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的終點--甘南行(三)

作者: px_123

導讀夏河的拉蔔楞時光夏河的清晨,早早醒了,心裡惦著神秘的拉蔔楞寺。一睜眼看見房間天花板上的藏式圖案以及有著藏式花紋的壁櫥和電視櫃,有點恍惚,不知身在何方。在賓館的尼泊爾餐廳吃了所謂的西式早餐,面包、果醬、雞蛋、果汁、茶以及味道怪得讓人不敢嘗的自制酸奶。還好,吃得很飽,發現這裡的水質很好,沒有一點怪味,很純淨的感覺。爬樓梯的時候,突然覺 ...

夏河的拉蔔楞時光夏河的清晨,早早醒了,心裡惦著神秘的拉蔔楞寺。一睜眼看見房間天花板上的藏式圖案以及有著藏式花紋的壁櫥和電視櫃,有點恍惚,不知身在何方。在賓館的尼泊爾餐廳吃了所謂的西式早餐,面包、果醬、雞蛋、果汁、茶以及味道怪得讓人不敢嘗的自制酸奶。還好,吃得很飽,發現這裡的水質很好,沒有一點怪味,很純淨的感覺。爬樓梯的時候,突然覺得喘不過氣來,這才想起現在已經身處海拔2000多米的地方,還好,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不適。 多雲的天,雲層後隱約可見藍天,在這個季節的甘南,這算是不錯的天氣。清晨的小鎮,店鋪忙著開張,街上的人較傍晚時多了,大多是喇嘛和藏民。仔細觀察,發現多數人都是向著一個方向去,那就是神秘的拉蔔楞寺。為了防止心髒不適,我們走得很慢,好奇地打量著周圍的一切。 出太陽了,一切都鮮亮的起來,拉蔔楞寺的金頂紅牆就這樣赫然出現在眼前,最近的是綿延得看不見頭的轉經輪。轉經輪靠牆安置,外面蓋上了長長的走廊為經輪和誦經的人們遮風擋雨。遠處的山坡上有一座白塔,人們從那裡絡繹不絕地來,有老人、年輕人,也有孩子,大部分都著藏服,他們一路轉著經輪,左手捻著佛珠,口中念念有詞,神情專注,有的老人虔誠到了每一個經輪轉好幾下才換下一個。所有人的虔誠都是那麼明明白白地寫在臉上,毫不隱諱。我呆呆地站在那裡,站在拉蔔楞寺的陽光下恍惚起來,心裡發熱,心跳加快,眼睛也漸漸地濕潤了。 拉蔔楞的時光,在清晨的感動中開始,那是從未有過的徹心徹骨的感動。 沿著山坡,我們向拉蔔楞寺走去。在去往寺廟的路口,有三塊磨得發亮的青石板,藏民們一路轉經而來,到這裡,都要在青石上向寺院的方向長長地跪拜。間或也有喇嘛,拜完後雙手合十,向寺院方向走去,口中照舊念念有詞。突然覺得明白了喇嘛們為什麼會著紫紅的袍,在這樣藍天白雲、金瓦紅牆、灰頂白牆的高原上,好像只有這個顏色與環境最為搭配,並且和人們的虔誠一樣醒目,衝擊視覺,激蕩心靈。 去往寺廟的路兩邊,是一排排整齊的灰頂白牆的房子,大門是紅色的,上面有門牌號“拉蔔楞寺院XX號”。那是喇嘛們居住的地方,一股股柴禾的煙味加一種怪怪的味道從院子裡飄出來,猜想那是煮酥油茶的味道。初聞有些不適,慢慢品味,竟有一點點奶香,並不讓人反感。走過這些房子,便是拉蔔楞寺正殿前開闊的空地了。我們買了40元/張的門票,和幾個旅行團一塊,跟在一個年輕喇嘛的身後,去參觀幾個開放的寺廟。 每一所廟裡的佛前都點著酥油燈,喇嘛用不太流利的漢語給我們做著介紹。 拉蔔楞寺是格魯派又稱黃教在甘肅、青海、四川一帶的活動中心。格魯派是宗喀巴在遼闊的雪域高原創建的,經過長期的鬥爭,逐步成為藏傳佛教中最後一個崛起,勢力範圍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教派。拉蔔楞寺最早建於清康熙48年(公元1709年),寺院的最高職位是嘉木樣活佛,在他之下有四大色赤(金座)、八大堪布、三干余名喇嘛。拉蔔楞寺有六大扎倉(學院),分別學習佛教理論、邏輯、天文、歷算、醫學、書法、音韻、舞蹈、彩繪、雕塑。學院講經縝密,治學嚴謹,學者輩出,著作豐富,是安木多藏區藏傳佛教的最高學府之一,統轄著八大教區的108座寺院。 寺廟參觀的有些走馬觀花,但那樣氣氛中每個人都很虔誠地聽著喇嘛的講解。其中的一個寺廟,正趕上喇嘛們誦經的尾聲,很多游客都跟在誦完經的喇嘛的身後圍著寺廟轉圈,據說如果有什麼心願,轉一千圈就一定可以實現。參觀的路上,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婆婆帶著四歲左右的小孫女向游客乞討,因為一分錢都沒要到,小女孩委屈地哭著。我有點難過,把包裡所有的零錢都給了她,老婆婆忙不迭地感謝著我,說要趕快去給孩子買一個餅吃。在佛的腳下,這裡的人們精神充實,但似乎依舊缺衣少吃。 廣場前有很多人休息,還有一些學生在寫生。我也有些累了,坐在正殿旁白塔前的台階上休息,順便看看剛剛拍的照片。有一個藏族女子和她的孩子好奇地圍過來,在我們的身後小聲地說著什麼。喜歡她們,邀請她們一起拍了照片,還給了小男孩一個棒棒糖。 快中午了,天幾乎算晴朗了,陽光很刺眼。拉蔔楞寺的周圍炊煙裊裊,轉經輪和寺廟前轉圈誦經的人漸漸少了。該走了,心裡有些不舍,而這樣的一段短暫時光,卻足以讓我回味一生。


精選遊記: 甘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