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不是我的故鄉,卻讓我也有一種故鄉的親切;這裡不是我成長的地方,卻是讓我深深懷念的地方……在我離開之後,鞋上依然會粘著這裡的泥土,而心中藏著的是對這裡的留戀……
——引言
在我隨身帶著的一個小本是這樣寫的:
05.01 18:58 在株洲火車站登上239次從長沙開往張家界的列車
05.02 06:17 列車正在一個很長的山洞中行駛,此時方體會到湘西多山
05.02 06:20 經過小站,站牌上寫“大龍村”,站台邊有幾座黑色屋頂的瓦房
05.02 06:40 經過小站——利略,阿芳曾告訴我:他們班的鳳凰之旅是從這裡開始的,只是這裡並非此次計劃中要去的地方,列車快速駛過……
05.02 08:29 列車到達小站——猛洞河,我們的終點,下站台沒走多遠,就可以看到河水,當地的一位老師告訴我:這就是猛洞河。來猛洞河是因為:這裡的漂流被稱為“天下第一漂”,驚險而又壯觀,但要先到它的上游,會經過王村,司機說:從火車站到王村須行車30分鐘。
——從王村到猛洞河
猛洞河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順縣,而“著名”村落之一——“王村”即坐落在猛洞河畔,人們也叫它是“芙蓉鎮”。也不知是猛洞河因為“芙蓉鎮”的出名而引人注目;還是“中華第一漂”的字號吸引了人們來“王村”。
——王村乃是“芙蓉鎮”——
第一次聽說王村是從一位老鄉那裡,他們曾經遠足到此。歸來時,老鄉告訴我:他去了王村。“王村!?”說實話,我的字典裡查不出這個地名。於是他又補充了一句注釋:王村乃是“芙蓉鎮”……轉眼已是四年前的事了……
轉眼,我也來到了這裡。但我發現在芙蓉鎮中的確有兩處劉曉慶留下的風景:每一家小店都說自己的劉曉慶米豆腐最為“純正”;而另一個風景,則是很多牆上都特意標明:劉曉慶當年為了約會從此處跳牆而過……
時隔多年,《芙蓉鎮》留下了發黃的劇照、留下了陌生而又有點熟悉的街市、還留下了它的名字——芙蓉鎮。但似乎又告訴了我們這些外鄉人:劉曉慶很會做飯,並且跳牆一是行家裡手。
——澧水之源猛洞河——
猛洞河是“三湘四水”中“四水”之一澧水的源頭。這不由讓人想起岳麓書院中的一副對聯:“唯楚有材,於斯為盛;沅生芷草,澧育蘭花”,這裡的“沅”和“澧”分別指“沅江”和“澧水”。
偶遇猛洞河,似乎又受到命運的捉弄,船家告訴我和同伴:昨天傍晚大雨,河水暴漲三、四米,上游水急,不能漂流。而我也眼見著河水一邊用力拍著岸邊,一邊又在緩緩的退去,船家還是擔心危險,建議我們到中游看一下有沒有希望。依常理是從上游漂流到中游的,但此時我們的唯一希望是從中游漂流到王村。於是我們開始守候,幾個小時之後被告知可以漂流了,船家也告訴我們現在的這個河段也不同於往日的這裡。但此時我和同伴已積極的上了船,同伴一坐下便感嘆一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大家相視一笑,此時船已經離開了岸邊。
從中游到王村,水不很驚險,亦急亦緩,時而波瀾不驚,時而又毫不客氣的給我和同船的朋友潑一身冷水。在這個小皮筏上除了我和我同伴之外,余下的是一個旅游團的,卻又不是來自同一個地方,一半是上海一家人,另外幾位是來自廣東的小伙,猜想這不是一個正規的旅游團,於是戲稱為“雜牌軍”。盡管他們是“雜牌軍”,但他們的“團長”是位標志的土家族少女。
中游的水流以平緩處居多,經過短暫激流之後的皮筏便徘徊於青山之間,山高而陡峭,四周寂靜,似乎只能聽到船槳滑動時,擊水的聲音。這時,少女輕輕唱起了土家族的山歌,一時間曾經寧靜的山谷中回蕩著滿是她的聲音,久久難以平靜。令人感到這音韻欲繞梁三日而不休,令歌者醉於其中,令聽者食不知味……歌聲一停,我們齊聲喝彩,而其他皮筏上的游客不由投來羨慕的目光,大家一下子覺得親近許多。閑聊時,她告訴我們土家族結婚的習俗,若小伙看上那位姑娘,先要踩她的腳,再請媒人上門提親,小伙呢,要去娘家干兩年的活兒,然後便可娶親……於是一位廣東小伙便成為我們的鼓勵對像,在大家的支持下,小伙去幫少女劃船了……
皮筏行在河上,河在谷中,可以看到兩岸山上有許多岩洞,大小不一,幽深莫測。又偶然有樹葉從山間飄落,不由和幾位廣東朋友談起了金庸先生書中的令狐大俠與“獨孤九劍”,猜想只有這劍法才可以使高山之上的落葉如此飄然而下,那麼是否《九陰真經》與玄鐵劍一起藏於這湘西的青山秀水之中呢?但身後的廣東朋友卻告訴我:他最喜歡看《鹿鼎記》,那麼定是韋小寶將《四十二章經》藏於這裡了,一位朋友邊聽邊打出正在張望的手勢和動作,引來大家的笑聲……
行程雖久,下船匆忙,相別未留姓名,恍然憶起兩句詩:“人生何處不相逢……相逢何必曾相識……”
——鳳凰與吉首
在漂流公司一位朋友的動員下,我們選擇了鳳凰作為我們的下一站。說實話,我並沒有想到會在這個時候來鳳凰,因為在我的計劃中並沒有安排這個地方,而我也曾經答應過一位朋友,要和她一起來。我有點懷疑我是否應該這個時候來,那麼我生命中的鳳凰又在哪裡呢?但我知道,這裡是我向往的一個地方,有我的一個許諾,有我的一個夢……
——古鎮鳳凰——
鳳凰位於自治州的西南角,從鳳凰再往西不到50公裡,便進入了貴州的境內。它所以出名是因為這裡是沈從文先生和熊希齡先生的故鄉,也有黃永玉先生的老宅。鎮子依山傍水,一條不深的溪水從鎮子中間流過,除了石板橋之外,還有一座“虹橋”,“虹橋”是橋的名字,是一座石橋,上有木廊,想起了《廊橋遺夢》中的麥迪遜河上的橋,有一點像……這裡除了有斜街之外,還有舊城門、土家族的吊腳樓、黃永玉先生的回龍閣奪翠樓……
在同伴的提議下,我們搭上小船,順溪而下,專門去看了沈從文先生墓。那是一塊自然完整的石頭,在這塊所謂的“墓碑”之上有幾行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在“墓碑”的後面是張充和先生為沈從文先生題的挽聯“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鬥其文,赤子其心。”我們拍完相片匆匆離開了。
在市集上,可以看到身穿苗族服飾的行人,而我們的腳步卻難以停留,但如果下次可以再來這裡,我想我一定在這虹橋邊,穿上苗族服飾照相留念。出市集不遠,有一小屋在街邊,小屋的門口和窗邊掛著許多竹制品或草制品,我買了一雙草鞋,這是此次湘西之行唯一的一件紀念品。屋中的苗族老人正在編一個竹籃,他告訴我:這些都是他編的,他今年已經八十二歲了。
在我的眼中鳳凰如此:小鎮、木質的門板、傾斜的老街,或是擺放著各種紀念品的小木屋……正應了一句“山水之中自有佳景。”但村落、老屋、穿這民族服飾的行人,也是風景。這山景、水景因為有了他們,一時間凝成了永恆,永遠不再寂寞。在這水中一樣也留下了我的影子,看到這水,我想……此時的你又在哪裡呢?何時可以背起行囊和你一道遠行呢……
在街邊的石牆上,可以看到許多到訪者留下的姓名,我可以感覺到這牆似乎也重獲生命……透過它可以看到,有許多人也像我一樣,想從這沉默的石牆中聆聽他的心跳,聆聽無數過去的聲音,追尋走在這青石板上故人的足跡,還有許多許多曾經擁有的夢……同伴感嘆道:“雨中的鳳凰真的美!”
——山城吉首——
吉首只是路過,因為去鳳凰要從吉首轉車,但也領略到了它的一面。
吉首是自治州的首府,依山而建,市內有兩河相彙,峒河與文溪,交彙之處的岸邊有座伏波宮,宮中供奉的是漢代名將:伏波將軍馬援。他六十多歲時仍征戰沙場,他說戰士就應該戰死沙場,馬革裹屍。“馬革裹屍”這個成語便出自此處。據傳說馬援將軍曾行軍經過此地,後人憂慮兩河相彙的大水,建伏波宮以鎮之……這是吉首市內唯一的一處古跡,也是唯一的一處標志其歷史的地方,但我卻無法感到中間那部分歷史,有一點遺憾……
——後記
當相片洗出之後才發覺,猛洞河、王村、吉首、鳳凰留給我的都不多,看到我在沈從文先生墓前的照片,似乎我的手就放在他的肩膀上,我依稀記起在他的文集上看到的他的相片。
此時,我腦子空空的,擔心如果再不寫下,定會把這些忘得一干二淨,但我知道:如果再去一次湘西,我還會去鳳凰,如果再多給我一點時間,我會盡情的在鳳凰的每一個角落聆聽,追尋另一個自我,就像每一個去那裡的人一樣!的確,在那裡可以找到最愛……
當我坐上火車,我發覺我的假期結束了。
——寫在後記之後的故事
故事一:
——欲求甚解
記得在去年奧運會結束的時候,湖南處處歡迎奧運健兒,電視裡常引用“唯楚有材”,而下聯的“沅生芷草,澧育蘭花”可能知道的人便不多了。這句是出自屈原的《九歌——湘夫人》中的“沅有芷兮,澧有蘭。”而另一句人們口頭常掛著的:“無湘不成軍”也並不完整,實際上後面還有一句:“無紹不成衙”,前一句言湘軍勇猛,後一句是形容“紹興師爺”的智謀。其中知名的一位是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皇帝》中雍正皇帝的謀士“鄔思道先生”。
故事二:
——草鞋的聯想
我本想也像沈從文先生一樣把這篇“隨感”命名為《湘行集》,但我知道我不能,我行程不過三、兩天,又怎會像沈從文先生深刻體味所見之鳳凰呢?只好作罷!
於是自問!今日鳳凰是否勝於昔日的鳳凰呢?但從編草鞋的老人言語中,我知道從五十年代中期這裡穿草鞋的人就已經不多了。老人向我推薦一種用塑料麻袋纖維和草一起編成的草鞋,他告訴我:這草鞋可以穿四、五個月不會壞,但他又怎知現代化城市中人們的忙碌、方磚鋪成的便道、柏油馬路、酸雨和汽車的尾氣呢?我執意選了一雙普通的草鞋。我很希望某一天我會穿上它走在繁華都市的某處,看路人異樣的眼光。因為我知道,我父親的父親是農民,我父親的父親的父親也是農民…….
故事三:
——鳳求凰
很多人都說鳳凰是最愛,但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鳳凰,他們所愛的也是他們眼中的鳳凰。當鳳凰進入他們眼中的那一刻,也意味著永遠不會再有相同的情景……但鳳凰卻得到了永恆。但我也知道只有理解鳳凰的精神的那些人,執著追求鳳凰的精神的那些人,才是真正深愛著鳳凰的人,在他們心中的鳳凰才是永恆的、永遠年輕的……
故事四:
——小事
某天上午,老鄉來訪,翻看像片。當他看到一張鳳凰的風景照時,停住了。然後拿起照片說:“這是我初戀的地方……” 我一時不知說什麼好,他也沉默……離開時,他忽然轉過身,“幫我也洗一張吧,多謝……”
故事五:
——鳳凰情結
幾天前,看到台灣東風衛星台采訪黃永玉先生,他談到了他的故鄉——鳳凰。他在一首詩中寫到:“……我的血型是O型,誰拿去,它對誰都合適;我的心,只有我的心,親愛的故鄉,它是你的。”有時甚至感覺,這是否也是我心中對故鄉的感覺……他繼續說道:“故鄉是一個人的被窩,或許它的氣味並不好聞,但卻是自己熟悉而又無可替代的氣息。當自己受了委屈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想起了它,一個人最習慣睡自己的被窩,有自己的氣味……故鄉是一個人的感情搖籃,它的影響將貫穿人的整個一生……”
“在鳳凰是一種享受,風光山水,有交流,有一點累,卻很高興。在這裡發揮的東西少,吸收的東西多……”
這便是黃永玉先生的鳳凰情結,而鳳凰也默默的將這情結系在了我們心中,當我聽到這些,不由又翻起了像冊,懷念我心中的鳳凰……
故事六:
——瑣碎的事
在查閱資料時看到一則瑣事,黃永玉先生曾在泉州開元寺巧遇弘一法師,大師在圓寂前贈語黃永玉先生:“不為眾生求安樂,但願世人得離苦”從中也可領略一點弘一大師的風範。
黃永玉先生在沈從文先生墓前題字道:“一個士兵不是戰死沙場,便回到故鄉。”我總覺得這句話看似淺顯,實際上有很深的內涵。當看了一些文章與資料之後,才有了一點體會。我想:這是一種執著的追求和對人生的態度。
——尾聲
新西蘭女作家路易.艾黎曾說:中國有兩個最美的小城,一個是福建長汀,另一個是鳳凰。
有很多情景在某一刻就已經凝成了永恆,永遠不會再有相同的情景,永遠也不會再改變;有很多東西也是在我們失去時,才體會到它的珍貴……
此時想起了《大話西游》中的那句十分經典的話:曾經有一份……當我失去時,追悔莫及……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
200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