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聞安吉竹鄉大名,在這個一年中最好的季節——三月,有機會得以去那裡游玩,實在是件幸事。大竹海:
車行215公裡,到達安吉。已是上午十點多。大竹海便是我們游覽的第一個景點。
一下車,但見輕風搖曳,竹影婆娑。這裡的竹,依山傍水,竹連竹,山連山,滿目蒼翠。風吹竹湧,風止竹靜。進入竹海,我們恍若置身於綠色夢幻之境。萬頃竹波,竹聲濤濤……
翠竹叢中還點綴著極具江南風情的亭、台、樓、閣,韻致無窮。
竹戲區有竹子作成的滑滑梯、梅花樁、翹翹板、秋千、吊橋,我們在那留戀忘返,仿佛回到童年。
藏龍百瀑景區:
下午的項目是最值得一提的,即耳聞已久的藏龍百瀑,因其坐落於密林險崖之中,由眾多大大小小的瀑布蜿蜒而下所組成,故名“百瀑”。瀑布落差最高達60米,兩岸千米高山對峙,奇石碧潭,古樹參天,空氣清新。
它的海拔有1500多,又是爬山,開始我還真有點擔心自己是否支撐得到山頂呢。
汽車爬上了盤山公路,四周群山環抱,延綿起伏,遠遠望去霧氣繚繞,好似披上了一層薄薄的紗衣,兩側山峰兀立,翠竹成林,懸岩峭壁,抬眼可望,伸手可及。我忍不住將腦袋探出窗外,感受這大自然的深情呼喚,呼吸大自然最清新的氧氣,公路一直往前延伸,轉了一彎又一彎,好似永遠沒有盡頭,但見被我們拋在後面的公路仿佛一條白色絲帶,彎彎扭扭地將山腰層層纏繞。
汽車繼續向前駛著,我們幾個興致勃勃地感受竹鄉安吉特有的情懷,放眼望去,公路外側是深山峽谷,另一邊是懸崖峭壁。兩岸高山對峙,氣勢逼人。坐在車裡,頗有種驚心動魄的感覺。汽車越駛越高,霧氣越來越濃,滿目的蒼翠,茫茫的竹海漸感朦朧,四周圍一片幽靜,偶爾傳來幾聲小鳥清脆的鳴叫。此時此刻,我仿佛至身於若隱若幻的仙境之中,頗有種成仙成佛的感覺。
跨過門樓,走入景區,拾級而上,很快我們就聽到水流衝擊之聲,有先聲奪人之勢。走過一座石橋,我們就進入了一號景區。巡著水聲,走近一看,一塊龜石深深吸引了我,它形如烏龜探長脖子靜靜的聆聽瀑布聲,因而取名為“神龜聽瀑”。據考證,這種奇嶙怪石是7000多萬年燕山火山噴發後,地層斷裂,岩石經過常年累月的流水衝刷而成。“神龜聽瀑”漴漴流淌,時而恬靜如淑女,時而活潑如孩童,時而熱情如少男少女,不是仙水勝是仙水。
過了小木橋,走過半空中的單向棧道上,不時注意腳下,人在半空中心也懸著,又驚又喜。站在棧道上,從上向下看,龍須瀑悠閑自樂,不緩不急,在微風中搖曳多姿,令人陶醉。潛龍瀑正好與其相反,如猛龍出海,氣吞山河,水勢湍急,水中的一片樹葉瞬息之間就被衝的無影無蹤,我不禁緊緊抓住棧道的扶手,生怕落入水中,也被水衝走。而龍紗瀑則熠熠生輝,為了和龍紗瀑來一次親密的接觸,我沿著小梯爬下了棧道和瀑布流了個影,拍完照,轉身一看,一塊巨石懸掛在前方石岩中間煞是奇特,當地人稱它為“仙人橋”,據說“仙人橋”也是野生動物來往兩山的必經之路,在這裡你可以經常看見成群的猴子來來往往。關於仙人橋還有一個民間傳說:“有一農夫,很愛他的妻子,但他的妻子得了一種重病,只有此處長龍山上仙草能治好,於是這個農夫長途跋涉了999天,終於在長龍山找到這種仙草,但是仙草長在懸崖的對面,怎麼也過不去,他的誠心感動了天上的兩位神人,仙人搬來了這塊萬斤巨石,放在懸崖中間,農夫采到了仙草,農夫救活了他的妻子。”我想這個傳說一定失真或誇大其詞,但“仙人橋”這處勝景卻就在眼前。走完棧道,繃緊的弦松了下來,這才發現已出了一身冷汗。
繼續往前走,以青山流水為伴,與翠竹碧樹同行,遠遠就看見了一條幾乎垂直的瀑布,延著陡壁懸崖,恣意奔瀉,站在幾乎垂直的懸梯上,伸手可及,親切極了。順著梯子向上爬,我只能看到前面人的腳底,後面人的頭頂。爬完懸梯,再經過幾分鐘的努力,我們到達了最後一個景點——長龍飛瀑。瀑布高約60米,飛瀉而下,險峻、雄奇,頗為壯觀。整個瀑布分為三折,一層,一層又一層,有著強烈的層次感,走在吊橋上,身前身後均為瀑布形成置身於不中而滴水不沾的美妙世界。連綿的青山造化千姿百態的飛瀑形成險谷、幽澗、水清竹翠的景觀。讓人覺得近在咫尺卻又仿若夢幻,置身仙境。
芙蓉谷:
芙蓉谷又名茅塢塘,座落在群山疊嶂的峽谷中,主峰落伽山海拔1169。6米,景區內飛瀑翠雨,潭水碧綠,尤如仙境。景區內始建於唐代的石佛寺據今已有1100多年,且長年香火不斷。聽說每年農歷六月十九觀音菩薩生日,這天不管是久旱無雨或晴空萬裡,中午時分,芙蓉谷裡定會下起毛毛細雨,這是菩薩顯靈?氣像奇觀?
登上山頂,我才真正領略到什麼是一飽眼福,令人心曠神怡。置身其間,讓我這個久居喧囂都市的人仿佛在人間仙境漫游,似雲裡霧裡,令我如痴如醉。放眼望去,群山環繞,延綿起伏,竹海茫茫,千裡勝景盡收眼底。頓時,我感覺自己征服了整個世界,世界如此渺小。此時此刻,引用杜甫的兩句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點都不為過。
這裡的山是綠的,水是清的,我心飛揚,在這纖塵不染的純淨世界裡,我的心智得到了一次洗禮和淨化。那種脫離喧華的釋放,仰幕崇高的湧動,終在我腦海裡湧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