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點滴

作者: annnl

導讀新加坡點滴 一次去新加坡,住在M酒店M Hotel,M酒店裡機場很近,也就是5-6分鐘的車程。這是一家中型的商務酒店,周圍都是寫字樓,客人也以商務客人為主。酒店的大堂說不上堂皇,但是簡約的風格與柔和的色調已經使人耳目一新。酒店大堂擺放著一頭生猛的公牛銅雕像,很像紐約華爾街的公牛,從說明文字中了解到,這頭公牛像征著牛市Bull Market,我想它像征著的不單是股 ...

新加坡點滴

一次去新加坡,住在M酒店M Hotel,M酒店裡機場很近,也就是5-6分鐘的車程。這是一家中型的商務酒店,周圍都是寫字樓,客人也以商務客人為主。酒店的大堂說不上堂皇,但是簡約的風格與柔和的色調已經使人耳目一新。酒店大堂擺放著一頭生猛的公牛銅雕像,很像紐約華爾街的公牛,從說明文字中了解到,這頭公牛像征著牛市Bull Market,我想它像征著的不單是股票市場的牛市,而且是所有行業的蓬勃生機,這尊雕像顯示出了酒店管理層的獨具匠心,也使入住的各行業的商務客人對M酒店增添了幾分好感。

一天晚上,從M酒店打車出來,沒兩分鐘就經過了一個熱鬧的市場,趕緊讓司機停車,過去一看,原來是新加坡久負盛名的老巴剎Lau Pa Sat。“巴剎”是馬來語“市場”的意思。老巴剎是一座單層的維多利亞式的敞開式建築,支持整個建築的鑄鐵骨架構成了優美的幾何圖案,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老巴剎原來是一個市場,現在已經成為新加坡最具吸引力的就餐場所之一。這裡24小時全天候營業,在此可以嘗到新加坡的各種風味小吃。老巴剎西側的路段每天晚上7點就會封閉,讓沙爹小販擺攤,沙爹就是馬來西亞串燒,是最著名的新加坡美食之一。每晚7點至夜裡3點,比鄰的文達街Boon Tat Street就會變成沙爹樂園。我們到達老巴剎的時候已經是晚上近9點了,老巴剎裡面熟食攤檔就餐的人不太多,倒是老巴剎西邊文達街的沙爹攤檔很熱鬧,沙爹攤檔的名字很有趣,有叫Traditional Satay,有叫Best Satay,還有Salay Power和Fatman Satay等,都是標榜自己最正宗,其實東西都差不多。小販也操著各種語言叫賣,桌子都是現搭的折疊桌,菜單也是中英文對照。由於已經吃過了晚飯,我們試了羊肉的,牛肉的,雞肉的沙爹,沙爹烤得很嫩,醬的味道也很正宗。來這裡的游客與本地人各占一半,沙爹攤檔還供應啤酒,各種冰點和各種風味的海鮮。夜晚的新加坡比白天涼爽很多,小販的叫賣聲和游客的喧鬧聲交融在一起,空氣中彌漫著烤沙爹的炭火煙味,整條街人頭湧湧,座無虛席,氣氛顯得很熱烈,比起老巴剎裡面的熟食攤檔來,這裡顯然是人氣最旺的地方。看看燈光拱托著老巴剎這座獨特造型的歷史建築,感受著夜晚沙爹樂園的喧鬧氣氛,我覺得老巴剎算是體會新加坡風情的一個可去之處。

另一次去,住在了卡爾登酒店Carlton Hotel,這個酒店的位置很好,處於市中心,對面就是贊美坊,旁邊就是萊佛士酒店和萊佛士城(Raffle Hotel & Raffle City)。很多著名的景點都離這個酒店不遠,甚至國會大廈和新加坡河從這個酒店也可以步行到達。酒店大堂的酒吧晚上有歌手的現場表演,酒店旁邊的萊佛士城,是一間連接Swissotel The Stamford和MRT的大型綜合購物商場,裡面還有間Robinson百貨,萊佛士城裡面的商品雖然比不上烏節路的義安城高檔,但仍有很多的一線名牌出售。是一個值得一逛的地方,在三樓的食品廣場Food Junction,你也可以品嘗到新加坡的各種風味小食,推薦試試馬來風味的Nasi Padng和印度風味Prata Stall這兩個攤檔,尤其是後一家的印度煎餅加乳酪香腸很好吃。樓下一層的Raffle Marketplace,有一個中型的超市,還有很多的咖啡店、小吃店和特色商店,建議試試的是越南小吃店Baquette。奉勸大家不要試新加坡的叉燒飯(酒店的除外),因為我吃了兩個地方的叉燒飯。味道都極差,實在倒胃口,不但不如香港的,甚至連廣州和深圳的都不如。贊美坊Chijmes由於在酒店對面,所以順便一游。這裡原來是教堂,後來變為女子學校,最後又成為了教堂,經過多次的變遷,現在變成了飲食、購物和娛樂的場所。下午的贊美坊人不多,各種風格的食店和酒吧好像還沒從夜晚的睡夢中完全蘇醒過來。裡面的主建築是一座哥德式的古典建築,歌德式的拱門和五彩的玻璃充滿了舊時代的風格,使人印像深刻。主堂可以為公眾服務,經常舉辦演講,Party,演唱會和婚禮。贊美坊裡面有很多的餐廳、酒吧和商店,每間都有它自己的風格,由於時間限制,我們只是走過拍照而已。在萊佛士城對面那個出口還有一個找換店,彙率比酒店裡的強很多,據說晚上10點以後才是這裡的熱鬧時刻,每逢聖誕、除夕等節日這裡一定是人滿為患。新加坡的小印度區是一個很值得一游的地方。小印度區的居民多是1820年起由南印度南部逐漸遷來的,百余年以來一直固守自己的文化傳統,可說是新加坡民族色彩最濃厚的一個區域。一天下午,我獨自穿梭在小印度的街道上,眼睛看到的是色彩鮮艷的舊建築,拜神的鮮艷花串、穿著沙麗Sari婀娜多姿的身影、婦女眉心的一抹朱砂,寶萊塢明星的大頭像海報,皮膚黝黑的印度人群,鼻子聞到的是空氣中傳來的薰香混合印度人身上塗抹的椰油產生的“印度風味”,耳邊聽到的是印度口音和隨處飄來的節奏強勁的印度樂曲,難怪有人說,到了小印度不需要用地圖,只憑感官感受就行了。這種感受,使我仿佛有親臨印度的感覺。

雖然地名叫小印度,實際上這裡居住了印度、斯裡蘭卡、孟加拉、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等南亞多國的移民和勞工,他們很多都是從事建築修路等體力勞動,有新加坡建設者的美稱。實龍崗路Serangoon Road是小印度最重要的一條街道,是南北貫穿小印度的大動脈,從花拉公園站Farrer Park到小印度站Little India之間是小印度比較熱鬧的地區。路兩旁的金店、手工藝品店、麗莎店Sari和餐飲店密布,實龍崗路兩旁有很多的小橫街,裡面有無數的餐廳、五金店、雜貨店、木雕店、香料店、刺繡店、理發店、書店、音像店、電器店和批發店。很多小橫街都是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新加坡旅游局的介紹中講,沒有到過竹腳中心Tekka Centre 和幕達發中心Mustafa Centre就等於沒到過小印度。竹腳中心位於巴弗羅路Buffalo Road與實龍崗路交界處,是小印度最熱鬧的市場,當地人稱為KK巴剎Kandang Kerbau Market,裡面一邊售賣著各種地道的印度及各民族的廉價的小吃,有的攤檔還需要排隊,可見人氣還挺旺。另一邊售賣新鮮蔬菜水果、魚及肉類、鮮花香料,二樓還有日用品和服裝及銅器和古董出售。雖然在小印度,但裡面的檔口有很多是華人開的,還有伊斯蘭的清真食品攤檔。要了解小印度地區居民的日常生活,這個地方是最有代表性了。聽說過去竹腳中心旁邊的巴弗羅路,是舞蛇的流浪漢和算命先生的天堂,現在每逢節日才會出現。我在竹腳中心外邊遇到過一個印度的算命先生,不過由於對算命不太相信,也就沒去開那個洋葷。在我看來,竹腳中心也就是個菜市場加小吃廣場,除了檔主和顧客很多是黑皮膚的南亞人,東西便宜一點之外,值得回味的東西不太多。

在實龍崗路北端有座實龍崗大廈Serangoon Plaza,慕達發中心就坐落在這裡,這是小印度最大的百貨商店,24小時營業,售賣百貨,電器、珠寶,藥品,還有超市,郵局,旅行社,樓上是比較便宜的旅館,外邊還有轉換店。據說是新加坡最廉價的百貨店。在我看來,那裡的貨品雖然價格便宜,但做工十分粗糙,質量也比較差,像是我國八十年代末或九十年初的產品,很多還不如我們的地攤貨,但可能是這的價格正好迎合了這裡眾多南亞裔勞工的需求,也從某一個側面證實了小印度南亞裔勞工的消費能力。經營這家商場的Mustafa先生,70年代還只是一個售賣襯衣的小店東主,現在已經擁有了兩家百貨公司,還經營超市、酒店、旅行社和其他企業,據說身價已過億,成為了小印度地區家喻戶曉的人物。在實龍崗路與雙溪路Sunge Road的交界處,還有一處兩個相聯在一起很新的建築物Tekka Mall和Tekka Food Centre,Tekka Mall有6層商場,但最上面的還未完全租出去。地下一層有一個印度餐館,名字叫Kerala Cuisine,外表看來還不錯,沒有時間去試。地下二層有一個很大的食品超市,裡面售賣各種食品,海鮮,蔬菜等,由於有空調,這裡的人比KK巴剎的人還多,價格也稍貴一點,給我印像最深的是一大貨架的咖喱,有咖喱膏、咖喱粉,咖喱汁,各種包裝,各種牌子,紅色的,黃色的,還有綠色的。我數了數足有超過60種,實在是使我大開眼界。Tekka Food Centre的二層是一個新的大超市,經營品種與上一個超市有區別,基本上沒有生鮮食品和蔬菜水果,主要是經營日常用品和有包裝的食品。裡面的商品比城裡的便宜不少,人氣也很旺。一層是一個美食廣場,有空調,就餐環境不錯,裡面出售各種新加坡小吃,還有中國日本韓國馬來印尼的風味,印度等南亞口味的攤檔也不少,甚至還有尼泊爾甜品和榴蓮味道的甜品攤檔。我在這裡吃過一個以各種印度香料配制的瑪薩拉Masala魚和一碗有馬來口味的叻沙Laksa(咖喱與椰漿做底,米粉生蠔鮮蝦油豆腐魚餅豆芽作原料的湯食),味道很鮮美,辛辣的口味使你有一種征服它的欲望,價格也比市中心便宜10-15%。如果你對印度的工藝品感興趣的話,小印度中心Little India Arcade也是可以一逛的地方。小印度中心是一個由穿插在兩層樓之間的巷子所組成的購物場所,黃色的建築很有特色,他的北邊就是著名的蕉葉餐廳。小印度中心裡面有各種的印度香料,飾物,床上用品,印度工藝品等,裡面還有服裝店和書店。還有二個印度甜品店,售賣各種的印度點心,嘗過之後感到很甜。小印度中心的位置就在Tekka Mall的後邊,在實龍崗路Serangoon Road與Campbell Lane的交界。這個地方人氣很旺,游客也很多。在小印度地鐵站旁的小店買咖喱粉的時候,小店的印度老板介紹說,印度咖喱中可分重味和淡味兩種,黃咖喱、紅咖喱和瑪薩拉咖喱屬於重味,綠咖喱、白咖喱屬淡味。一般來說,白咖喱與羊肉、綠咖喱與豆腐、瑪莎拉咖喱與海鮮、黃咖喱與羊骨、紅咖喱與雞是比較好的搭配,聽了老板的介紹,買了做咖喱雞用的瑪薩拉咖喱調料,准備回去親手試試正宗的咖喱做出來的咖喱雞,一大盒,只要兩個新幣。我覺得,游覽小印度,購物不應該是主要目的,也不奢望能享受現代化設施。游覽那裡的特色建築和各種的宗教廟宇,體會那裡對多民族文化的包容,感受撲面而來的濃郁的南亞風情,品嘗那裡地道的印度美食,抱著這種心態,你是才不會感到失望。

小印度距離亞拉街走路只要15分鐘的路程,但是在新加坡這樣炎熱的氣候下要走過去,也足以使人汗流浹背了。亞拉街處於甘榜格南Kampong Glam,是阿拉伯文化區。1928年重建的蘇丹清真寺Sultan Mosque是這裡的標志性建築,白色的建築配以金色的大圓頂,融合了土耳其、波斯與馬來建築風格,這是新加坡最大的清真寺,最多可容下5000人。我到達那裡的是下午4點半了,金色的頂部在陽光的映照下閃閃發光,使這座建築顯得更加得莊嚴。這個教堂可供游人免費參觀,但是有時間的限制。下午五點左右,擴音器裡傳來禱告的聲音,在這一時刻,整個阿拉伯區都顯得嚴肅而安靜,正在進餐的信徒們也都囑咐他們的小孩子不要發出聲音。據說這樣的禱告一天有五次。

阿拉伯區的面積可能還沒有小印度的一半大,但是給人的感覺是更加的精致,更加富有的浪漫氣息,生活的節奏也更加悠閑。蘇丹清真寺前面的Bussorah Street極具特色,路兩旁是高聳的棕櫚樹,兩旁布滿的清真餐廳,還有很多可愛的小店。小店裡的紀念品都極具伊斯蘭特色,我看到一個店裡的鞋子極像十八世紀阿拉伯海盜穿的,很多的披肩也極為漂亮。小店的樓上還有小的旅館,太陽偏西以後,不少歐美和印度的游人,就在路邊的咖啡座裡,嘆著濃濃的咖啡或冰茶,或是輕輕的交談,或是慵懶的發呆,或是靜靜的看書,不曉得他們心裡是真的溶入了書中的世界,還是徜徉在這種悠閑的觀光氣氛呢?反正大多數都顯得優哉游哉,完全忽視那裡30度以上的高溫。我甚至還見到很多戴著頭巾穿著長衣的穆斯林女士也在那裡品嘗清真美食,我真佩服她們對酷暑的抵御能力。

亞拉街一帶最多的就是絲綢店了,絲綢的顏色五彩繽紛,質量也比較上乘。每個店裡都擠滿了一群群的阿拉伯女人和游客。到了這裡才感到了阿拉伯婦女對自己民族服裝的偏愛。伊斯蘭教朝聖用品、藤制品、地毯、寶石、阿拉伯飾品和天然香精也是這裡的傳統商品,流連在數不清的店鋪當中,感受著無處不在阿拉伯風情,耳邊不時傳來的,長長伊斯蘭教的禱告聲音,仿佛使我進入了東方夜譚的神秘境界。

幾次的新加坡之行都是急急匆匆,沒有整塊的時間細細的去品味,印像也是比較零碎的。雖然也去了魚尾獅公園、文化廣場、東海岸、烏節路、夜間動物園、克拉碼頭、荷蘭村、萊佛士登陸點、蘭花公園和聖淘沙等地方,但總覺得人工痕跡明顯的地方不如那些原汁原味,民族色彩濃厚的地區給我的印像深刻。新加坡面積雖小,但各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完好的保留。牛車水、小印度、甘榜格南都散發出了不同民族的濃厚氣息,身處其中,就好像到了完全不同的一個個小小的國度,我覺得很值得慢慢去感受和回味。如果有機會,在每個區住上幾天,一定會更加深刻的體會那裡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特有的傳統。

回來的時候,新加坡的國慶節就要到了(8月9號),整個新加坡到處彌漫著節日的氣氛,很多慶祝已經提前開始,各個景點,各大商場,甚至各族的老百姓住宅的窗外,都掛出了慶祝國慶的橫幅和新加坡國旗,感覺對國慶節,這裡比國內多數地方還要重視。在一個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種族人聚居的國家裡,能有一種力量把各個族群凝聚起來,實在難能可貴。我常看到中國佛教廟宇、印度興都廟宇、伊斯蘭教清真寺、天主教教堂和基督教教堂比鄰而建,共存共榮的現像。新加坡給我留下的最深的印像就是她的美食和各民族間的和諧相處。



老巴剎Lau Pa Sat的沙爹樂園


竹腳中心賣咖喱和清真調料的



小印度中心



小印度中心的印度點心



蘇丹清真寺

更多的照片請看http://photo.***/photos/annnl/62759012/


精選遊記: 新加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