句,平時每天8:00起床上班都要我的命,頭痛哈欠怎麼都斷不了。可在這裡清晨自然醒感覺棒級了!!
出到街上,雖然離田間還有段距離,但清新的空氣使我連不住深呼吸N口,進行我的逃票小計。
那麼早總沒有人檢查票吧!哦!對了忘了說了,從一座三拱橋(“世德橋”,可能古許村人希望後代世世代代多積點德吧!橋口有兩個碑遺跡,據說是解放後建公路毀掉的。真不知現代化是好是非,不過新的不去舊的不來,要想進步總要先放棄一些的吧。)進入村口只有兩條像樣點的路,一條就是昨晚車開過的大街,旁邊還有些小百貨店,小飯館,菜攤,水果攤等等等。算是許村的比較商業化的地方了,處於古村的邊緣地帶。左手邊就是巍巍青山,炊煙裊裊,右手邊就是古村了。
另外一條就是從村口牌坊下過,直接進古村了。我決定就從老虎爪下偷偷進。嘿嘿!
昨晚就想了很多借口,結果沒想有那麼順利就進去了。售票處真的沒人,票價28元,對於銀子比較有限的我來說也不算小額了。頗為得意之余,我研究起了那昨大牌坊,在我的仔細參詳之下,應該8米有余了,坊上有字好似“薇省”,時間感覺頗為久遠,後來才得知建於明嘉靖年間,算是什麼五樓結構,坊柱用花崗柱,花板用的是砂岩。雖然風蝕得較為嚴重但仔細看還是瞧得出雕刻之精細,想像剛落成時的風光。
擱著幾步往前就是一座比之更高的牌坊,該是十米開外了,四柱衝天,寬也該有八、九米了吧。保養得顯然比“薇省”好得多了,梁柱十分光潔,精美雕刻易見。花牌上的字較前清晰多了“三朝典翰”,後得知此坊建於明末是為了崇禎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小的翰林(3天)下令建的,差一百多年嘍!應該有個挺有趣的故事吧。本人就是對這種古裡古氣的東西感興趣。不過徽州牌坊哪一座沒有自己一段可笑可泣可悲的故事呢。
再往前就是夾於高牆間的小道了,兩旁高聳的牆,可能有個三層樓高樣,但除了緊閉的房門外,一扇窗都沒有。奇怪!內部無法見窺見一般了。一路行來只見零星幾個村民抱以友好目光。可能時間太早了吧。不過那七拐八彎的小道把我徹底弄暈了(不好意思,本人方向感就差了那麼點,不過勝在膽大)!不過挺好玩的,這就是一個人旅行的好處了,不用擔心在同伴面前出糗!
稀裡糊塗就這麼拐啊啊拐的,大該20多分鐘,當中重復碰到村民甲兩三次。在他的同情眼光指點中終於找到了迷宮出口,哦!不對,是居民區到大路的方向,期間倒沒再見過更多牌坊。雖然相機內存已經被謀殺不少,但還是有幾分失望,不會許村就這些吧。
8:15大路出現。來來往往的人多了,欣喜之余左瞻右顧。左,不對,怎麼那麼眼熟,啊!啊!啊!不就是那個終點站小廣場嗎!!!不詳感撲騰直上…..
不遠處,一座古古樸樸的廊橋立現眼中,上書三個大字“高陽橋”。橋後好像還有座古樓,還有牌坊!
正在我大步向前要走上廊橋的青石板時,突然眼前不知道從哪冒出來了個白發蒼蒼的小老頭伸手指著後方衝著我笑嘻嘻—“對不起”!就差那麼點撞上了……深受七不文明規範的熏陶的我“對不起”就是口頭禪。可沒想,他卻先開口把我給懵住了,順著他的所指的方向看去---
“售票處”三個大黑字異常醒目的被標注在牆上,前面還放著一張桌子,兩三張椅子,坐著掛著胸牌的—導游。
又是售票處!!!原來由於這裡的旅游建設還在進行中,為了便於管理外來的游客,所以就以高陽橋為入口,不論從村口的那條路進,想進古村唯一的通道只有高陽橋。真是俗語說得好強龍鬥不過地頭蛇,真就是那麼有道理!冤枉啊!真是太冤枉了,撇開難得的早起不說,酸酸的腿不說,打擊最大的就是那份被徹底破壞的大計啊!不過終於還有那些難得的照片墊底,不至於沮喪過度。
既然被逮著了,也只能隨遇而安了。本大姑娘還是面薄幾分的。28元一張票,(滿十張就25元一張了),小老頭也繼續笑嘻嘻沒為難我,好像看得出有我還有那麼點不甘心似的,從旁邊叫了個年輕的女孩導游過來,二十四、五歲的樣子。說看我個小姑娘一個人大老遠跑過來也挺不容易,就算景區新開張優惠,免費贈送導游(原價10元)。運氣不錯哦,小片烏雲跑光光嘍!也好,剛才很多地方只能看個新鮮,不明其中,原本就只有走馬觀花有些可惜了,有個私人陪導感覺不要太好哦!(前面那麼關於牌坊的介紹故事就是拜這位許姑娘所賜!)得認真看看了。
**許村概況摘記:許村位於黃山市歙縣,古名溪源、任公村。距黃山25公裡。歷史悠久,南朝粱時,時任新安太守任氏即在次流連往返。南宋以後,徽商崛起。“往來淮楚間,起家累巨萬。”由於許村地處安慶府和徽州府之間的交通要道,接著地利之便迅速繁榮起來。雄厚的經濟實力極大的促進了許村民居建築藝術的發展,至明清,發展到許村的鼎盛時期。輝煌的歷史為許村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財富,其中罕見而獨具特色的古村落建築群是其中的精華。
就從嘮叨了半天對我來說有重大意義的高陽橋吧!橋下的河叫做昉溪,屬於什麼雙孔石墩廊橋(不知道記得對不對),在元朝時候造的,在明朝改成石拱橋,後來翻了修,修了翻,風風雨雨這麼多年就成了現在的樣子了。因為橋上有廊可以遮風避雨所以就叫廊橋了,樣子好古樸可愛!橋裡面掛著燈籠,還設有佛座,供著觀音菩薩。過了橋右手邊,據說是古時候徽商遠行的碼頭遺址,多少的村中父老妻女在此送別親人出遠門,薄酒一杯,苦澀的離愁化為滴滴熱淚融入依依溪水中。哎!所以高陽橋還有離合橋之稱,世代相延,廊橋成了尋村的代名詞。依稀間彷若回到古時離散聚合時…..
唏噓之余已下廊橋。往前一、兩步正見一座石牌坊, 大概有五樓高, 上刻“雙壽承恩坊” ,雕工十分精美。是明朝時候朝廷為許村的一對百歲夫妻而立的牌坊,據說在全國是極為罕見的。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過我倒是覺得古代人能在許村活得那麼久,說明這裡的水和空氣是極好的。
與“雙壽承恩坊”相辟鄰的,是一座二層的小亭閣立於許村正街。牌扁書“大觀亭”,木構架,原來建於明嘉靖年間是當地文人聚會之所。據說登此亭四望,遠山近水,村落田疇、古建民居可以一一盡收眼底。可此時為了保護古建築上二樓(應該是第三層,一、二層即底層)的門已被鎖了。當地只有九九重陽的時候才會開鎖讓此村的老年人們登高望遠。上不了樓,聽聽許姑娘的講解也很不錯哦,據說歐洲的古建築專家不久前還來考察過大觀亭梁、枋、柱、頂上的彩繪,據說十分珍惜罕見,可惜俺就是看看熱鬧,厚厚。
往大觀亭另一邊出原本該有幾座碑刻錄著很多許村的故事和當是文人在大觀亭中所作的詩詞,可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只剩下零星幾座碑基。
往前開闊青石磚瓦地,一小兒郎牽了頭牛在那,溪水潺潺中,雨季時可泛小竹排於溪上。見對面一民居外,有一美人靠,許姑娘說就是剛才那個徐老師(白發小老頭)家的,有興趣,待會兒可以去他家看看,有意思!
五馬坊在大觀亭的北側,是明代為了福建汀州知府的許村人升立而建造的。古代太守或知府的雅號叫“五馬”,故名由此而來。據說由於這個知府在任期間擊退過倭寇海匪立大功,所以當時皇帝下令從他的管轄地至許村,一路一共建造了99座牌坊,當時榮耀可見一斑啊,又可惜蒼茫歲月,又加上很多認為因素,只剩下了兩三座,此為其一。而上面還保留了明代早期的重要建築上雕有的“哺雞獸”的圖案,是研究明代的古典建築的寶貴標本。不過坊上有多處明顯的認為削刻痕跡,又是文化大革命的傑作。
這一塊小廣場中,廊橋、牌坊、大觀亭就像園林一樣組合在一起,真的是好漂亮。重點推薦!
五馬坊往前又進入了類似之前的民居“迷宮”中,勝在咱這次有了許姑娘,前行了沒多遠,她指著一扇舊舊的木門告訴我,這扇門在當地很有名,叫做“牆裡門”,原來在清朝這裡有一婦人在出嫁一年多後,丈夫行商死在外面,育有一子,靠著大伯的接濟,供兒子讀書考得官職。而她竟然從嫁入此門到死足足四十多年中一步也沒踏出過家門。古時徽州婦女“從父,從夫,從子”的辛酸血淚又有多少為外人知道得完呢。拐個彎到了正門,現在此處已經被修繕為了“許村博物館”,就一個小天井,加房間頂多不過三百多平米,竟屈禁了人的一生啊!
不久來到了大邦伯祠,為許村的一個支祠,建於明代,還在重新修葺中,三進三開間,格局很大,恨恢宏。由於年代太久很多大柱都被雨水浸爛,白蟻蛀爛了。現在正在換去危柱中。祠堂當中是沒有門的,都必須從兩邊進,中見的樓梯是不能登的,除非捧祖宗牌位上供時。女人也不能進祠堂的,除非是生了兒子或受到懲罰時。有意思的是在介紹中我還看到了一套非常古老的“冷風空調系統”,真是非常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古時祠堂的作用之大堪比政府機構了。據說電視劇〈〈太平天國〉〉在此取過景。
來到豁然開朗處,又見昉溪河,邊上就是儀耘小學堂了。本想著就一個小學有什麼好看的,不會就拿來湊數吧。一扇不大的門進去,一股幽香撲鼻而來。原來是一棵千年的金桂,桂花滿枝椏煞是好看。有碑刻上介紹,原來這是近代徽州第一所洋式學堂,又許村人兩淮鹽運使許家澤讓德國的兒子請歐洲建築師設計的,風格果然與周遍建築全然不同,共有三進。真沒想到在這個安徽農村居然有這麼好的學校,果然是文化深厚的地方。
小學外面有間很新的建築,原來是。。哈哈,非常現代化的公共廁所。人有三急,在這種古村就怕……嘿嘿!趕快解決完重要問題,就來到了古“許村十二景”最著名的任公釣台了,
釣台是村中昉溪邊的巨石,相傳任公在此垂釣,樂而忘返。“許村十二景”即由任公命名,而許村古名亦為任公村了。不過現在無魚可釣了,可惜。
看完小學,許村的景點就算是轉完了,一看時間不知不覺也到中午了。一路上許姑娘也挺累的,說了不少當地的民俗、軼事和凄婉的故事給我聽,嗯,28值了。而且這裡游客很少,好些地方都落了鎖,需要導游開門,還好沒錯過。又讓許姑娘帶我回到了高陽飯店吃飯(沒辦法,本小姐已經繞暈了,不認路)。既然是包食宿,就是給什麼吃什麼了,還是一菜一湯,就像食堂一樣,哈哈。
吃完飯就要做一件大事:聯系去官道的車。從許村去官道還要往裡走十幾裡地,走進去不是不可以,但本姑娘就。。。嘿嘿。跟飯店老板娘一打聽,這裡進去還真的沒車。她建議我找旅游公司(就是收門票的)。於是吃罷飯,又找到許姑娘。許姑娘一聽。。。一通張羅不表,反正最後找了一個老許(嘿,這裡都姓許),說好明天一早15塊錢搭摩托車進去。
大事解決,嘿嘿,下午就到處走走了。說實話,我喜歡這個小村莊。有故事又還未被太過現在的商業化氣息污濁。果然是個好地方。皖南古村落都講究個風水,許村的風水之地就是二水合津, 就是一片河灘地,一邊是水,一邊是山,頗有些野趣。
“許村古村落的選址采用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整個村落三面丘陵環抱,西溪和昉溪在高陽橋前彙成富資河,逶迤向南,整個村落依山傍水,風貌極佳。一片淳樸的自然風貌,與許村悠久的古建築相得益彰。“
這樣走走看看,去美人靠坐了坐,免費,西西!坐在那裡,真有時間停滯的感覺。隨便逛了逛,買了些柿子,當地特產很甜,還看到一個老太太擔著一擔獼猴桃在賣,說是從山裡摘來的,才0.4一斤,口味也不錯。折折反反又回到了高陽廊橋,橋廊裡已經有個老人支起了一個餛飩攤。這就是那親愛的同事介紹了無數次,讓他魂牽夢繞的最美味。真是天下美,美不過那碗小餛飩。哈哈哈哈!偶不嘗怎麼對得起那豬鼻子!!
1.50元滿滿一碗薄皮縐紗,微辣酸酸果然很好吃。無奈燙口,無法大膾朵頤,就同老人家嘮起了嗑。配料秘方自然祖傳不可告,大家都愛吃,也不為了掙錢也就找個事做,每天就幾十碗的量,賣完為止,不會因為受歡迎而做太多影響口味和質量。嘿嘿!真該讓那些搞餐飲的好好學學!老人還告訴我,廊橋當中供著的那座是菩薩,傳說以前高陽橋的觀音菩薩,原是坐北朝南的,傳說小溪裡出“蛟”經常洪水發威,貽害百姓。有一年,小溪漲洪水的前兩天,有人看見一個奇怪的老婦人橋上焦急地走來走去,口中念念有詞:保得了他身,保不得自身,保得了自身,保不了他身,都怨我,看不住這畜生。沒兩天,小溪漲大水,高陽橋上的走廊全被衝毀,觀音菩薩也被衝走,而兩岸的民房卻安然無恙,人們感到很奇怪,於是把前兩天橋上的那個老婦人的舉動聯系起來,原來,這老婦人便是觀音化身,她焦燥的徘徊,是在考慮保己還是保人,最終她選擇了後者,為了感激她舍己為人的壯舉,人們又重修了高陽橋,同時把觀音的神龕換了個位置,讓她坐南朝北,以便好看住小溪裡的那個畜生。說來也怪,從此以後,許村便再也不曾出現過那樣大的洪水了。現存的神龕的觀世音菩薩是後來安置的,上有“安鎮長流”匾額一塊,二邊楹額為“南海岸來一瓶甘露,高陽橋渡千載行人。”
聽完了故事吃完了餛飩,意猶未盡。可想到剛才許姑娘說還有一座全中國最小的牌坊要帶我去看。抹抹嘴連忙著就起身了。最小的牌坊真是名副其實啊,整就比個門框大不了多少,而且比起前面那些個大牌坊來說簡直可以用簡陋稱之。雙節坊位於村口往左300米左右。建於明嘉慶,只有雙柱一樓,不過中間有塊“聖旨”牌,顯然來歷不簡單。可惜這坐牌坊不是獎譽功勛,而又是束縛住兩個苦命女人一生的枷鎖。可悲啊!
吃罷晚飯,天已經黑了,農村的夜晚,星鬥滿天!怎麼都比上海的亮太多啊,怪不得這裡路燈很少。想到白天的景觀,忍不住又跑去了高陽橋那裡,已經沒人買票了。不過也什麼都看不出了裡,游蕩到了大觀亭和五馬坊那裡,風聲中你們又想向我訴說多少往事呢?!晚上回房休息調整,一天還挺累的。養好精神,明天的古官道可是艱巨行程啊!檢查照相機發現內存已經一小半沒了,挺險,後悔沒多借一塊帶來。
吃完早飯,結帳退了房。老許已經在等我了。跨上摩托,一陣青煙之中,踏上我的千年古官道行。許村!再見!我還會回來的,待你有更多故事的時候!
進山的路是那種碎石路,摩托也跑不快。老許說原來這條官道是青石板一直到許村的,文革時為了能跑車進去,這一段路就拓成碎石路了。又是文革,無語。。不過路兩邊風光倒是蠻不錯的,一邊是碧綠的山崖,一邊是一條清清的小溪,空氣都是那樣的清新!不時經過一個小村莊,青瓦白牆,老牛拴在路邊靜靜的吃草,一派田園風光。溪上偶有樣式很古樸的石橋,石亭,橋上爬滿了藤蔓,真的有那種世外桃源的感覺哦。
走了大概快一個小時,到了一個叫茅舍的小村,這裡就是上山的起點了。一條青石板路,蜿蜒的向山上爬去。問清了道路,告別老許,我就下車開始徒步登山了。山裡的村民看上去顯然比許村的還要更純樸一些(許村的也已經很純樸了),小孩眼中都是那種純純的笑意,紅撲撲又有點粗糙的臉蛋,好可愛哦!讓我奇怪的是,這裡似乎家家戶戶都安裝了鍋一樣衛星天線,反正山高皇帝遠,山裡的人看電視好幸福哦。
登山的路一開始和我在杭州玩的那些山差不多,兩邊是竹林,一條青石板路。。。想像一下吧,差不多的那種。山路有一點陡了,我走,我走,我走走走。。。竹林漸漸的少了,慢慢的換成了樹林,山也越來越高了,視野漸漸的開闊起來了。這一片其實都是青山翠谷,綿延起伏。從這座山可以看到遠遠近近的山崗。山腰上還有雲霧。
“箬嶺古道又稱千年古官道,始建於隋朝,是當地郡守征調民眾開辟的通往沿江、中原的戰略要道。至明代,仍是聯結古徽州府和安慶府的重要官道。徽商興起後,更是成為重要的糧食、鹽和山產的運輸要道,而許村也憑借這條官道,成為市肆殷繁的水陸轉運碼頭。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和清軍多次通過這條官道往來廝殺。解放戰爭時,李德生部就是從這裡跨越若嶺,解放歙縣。古官道由青石板鋪就,自許村直達黃山腳下的譚家橋。沿途植被垂直分布顯著,峰巒疊幛,陰雨天山上雲霧繚繞,遠觀如黃山雲海,身處其中則又似雲中漫步。古道邊沿途設有古涼亭供行人車馬歇腳。古道深處村落處處,游人可以在村中隨意打尖,品嘗山上特有的高山玉米糊等特產。箬嶺關現仍存有屯兵城樓和古汪公廟遺址。今天走訪官道,不僅可以翻山直達黃山,更可沿途訪古探幽,親近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歷史和自然景觀完美融合的景區”摘自許村網站。
這條山路走起來還是很累的,後來聽說,這一片山最低的都在1000多米,怪不得那麼累!好在本姑娘走的時候特意灌了一些許村的水,許村的水很好,甘甜純淨的。路邊走一段就可以看到古人搭的涼亭,很簡陋的,用的是石塊和木頭,停下來歇歇腳,吹吹風(爬山很熱的),看看遠遠近近的山和雲,仿佛就是王維的詩一樣。路上幾乎每什麼人,很安靜的。這時候,山上植物已經變成了高高的茅草和松林,風吹過,像麥浪一樣起伏。還要往前走,傳說中的那個山上的村落---茶擔還在前面。
山是一重一重的,看看仿佛山頂在前面,可真地走上去,發現還會有一重。走著走著開始有點害怕了,真有點後悔沒有在山下請個向導,現在一點都不知道這樣的山要走到什麼時候。就這樣,一直到看到了路邊的一個牲畜棚,心終於放下來了。嘿嘿,大白天這樣怕怕還真地少哦,真的是見不到人啊。茶擔是一個狹長的村子,沿著山路零星的拖了有半裡地。其實也沒有太多的人家。我找了一個大房子就闖了進去。
讓我意外的是山裡人的熱情和大方,幾乎是有點老練,一點都不像我想像的那種害羞。後來聊的時候我才知道,這戶人家正好是村長,另外,由於古官道的歷史,這個官道邊上的村落原來都是做生意的,就好像現在高速公路邊上的集鎮一樣,做生意,接待客人,只是解放以後才冷落下來的事。我很自然的加入到了家庭午餐的桌子上,10元。他們很奇怪我一個女孩子跑到這裡來玩(我自己也奇怪,呵呵),不住地問東問西,就好像是對待兒媳一樣。我說許村真的好美,他們說是啊是啊,你要多宣傳,多一點客人上來我們招待,還問我要不要電話。。。。暈。我努力的集中注意力在吃上,這家人的廚藝很好,真的好香,也許是我餓了,不過現在已經想不起來具體的菜了,印像深的是那個玉米糊,用自家種的高山玉米做的,特別香,是盛在一個小碗裡,吃的時候,從中間開始用嘴直接吸,邊上的玉米糊會不斷縮攏來,最後留下一個光潔的碗,就像剛洗過一樣干淨,玉米糊一點都不掛碗壁的。呵呵,比較適合我這樣討厭洗碗的懶人。村長見我談得投機,還拿出了幾個神仙果給我,從來沒見過,據說只在這個山上有,很少見的。味道比較清香。
吃完飯,我就開始問路,村長說你還是找個向導把,再過去的路會有岔路口,不太好走的。他叫來了一個小伙子,讓他陪我,算15塊錢。想想來時的害怕,我就答應了。重新上路。有個向導真好,我的大背包他幫我扛著了,嘿嘿。我可以輕松的欣賞風景了。這青石板路很有特點,轉彎的時候,在彎角都有石板做的護欄,讓我想起上賽道的彎角,嘿嘿。據說是古代馬幫走的時候防止馬蹄失足的。抬頭望,高山上真的是雲霧繚繞,仙境一般。越往上走,路邊的茅草越高,有的時候路都在茅草叢中了,哇,真的像電影《Thin red line》裡面太平洋群島中戰場的情景一般。
走了好久,終於來到了這條官道的最高點---箬嶺關。這其實是兩山中間的一個峽谷。兩邊都是1000多米的高山(據說解放後在山頂上建有雷達站,還有蘇聯專家住在山上)。箬嶺關就像是長城的一個城堡一樣,裡面可以爬上去,據說古代是有駐兵的,現在真的是荒棄好久的樣子。
下山的路開始不太好走了。慢慢的顧不上看風景了,兩眼只盯著腳下的路。幸虧有個向導,不然真的有點恐怖。他帶我走了一條小路,據說是近一點,可是路真得不好走,有的時候是幾根原木綁在一起做成木橋跨過小溪,有的時候手足並用,狼狽不堪。當我最後看到一條鄉村公路的時候,真得有一種解脫的感覺。這條公路,是從黃山茶林場到譚家橋的,向導指了一下方向,返身又上山了,我又一次一個人了。從這裡,我沿著公路,最後找到車去湯口,開始了我的黃山之旅。
要提醒朋友的是,這條路由於人少,路險,最好是幾個人結伴走,想想我也是有點後怕,硬著頭皮走下來了。但是喜歡野趣和鄉村的朋友,可以一試哦!許村也是個皖南古村落中的處女地,村裡有15處國寶單位。據說還是世界文化遺產和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地,人少,很值得一看。這裡有許村的網址:www.chinaxucun.com。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許村)
(薇省牌坊)

(許村箬嶺關)

(天然浴場)

(雙壽承恩馬坊)

(古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