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麼篇粗陋的小文冠以《讀城記》的大帽子有點貽笑大方。被人捧的正火的易中天易教授苦心孤詣許多年,無非也只是一本《讀城記》。說讀城,就像讀書,他讀幾十年,讀得骨髓血脈是讀,我只草覽了幾行前言簡介,雖然讀得有點囫圇吞棗邪門歪道,但也不好不叫做讀吧!
城,較於鎮是該有些規模的。按照這把刻度尺,此行當中,昆明大理麗江西昌成都可以入圍。麗江大理談過,現在就浮光掠影,說說剩下三個地方。
昆明——翠湖,還是翠湖
“昆明——一個節奏極為緩慢的城市。”走之前看到這樣一句評語。其實離開北京,國內大半的城市看起來都比較閑在。不像在這帝王之都,所有人都好像腳不沾地,尤其是閑得沒事的更要說忙,仿佛只有忙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似的。
也很有那麼一批讓京城人嫉妒的城市。隨便一棵什麼在家裡供著當寶貝的花草,在人家那裡街頭巷尾像狗尾巴草一樣就可以自生自滅,在北京是又施肥又換盆還不見得養活。昆明就是這麼個地兒。
翠湖是昆明城中的一座公園。貌不驚人的一窪水,引來許多閑人。遠遠的一陣歌聲,走近去瞧,一群四五十歲男男女女,正操著各色樂器吹拉彈唱,正中的阿姨索性翩翩起舞。再走不遠,又是這樣一群人,大家自娛自樂旁若無人,泰然自若的悠閑讓人感動。
翠湖也是候鳥的棲息地。據說每到冬季,西伯利亞的紅嘴鷗便不遠萬裡遷徙與此,成為春城冬日一景。公園裡還特意為當年的“海鷗老人”塑起雕像。那是個我很喜歡的故事,雖然有點凄涼,但是美麗,屬於平民的美麗——一如翠湖。
(海鷗老人的故事:http://www.newkm.cn/5350/2005/10/19/728@274731.htm)
西昌——太陽,還是太陽
西昌不是個太有特色的城市。邛海、螺髻山,在游客心中並不如梅裡瀘沽那樣神聖。衛星發射基地是老爸他們常去的據點,而對航天、國防沒大興趣如我的,這裡只不過是涼山州最大的那塊可以修機場的平地罷了。
西昌空落落的。沒有高樓大廈,亦沒有多少行人。只有火辣辣的太陽照在沒有樹蔭的街道上,一副小國寡民的面孔。除了穿戴著民族服裝偶爾過往的彝族同胞,還有滿街招牌上畫蛐蛐一般費解的彝文,這裡與“中土”的許多小城並無二致。西昌最近正在大力打造旅游業,隨處可見壯志雄心的標語。上街也是滿目的腳手架和綠紗網,隨處都可隱隱嗅到對經濟騰飛蠢蠢欲動的追求。畢竟,涼山州與雲南省一衣帶水,又共擁著瀘沽湖,兩側旅游業的發展竟如此懸殊,怎忍心讓西昌徒有羨魚情!
西昌又名“月城”,概因空氣清新,緯度又低,所見月亮分外圓亮。這次西昌過夜已是農歷月末,月亮未曾看,太陽倒很是領教了一把。還未下車,只覺得渾身燥熱,放眼望去皆是亮晶晶的柏油路。下車又難覓綠蔭,更是急得抓耳撓腮。下午五六點,旅店的衛生間隔著磨砂玻璃,不一會兒屁股都曬得燙燙的,哈哈。
成都——枇杷,還是枇杷
都說成都悠閑,可惜兩次路經成都都是急著趕路,未曾有機會去看人家泡茶館搓麻將擺龍門陣。但是一直對成都心存向往——“三年成邑,五年成都”,這樣的句子沒得一點雕琢賣弄卻仍然古色古香。成都的美食氣候既禁得起舌頭身體世俗的檢驗,歷史文化也經得起大腦理性的推敲。室友成都美眉更是公認的多才多藝蕙質蘭心,打起電話一口軟綿綿甜膩膩的方言簡直讓人酥倒半邊身子,真不知為什麼乾隆只知道下江南而不去成都。或許是嫌蜀道難?或許風流軼事本身就是個謠傳。總之,成都有太多讓人喜歡的理由。
上次去成都住在郊區龍泉,那是個盛產水果的地方。這次到成都,暮春初夏,滿街賣的都是“龍泉金五星枇杷”了,簡直可以用鋪天蓋地形容。自從在廣西犯了回支氣管炎就愛上了這黃色的小果子,酸甜多汁,最對我那苦命喉嚨的胃口。4月底廣西貴州一帶普通大小品質的枇杷也要六七塊錢一斤,味道當時已經認為是很好的了。這次來了成都,先是買了一位大叔擔子上四塊一斤的小枇杷。沒想到味道不可貌相,小小的枇杷果甜美異常。再見到水果攤,枇杷也按大小等級分類出售,就撿最廉價兩元一斤的拾一大兜子,帶回北京慢慢品嘗,也沒辜負我的期望。
想想我最愛吃的兩種水果——枇杷和芒果,產地都遠離北京,後者吃多了還會過敏,還是一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