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山大外生活怎一個“怪”字了得

作者: docomo000

導讀大黑山生活面面觀我的游記是ー個回忋大黑山生活面面觀——怎一個“怪”字了得 時光荏苒,大學生活的第一年結束了己経很久了。學習之余,望著身後依舊蒼翠的大黑山,總覺得該寫下點兒什麼,多少刻錄一些我在大黑山成長的足跡吧。 從沒想過自己的大學生活會和“大黑山”一個山名聯系在一起,於是感到在大黑山生活的感受是特別的。回想這一年生後的點點滴滴,我試 ...

大黑山生活面面觀我的游記是ー個回忋大黑山生活面面觀——怎一個“怪”字了得 時光荏苒,大學生活的第一年結束了己経很久了。學習之余,望著身後依舊蒼翠的大黑山,總覺得該寫下點兒什麼,多少刻錄一些我在大黑山成長的足跡吧。 從沒想過自己的大學生活會和“大黑山”一個山名聯系在一起,於是感到在大黑山生活的感受是特別的。回想這一年生後的點點滴滴,我試圖想理清這特別的所在。於是,一個字不容分說地從腦海中迸出:怪! 城市VS鄉村 剛入大黑山時,我被這兒的一切驚呆了。大連是個現代化的發達城市,沒想到城市裡的大學學府竟會這樣貼近自然!高峻的山峰,滿山的綠樹翠色欲滴,半山腰上木屋,牛羊和牧人---呈現在眼前的分明是一片鄉村美景。然而,站在高處回過頭來,“北方明珠”大連繁華現代的都市生活同樣盡收眼底:薄薄的霧氣籠罩下,高樓大廈櫛次鱗比,數不清的車輛穿梭在盤旋的公路上,靜靜的海面上,貨輪雲集,儲罐林立,一副如火如荼建設的畫面---城市與鄉村本就各有優出,然而這一方土地卻難分出城市還是鄉村,亦或是兩種生活意外的完美結合吧!——此乃一“怪”。 校園VS田園 窗前樹下,書聲朗朗,莘莘學子,刻苦攻讀。這本是在大學的校園裡,可是與各大名校學府相比,設在大黑山的分院少了些許濃厚的學術氣息。由於班車總是及時帶走上完課的老師們,除了上課時間,幾乎從來不會與講師或是教授碰面。相反,蔚藍的天空,峻秀的青山,潔淨的空氣,泥土的芳香,“風吹草低見牛羊”,這裡在我眼中更像是田園,過著似田園的校園生活,難道不“怪”嗎? 大學VS社區 這該算是大黑山分院的顯著特色吧!看不到醒目的學校標牌,門前卻赫然寫著"松苑山莊”四個字。是的,學校就在松苑山莊裡。沒有封閉的校園,沒有明確的劃分學校與外部的界線。於是大學生活與社區生活交融在一起,洗澡要再在社區的浴池,理發要在社區的發廊,看病買藥要在社區的醫療站,要是什麼東西壞了更要在社區找人修理。就這樣,我們自然而然地和社區的居民成了鄰居。與這麼多鄰人天天見面,這種感覺既陌生又熟悉。自從中學時家裡搬進了樓房後,似乎已有很多年沒聞到這樣的人情味了。分不清身處大學還是社區——又是一“怪”。 海鮮大餐VS風味小吃 提起大連的飲食文化,恐怕人人都會想到海鮮。早就聽說這個海濱城市的海鮮十分正宗,於是揣摩著這裡無論大飯店還是小吃店都該以海鮮為特色菜吧。事實證明,非也!來大連近一年,在大黑山沒吃過一頓海鮮。那麼你該會想,都吃什麼了呀?教學樓與宿舍樓間有三條小吃巷,包攬的是各色風味小吃,從朝鮮冷面到四川麻辣燙,從東北筋餅到雲南過橋米線,應有盡有。這可能算是大黑山生活的又一”怪“了。 就是在這樣一個“怪怪的”地方“怪怪地”生活了一年。然而正是這份“怪”讓我感受到了自然的氣息和偉力,讓我體驗到安逸卻充實的生活,讓我擁有了波瀾不驚的坦然心境,讓我愉快度過了五彩絢麗的大一生活並找到了真我。說到底,這份“怪”,怪得奇,特,怪得新鮮,可愛,更是持續供給給我的精神養料。 前蘇聯作家普裡什文曾說過,一個人難得找到自己心靈同大自然的一致。然而在大黑山,我便找到了這樣一個契合點,它帶給了我一個無限發展的空間。大黑山的一切將化作我心底的堅強後盾,讓我背靠著它,面向未來,實現夢想。


精選遊記: 大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