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出門,我那本埃及的導游書就已經快散架了。印像中,就算是上學時的課本也沒有這麼認真地研讀過。
在埃及單槍匹馬的十幾天裡,雖然沒碰到過一個中國人,但卻時時感到親切,因為路上遇到的“熟人”實在太多了。以下是一串關於此主題的白描式敘述(因為我實在記不清這些人的名字,全部以國家代表):
我在阿斯旺的旅館裡預訂了第二天凌晨去往去阿布辛拜勒的旅游車,旅館當晚只有兩個房間住了人,除我之外,另有一對澳大利亞年輕夫妻。我們乘坐同一輛中巴車去阿布辛拜勒,車上坐在我旁邊的是一個西班牙女孩,後面是兩個德國女孩。
阿布辛拜勒歸來,乘一種當地努比亞黑人的風帆船,從阿斯旺出發沿尼羅河一路北下,這個兩天一夜的行程,是我頭一天在尼羅河邊隨便預訂的。那只船上共有乘客七名,除我之外,另有一個三口法國家庭和一個英國男孩,再有兩名乘客,就是我前一天去阿布辛拜勒時同車的德國女孩。
在盧克索,乘坐當地的公共汽車,突然前面一個女孩轉過身來和我說話,一看,是去阿布辛拜勒的車上坐在我旁邊的西班牙女孩。她說,她此前碰到那兩個德國女孩,並且約好一起吃晚飯,問我要不要加入。我們就一起吃了晚飯。
又過兩天,從盧克索出發去哈魯卡達,在長途汽車站又碰到小船上那個法國家庭。去哈魯卡達的長途汽車中間要經過一次中轉,在中轉的地方,我看到在阿斯旺住同一家旅館的澳大利亞夫妻上了車。
離開尼羅河沿岸,在紅海邊的宰海蔔住了三天之後,突然又看到在帆船上同游了兩天一夜的那個英國男孩,和我住同一家旅館。
回上海之後,看我在埃及拍的錄像時又驚異地發現,和我一路從沙姆沙伊赫坐車到宰海蔔的那對新西蘭夫妻,竟然就是與我一路同行的另一條風帆船上的乘客,我的攝像機當時居然盯著他們拍了兩分鐘。
碰到這些“故人”的時候,我都覺得親切,回頭時想,卻又無聊。我們的假期長短不定、行程不一,我們或單槍匹馬、或三五成群,不管我們之間有多少不同,但我們都相信一條真理:誰也別相信,只相信導游書。
導游書的版本千差萬別,信息大同小異,最終都指引著我們差不多相同的路線安排,那是前人經過無數的嘗試後所總結出的省時省錢的最佳路線。如果我們的經濟能力相當,那也會在導游書的建議下去投宿差不多相同的旅館。手握導游書,我們標榜自由的步伐被調整得整齊劃一,彙成了一個規模驚人的超大旅行團。
當然有真正生猛的人說:把導游書也扔了吧,自己走自己的路。對於這樣的豪言壯語,我只能仰慕,卻是死也不會丟掉導游書片刻的。異國他鄉,人生地不熟,不相信導游書,還能相信什麼?
要麼跟著旅游團,要麼跟著導游書,沒有第三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