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五泄—杭州狂走記(上)

作者: 風之樹洞

導讀每年都會精心策劃的旅行,身心都覺得很滿足。很想就這樣一個城市又另一個城市地走下去,看看生活以外的世界會是另一番怎樣的景像。 出發的時候天空還未亮透,這個城市已經熙攘了起來,這個永不安分的城市。紹興給我的則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處處透著平和。古城牆飄出歷史的味道,烏蓬船搖出歲月的回響。空無一物的戲台依稀還可以想像出當年社戲的盛景,孔乙己依 ...

每年都會精心策劃的旅行,身心都覺得很滿足。很想就這樣一個城市又另一個城市地走下去,看看生活以外的世界會是另一番怎樣的景像。

出發的時候天空還未亮透,這個城市已經熙攘了起來,這個永不安分的城市。紹興給我的則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處處透著平和。古城牆飄出歷史的味道,烏蓬船搖出歲月的回響。空無一物的戲台依稀還可以想像出當年社戲的盛景,孔乙己依舊風雨無阻地在鹹亨酒店前審視著來來往往的路人,店裡仍然掛著“孔乙己欠104文”的木牌。

果然無愧於歷史文化名城的美名。

出於對王羲之的崇拜,於是首當其衝地向蘭亭前進。第一眼見到久負盛名的羲之的“鵝”字以及獻之的“池”字,父子真跡於一處,頓時更讓人肅然起敬。之後便是曲水流殤,與想像中的景像出入甚大,才明白為何酒杯至於水上任意東西也可以很穩妥,原來這曲水不足1米之寬,水流相當平緩。兩岸蒲團分布錯落有序,再現當年王羲之廣邀八方名人彙於此地飲酒做詩的雅事,不由得無比羨慕起來。寶地美酒,文人賢士,惺惺相惜,實為人生一大快意之事,無怪乎羲之酒到極興暢意揮灑,寫就《蘭亭集序》一文流芳百世。

難怪唐太宗自私地要把《蘭亭集序》收為已物至死也不休,難怪康熙也要親手臨摹刻於巨碑前,乾隆也要感慨賦詩一首刻於巨碑後。一篇《蘭亭集序》造就多少美事,後人對此喜愛程度由此可見。

出了蘭亭仍然留連往返,考慮到時間緊迫只能馬不停蹄地趕回市中心,一頓美食飽腹過後,稍做休息便立即前往下一個目的地——魯迅故裡和沈園。

自己是並不崇拜魯迅先生的,但想著既然都到了紹興卻不去魯迅故裡看看,感覺跟白來一趟一樣。魯迅故裡如今的布局還如同舊時風貌,包括了魯迅故居、魯迅祖居、三味書屋、魯迅紀念館以及筆下風情園五處建築。後兩者一看便知乃後人特意所造,略略瀏覽了一些有關魯迅先生的資料就過了。魯迅故居則是魯家家道中落變賣了祖居後所住的一間小屋子,並沒有什麼特色。所以最有可看性的還是魯迅祖居和三味書屋,但若真要細說參觀後的感覺,卻是難以表述准確的,只能說見到了祖居會不禁讓人詫異先生後來何以窘困至此,而親眼看到三味書屋便容易理解了為何先生可以把小小的百草園也當作是嬉戲的樂園。

去往沈園的一路是搭乘聯票附贈的免費烏蓬船,感覺相當地好。順著水路而上,夕陽斜斜照射過來,船櫓一上一下劃開水面細細流淌著水聲,緩緩前行,恍若就會這樣搖進了過去裡。

可惜路程太短,剛漸入意境立刻又被拉回現實。沈園與想像中頗有差距,許是看慣了眾多江南名園,沈園的小讓我有些措手不及。然而它卻獨有一份靈性,不知是陸游和唐婉成就了沈園,還是沈園見證了二人。兩首釵頭鳳依舊深深鐫刻於古牆之上,像是彼此依偎又仿佛互訴衷腸,所有悔恨、哀怨與無奈,皆寄托於千年歲月也磨滅不去的字裡行間,後人見之,亦不免滿腹心酸。滿池荷花花期未至,池中一對鴛鴦慵懶戲水,沈園如此安靜,微風過處颯颯之聲連綿回響不絕。無法多作逗留,怕是難免傷今懷古。

步出沈園夕陽已落盡,尚自沉浸回味。四處奔走了一天甚覺勞累,但心情很是愉悅。晚上在賓館附近的超市裡稍買了些特產帶回家,舒適的房間很快消除了我們的疲憊,為第二天的五泄—杭州之行做好准備。


(百草園)

(鵝池)



(曲水流觴)



(兩首釵頭鳳)



(康熙臨摹真跡)



(沈園內)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